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传》作者:林希美
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
1.
来到白帝城
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人生只有修行好,天下无如吃饭难。”人这一生,定居一处也好,四处奔波也罢,终究不过是为了吃一碗饭。
为了吃饱、吃好,便学一切学问,陪尽一切笑脸,说尽一切好话,受尽一切委屈,最终发现,饭还是难吃。
只要还有面子尊严在,还有“我”在,难处便会在心底生出。所谓无我,并非是没了“我”,而是让心底彻底没了悲与愁,那样也没了那个愁苦的自己。
所以有人问,一个人连尊严和面子都不要了,还算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吗?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地,中无愧于人,尊严自在己心,至于别人如何看、如何说,又何必去在乎。
2.
杜甫自三十岁以后,一直为了吃饭而委屈自己。昔日,他在长安游走于权贵之间,为他们写诗作赋,无非是为了有碗饭吃。后来,他四处流亡,更是为了有口饭吃。今日,杜甫为了同样的理由,选择再次搬家到了夔州。
唐代的夔州属山南东道,设有都督府,州治在鱼复浦和西陵峡的中间、瞿塘峡附近,与白帝城相接,在如今奉节县城东十余里的地方。
大历元年(766)暮春,杜甫搬来夔州,在这里近两年的时间,他写下了四百余首诗。其间,他虽数度搬迁,但生活却有所改善。
初至夔州,他动笔写下了《移居夔州城》:
伏枕云安县,迁居白帝城。
春知催柳别,江与放船清。
农事闻人说,山光见鸟情。
禹功饶断石,且就土微平。
3.
在夔州,杜甫一家住在山间客堂,他在参加了白帝城越公堂举办的宴会后,又举家移居到城内西阁。秋后,柏茂琳出任夔州都督,给了杜甫不少帮助。杜甫还在州东的东溱溪租得一些公田耕种,日子渐渐好了起来。
白帝城,李白曾经逗留过的地方。他“轻舟已过万重山”,而杜甫穿过万重山,乘着轻舟来了。
李白在白帝城,见到了“彩云”,见到了“千里江陵”,也听到了“两岸猿”的叫声。那么,杜甫呢?
上白帝城二首
江城含变态,一上一回新。
天欲今朝雨,山归万古春。
英雄余事业,衰迈久风尘。
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
兵戈犹拥蜀,赋敛强输秦。
不是烦形胜,深惭畏损神。
白帝空祠庙,孤云自往来。
江山城宛转,栋宇客裴回。
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
后人将酒肉,虚殿日尘埃。
谷鸟鸣还过,林花落又开。
多惭病无力,骑马入青苔。
4.
李白所见白帝城,是一片水墨般的风景;而杜甫所见白帝城,却是千古英雄、事业、虚殿。
杜甫和李白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人。李白是即使无酒,也要呼朋唤友,让他们散尽五花马,千金裘,浇一浇这万古情愁的人;杜甫是在宴会上写诗作赋,大呼老友这壶酒,酒不醉人人自醉的人。
杜甫虽性子耿直、狂放,可到底也这般委屈过、奉承过。因这世间只要还有人在受苦,在承受着磨难,或者只要还有人在,他便永不能转身。
因为即使躲进山林,这世间的人,仍在啊!
亲情不是杜甫的羁绊。国家社稷、黎民百姓,才是他的牵挂。
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也是草屋。春夏,他住在瀼西的草屋里,秋冬又回到东屯居住,直到他离开夔州。
5.
生活安定下来后,杜甫又一次观察到了百姓的苦。他见到这里许多女子四五十岁还未成婚,每天上山砍柴去集市上卖,有时还贩卖私盐,便有些难过。这里的男子们,大多贫穷,只能终生当船夫,娶妻生子简直不敢想象。
杜甫为他们写诗,为他们抱不平,想让人们知道他们的无奈,而并非他们“丑陋”,或“心无大志”。
农家生活,让杜甫过得悠然自得。他白日下地耕种,晚上回忆自己的前半生,开始写《壮游》《昔游》《遣怀》《又上后园山脚》《往在》《洞房》《宿昔》等。若是没有这段自给自足的生活,杜甫不会写下四百多首诗,也不会让后人窥见他三十岁以前的生活。
6.
