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为虎作伥
伥鬼对老虎非常忠诚,一般行走在虎前,遇有猎人设置的陷阱时,它便会带着老虎绕路而行;伥鬼丧失了人的情感,甚至会诱惑生前的家人给老虎做食物;每有食物时,由老虎先食用,伥鬼只能吃剩下的残渣。
葬身虎口
伥鬼是被老虎吃掉后所化。它们的魂魄不能进入阴间,只能做吃它的老虎的帮凶,为其寻找食物。
2. 互为主仆
也有伥鬼与老虎主仆对调的传说,伥鬼将虎皮披在人身上,使人变成老虎,为其捕食,被变成老虎的人还会存在人的意识;另一种变虎的人则会将人看作动物而吃掉。
身怀诡术
伥鬼会对人施行诡术,让人自己脱下衣服,以便老虎食用。
3. 伥鬼,是被老虎咬噬而死所化的鬼。传说被虎吃的人,死后的魂魄不能进入阴间,只能做这只老虎的帮凶,为老虎寻找猎物。伥鬼一般走在虎前做引导,如路上遇有猎人设置的陷阱,伥鬼便会带着老虎绕开,并改路而行;遇到行人,伥鬼便会施诡术,让这个人自己脱下衣服,以便老虎食用。老虎吃饱后,伥鬼便吃剩下的残渣。
伥鬼最早出现在明朝的《趼廛(jiǎn chán)笔记》所载的一则故事中。人一旦做了伥鬼,便会完全丧失人的感情,哪怕是自己生前的家人也会诱骗给老虎做食物。“为(wèi)虎作伥”这一成语也由此而来。
4. 故事中有一位老者,他的妻子、大儿子和儿媳妇先后被老虎吃掉了,而悲剧还远远没有结束。有一天,老者的小儿子说他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已经被老虎吃掉的母亲,告诉他在某山上有一棵大树,树下埋着金子,让他和父亲一起去挖出来。母亲死后还在惦记着儿子,使父子二人非常感动,他们决定按母亲说的地方去挖金子。其实,小儿子梦见的母亲已经做了伥鬼,它的真正目的是要将父子二人诱骗到山中给老虎做食物。悲剧中出现了转机,由于神灵的保佑,老者和小儿子不但保全了性命,而且在众人的合作下,捉住了那只吃人的老虎。
本来,伥鬼是替老虎寻找食物的,它是老虎的帮凶。但也有很多故事讲到,伥鬼也会利用“老虎”为自己寻食,而这只老虎不是真的老虎,是伥鬼用人“做”出来的老虎。
5. 传说在荆州,有个人行走山路,不幸遇到伥鬼,但万幸的是他并没有被伥鬼送给老虎当作食物。伥鬼用一张虎皮覆盖在他身上,却将他“变”成了老虎,而后这只“老虎”被伥鬼控制,在三四年的时间里,所杀死吃掉的人和家畜无数。这人身体虽然是只“老虎”,但仍然保留着人的意识,他十分不愿意做伥鬼的帮凶,但又身不由己。有一次,伥鬼带着“老虎”路过一座寺院,这只“老虎”迅速跑进寺中,俯身在禅师塌下。这位禅师能与各种野兽沟通,他仿佛看出了“老虎”的本来身份,于是说道:“你想吃人还是还原人身?”“老虎”听了顺从地点点头。
6. 禅师将“老虎”带进自己的禅房,用僧人吃的饭喂养他。那个伥鬼当然不敢追进寺院,只能不情愿地放弃“老虎”。半年以后,“老虎”身上的毛慢慢褪去,变回了人形。在以后的两年里,变回人形的“老虎”再也没离开这座寺院,仅有一次走出庙门,被一直徘徊在寺院门外的伥鬼再次将虎皮披在身上,他急忙跑进寺门,而腰部以下又变回了虎的样子。后来,他在寺院里虔诚诵经,直到一年以后才又变回来。从此,他再也没敢走出寺门,一直到死去。
7. 穿着虎皮的伥鬼也有和人交往的记录。有位姓王的书生因科举不中,从京城返乡,路上与一位道士同行。这位道士从不吃饭,道士告诉王书生说:“我修炼的是‘咽气术’,无需吃饭也不会饥饿。”两人同行同住,每到晚上熄灯以后,道士会从身上某处拿出一个口袋,从里面拿出一张虎皮披在身上出门,直到五更才回来。王书生也问过,道士的回答总是含含糊糊的。王书生很好奇,于是这天晚上偷偷盯着道士,当道士拿出口袋时,突然起身一把抢过口袋,逼迫道士说出实情。道士无奈地说道:“我其实不是人。
