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英雄(中国古代名人圣贤)
剧本ID:
69160
角色: 0男0女 字数: 10260
作者:夏妍🍬
关注
13
28
21
1
简介
中国古代名人圣贤之忠烈英雄
读物本纪录片
正文

《忠烈英雄》

民族英雄—于谦

 

    于谦,字延益,浙江钱塘人,生于公元1398年。于谦是个才智出众的人,少年时就有大志,十五岁中秀才,二十四岁中进士,三十出头已经先后做了省的巡按和巡抚。他在地方上大力整肃官场风气,平反了不少冤案。他开仓赈灾,建立义仓。他为官清廉更是令人肃然起敬,碑百姓称作“于青天”。正统十三年即公元1448年,于谦调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瓦刺首领也先大兵南侵,兵分四路,向辽东、宣府、大同和甘州大举进攻。

 

    边报传来,掌权的王振极力劝说明英宗御驾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王直等人,伏阙谏止,遭到驳斥。这年七月十六日,朱祁镇和王振率领大军从北京出发,八月初一,进入大同城,当时明军的处境十分险恶,朱祁镇又仓促回师。八月十五日,当撤军退到土木堡一带时,瓦刺铁骑四面袭来,明朝的五十万兵马全军覆没,朱祁镇作了俘虏。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砸死在乱军之中,这就是历史上的“土木之变”。

 

    于谦的一生最大的变故始于“土木之变”,当时社稷危在旦夕,满朝文武各有算盘,在皇权至高无上的时代,荣辱恩宠及至生命都系于一人,唯独这江南水乡的男子于谦,敢于大胆喊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在朝廷一片混乱,百姓群龙无首之际,扶英宗之弟景帝稳定朝野,率军民英勇奋战,终于打退了瓦刺军,保卫了北京,保卫了国家,英宗也得以归国。

 

    以于谦之智慧,自然会想到自身之危,大可以告老还乡,泛舟西湖,流连青山绿水之中。但他既是以社稷为重,自然关注的重点不是哪个皇帝。他担心景帝年轻,治理国家尚须扶助,故仍有勇气留于朝廷。于谦其实得罪的并非英宗一人,而是石亨、徐有贞等一帮人,一种势力。终于他60岁时,这帮人助英宗复辟,于谦被捕入狱,英宗以“谋逆罪”,于公元1457年将于谦杀害。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的一生,忠实地实践了自己少年时诗中的誓言,“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出山林”。天顺三年即公元1459年,于谦的遗骨被运回家乡。西子湖畔,三台山麓,筑起了一座新坟。这座坟墓犹如一座壮丽的纪念碑,和岳飞墓遥相呼应,为如画的江山增添了几分悲壮豪迈的英雄气概。

 

    现在西子湖畔,三台山麓筑有于谦祠。白墙灰瓦,朱漆大门,“于忠肃公祠”几个篆书大字显得庄严肃穆。于谦祠共有三进,为前殿、正殿和后殿。前殿与正殿间,有南北厢房各一,厢房北面另有配殿一间,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庭院内草木葱茏,绿树成荫。

 

    前殿辟为序厅,正中一巨大石灰岩上镌刻着前言,两侧墙上陈列着于谦年表,于谦世系表,一张绘于清代的于谦夫妇像,尤为引人注目。正殿是于谦祠的主体部分,正中是一座于谦全身立像。威严肃立,双目炯炯,正气凛然。像高3.2米,基座1.3米,为海水浪花图案。像后辅以徐向前元帅书写的《石灰吟》壁画。塑像上方悬挂乾隆御题匾额“丹心抗节”黑底金字。

 

    后殿陈列于谦生平事迹,分“少年壮志”、“勤政廉明”、“保卫北京”、“永垂青史”四个部分,详细介绍了于谦崇高的品格,卓越的功绩以及悲壮的人生。前殿和后殿间的天井里,赫然耸立着一尊威武雄壮的铁犀牛,身高2米,周长2.5米。周身乌黑,独角朝天。背上铸有于谦亲撰的《镇河铁犀铭》,它是于谦勤政为民,治理黄河的一个历史见证。

 

    可见一座明代式牌坊,墓道长长,芳草萋萋。两旁肃立的石翁仲、石兽,为墓区凭添几分肃穆与庄严。百米墓道的尽头为于谦墓,坐西朝东,圆形的墓由砖石砌成。墓前竖有石碑,上面书刻着“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这是1982年修复于谦墓时重新镌刻的。碑下的浮雕缠枝牡丹基座和墓前的石供桌、石香炉等,都是明时原物 。“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如觉重西湖”,于谦的历史功绩和爱国豪情,必将同秀丽的湖光山色,相得益彰,万古长情!

