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里的古诗词 01
剧本ID:
671706
角色: 0男0女 字数: 8172
作者:大🐷小🐷
关注
4
9
11
1
简介
谢老师以自己专业又生动的解读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 窗,让古诗词拥有了温度和厚度,让学习拥有了别样的风景
读物本古代人文历史诗歌古籍阅读
正文

1

序言

一个诚恳的开场白

为什么学古诗词?

我认为,学习古诗词主要有两个目的。

第一,通过最优质的语言去认识美。对于美的事物,大家可以看、 听、闻、触、想,也可以用绘画、摄影、音乐等艺术形式予以表达。相对来说,语言是最综合的表达方式,它既有形象性,也有音乐性;可以灵动,也可以静穆;可以揭明,也可以暗示。世界上一切文化中,最优质、最美好的语言一定会出现在诗歌里。大家学习古诗词,就能学习到最优质、最美好的汉语。古诗词就像一只神奇的鼠标,大家点击它,就会连通古往今来那么多诗人的心灵;借助他们博大而敏感的心灵、多姿多彩的语言,大家可以感受到无穷无尽的美,进而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美。比如大家读过“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就会在荷塘边逗留、观察;读过“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想去内蒙古大草原骑马、眺望;读过“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才会在别人只想着吃遍成都美食的时候,跑到武侯祠去凭吊、瞻仰;读过“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才会在欣赏到世界上一切瀑布的时候, 不至于只会叫着“哇”“oh   my   god”。

2

第二,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去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古代中国,无论老幼,无论尊卑,只要是有文化的人,几乎都会写诗。诗词不仅仅是文人墨客吟风弄月的奢侈艺术,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用一种优 美易懂的形式、一种亲切自然的态度、一种无孔不入的眼光和笔触来记 录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对于当代中国人而言,诗词就是认知、学习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口,一种捷径。比如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可以了解成都的地理与交通;读“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能了解金陵城,也能了解六朝贵族;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便知道古人如何过春节;读“旁人不识予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便知道古人如何体察圣人心境,如何享受道义学问的快乐。

3

我讲哪些古诗词?   对于古诗词,大家常有一种误解:读得多,背得多,尤其是读过、 背过一些相对偏僻、生疏的诗词,就是本事。换句话说,似乎“诗词储备量”越大,就具有越高的诗词修养。 我曾面试过一位学生。他抱着一摞书进来,往桌上一放,说这里面的诗词我全都会背,您随便抽背!我问他,《春江花月夜》这样的长诗 也能背吗?他说可以,于是马上开始背。我打断他,说我不想听你背, 只想问你一个问题,这首诗到底写了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之间是什么 关系?他居然完全语塞,呆呆地站立了大约五分钟, 一个字也说不出 来。大家想想,这是不是很可怕?一首如此著名的诗,他能倒背如流, 但是对诗歌意蕴的理解,居然如此生疏、麻木! 大家不要取笑他,应该以此为鉴,反省自己。这些最常见、背得最熟的古诗词,大家真的理解吗?这些诗词里所包含的知识,大家真的知道吗?比如“日照香炉生紫烟”,“紫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有紫色的烟 ? 再如,“ 葡萄美酒夜光 杯 , 欲饮琵琶马上催 ” , 唐朝人真的会喝葡萄酒吗?又比如,“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为什 么王昌龄要向“洛阳亲友”强调自己心灵纯洁?你给家里人发短信说: 你们放心,我现在心地可善良、可纯洁了。真的会这样吗?你不怕家里人担心你脑子坏了?还有,写《泊船瓜洲》的王安石,到底是什么样的心情?写“欲把西湖比西子”的苏轼,到底为什么来杭州当官?白居易写“半江瑟瑟半江红”“露似真珠月似弓”,这么重复,这么啰唆,为 什么你这样写就会被老师骂?崔颢的《黄鹤楼》为什么能让李白都自愧不如?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

4

有个词叫“灯下黑”。越是常见的诗词,越是倒背如流的诗词,大家就越容易对其产生“审美疲劳”和“认知疲劳”,既认识不到美,也错过了很多知识。更要命的事实是:让大家感到“疲劳”的这些诗词, 恰恰是整个中国古代诗词中最优美、最基础的部分。如果对这部分诗词,草率学习,轻率对待,然后急于去学习字数更多、难度更大的作品,结果就只能是“欲速则不达”。因此,孩子们、家长们、老师们,都应该高度重视那些最常见的诗词,力求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词达人”。