8. 披上这只虎皮就会变成老虎,到村子里寻找食物,一夜可往返五百里。”王书生将信将疑,暗想自己离家很久了,何不披上虎皮赶回家去看看,道士答应了他。此处距离王书生的家有一百多里,只能在晚上赶路,当天晚上才赶到家。到了家门口,王书生却发现自己不能进家门,无奈王书生只好调转返回到和道士住的客栈。自那天后,道士辞别了王书生,王书生徒步回到家。家人见了他很悲伤,说他的二儿子在一天夜里被老虎吃了,经过核实,儿子被老虎吃的时候恰恰是他披着虎皮到家的那天。
9. 明朝张自烈在其所著的《正字通·听雨记谈》里说:老虎作为猛兽,具有一种独有的能力,就是能将它所吃的人的魂魄困住;而这个魂魄为了能脱离老虎,进入阴间轮回,只能按老虎的要求找人替代自己继续为老虎寻找食物,与寻替身相似。
北宋孙光宪《北梦琐言》逸文卷四:“凡死于虎,溺于水之鬼号为伥,须得一人代之。”
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四三〇卷引唐裴铏(xíng)《传奇》:“此是伥鬼,被虎所食之人也,为虎前呵道耳。”
北宋苏轼《渔樵闲话录》:“猎者曰:‘此伥鬼也;昔为虎食之人,既已鬼矣,遂为虎之役。’”
10. 结怨报复
厉鬼因死时怨气太重而不愿或无法转生,化作厉鬼在阳间报仇,或在阴司路上等着自己的仇人下来了结旧账。
冤久成煞
相比厉鬼,冤鬼的存在只为自己生前的冤屈能够得以昭雪,而不肯进入阴间轮回。
不易化煞
厉鬼刻骨铭心的仇恨使它们失去了耐性和怜悯之心,为了实施报复而不择手段;化解的方法只能随它心愿或佛一般的智慧与慈悲,否则,无辜的人也不能幸免。
红衣厉鬼
它们的形象十分恐怖,多以女子形象出现,据说红衣厉鬼最为强悍,几乎神鬼不挡;它们害人的手段极其恐怖残忍,让人谈之变色。
11. 在晋阳,有个叫南三复的人,出身于官宦之家,是当地有名的大户,他妻子很早就去世了。一次,南三复在一个姓窦的农家避雨,并看上了这家的女儿—窦氏女,窦氏女被南三复甜蜜的谎言迷骗,并为他生下孩子。而此时南三复却向另一个大户人家提了亲,不久便要成亲了。窦氏女得知后,便抱着孩子去找南三复,南三复把他们拒之门外,深夜母子俩被冻死在南三复家门外。窦氏女的父亲伤心欲绝,跑到衙门为女儿伸冤,而衙门收了南三复的贿赂,不肯给南三复定罪,一场冤案便不了了之了。
12. 就在南三复成亲的前一天,那个大户人家的父亲梦见一位女子向他哭诉,只见这位女子面容凄惨,披头散发,怀里还抱着孩子。最后,那位女子恶狠狠地对他说:“不要把女儿嫁给南三复这样的负心人,不然我就杀了你女儿!”大户人家贪图南三复丰厚的彩礼钱,最终还是把女儿嫁了过去。新娘子自从进门开始,一直愁眉苦脸,天天在夜里哭泣,别人问她原因,她却什么也不肯说。
13. 过了几天,新娘子的父亲来看女儿,结果发现自己的女儿已经吊死在后花园里,他悲愤地对南三复说:“我女儿吊死在花园里,你却在屋子里养着别的女人!”南三复十分惊讶,新娘子屋里哪有什么女人啊。众人奔向屋子一看,竟然是已经死了的窦氏女!窦氏女朝他们诡异地一笑,就僵直地扑倒,变成了一具尸体。新娘子的父亲一眼便认出窦氏女就是在梦中告诫自己的女子,后悔当初没听窦氏女的话,反而害自己女儿无辜丢了性命;南三复的家人们胆战心惊,急忙通知窦氏女的父亲来拉回窦氏女的尸体。
窦氏女的老父亲见女儿被南三复害得连死都不得安宁,再次上告,结果还是因为南三复拿钱贿赂衙门,冤案再一次被压了下来。
14. 经历过这件事以后,当地人都不愿接近南三复,他的家道逐渐衰落下来。南三复不得不在外地找了一个曹姓人家提亲。时逢当地有传言说皇帝要征民间女子,据说凡是到了年龄,还没出嫁的女子都要到皇宫选美,落选的才能嫁人。因此,有很多人家纷纷将女儿送到婆家提前结婚,以免被选入皇宫。这天,曹家女儿也被家人送进了南三复家,送人来的只有一位老婆婆,她对南三复说:“马上就要选美了,时间紧迫,不得已将女儿送来立即成亲!”南三复奇怪地问老婆婆:“为什么只有你一人来送,难道没有其他家人亲戚吗?”老婆婆说:“后面有很多嫁妆需要人运送,走得慢,马上就赶到了。”南三复见姑娘长得十分标致,心里非常高兴,也再没多想,上前便与姑娘搭讪。曹姑娘很害羞,转身低头,神情竟然像极了窦氏女!南三复见后十分不快。