民族英雄—岳飞

(上)

    岳飞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著名的南宋抗金将领,中华民族一代英杰。字鹏举,生于公元1103年,卒于公元1142年,今天河南汤阴县人。岳飞自幼就勤奋好学,尤其喜欢读《左氏春秋》,孙膑及吴起兵法之类的书籍。同时,在长期的艰苦劳动中,岳飞受到了很好的锻炼,他意志坚强,身体结实,并练就一身好武艺,不到二十岁,岳飞就能拉动三百斤的强弓。岳飞19岁时便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北宋国土沦陷,具有高度民族节气的岳飞立志精忠报国,收复失地,于是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卫国的戎马生涯。

 

    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为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兵,受到了宗泽的欣赏识。建元三年即公元1129年,金将兀术率军再次南侵,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他支纪律严明,作战晓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岳家军”英勇善战,所到之处势如破竹,重创金军,收复了许多失地。朱仙镇大捷后,金兀术不得不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感叹。绍兴四年,岳飞挥师北上,收复裹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金兵被迫北还。绍兴五年即公元1135年,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

 

    但是,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绍兴九年,高宗和秦桧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次年,金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岳飞奉命出兵反击,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鄢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仙镇,距开封仅仅四五十里,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不敢出战。而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

 

    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志未酬,只好挥泪班师。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 绍兴十一年即公元1142年12月29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宁宗时,岳飞得于昭雪,被追封为鄂王。朱仙镇人民为了凭吊岳飞,在朱仙镇建有岳飞庙,岳飞庙中门上方所悬匾额上书“精忠岳庙”。山门前为五奸跪忠铁像。前院为岳飞庙正殿,后院为寝殿。

 

    庙宇庞大,建筑宏伟,气势磅礴,十分壮观。大殿上方悬一匾额,上书四个大字“还我河山”,这是岳飞手迹。大殿内岳飞戎装塑像高4.3米,头戴战盔,身穿金甲,腰系玉带,足登虎头战靴,斜披紫袍,左手捧书,右手扶膝,二目有神,直视远方,器宇轩昂,栩栩如生。东西两厢四员小将塑像,分别是银锤岳云,金锤狄雷,铜锤严成方,铁锤何元庆。岳家军中的这四员小将,在朱仙镇对金兵的决战中,各挥一双大锤,冲向十万金兵的敌阵。大锤乱舞,如砸瓜切菜,金军大乱,抱头鼠窜,顿时溃退。

 

    五将祠位于岳飞庙后院,这里祭祀着岳家军里功劳最大,知名度最高的五员战将,分别是:王贵、张宪、牛皋、徐庆和杨再兴,所以也称之为“五将祠”。岳飞一生出入疆场,在其戎马生涯中,亲自参与指挥了126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他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略掳”著称。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为历代人们所敬仰,并且世代流传。 

(下)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受敬仰的民族英雄,人们为了纪念他,在国内建有十余处岳庙,其中以汤阴岳飞庙和杭州西湖边的岳飞墓规模最大。在岳飞家乡河南汤阴县,有许多与岳飞有关的遗址,岳飞庙就在县城内。岳飞庙,原名精忠庙,又名宋岳忠武王庙,位于汤阴县内西南门里,街以庙名岳庙街。该庙是豫北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岳飞庙始建年代不详。现址为明景泰元年,即公元1450年重建。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殿宇近百间,历代碑刻400余方。庙内建筑有正殿、精忠坊,施全祠,碑林、肃瞻亭、观光亭、御碑亭,贤母祠等。

 

    岳飞庙内,碑碣林立。东西小院中各有亭子一座,东为“肃瞻”,西曰“观光”。院中碑廊总长85米,现存各代碑碣300余通,是中原地区一个较大的书法和文学艺术宝库。穿过仪门,由御碑亭北望,即为雄伟庄严的正殿。正殿是岳飞庙的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10米。步入正殿,高大魁伟的岳飞塑像端坐明间正中,头戴兜鍪,满面红润,目光远眺,炯炯有神,紫袍金甲,体态凛然,右手扶膝,左手握剑,象在战前运筹帷幄,又似阵中指挥若定。古代军事家、战略家的雄韬大略,在当代艺术家的精心筹划下,展现得惟妙惟肖。

