
作品简介:
作者黄元琪绕着中国过节,从节日的起源与发展说起,结合历史、习俗、风物、舞乐、节庆美食、游历见闻与百姓的动人故事等多维度,将节日里的中国跃然纸上。
01.
农历三旬的第二月,茂密的栾树色泽秾丽,小灯笼状的红色蒴果尚未开裂,一串串挂在黄褐色的老叶上荡秋千。桂花盛放,金碧相杂,枝丫上的点点嫩黄随着清风送香。夜晚的天地是银色的,皎皎月光投下淡淡清霜,一缕云雾偶尔飘过,为月宫披上轻纱。不知有多少游子倚靠在窗边,看着半空中硕大的星球发散着迷离的光辉,忽然念道中秋就要来了。时光一层层覆盖了家乡的模样,桂花酒灌不醉乡愁,唯有与心中挂念的人团聚,才能温暖人们被生活压力封锁的心。
02.
中秋属于农历秋季的第二个月—八月,又称仲秋。古时伯、仲、叔、季可用于排序。“伯仲之间”意思是相差不多。叔、伯也是家庭中的称呼。“孟、仲、季”三字还可以表示季节。于是秋季第二月便称为仲秋,随着时光流转,人们渐渐称它为中秋。
中秋成为节日要从秋分这个节气开始说起。周代的天子遵循时令举行宏大的祭祀,祭日月星辰。之后华夏大地上的历代天子带领朝臣在万物复苏的春分对着太阳祈求年产丰收(春祈),夏至祭地,在收获粮食的秋分拜月还愿(夕月),冬至祭天。
03.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皇宫内的女眷也依照着仪轨进行祭月、礼月等活动。
皇家祭祀活动慢慢传入民间,百姓也开始了拜月活动。他们抬头看,不禁疑问:为何大家拜月亮的那天,月亮并不是最圆的样子?
秋分这个节气代表了太阳与地球的天文关系,在这一天,太阳到达黄经180度(秋分点),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而中秋这个满月日是月亮和太阳的天文关系,当月亮和太阳的黄经差达到180度时,此时的月相为满月。
04.
两者天文逻辑不同,经常不在同一日。民间活动讲究的是行为与意识的双重完美,于是大家渐渐倾向于在圆满的月夜开展一系列欢庆娱乐活动。从当时人们的信仰层面说,八月十五日不但是佛教月光菩萨的诞辰,还是道教太阴星君的诞辰,信仰与民俗得以重合,大家便渐渐把与月亮的相关活动放在了中秋那天。中秋节渐渐成了平民百姓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
05.
月光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它极美,特别是在三秋恰半的中秋,那轮比平日更皎洁透亮的圆月与日渐转凉的天气一样,透着微凉的清冷与神秘。它很雅,总是激发着文人雅士的浪漫情怀。圆月那天,不止大自然的潮汐汹涌澎湃,人心中的情绪与才华也会被激发。英语中“疯狂”一词(lunacy)就源自拉丁语lunaticus,意思是“被月亮击中”。在这片土地上,圆月颇受中国人的喜爱。月光下的人们祈祷着,忙碌着,欢愉着。让人不禁想回到那个将月圆之夜过得盛大又富有想象力的时代。
06.
皇宫中,帝王偕同众臣与月同乐。汉代的未央宫中有三座高台,分别是钓弋yì台、通灵台与望鹄hú台。汉武帝在望鹄台的西面建造了俯月台。泛着银光的潺潺流水从台下流淌而过,当天空中一轮明月挂起,圆月的倒影便会在池中若隐若现。皇帝命令青春美丽的宫娥们跳上一条扁舟,她们嬉笑着用纤纤玉手拨弄月亮的影子。这一汪池水被唤作“影娥池”,如仙女般轻盈的宫人们穿梭在高台上,她们的倩影也随着月光一同被倒映在池水中。汉武帝每每从高空中往下望去,只见池中月影婆娑,人影摇曳,仿佛仙人弄月一般。这个场景成为他心中最美的明月夜画卷。
07.
唐玄宗也热爱月亮。后世的小说戏文中,绘声绘色地还原了他在中秋夜与杨贵妃携手并伫高台,发誓要年年望月,恩爱一生的场景。他甚至被记载为历史上第一位“登上月球”的中国人。《唐逸史》一书中写了一个离奇的故事。是年八月中秋之夜,夜凉如洗,霜华遍地,缥缈的笙歌与若有若无的桂花香一同萦绕在宫中。唐玄宗在一位有特异能力的术士罗公远的陪伴下登上了月宫。那位术士一掷手中的板笏,变化出了一座雪白的银色桥梁,桥的那头直通月宫。术士扶着玄宗,踱上桥走了一里多路,越走越寒气逼人,雪凝彻骨,玄宗的衣裳上都沾着寒露。
08.