在成都时,杜甫写诗的态度是“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生活越是困苦、艰难,他越要免俗、刻苦。但是,当他的生活清闲起来,他开始“晚节渐于诗律细”。
研究文句,推敲音律,成了杜甫“刻苦”的主要方向。他指导儿子宗武学诗,让他熟读《文选》,以便从中撷取华丽辞藻,让诗句工整,好读。
有些人认为,杜甫攻诗句音律,误了后人,甚至误了自己。因为他把赋诗拉进了“研端声病、寻章摘句”中。这样的诗是没有灵魂的,以至于让后人一味地沉溺、陶醉于华美的文句中,忽略了诗词真正的本义。
7.
事实上,大家误解了杜甫。因为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喜好和“刻苦”的方向。杜甫赋诗半生,一直张口即来,浑然天成。至晚年时,想让诗句更加精妙,也是没有错的。但是后人却忽略了杜甫前期诗歌上的成就,只摘取他对诗句的追求,以为这才是他一生思想浓缩的精华所在,自然会走入辞藻的陶醉中去。
不过,那些只追求华丽的辞藻,而并非诗句意义的人,也不能说他错了。毕竟,每个人喜好不同,眼中所见风景也不同,所以又何必将自己追求“意义”的想法强加于他人身上呢?
有些人一生追求的就是生命的美,致力于美学这本身也是一种意义。
8.
杜甫代管着上百亩田地,又买了四十亩果园,自己没有能力种,所以他又雇佣了一些仆人。阿段、信行、伯夷、辛秀、阿稽等,都是他在诗句中提到过的仆人。闲下来的杜甫并没有独善其身,又开始关注百姓的生活了。
有一位老人向杜甫诉苦,蜜柑这种果树虽名贵,但百姓种植却会被豪吏占去。另外,每家所收的旧米新豆,往往也会被送入官府。杜甫听完,遂写下了《驱竖子摘苍耳》,为百姓申冤,“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富豪厨肉臭,战地骸骨白。”
写诗,对身边人的帮助终究是有限的。现在杜甫生活富足了,他也会为街坊四邻提供帮助。
9.
杜甫在夔州时,曾将居住的草堂让给远方亲戚吴郎居住,自己搬到了东屯的茅屋去。吴郎在草堂四周建了篱笆,邻居老太太再不能打枣吃,杜甫得知后特意写诗,让吴郎拆掉篱笆。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人生的厚度、境界和年纪、经历、长度,都没有必然的关系。有些人,莫说一生清苦,仅是一时清苦,就已变得尖酸刻薄,吝啬不堪了。
10.
但有的人,正因为吃了太多苦,所以才更懂他人的苦。同样的经历,却有两种境界,两种人生,所以“经历”不是最重要的,人的本性能否在经历中成长,变得柔软、善良、温和,比是否得到了财富、地位、名利更为重要。
当一个人尖酸刻薄、处处为己,即使表面光鲜,也仍会被人看不起。相反,一个人温暖可爱,即使老如杜甫、贫如杜甫,也仍是在有尊严地活着。
杜甫一生自省,一生行心中大愿,才活成了令人敬佩,无人能及的境界。
他对于国家或许没有实际的建树,也从不曾拥有人间富贵,但他能在仅有一碗饭时,还能心怀四邻,其善心、功德,已在其中了。
11.
独步诗名在,只令故旧伤
生离死别,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事。
当杜甫老去,身边好友一一离他而去,他回忆自己的一生,心中不免充满悲伤。他不怕死,怕的是还没做点儿什么便已死去。
可是人生就是这样,努力一定会有收获,但却不一定会有成就。初到夔州时,杜甫还在为引水而发愁,还发出过“人生留滞生理难,斗水何直百忧宽”的感慨。安顿下来后,杜甫有了游玩的兴致,也终于不得不接受,他这个老翁,能活下去已是万幸,哪还有余力做些什么?