基于以上认识,我以最新的“教育部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古诗词篇目为主体,兼顾以往出版的小学语文课本,同时适当从初中语文课本以及课外读物中遴选作品,最终选定了100首古诗词。也就是说,我讲古诗词,是紧密配合小学生的课堂学习而量身定制,对于小学生应 该掌握的古诗词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5

我怎么讲古诗词?   2018年2月到10月,我在“博雅小学堂”开设“课本里的古诗词”网络音频公开课,完整地讲授了100首小学生必备古诗词。在整理、修订讲稿的基础上,我写成这本书。我讲解古诗词,遵循四条原则。

第一,大学标准,小学趣味。我以大学教学标准来要求自己,保证知识准确、思想端正、审美纯正。我给小学生讲的所有内容,如果放在大学课堂上讲,也不会有任何愧色。同时,我又力图揣摩小学生的认知兴趣和审美心理,贴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尽量用活泼、风趣的方式来讲解。

第二,既重知识,又重审美。我既不愿讲成纯粹的“诗歌欣赏”, 一味煽情,内容空洞;也不想把诗词当作文化资料看待,讲成枯燥的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我希望兼顾诗词的审美特色与知识功能, 一方面将诗词所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关系、地理知识、生活常识、哲理道义都 讲清楚、讲细致、讲踏实,另一方面抓住诗词中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风格特征、情感线索等诸多因素,细致阐发,发掘奥秘,让孩子们真真切切体会到诗词的美,为之感动,因之奋发。

6

第三,随物赋形,灵活拓展。对于不同的诗词,我有不同的讲法。 每一讲,都根据当下这首诗词的特点量身定制。讲题目,讲作者,讲字词,讲故事,讲自然,讲历史,讲人物,谈天说地,析文论艺, 一切皆有可能。更重要的是,每一讲都不会拘泥于当下诗词,还会适当进行引申、拓展,讲解其他诗词,与之进行比较,这样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区分阶段,伴随成长。我根据中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惯例, 将100首古诗词分成三个阶段。诗词的难易度,从易到难;讲解的深浅度,从浅到深。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学段和认知水平,灵活选取不同阶段进行学习。当然,我会考虑到孩子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巨大张力和可能性,所以我可以保证:讲解最简单的诗词,也会有一定深度;讲解最难的诗词,也会保持平易近人。三阶如下:

启蒙阶(1~2年级),25首。

成 长 阶 ( 3 ~ 4 年 级 ) , 33首 。

提高阶(5~6年级),42首。

7

我期待这本书可以帮助小学生学习语言、学习文化,陪伴小学生成长。我也期待小学生的家长们,能陪孩子们一起阅读、欣赏、思考。我在讲诗词的时候,其实常常考虑到家长的感受和成人的精神世界。我还期待,广大小学语文教师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和借鉴。为了讲好这些 诗词,我查阅了很多古籍和研究论著,有时还会借鉴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我无法一一向学者们表示感谢,但我坚信,他们也都如我一样,希望将学术象牙塔里的知识与思想,传递到孩子们的课堂中。最后,我当然还要诚挚地期待孩子们、家长们、教师们、学者们的批评与指正。


8

启蒙阶


咏鹅

唐 ·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也许是每个人刚识字的时候就要背的一首,而且是字数最少的一首。整首诗只有十八个字。严格来说,这不是一首很规范的古典诗歌,因为它第一句只有三个字。通常这样的五言绝句,第一句应该是五个字,比如《静夜思》。

这首诗相传是骆宾王这样一个天才诗人小时候写的。想象一下,如果你写一篇小作文,去描写“鹅”,你能写得比骆宾王更好吗?能像骆宾王那样抓住鹅的特点吗?接下来,我们就从这个角度切入,谈谈这首诗为什么写得好。

9

第一句,“鹅,鹅,鹅”,反复强调:大家听好了啊,我咏的是鹅。

第二句,“曲项向天歌”。咏的是不是鹅?能不能换成别的动物呢? 不能。诗人抓住了“鹅”的独特特征。鹅的脖子长,叫起来才是“曲项”。 麻雀、黄鹂脖子都短,只能直着喉咙喳喳叫。还有,随时都能“向天歌”,也是鹅的特点。大家想一想,还有什么动物喜欢向天而歌呢?李贺有一句诗,叫“雄鸡一声天下白”。大公鸡早晨的时候就喜欢向天歌。 但鹅不管什么时间,随时可能叫,所以很多农村里的人家,会养鹅来看家护院。它们对待陌生人,有时比狗还凶。