走到一座宏大的城阙前,横匾上写着“广寒清虚之府”几个大字。此处楼殿台阁的形制异于凡间,皆是七宝装饰。罗公远笑着对玄宗说:“陛下,月宫到了。”
如梦似幻的月宫中有数百个白衣飘飘的仙娥,她们或奏乐,或舞动于扶疏遮阴的广庭中,看见唐玄宗与术士走进来,并不惊慌,犹自歌舞。玄宗被仙境的舞乐之音深深感动,觉得他从来没有在世间听过这般美妙的旋律。由于他素晓音律,便默默记下了乐律。在他登月的回忆里,素娥们轻薄的衣裳像极了“霓裳羽衣”。他回到宫中后,即命伶官依其乐律整理成了《霓裳羽衣曲》,让杨贵妃翩翩起舞,成为千古佳话。
09.
君王动用国库的财力在月光下作乐,文人则将哲学思维寄托在月亮之上。他们从那一轮圆满到极致,却马上要回到起点,变为镰刀状新月的轮回上,看到了生命的难以挽留。他们顿悟了月满则亏—事物发展到极点则开始衰退的人生哲理,也懂得了如果想要长乐未央,便不能让快乐太满。人生如能一直维持在爬山却未登上山顶的状态,才能有上升的空间。
10.
文人在望月时迸发了丰富的想象力。在他们的想象中,月中有玉兔,有嫦娥,有冰轮,有桂魄。望月吟诗逐渐演变为月圆夜的风雅活动,隋唐时期颇为兴盛,北宋时期也有月下诗会。南宋在国破之后,国人特别盼望国土与亲人的双重团圆,催生了诸多将情感寄托在月亮上的诗词。文学家们仰望月亮,留下众多传世的诗篇,这些诗篇留下了他们的浪漫与豪迈或心碎与执念。
11.
老百姓们在做什么呢?他们在用一种热闹快乐的方式欢度中秋。
在宋朝,中秋节是普天同乐的狂欢日。宋人在中秋夜的第一要事是找酒喝。金秋时节,为了应节,八街九陌的酒肆纷纷将店面装饰得花团锦簇并上架新酒。一些大的店家高高挂起画有醉仙的酒旗吸引顾客。当时的酒行业正值黄金发展期,不但酿酒术推陈出新,老百姓也爱喝酒。普通酒的价格适中,根据酿造的节令与存放的时间分为几文钱到几十文钱不等。八月正值冬天酿造的“大酒”上新之时,酒肆完全不愁生意,一般还没到正午,便家家拽下酒帘表示售罄。
12.
若懒惰一些,出门晚了,还得跟人抢买一壶酒。这种争相买酒的盛况,不亚于现代小富之家在新年期间抢一瓶茅台酒回家欢饮。
有了酒,还得买新衣裳。无论贫富,过节的仪式感总不能少。大人穿得光鲜靓丽,通宵玩乐。有人逛夜市花钱取乐,有人登高台临轩弄月,还有人访瓦肆听歌饮酒。街坊闾邻的小童们聚集在一起嬉闹到天明。宛若云外妙音的丝竹之声悠扬地飘荡在城内,直到月落天明。
13.
不出门的宋人在自家的庭院或露台上摆一桌家宴,主人备下螃蟹、石榴、栗子等时令食物,作为下酒菜。一边赏月,一边举行拜月活动。宋人在庭院中焚香祷告,祭拜月神,默念心愿,以求得保佑。由于三年一次的秋闱大试安排在八月里举行,家中若有男子要考取功名,会虔诚地祈求“早步蟾宫,高攀仙桂”。有诗人戏谑:“时人莫讶登科早,自是嫦娥爱少年。”女子对着嫦娥仙子许愿,希望自己能与她一般面如皓月,美丽无双。已婚夫妇则祈愿“多生贵子”。拜月的习俗如今在中国南方还很盛行。我去潮州地区体验节日氛围时,男子已经不参与拜月,都是女子与儿童在对月祈愿。
14.