纵情山水,寻访古迹,是诗人们最喜欢做的事。夔州属于山城,这里有不少名胜古迹。除了白帝城,还有鱼腹浦、八阵图、武侯祠、高唐观等。
12.
杜甫游览过八阵图和武侯祠,写下了《武侯庙》《八阵图》《古柏行》等诗。想到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及生平遗憾,杜甫发出了“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的感叹。
每一个雄才大略之人,都有遗恨。杜甫既未被人三顾茅庐,又未功盖一国一土,又怎能没有遗恨?想到此,杜甫不禁黯然神伤。
古柏行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工。
大厦如倾要梁栋,万牛回首丘山重。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剪伐谁能送?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13.
在杜甫看来,诸葛亮之所以能施展才华,建立不朽功业,是因为他有懂得欣赏他的君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杜甫怀才不遇,不被朝廷重用,只因为自己所遇非人。大厦,暗指国家,大厦将倾,国将不复,不正是用人之际吗?然而,杜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们为何不用大材,反而去用只懂阿谀奉承、无所建树的庸才。
大木重于丘山,万牛拉不动时都知道回头去看,国家危亡之际,君臣们却不懂得寻找贤才、任用贤良,这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杜甫正如古柏一样朴实无华,不以花叶为美,只想亭亭玉立,傲立于世。他已这样英才外露,也愿意自我修剪,适用于庙堂之上,可为什么还是没有伯乐看到他?
14.
“古来材大难为用”,人们其实是欣赏不来古柏的。还是小花小草好,只要低头,随处可见。古柏却相反,需要仰望。每个人都想做古柏,但却不愿意仰望他人,这也是为什么大材难为用的原因。
当然,大材小用,大材难用,也并非一两句话便可以说得清楚。否则,行至半百的杜甫,也不会发出不解的感叹。
有些事,就是这样,穷尽一生的时间,也不一定能找到确切的答案。
杜甫感叹古人,某些时候也会想,后人会不会感叹他。
昔日,杜甫在忠州,听闻好友高常侍去世的消息,难过之余,写下了《闻高常侍亡(忠州作)》的诗:
归朝不相见,蜀使忽传亡。
虚历金华省,何殊地下郎。
致君丹槛折,哭友白云长。
独步诗名在,只令故旧伤。
15.
他的诗名还在,还有人为他的离去而痛哭。待他日杜甫死后,他的诗名还在,是否也有故人为他心伤?
是否有故旧伤,不得而知。唯一知道的是,元稹在成千上万的诗人中发现了杜甫的诗,并惊为天人,大力推广,才有了后人对杜甫的感叹。
一个人,在当时的朝代能留下盛名不难,难的是在历史的长河中能经久不衰,被世人称颂。
若以更广大的眼界看,杜甫这棵古柏,被历史这个伯乐赏识了。他何必非要立于庙堂,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不是更伟大吗?
安逸中的杜甫,开始研究诗词韵律,研究“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佳句。他不仅要诗句有气势、宏大,还需要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境界。
16.
那段时间,他写下了《阁夜》,此诗被后人视为律诗中的典范。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光阴荏苒,岁月逼人,不知不觉,杜甫的人生已行至深冬。其实,人生像冬日一样短暂,时光也催着人很快地变老。身在夔州,虽衣食无忧,可到底是天涯沦落人,杜甫找不到归属感。
五更天的时候,杜甫忧愁难眠,再难睡去。兵革未息,战争频发,让杜甫的心如同湍急的江流一样不能停止。
17.
野哭,杜甫听到了。岂止杜甫,每个人一闻战伐之事,无一不流泪、不恸哭,哭声传遍四野,凄厉非常。
卧龙,指诸葛亮。纵是一个人雄才大略,最终还不是黄土埋枯骨。被历史忘记怎样,留下来又怎样,黄土之下的人还不是只有寂寞。
不只古人,眼前的人和事,远地的音书,也都付之寂寥了。
寂寞的不止杜甫一人。天下大乱,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死去,杜甫这点寂寥算得上什么。
宇宙星辰,日月河山,王侯将相,贩夫走卒……有谁不是寂寞的?
得到了失去,失去再重新追求,然后再失去……古人如此,今人如此,诸葛先生如此,杜甫亦是如此。
18.