第三句,“白毛浮绿水”,又把鹅跟很多水鸟区分开来。比如有一种水鸟,大家在很多散文里经常看到,叫鸬鹚,它甚至会潜水。鹅可不会潜水,鹅一般是浮在水面上的。同时鸬鹚一般是黑色的,它不是“白毛浮绿水”这样一种情态。

10

第四句,“红掌拨清波”。“红掌拨”三个字也抓住了鹅的特征。咱们来比较一下。鸡有掌吗?没有,鸡的掌是爪子,所以鸡爪跟鹅掌不一样。鸭倒是有掌,你看鸭和鹅,它们的掌都有蹼,张开来就很宽大,便于划水。可是鸭掌一般没有鹅掌那么红,除非你们家烧鸭子辣椒油放多 了,出现一个红掌。

以上几个因素放在一起,“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红掌拨”,这样一些颜色、动作、声音、情态结合在 一 起,你会发现它就是鹅,不是鸭,不是鸡,不是捕鱼的水鸟。

这首诗虽然是小骆宾王写的,但是这位小朋友之所以后来能够成为 一位大诗人,就是因为他非常善于观察生活,观察得敏锐、仔细,能够捕捉到这种动物与别的动物之间不同的地方。

11

我们再来讲讲小苏轼写诗的故事。

苏轼小时候,曾跟着一位叫刘微之的老师学习。 一天老师吟咏一个 动物。什么动物呢?就是鹭鷥, 一种水鸟。这种水鸟洁白如雪,飞起来像天鹅一样,特别好看。老师形容它说,“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 打鱼的人突然把鹭鷥给惊起来了,这么白的鸟,飞起来那么好看,就像 一片一片的雪花,随风在那倾斜飘扬,写得非常美。

苏东坡确实与众不同,出手不凡。他说,老师我觉得你这首诗还得 改一改,应该改成“渔人忽惊起,雪片落兼葭”。《诗经》里有句“兼葭苍苍”,写的是类似于芦苇的那种植物,生长在水边。小苏轼为什么坚  持这么改呢?

12

老师的原句是“雪片逐风斜”,说明水鸟飞起来以后那么轻盈,又那么洁白,这个形态是抓住了。但是有一个问题,这可能不是鹭鸶独有的特点,因为很多白色的鸟飞起来可能都像雪片飘飞。小苏轼说,改成“落蒹葭”,意思是它飞起来还得落下来,它不像天鹅就这么远走高飞了。它是水鸟,最重要的特征是要栖息在兼葭丛中、芦苇荡里。“落兼 葭”一写出来,我们就知道,一定是鹭鸶这种水鸟,它像雪一样飘起,又像雪一样落下。最终落在哪呢?落在它经常栖息的那片芦苇丛中。

以上两个例子,一个是小骆宾王写诗, 一个是小苏轼改诗,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个伟大的诗人一定要具备一种素质,就是懂得观察生活,能够敏锐地抓住事物的特点。

13

同学们,我们以后写作文一定要注意这一点。不停地想一想,写一样事物,要不要和别的东西比较一下呢?你说这个叶子又大又圆又绿, 不妨想一想,别的花花草草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点呢?如果很多花草的叶子,都有大、圆、绿的特点,那么你要写的这棵植物,是否有与众不同的姿态?不断对比,不断分析,你最终就能抓住事物的独特之处。古人学写诗都是从咏物诗开始学起,从小就咏鹅、咏花、咏雨、咏池塘,这是符合写作规律的。


14

江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

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简单,但是背后的美感和知识,实在是不简单。

我们先来说说什么是“采莲”。“江南可采莲”,可以去水中采莲,采的是莲子。南北朝时期的南朝,也流传着 一 首关于采莲的诗《西洲曲》,是乐府民歌。里面有这么四句话,“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女子在小河湾里采莲,莲花很高,都超过人头了。她低着头去采摘莲子,莲子是什么样子的呢?“莲子青如水。”这里有两对谐音字:“莲”与“怜”,“青”与“清”。什么叫谐音?用一 个字暗示同音的另一字的意思。“莲子”谐音“怜子”,就是怜爱你、喜欢你。“青”谐音“清”,说莲子的颜色和清水的感觉很相似。《西洲曲》很长,里面这四句最为著名。