15. 天黑了,曹家人还没赶到,南三复心里渐渐生疑,于是去问新娘子。只见新娘子躺在床上,全身都盖着被子,南三复呼唤几声不见回答,上前揭开被子一看,吓得魂飞天外:刚才还好好的新娘子转眼间便已经僵死了!
南三复急忙命人赶去曹家询问,才知道曹家还没送女儿过来,女儿就已经死在家里了!事情一经传开,满城议论纷纷,想起了窦氏女。那南三复家这具尸体又是哪来的呢?原来一姓姚的人家刚下葬了女儿,发现尸体被盗,经过辨认,南三复家里的尸体便是姚家死去的女儿。姚家一纸诉状将南三复告上衙门,南三复原本还想用钱打发衙门,结果引起满城百姓的愤怒声讨,加上南三复不仁不义的名声早已闻名乡里,衙门便以挖坟盗尸罪判决南三复死刑。
16. 冤鬼,多因受了冤屈死后所化,形象与生前无异,孤独地在死的地方时隐时现,等待能够为它申冤的人。它们通常不会伤害人类,它们的出现只是因为它认为你能为它伸冤。待到平冤昭雪,便会进入阴间轮回去了。
与冤鬼相比,厉鬼从不受任何约束,凭借自身的能力足以横行人间,残暴的它从不考虑是非曲直,也不在乎你是否无辜,挡我者—杀!
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七年》:“今梦黄熊入于寝门,其何厉鬼也?”
唐韩愈《柳州罗池庙碑》:“福我兮寿我,驱厉鬼兮山之左。”
明王世贞《鸣凤记·灯前修本》:“想是我忠魂游荡,到死时也做个厉鬼颠狂。”
17. 位次三清
西王母是天宫所有仙女及天地间一切阴气的首领,是护佑婚姻和生育的司职神;神力无限巨大,调理阴阳,化育苍生,滋生万物,长生不老,在道教中地位崇高,神格仅次于三清。
王母娘娘
在民间传说中,西王母是和玉皇大帝共同掌管天庭的王母娘娘,她雍容华贵,却又冷酷无情,是禁止天仙擅自与凡人婚配的执法之神。
阴神元祖
西王母是由西华阴元真气幻化而成,是天地间一切阴气、阴物、阴元的元祖,主管着所有成仙女神的名籍;与阳灵元神东王公协同调理东西阴阳两股元气,化育天地,滋生万物。
18. 西王母居住在昆仑山(也称玉山),西王母是掌管瘟疫之神,也是司职刑罚的大神,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煞神。
西王母是西华至妙之气所化生,为先天阴气凝聚而成,是众女仙之首,掌管昆仑仙岛。西王母位居西方,与居住东华之地,掌管蓬莱仙岛,由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的东王公,分别掌管着阴阳三界内外十方男女之神的仙籍,在道教中地位崇高,神格仅次于玉清、上清和太清三位天尊。
19. 西王母的瑶池坐落在神圣的昆仑山上,神仙居住的神圣之域凡人无法到达,在山顶这座宛如悬在空中的花园里,有一处名叫“阆(láng)风”的花园中,矗(chù)立着一座九层玉楼直插云霄,楼下环绕着瑶池和翠水。西王母作为最尊贵的女神,雍容华贵,凝重端庄,飞天仙女与神兵护卫左右相随,宝光神韵与奇花异草上下环绕。西王母有五个女儿,分别是“华林”“媚兰”“青娥”“瑶姬”和“玉卮(zhī)”,她们个个美轮美奂;除此之外,西王母还有三只神兽,分别是:“三足乌”“玉蝉”和“九尾狐”,它们象征着日月与人间盛世。
20. 传说,西王母善于炼制长生不老药,在她的瑶池里有不死仙药。射下九日的大羿,不辞辛苦,度过重重天险来到昆仑山,向西王母讨来不死药。大羿的妻子嫦娥却独自偷吃不死药,飞升到月亮里成了一位月宫仙子。西王母是天地间一切阴气、阴物、阴元的元祖,主管着所有成仙的女神名籍;与阳灵元神东王公协同调理东西阴阳两股元气,化育天地,滋生万物。