独步,诗名在。只令,故旧伤。
一个人,诗名在,也是一种心伤。因为名和人两者不相干,你虽拥有了它,但它却无质无形,你们各自孤独着。
所有人,都会老去,也都会死去。说不定,在宇宙的缝隙里,你会与自己的名声相遇。那时,你读着自己的诗句,不禁潸然泪下。
原来,你并不孤独。早在几千年前,早已有人如此懂你。
或许那是别人的前身,但只要诗在,相同的频率、情绪在,那就是一种久别重逢,就是遇见另一个自己。
这时,你才能体会到,什么叫作“只令故旧伤”。
19.
第七章 半生沧桑,一心为民
夔州记事
杜甫在夔州的日子似乎是漫长的。这一时期,他写了太多诗篇,日子也如同他的诗般,闲闲散散,又长又慢。
那些漂泊无助的岁月远去了,杜甫理应高兴,理应沉浸在安闲自在的生活中。只是,杜甫并非是一个安于平淡、甘于平凡的人。他的心中装着国家,此心也只愿翱翔于天地间。
自安史之乱以后,村庄、城镇人烟稀少,官吏收不到租金,便进一步逼迫活下来的百姓,大唐的繁荣终究是不在了。杜甫生活在夔州,一不能帮助百姓,二不能出仕为官,苦闷的心境一直跟着他。
他看不到希望,只能将此心、此情,拉回旧日的大唐,拉回过去,才能让自己在现实中解脱。
20.
烦闷忧伤时,杜甫又开始写诗。他写下了《解闷十二首》,用以挥散心中浮尘:
解闷十二首(其二)
商胡离别下扬州,忆上西陵故驿楼。
为问淮南米贵贱,老夫乘兴欲东流。
解闷十二首(其四)
沈范早知何水部,曹刘不待薛郎中。
独当省署开文苑,兼泛沧浪学钓翁。
解闷十二首(其五)
李陵苏武是吾师,孟子论文更不疑。
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今见古人诗。
解闷十二首(其六)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解闷十二首(其七)
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
这是十二首中的其中五首。
杜甫回忆了太多古人,每一位都可以做他的老师。忆起旧事,杜甫想到许多好友已去,而留下来的孟云卿和薛据,更是让他念念不忘。他想托人转告二人,不久他也会去江陵,与他们团聚。因为此地米价太高,如果淮南米价“贱”,他便会去往那里居住。
21.
暮秋萧瑟,凉意袭人。多病的杜甫,在秋天时由夔州而思及长安,又由长安回到了当下的夔州。国家盛衰,个人身世,事实上正如同他的回忆,在今昔对比中才能体会出孤寂苍凉的意味。在苦闷中,杜甫写下了《秋兴八首》,这八首诗被清人周珽赞为“天钧异奏,人间绝响”。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秋兴八首(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秋兴八首(其四)
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
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
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
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秋兴八首(其八)
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渼陂。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
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吟望苦低垂。
22
这是《秋兴八首》中的其中四首。杜甫的这八首诗,虽被评价为最好的诗,但他自入蜀以来,着眼于邻里、景物、妻儿、旧古等,使得人们认为杜甫不再有之前那样大气磅礴、浓烈炽热的诗句了。
他被生活所埋没,再也抬不起手中那支笔,也再不能抒写心中豪情。事实上,一个人眼前正经历什么,便会从中感悟出什么。杜甫也不能坐在家中,去写昔日的战场;也不能在平静的生活中,写出《三吏》《三别》。
他只能写眼下。眼下生活平静,他还心怀国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已是难得。
在夔州的生活,杜甫也不全是幸福。他身体一直多病,身体总是时好时坏。疟疾、肺病、风痹交替而来,让他受尽折磨。
23.