 

    坐像上方嵌挂一方帖金巨匾,阳镌“还我河山”四个大字。两侧望柱上嵌有当代著名书法家张爱萍将军撰书的楹联:“朱仙镇血战丧敌胆,风波亭长恨遗千秋”。坐像上方的两侧,分别嵌有“民族正气”、“武穆精忠”的匾额。正殿壁间张挂着当代名人歌颂岳飞的诗词书画。正殿东西厢房为岳飞生平事迹陈列馆。

 

    后殿为寝殿,殿内陈列着岳飞著名的书法珍品,《出师表》石刻,寝殿后还有岳云祠、四子祠、岳珂祠和孝娥祠等。精忠坊是岳飞庙的头间,是岳飞庙建筑群中最宏伟,艺术特点显著的单体建筑。两侧八字墙上刻有1.8米高的两个大字“忠”、“孝”。迈进门槛,便见石阶下跪着五俱铁铸像,即当年杀害岳飞的秦桧、王氏、万俟禹、张俊和王俊,跪像背后立一尊金铜像,怒目执剑,对秦桧等人显居高临下镇压之势。两侧楹联上写着“蓬头垢面跪阶前,想想当年宰相。端冕垂施临座上,看看今日将军。”

 

    1958年6月,汤阴县建立了岳飞纪念馆,该馆以古建筑原状,27尊塑像及现存的明清时代近200块碑竭石刻,为主要陈列内容。碑碣中,除岳飞所书《与通判书》、《出师表》、《墨庄》等石刻外,多为创建,重修庙宇碑记和后人拜竭岳庙时所书镌的诗文歌赋。1982年,该馆先后将东西庑及寝殿辟为《岳飞史迹陈列》、《岳飞手书碑刻陈列》室,作为该馆的基本陈列。该馆藏书734册,拓片388张,照片1251张,有关资料20余份,国内外书画家的作品600余件。

 

    岳飞墓通称岳分,位于杭州市西湖边栖霞岭下,包括墓和庙,北山面糊,巍峨壮观,始建于公元1221年 ,内有忠烈祠、启忠祠和岳飞墓三部分。忠烈祠大殿内有岳飞戎装塑像,高悬“还我河山”巨匾,为岳飞手书,气势恢宏。启忠祠原祀岳飞父母、妻儿,现辟为岳飞纪念馆,从六月份的生平事迹。岳飞墓园在忠烈祠西侧,墓是圆形封土,石砌墓椁,青草封顶。墓碑刻有“宋岳鄂王墓”字样。墓前建有墓阙,阙前照壁上刻有“尽忠报国”四字,为岳飞一生的座右铭。墓阙门槛上撰有石刻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墓道两侧有明代刻存的文武俑,是马,石虎,石羊。旁边是岳飞之子岳云墓,墓墙两边有陷害岳飞的四个奸臣,秦桧、王氏、张俊、万俟禹的铁铸跪像,他们是谋害岳飞的千古罪人。墓园内有南北碑廊,陈列着岳飞手迹和后人凭吊岳飞的诗词碑刻127块,其中有脍炙人口的《满江红》词和相传为岳飞所书的《前后出师表》等,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整个墓园古柏森森,气象肃穆,令人肃然起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历史的悲剧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岳飞抗金救国的功绩是永存的,尤其是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将千秋万代的留传下去。

 

民族英雄—文天祥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诗人,公元1236年生于江西庐陵,即今天的江西吉安。其父爱读书,也很重视孩子们的学业,设法聘名师就教。文天祥无论寒暑,都要在贴满格言警句的书斋中诵读、写作,谈古论今。18岁时,文天祥获庐陵乡试第一名,20岁即中选吉州贡士,随父前往临安应试。在殿试中,他作《御试策》,切中时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负,被主考官誉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由理宗皇帝亲自定为状元。

 

    文天祥所以处的时代是昏君当道、奸臣弄权、政治腐败、外族入侵的时代。南宋末年,朝廷偏安于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军攻下襄樊,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便后临南宋首都临安的近郊。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德祐元年即公元1275年正月,文天祥被派到江西去担任赣州的州官。文天祥在赣州组织义军,开赴临安。次年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因兵败江西空坑,辗转经南岭,于1278年春进入广东。在潮阳和海丰之间,一路追随南宋小朝廷的踪迹,同时进行着抗元斗争和平叛安民活动,被封为少保信国公。