15

“采莲”是我国古代江南很多地方都会出现的一 幅生活画面。我们现在要读的这首《江南》就是 一 首采莲曲,即在采莲的时候唱的曲子。这种曲子经常会表达对于生活的热爱,或者对于某个人的热爱。采莲的女 子姿态优美,景色又如此动人。在这样的氛围之中往往会产生美好的感情。整首诗是在歌咏这些采莲的女子,在良辰美景之中嬉戏游乐, 一派 生活气息。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田田”形容莲叶茂盛,一个连着一个,填满了整个水域。在这片茂密的莲叶之中,女子划着一只小船从中穿过,一边穿过,一边去采摘莲子。从此以后,“田田”常用来形容莲叶,甚至成为莲叶(荷叶)的代名词。同学们长大后肯定会学到一篇文章,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写的《荷塘月色》,里面有一句话,“曲 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这两个字从汉代一直用到现代,至今我们仍然在用,是很美妙的字眼。

16

下一句“鱼戏莲叶间”,看这些小鱼在莲叶间游来游去,怎么游呢? 下面四句话不断重复,“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东西南北都重复了一遍。那我们就要问了,这首诗怎么这么啰唆,一句词唱这么多遍?

其实这个啰唆不是与歌词有关,不是与诗有关,而是与音乐有关。 这边主唱在唱,“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后面很多人一起与她应和,“鱼戏莲叶东”,又有人唱“鱼戏莲叶西”,又有人唱“鱼戏莲叶南”,又有人唱“鱼戏莲叶北”,这是此起彼伏的大合唱。

17

不要觉得这首诗啰唆,啰唆之中传达出的是生龙活虎的生活场景。 一个妙龄女子在采莲的时候划着船,在“莲叶何田田”之中穿行,看到小鱼在莲叶之中嬉戏,这时候她的心情也非常轻松惬意,于是开始唱歌。 一唱呢,周围东西南北那些妙龄女子都一起唱起来了,这是多么美好的劳动生活的场景啊!

很多优美的文学作品都诞生于劳动之中。古老的甲骨文里,也有类似的作品。所谓甲骨文,就是古人在乌龟壳儿或兽骨上刻画了很多神秘的文字。

18

这些文字里面有一小段记载特别有趣。“癸卯卜,今日雨”,大意是今天我来预测一下,要下雨呀!这就像天气预报一样。下面出现四句话:“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这雨从哪来啊?从西来吗?从东来吗?从北来?从南来?我们可以想象,远古时期的人们可能是一边载歌载舞,一边就把天气预报给唱出来了.

良辰美景之中,藏着一场此起彼伏的大合唱。

鲁迅先生有一次开玩笑,说最早的文学叫作“杭育杭育派”。“杭育”就是劳动号子,就是“吭嘴”。这边人扛起一块石头,那边人拖着一只野兽。这边喊“吭啃”,那边说“吭喻”,于是合在一起就是“吭嘴吭嘴”,就变成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首诗了。劳动很累,但劳动也很美。


19

佚名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很多人以为此诗的作者是王维,但这首诗在王维的诗集里从来没有 出现过,不是王维写的。那是谁写的呢?目前不清楚。但这首诗写得确实好,让人想到了苏东坡对王维的一个评价,叫作“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

王维是一个大画家,又是一个大诗人,所以他写的很多著名的句子,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每一句都是一幅画, 所以叫作“诗中有画”。

20

这首《画》可能就是因为确实写出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感觉,所以好多人误以为作者是王维。但是我们首先得明确,这首诗其实 是一个无名的作者写的。

下面我们就来细读这首小诗。先把题目忘却了,只看四句诗。第一句,“远看山有色”,远远地看着,山有颜色,这肯定是合理的。我们远 望青山,树木葱茏,苍翠欲滴,当然是有色的,这是第一句。

第二句,“近听水无声”,这就不合理了吧!你凑近了听,流水潺潺,怎么会没声音呢?你看着它在那流动,怎么可能没有声音呢?你又不是在那看电视,把静音给开了。第二句反常。

第三句,“春去花还在”, 这也反常,春天已然过去了,花怎么还挂在枝头呢?还盛开得那么鲜艳!