大历元年(766),杜甫几乎全是在病中度过了。
老病
老病巫山里,稽留楚客中。
药残他日裹,花发去年丛。
夜足沾沙雨,春多逆水风。
合分双赐笔,犹作一飘蓬。
杜甫的老病,近乎年年发作。许多个日子,他留在家中无所事事,只能哀思往事。还好,妻子、儿女都在身边,也不算孤寂。大历二年(767),被病痛折磨了数月的杜甫某一日览镜自照,望着形容憔悴,苍老清癯的自己,几乎难以相信。
览镜呈柏中丞
渭水流关内,终南在日边。
胆销豺虎窟,泪入犬羊天。
起晚堪从事,行迟更学仙。
镜中衰谢色,万一故人怜。
24.
杜甫的牙齿脱落一半,耳朵聋了一只,已成了一个残疾的老人。这样的他,能辛勤耕作诗篇,在思想上已是极为精进了。可是,他在给元结的信中还是说自己:“我多长卿病,日夕思朝廷。肺枯渴太甚,漂泊公孙城。”
三月时,杜甫的身体渐渐硬朗起来,他适居瀼西茅舍,亲自下地耕田,日子过得可谓是十分忙碌。
人们常说,日子如诗,可什么样的日子才算如诗?一定要诗情画意,有茶有酒有书吗?那或许的确过上了诗情画意的生活,但杜甫的日子,难道不是诗一样的人生吗?
一个人,只要心中有诗,无论身在何处,处处都是诗。
25.
杜甫心中的诗,并非诗情画意,也并非舒适平淡的生活,而是一个个苦闷,一段段忧愁。苦闷是诗,忧愁是诗,悲壮是诗,山河是诗,解闷亦是诗。
在夔州,杜甫的生活可谓丰衣足食,若是久居于此,晚年的生活也算圆满。可他还在向朋友打听淮南米价,想要追着朋友的脚步而去。
江东,不仅有杜甫的朋友,还有他的弟弟。他渴望与弟弟团聚,哪怕日子穷困,只要一家人在一起,终胜过一人漂泊在异乡。
夔州,杜甫想过离开的。
这里不是他的家,不能让他心安。
可什么时候才能离开?杜甫要等一个时间,等一个缘分。比如,身体康健了,舍弟为迎接他已做好万全的准备了。
等待是漫长的,如宏大诗篇,总也诵不完。
26.
友弟分散,世事两茫茫
杜甫之所以没有立即离开夔州,也是迫于生计,不得不暂时留在此地。
在杜甫四处奔走时,有一次他去夔州长史元持的家中做客,偶然见到了临颍李十二娘的剑器舞表演。恍然间,他想起了自己年幼时见公孙大娘舞剑的情形。他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这首诗的序中说:“大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驾元持宅,见临颖李十二娘舞剑器,壮其蔚跂,问其所师,曰:‘余公孙大娘弟子也。’”
往事不堪回首,初见公孙大娘舞剑时,杜甫还是年幼的孩童。如今再见《剑器行》舞,已是白发苍苍的老翁了。于是,他不禁感慨道:“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动昏王室。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五城草萧瑟。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27.
杜甫老了,不知去往何处,荒山里下足太难,越走越令人凄楚心伤。
杜甫忆起小时候,不免想起了家中舍弟。他自幼在姑姑家长大,与弟弟们相处的机会本就不多,长大后他们又分散四处,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如今,姑母身在江东,身边有弟弟杜丰陪着。这些年,他从秦州走到西蜀,途中也曾见过杜占和杜颖。
其中,与杜甫感情最深的是杜观。大历二年,杜观因为有同族中的杜位出任江陵行军从马,想落脚南方便探望了杜甫。兄弟相见,悲喜交集,杜甫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他把这情写到了《得舍弟观书自中都(至德二年以西京为中京)已达江陵令兹暮春月末,行李合到夔州,悲喜相兼,团圆可待,赋诗即事情见乎词》和《喜观即到复题短篇二首》诗中。
28.
不久,杜观去往蓝田成亲,杜甫也有诗相赠。之后,杜观落脚荆州,并不断劝杜甫出峡。杜甫虽然不喜欢夔州的气候,此地朋友也不多,却没有立即动身,依旧居住在夔州。
这些年来,杜甫一直牵挂着远方的弟弟们。无论什么时期,杜甫都写有怀念弟弟们的诗。尤其那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更是成为千古名句。
除了弟弟们以外,让杜甫更挂心头的是好友李白。自杜甫与李白相遇后,他常常写下思念李白的诗,想知道如今的他怎样了。
29.