 

    同年12月,在海丰五坡岭被俘,次年被押送至大都,即今天的北京,囚禁3年多。经历种种威迫利诱,始终不屈,于1283年初从容就义,时年仅47岁。文天祥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而且是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和散文作品,其中诗作达到百余首,成就很高。他的古体诗,气势磅礴,笔力遒劲。他的律诗,言简意赅,主题显豁,对仗工整。他的绝句,凄厉高亢,明白如话。他的诗篇在南宋诗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其中如《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狱中所作的《正气歌》,以及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的《衣带诏》的“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都已成为光照日月,气壮山河的绝唱,成为民族精神财富的宝贵部分,文天祥也因此成为永垂不朽的民族英雄。为祭祀南宋著名的民族英雄、爱国诗人文天祥,明清两代开始将当年文天祥被囚禁的土牢旧址扩大建成为文天祥祠。现文天祥祠坐落在北京东城区府学胡同63号,也称文丞相祠。几经迁徙、重建和修葺,至今仍然保持着明代的建筑风格。

 

    1984年10月这里对外开放,祠堂坐北朝南,由大门、过厅、堂屋等三部分组成,面积近600平方米,布局紧凑,庄严肃穆。过厅内展出文天祥的生平,堂屋内保留原祠堂的部分遗物和文天祥的手迹,如明《宋文丞相传》石碑,清《重修碑记》石碑,及《宋文丞相国公像》等。室内屏风正面为毛泽东手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背面为文天祥所著的《正气歌》全文。

 

前院整个东墙镶嵌着明代大书法家文徵明所书《正气歌》刻石,全文300个字,气势恢宏凝重, 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文天祥的英雄气概。祠堂的大门、过厅、堂屋殿柱檐下,是当代书法家以文天祥诗句为内容手书的木刻匾额、楹联,用浓郁的文化气息,告慰这位文学家和抗元英雄的英灵。后院尚存一株苍劲的枣树,相传为文天祥被囚禁期间亲手所植。树干倾向指向南方,与地面成45度夹角,似乎表达着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的精神。

 

抗倭名将—戚继光

(上)

    戚继光(生于公元1528年,卒于1588年)明朝名将,名字英雄,字元敬,号南塘,晚字孟诸,山东蓬莱人。出身在将门之家。他的父亲戚景通,曾在北京当过神机营的副将。神机营就是明朝时使用火器的部队,他晚年告老还乡,埋头著书,总结一生的作战经验。除了写书,戚景通还有一件很上心的事情,就是教育儿子。虽然他在58岁这一年才有长子戚继光,但他并不因晚年得子就对戚继光过分溺爱。他对儿子要求很严格,从不宠惯他,希望他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

 

    戚继光自幼聪明好学,幼时在读书之余最爱做军事游戏。用泥巴做城墙,堆砖瓦成壁垒,削竹剪纸做旗帜,由他充当指挥,竟能指挥部队整齐划一,有分有合,有进有退,很有战争的气氛,表现了戚继光在童年时即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华。在父亲的教育下,他养成了良好的品德,决心做一个正直的文武双全的军人。十五岁的时候,他就在家乡附近小有名气。父亲看到儿子越来越有出息,心中也感到十分快慰。

 

    母亲想到家境的艰难,倒有些担心,对父亲说,家里将来没有钱用可怎么办呢?父亲指着正在读书的戚继光说,那不是可以托负一生的最大财富吗!母亲听了也会意地点了点头,心中顿时踏实了许多。戚继光十七岁时依照朝廷惯例,继承了父亲的职位,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开始了金戈铁马的军旅生涯。十年以后,他又升了官,管理三营二十五卫所,负责海防。但是明朝的海防空虚,兵纪败坏。守卫山东沿海的士兵,多半三老弱残兵,纪律十分涣散。戚继光一到任,就决心整顿军队。可是,一些军官看戚继光个头不高,又那么年轻,并不把他放在眼中,常常违抗军令。

 