周穆王南征北战,主政55年,一次,他乘坐着由造父驾驭的八骏马车,西出洛阳,渡黄河,跨太行,出雁门,行程九万里来到昆仑山。西王母在瑶池设宴接待这位人间君王,周穆王还向西王母奉上了白圭(guī)玄壁。
21. 在民间传说中,西王母被人们说成是玉皇大帝的妻子,传说她在天宫里有一座蟠桃园,人若吃了园里的蟠桃便可以成仙,王母娘娘每年都会举行蟠桃会,宴请天上地下的所有神仙。很多时候,王母娘娘并不总是慈祥的皇后娘娘,还是一位霸道残忍的凶神恶煞。曾有织女下凡,偷偷嫁给了人间的牛郎,还生了一对儿女,一家人的生活幸福美满。王母娘娘气得暴跳如雷,派天兵硬生生拆散了这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并抓回织女;牛郎挑着一对儿女奋力追赶到天上,一家人隔着天河悲声震天,最后,这位严厉的王母娘娘总算发了一丝善心,让他们在每年的七月七日团聚一次。
22. 有关西王母的最早记录出自《山海经》:女仙之首的西王母,是先天阴气凝聚而成,天上天下、三界内外十方,女子得道登仙者,都隶属于西王母管辖。又载:上古,黄帝讨伐蚩尤暴乱,蚩尤多方变幻,呼风唤雨,吹烟喷雾。王母遣九天玄女授黄帝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rén)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黄帝遂克蚩尤于中冀。虞舜即位后,王母又遣使授白玉环、白玉琯(guǎn)及地图,舜即将黄帝的九州扩大为十二州。
明清以来,王母娘娘在汉族民间的地位非常崇高,影响深远,而王母娘娘之所以受到汉族民间的信仰崇拜,多是因为她有不死之药,是长生不老的象征。
23. 《山海经·西山经》:“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穆王十七年,西巡狩,见西王母。”东晋学者郭璞注释:“西王母者,西方一国君也。”
西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昆仑其高二千五百余里,日月所相避隐为光明也。其上有醴(lǐ)泉、瑶池。”
西汉刘安《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héng)娥窃以奔月。”
北宋李昉等《太平广记》卷二〇三引《风俗通》:“舜之时,西王母来献白玉琯(guǎn)。”
24. 命丧羽山
鲧(gǔn)是黄帝后裔,颛顼的儿子,大禹的父亲。是对人类有功德的神,曾为了治水上天庭盗取息壤,与火神祝融交战,终命丧羽郊。
气冲霄汉
鲧是善良而正义的神,却被冠以“四罪”的恶名而惨遭极刑,是中国版的普罗米修斯;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一道愤恨的灵光冲破云天。
25. 化熊而去
鲧的正义令天帝心虚,派祝融下界毁尸,祝融用吴刀剖开尸体的肚子,跳出了大禹;也许鲧在冥冥中已经知道,他的儿子会继承并完成自己的事业,终于化作巨熊安心离去。
是熊是龙
鲧究竟是天神还是尧帝的臣子,一直存在争议;最终是化黄熊还是化作黄龙,也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26. 鲧是黄帝的后裔,颛顼的儿子、同时也是大禹的父亲。鲧和禹两父子的治水故事,都是我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鲧因偷息壤(rǎng)和治水失败,被处以极刑杀死在羽山,与欢兜、三苗、共工并称为“四罪”。
4000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一片汪洋,良田变成泽国,房屋化为一片废墟,人们无家可归,纷纷逃到山上躲避洪水。高地四周环绕着洪水,人们被困在孤岛上找不到食物,不知道被饿死了多少人;孤岛上无遮无挡,人们饱受风吹雨打,当寒风袭来,山上又多了许多被冻死的尸骨。