有一段时间,杜甫一连几天都梦到了李白,杜甫怀疑是他的灵魂与他告别,不禁写下了思念好友的诗句。
梦李白二首(其一)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梦李白二首(其二)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头,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年迈的人,对生死很是敏感。因为他们常常接到老友去世的消息,所以很怕有人传来噩耗。有时得不到消息,反而是最好的消息,至少他还没传来坏消息,他还“活着”。
30.
宝应元年(762),唐玄宗和唐肃宗相继病故,十一月,李白也跟着去了,享年六十二岁。
杜甫于大历元年和大历二年左右梦到李白,此时李白已去世好几年。
晚年的李白同杜甫一样,生活贫困、疾病缠身,为打发时光,弹剑而歌。剑,是李白的理想;诗歌,也是他的理想。
只是,当两个理想合二为一,李白的心中却只有苦寒与无奈。
他说,宝剑空悬腰间,不如解下换酒。
他说,丈夫何事空啸傲,不如烧却头上巾。
他还说,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李白纵算无奈与悲伤,也是可以解下宝剑换酒的人。杜甫亦是他腰带上悬挂的“无用之物”,不知何时,早就解下来换酒喝了。
31.
若不是杜甫总是念着李白,人们会怀疑,李白是否曾遇见过杜甫。
昔日,杜甫与李白晴日牵手同游,夜晚同被而眠。那样的友情,李白说放下就放下,而杜甫却记挂了一生。
杜甫怕他遭罪,忧他身体劳累,愁他“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怀才不遇这样的感受,杜甫是懂得的。这样的苦楚,他不愿李白品尝。
同样地,杜甫也不愿百姓再品尝这颠沛流离,动荡不安的生活了。当杜甫听闻,各地军阀、节度使不乏野心勃勃之人,九州依旧有战乱发生时,他心中充满哀伤,在病床上哭成了泪人。
32.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一)
久嗟三峡客,再与暮春期。
百舌欲无语,繁花能几时。
谷虚云气薄,波乱日华迟。
战伐何由定,哀伤不在兹。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二)
此邦千树橘,不见比封君。
养拙干戈际,全生麋鹿群。
畏人江北草,旅食瀼西云。
万里巴渝曲,三年实饱闻。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三)
彩云阴复白,锦树晓来青。
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
哀歌时自短,醉舞为谁醒。
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四)
壮年学书剑,他日委泥沙。
事主非无禄,浮生即有涯。
高斋依药饵,绝域改春华。
丧乱丹心破,王臣未一家。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五)
欲陈济世策,已老尚书郎。
未息豺虎斗,空惭鸳鹭行。
时危人事急,风逆羽毛伤。
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
不只杜甫与弟友分散各处,大唐王朝亦是四分五裂了。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哪个不是“兄弟”,不是“骨肉亲”?所以又何必相残相杀,让这场开元盛世的梦破碎呢?
33.
杜甫几次迁居,已深感难过,至少他还是有家之人。但那些仍受战乱迫害的无辜百姓,又能安居于何处呢?
不能想,一想只有泪满床。
寒食节时,杜甫还写诗送给宗文和宗武,以表他自己心中的悲痛与惆怅。
又示两儿
令节成吾老,他时见汝心。
浮生看物变,为恨与年深。
长葛书难得,江州涕不禁。
团圆思弟妹,行坐白头吟。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杜甫终究没有陶渊明的悠然与洒脱。
34.
陶渊明自我勉励与珍惜岁月的心,是杜甫所不及的。
对于杜甫来说,这国,如他的身,四处是伤,衣不蔽体,又怎能寻欢作乐,斗酒比邻。
他要找药治伤,缝补旧衣。直到大唐恢复至“盛年”,他才能“放荡天地间,吾老也清狂”。
只可惜,大唐和杜甫这百病缠身的身体一样,只会越来越坏了。
他们都站在风雨中,撑着最后一口气,不知道那“坏消息”何时来。
岁月不待人。等不了多久了,很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