第四句就更反常了,“人来鸟不惊”。你凑近了看那只鸟,鸟怎么还瞪着大眼睛,傻乎乎地看着你, 一点儿都不害怕,这又不是你们家养的 鸡,对不对?为什么“人来鸟不惊”呢?这也反常。

21

当然了,世间有没有“人来鸟不惊”的情况?还真有一个故事。《列子》里面记载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人,特别善于跟鸟兽相处。他在海边沙滩上,走过来走过去,天上的海鸥就会落在他的身边,落在他的脚 下。这个人心地善良,他对这些鸟, 一点儿伤害的念头都没有,于是人 与鸟互不妨碍,其乐融融,真正是“人来鸟不惊”。但是有一天,这个人突然起了“机心”。什么是“机心”呢?就是有了功利的目的。什么叫功利的目的呀?这个人想抓鸟了。因为有人说,既然鸟都不怕你,你可以很轻松地抓几只啊!当他怀着一颗功利心,想去抓鸟、伤害鸟的时候,那 些海鸥就在天上飞呀飞呀,不落下来了。

22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你是与人交往,还是与物打交道,你都应 该保持一颗宠辱不惊的平常心。做一件事情,不要那么急功近利。尤其 是与人相处的时候,不要总想着,我与你相处得这么融洽,那我得从中 得到利益呀,不然我这融洽不是白融洽了吗?你一旦这么想,融洽的关 系很可能就消失了。所以这个故事其实是在讲一个深刻的道理。

我们回到四句诗。第一句是正常的,后面三句都是反常的。回过头 来再看诗的题目,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诗人不是说“我”在那看山、看 水、看花、看鸟,而是在看一幅画。画里有山色、有流水、有春花、有 憩鸟,所以这幅画实在是太逼真了,让人恍惚之间融入了画面之中。

23

画面与现实,傻傻分不清楚。

我想听一听水,才反应过来,原来是画中的水,当然没有声音。看这朵花,明明现在已经是夏天了,这花怎么还在呢?原来我是在看画, 不是在看现实中的花朵。画面上的鸟气定神闲,我走过去, 一点儿反应都没有,真奇怪啊!因为我真把它当成一只气定神闲的鸟了。

这首《画》,就是画了一幅非常传神、优美、让人身临其境的画。

24

悯农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是一首沉重的诗。“悯”,就是悲悯、可怜的意思。“农”就是农夫、农民。大家可能有疑问了:这诗我从小就会背,家长教育我要爱惜粮食,可是我并没有觉得诗里面很悲惨啊!为什么题目叫《悯农》呢?

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你们没有把这首诗读完整。其实它本来有两首,咱们先读另外一首,再去读这一首,你就会知道诗里面所隐藏的感情其实不只那么简单。这首诗原本并不是想教育大家不要剩饭剩菜,要珍惜粮食,它的主题其实要沉重很多。

25

我们来看《悯农二首》的第一首:“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里说,春天的时候播种下一颗小米粒,秋天的时候就能够收获“万颗子”。从“一”到“万”,诗人想表达的是一种多么伟大奇妙的创造力!这可不是简单的自然的创造力。你随便把种子撒在田野里,也能长出粮食来,但肯定达不到“万颗子”的效果。可能是杂 草丛生,可能是瘪谷瘪稻,长得都不饱满,那是因为你不去照顾它,不去辛勤地劳动。所以,诗人不是在写植物的生长,而是在赞美农民伟大的创造力。

26

接着第三句,他继续渲染这种伟大的创造力和无穷无尽的辛苦,叫“四海无闲田”。前面说“春种一粒粟”,可能是面对着眼前一位农夫。现在他把眼界放得更宽广了,放到“四海”那么大!高高低低,远远近近,有平原,有高原,有树林,到处都有稻田。有的一望无际,有的在小河边,有的是山坡上的梯田,各式各样的稻田。这些田里面,“无闲 田”,到处都有农民在种植,在施肥,在浇灌,在照料,在辛勤地工作。

27

最后一句“农夫犹饿死”,却非常凄凉悲惨。这个结局是残酷的,甚至惊心动魄。农民拥有那么伟大的创造力,“一粒粟”能收获“万颗子”。“四海”之内,每一处田野都有他们辛勤劳作的身影,这得创造多少粮食啊!结果呢,农夫还是会饿死。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结局?我们 可以推测,不是自然的问题,也不是农夫的问题,而是社会制度的问题。古代社会中有很多不劳而获的达官贵人,他们让农民替自己种田, 然后抢夺他们的劳动果实。“秋收万颗子”之后,这“万颗”里面可能有九千颗都不属于农夫,都要交给达官贵人。农夫吃不到自己辛苦播种、收获的粮食,会饿死。这是在抨击、批判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28