27. 当时正是尧帝统治时期,因为洪水之患,他日夜苦寻良策,寝食难安。尧帝请四位大臣们举荐一位能治水的能人。尧帝问道:“四岳啊,洪水肆虐,青山土崩,良田流失,你们有没有可以治水的人选啊?”四位大臣都推荐说:“鲧能治水。”但尧帝对鲧另有看法,他听说鲧的名声并不好,而且鲧对尧的称帝也颇有不满,做出的事情时常和尧帝的命令相抵触;更为严重的是,鲧在其部族中散布不利于尧帝的言论,有推翻尧帝的野心。
28. 四位大臣认为这些流言非常荒诞,完全是诬陷,于是都劝说尧帝道:“如今没有哪个人比鲧更加贤能了,您可以先试用一下,再做评论。”
就这样,鲧临危受命,开始了治水工程。天降大雨形成无数河流,无休无止的水流夹杂着泥沙全部汇集到人们的居住地,鲧带领众人逆流而上,搬山推石堵塞河流,企图将洪水拦截在上游。
29. 可是,降雨不断,水越积越多,不断地冲开截流的大堤,奔涌而下,刚刚建好的家园,瞬间被冲得无影无踪。鲧听说天上有一种可以生长的“息壤”,如果用息壤建堤,随着水位的增长而生长就能截住洪水了。可是,息壤是天帝的宝物,天帝怎么能随便送给人类呢,鲧再三请求天帝无果,眼看着大地上人们惨遭洪水肆虐,善良的鲧决心偷取息壤。鲧请来神鸟为他带路,把他带到保存息壤的宝库,又请神龟挖开艰苦的库墙,终于盗取了一块息壤。
30. 鲧一刻不停息,将息壤放在奔流的河口。息壤落下,遇水便长,息壤越长越大,一道又高又宽的大堤横在大河上,洪水被止住了!下游的洪水慢慢退去,逐渐露出被淹没的土地,人们纷纷从山上回到自己的家园,欢呼着,庆祝着,沉浸在重建家园的喜悦中!
大地上的欢呼声传到了天庭,当得知鲧盗取了息壤,天帝雷霆大怒,派火神祝融剿杀鲧,夺回息壤。祝融乘两条火龙,一路烈火熊熊地冲来,鲧据理力争,两人一语不合便大打出手,战在尧处。尧帝早对鲧心有成见,他不但不帮忙,反而还帮助火神祝融攻打鲧,鲧不敌对手,也不愿交回息壤,边打边退,一直打到羽郊,最终被祝融杀死。祝融还带走了鲧偷走的息壤,人们再一次陷入洪水波涛之中。
31. 羽郊上,正义善良的鲧满腹怨恨,一道怨气直冲霄汉!鲧的尸体三年不腐,天帝不免心惊,唯恐是凶兆,于是又派祝融下界毁尸。祝融用吴刀剖开鲧的肚子,一道金光冲天而出,一个孩子从肚子里跳出了,他就是后来治水的大禹。大禹继承父业,终于治水成功。大禹跳出后,鲧的尸体变成一只黄熊走入羽渊。鲧的治水工程虽然失败了,还被天帝扣上“四罪”的恶名,但后来的人们仍然视他为大英雄,4000多年来,一直流传到今天。
32. 在古籍中,鲧的形象处在两极,有说是英雄,也有说是“四罪”之一的穷凶极恶之人。据说,鲧治水九年无效,他不但毫无办法,而且消极怠工,将国家之安危当作儿戏。直到舜帝登位,国家的首要问题依然是治水,舜帝罢免了鲧的职务,将他流放到羽山,直到鲧去世也没能离开那里。
鲧被流放,舜帝重新寻找治水人选,众多大臣推荐禹,他们一致认为禹虽是鲧的儿子,但比他的父亲更有德行,为人谦逊,做事认真,生活简朴。舜并没有因他是鲧的儿子而埋没他,大禹果然不负众望,最终治水成功。
33. 《山海经·海内经》:“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yīn)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山海经·大荒北经》:“有榆山。有鲧攻程州之山。”郭璞注:“皆因其事而名物也。”
《山海经·海内经》郭璞注引《开筮(shì)》云:“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
战国屈原《离骚》云:“鲧婞(xìng)直以亡(忘)身兮,终然殀(yāo)乎羽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