那位性格有趣的文学家苏东坡先生在杭州当官时,曾偷偷在中秋夜溜到城外看钱塘江的潮水。每年八月,钱塘江的潮水受到月心引力的影响,如发怒般汹涌澎湃,是一年内最壮观的景致。苏东坡住在郡斋,靠近钱塘江。为了去看潮水,夜里他嘱咐看管城门的官吏通融一下,遇到他时下锁放他出城。他看到了浪潮滚滚呼啸而来,潮音震耳欲聋,直慑人心,心中豪迈之情激荡不已。
15.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
其一
定知玉兔十分圆,化作霜风九月寒。
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流向月中看。
其二
万人鼓噪慑吴侬,犹似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其三
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
造物亦知人易老,故叫江水向西流。
其四
吴儿生长狎xiá涛渊,冒利轻生不自怜。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其五
江神河伯两醯xī鸡,海若东来气吐霓。
安得夫差水犀手,三千强弩射潮低。
16.
到了南宋,观潮成为一种风尚。靠近钱塘江边的楼屋在中秋节一房难求,炙手可热,王公贵戚等有权势的人会特地去租赁江边的楼屋作为观潮的地点。每年从中秋前夕到八月二十这几天内,城内车马济济,一路拥堵,城民都涌向钱塘江边。江边的十里堤岸,珠翠罗绮闪得晃眼,连一席空地都找不出来。各种饮食供不应求,物价飙升。人们看着潮水从远处如同一条银丝般婉转,越近越凶猛,好像雪山即将坍塌般壮观,潮水呼啸的声音如雷霆万钧,有吞天沃日的气势。大家纷纷为这一年一度的盛事鼓掌叫好。
17.
由于每年观潮人数众多,新的商机不断涌现,一些精彩刺激的商业弄潮表演应运而生。有兴趣的人需提前预订与支付酬金,当日坐在观赏位置上观看表演。钱塘江中,数百个善于泅水的表演者,披散着头发,身上纹有鱼类的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这些表演者的水性之好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古书中记载,他们如同鲸鱼一般在万仞波浪中腾身百变。
18.
官府在钱塘江上举行的军事演习更加壮观、夺人心魄,时间为每年八月十八日。《武林旧事》中记载:每年农历八月,京都临安府长官来到浙江亭校阅水军,数百艘具有良好防护的进攻性快艇分列两岸,时刻准备着演习五阵。水军技艺高超,在水面上骑马挥旗,举枪舞刀的军官如履平地。倏尔黄色的烟雾从四面升起,观众看不清水上的人和物,可见度极低,只能听得见如山体崩塌般轰鸣的水爆声,待风烟俱净,水波停歇,一艘战船的踪影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波而逝。
19.
真想回到宋朝,看一次钱塘江上气势恢宏的军事演习。与激情昂扬的弄潮表演不同,城内的湖面平静如镜。数十万盏灿如繁星的羊皮水灯浮于水面,它们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作“一点红”。灯烛华灿,水波荡漾,一盏水灯承载着人们的祝福与思念。
翻过宋代中秋这一页,中国诸多地区的中秋习俗都饱含诗意。当男性在参加各种欢宴,踏月笙歌时,旧时江苏地区的女性用一种娴静的方式庆中秋。月色下她们钗头颤袅,裙摆摇曳,结伴走过一座又一座的小桥。这种庆祝方式叫作“走月亮”。江苏女子走月亮时,至少要走过三座不同的桥,走三桥意味着避灾、祈子、求福。
20.杀青段
广东人有在中秋节燃灯以助月色的习俗。街上到处挂满彩灯,许多人家用绳络将竹条扎成的灯笼绑在高高的竹竿上,有心者竖的灯笼高达几丈,灯笼形式多样,鱼虫鸟兽、元宝龙凤都有。小孩子会在旗杆上挂两个红灯笼握在手上巡街。满城流光溢彩,如同琉璃月宫。有种富有情趣的传统,叫“树中秋”(又称竖中秋),“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的盛景不止在元宵节才能瞧见。
《岁月欢》春节篇一 本号:714563
《岁月欢》春节篇二 本号:683361
《岁月欢》春节篇三 本号:698962
《岁月欢》端午篇一 本号:788993
《岁月欢》端午篇二 本号:522749
《岁月欢》端午篇三 本号:662131
《岁月欢》中秋篇一 本号:656949
《岁月欢》中秋篇二 本号:719353
《岁月欢》中秋篇三 本号:688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