一个社会当然不能每个人都去耕田种地,需要有很多人从事其他行业,还需要有人管理社会秩序,但是分配要合理。当代社会也是如此。 农民当然很辛劳,但是医生、教师、工人、公务员、公司管理者,这些人也很努力,很辛苦。那么就需要保持一个合理的社会制度。农民辛辛苦苦劳作了一年,收获了万颗粮食,你顶多收他五千颗,这五千颗分配给医生、教师、公务员等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因为这些人对社会也有贡献。那么剩下五千颗,农民才能吃饱。如果社会继续发展,变得更发达、更合理,就可以给农民留七千颗,政府只收三千颗上来就够了,这样农民的生活才能更加富足,社会分配也才能变得更均衡。但是在古代 社会,这样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万颗子”里边只能留下极微小的一部 分,其余都上交官府,最后农民只能饿死。这是一个惊心动魄、发人深省的结局。

29

读完这首诗之后,我们回过头再读课本上选的这首《悯农》,我们就知道这首诗的情感与刚才那首诗的情感是一脉相承的。第一句“锄禾 日当午”。什么叫“锄禾”?“禾”是禾苗。你把禾苗锄了还种什么粮食?“锄禾”的意思是,给禾苗松土,把杂草锄去。前文说过,你把一颗种子随便撒在那儿,它是不可能出现“万颗子”的,它会被杂草欺压、排挤。杂草会吸收营养,庄稼就长不好,所以人们得不断去看管、照顾这 些禾苗。

30

第一句说“日当午”,第二句说“汗滴禾下土”,说明天气很热,是夏天的正午时分。夏天为什么要去“锄禾”呢?如果你在夏天的时候去公园 里转一转,就会发现到处都长着杂草,需要园艺工人不断修剪,才能整齐一些。那么禾苗在这个时候也恰是最茂盛、最关键的时期。禾苗要抽 穗拔节,要开始长稻穗,也就是在酝酿“万颗子”。如此关键的时候,你要是不把杂草给锄掉,任它吸收禾苗的营养,等到秋天收获的时候,稻谷就是瘪的、营养不良的。所以,诗人写的是夏天耕耘的情景,而不是春耕的情景。春耕是“春种一粒粟”,夏耘是“锄禾日当午”。有春耕,有 夏耘,然后才有“秋收万颗子”的结果。

31

夏天酷日当空的时候,农民继续耕耘,松土锄草,非常辛苦,“汗滴禾下土”。这一句跟刚才那首诗里的“四海无闲田”是呼应的。“四海无闲田”是一个极广阔的画面,而“汗滴禾下土”却是一个极小的画面。 一 滴汗跟四海田之间,产生了神奇的呼应,告诉我们到处都有的那些整齐的稻田那么漂亮,那么精神,根源于这一滴又一滴的汗水。“ 一花一世界, 一 叶一菩提”,我们可以说, 一滴晶莹剔透的汗珠里,蕴含着四海的良田千顷、万里丰收。

这首诗不是教育我们爱惜粮食,而是启迪我们思考社会。

32

最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经常听到这两句,父母常用这两句来教育我们。读了前面几句之后再读这句,你的心里应该多了很多悲怆,很多悲悯。“盘中餐”,那是烹调之后的米饭。你知不知道,你面前这碗香喷喷的米饭,“粒粒皆辛苦”啊!注意,“谁知”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疑问,它有质问的含义在里面。诗人在质问所有人,你知不知道盘中的每一粒粮食,包含着多少辛苦啊?!这句话说得很沉重, 甚至很愤怒。

这首诗不是在日常生活的意义上说你们要爱惜粮食,而是告诉所有人,要悲悯那些农夫,要看一看这个社会有没有一些不合理的制度,要反思自己,也要反思社会。

我们读这首诗,既要从自己做起,节约粮食,同时也要放眼看社会 上还有哪些不公平的制度。我们要观察它,思考它,然后在恰当的时候提醒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敦促大家一起去改造社会,形成更合理的制度。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