    在这些人中,还有一个是戚继光的远房舅父。戚继光想,舅父总是倚老卖老,不听指挥,不光让我为难,还引得别人也不守军纪,要是不先处分他,我怎么能指挥全军呢。于是,有一天戚继光当着众将的面,要舅父去执行一项军令,舅父听完,哼哼哈哈地答应着,可仍三站着不动,戚继光马上命令军士,按军法处置了他。舅父当众受了处罚,又气又羞,怨恨戚继光不讲情面。当天晚上,月明风清,戚继光令家人摆酒菜,把舅父请来,让他坐在上座,恭恭敬敬地用无辈的礼节向他赔罪。

 

   戚继光说,今天是家宴,您是长辈,我要请您坐上座,还要向您赔礼。可我们都是军人,在军中是不分辈份长幼的,您从军多年,应该懂得这个道理。舅父见戚继光说得情真意切,心中也十分悔恨,倒身跪在地上,对外甥说,我服气了。希望你今后执法如山,要是我再违令,尽管用严刑惩治。这一件事情传遍了全军,官兵们都十分佩服戚继光治军有方。从此,军中的风气好转,山东的海防也得到了加强。

 

   戚继光的名气越来越大,逐渐受到朝廷的器重。于是,朝廷便把戚继光从山东派往浙江,任定海参将,守卫宁波、绍兴和台州三府,专门对付来犯的倭寇。他到了浙江,先检阅那儿的军队,发现那些军队也纪律涣散,根本不能打仗,就决心另外招募新军。他一发出招兵命令,马上有一批吃过倭寇苦的农民、矿工自愿参军。还有一些愿意抗倭的地主武装,也参加了进来。戚继光组织的新军很快发展到四千人。

 

    戚继光是个精通兵法的将领,他懂得兵士不通过严格的训练是不能上阵的。他根据南方沼泽地区的特点,研究了阵法,亲自教兵士们使用各种长短武器。戚继光不仅严格训练士兵,还给他们讲解爱国爱民的道理。

经过他严格训练,这支新军纪律良好,英勇善战,战斗力特别强,这支队伍受到人民的拥护,被称为“戚家军”。就这样,戚家军的名气在远近传开了,

(中)

 

    明世宗的时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和中国的土豪、奸商勾结,到处抢掠财物,杀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倭寇”。当时沿海的官吏和士兵缺乏统一的指挥,军纪涣散,不敢抵抗,见了倭寇就逃,倭寇的侵略越来越严重,朝廷只好把山东的将领戚继光调到浙江。

 

    戚继光率领他的戚家军英勇抗战,所向披靡,逐渐扭转了这种被动局面。戚继光刚刚到任不久,就有一股八百多人的倭寇,窜到宁波的龙门所劫掠。戚继光知道后,马上率军围剿。一冲锋陷阵,挽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领头冲杀的一个倭寇头目应声倒下,说时迟,那时快,戚继光的第二箭又把另一个倭寇的头目射中了,他还没有来得及吭一声就咽气了。接着戚继光的第三箭,射死了第三路的倭寇头目。官兵们见自己的统帅射死了三名倭寇,士气大振,都争先恐后地举刀挥枪,奋勇掩杀过去。

 

    这一仗,戚继光率领的官军大获全胜,坚定了沿海军民战胜倭寇的信心。人们纷纷称赞这位年轻的将军有勇有谋,浙江人民把平定倭寇的希望,寄托在了他的身上。过了几年,倭寇又袭击台州一带。戚继光率领新军赶到台州,倭寇在哪里骚扰,他们就打到哪里。那些乱七八糟的海盗队伍,哪里三戚家军的对手,交锋了九次,戚家军一次次都取得了胜利。最后,倭寇在陆地上呆不住,被迫逃到了海船上,戚继光又用大炮轰击,倭寇的船起了火,大批倭兵被烧死或掉到海里淹死,留在岸上的也只得乖乖的投降。

 

    倭寇见到浙江防守严密,不敢再来侵犯。第二年,他们又到福建沿海骚扰,一路倭寇从温州往南,占据了宁德。另一路倭寇从广州往北,盘踞在牛田。两路敌人互相声援,声势很大。福州的守将抵挡不住了,向朝廷告急,朝廷又派戚继光援救。

戚继光带领戚家军赶到宁德,打听到敌人的巢穴在宁德城十里外的横屿岛,那儿四面是水,地形险要,倭寇在那儿扎了大营盘踞,当地明军也不敢去攻打他们。

 

    戚继光亲自调查了横屿岛的地形,知道那条水道既不宽也不深。当天晚上潮落的时候,戚继光命令兵士随身带一捆干草,到了横屿岛对岸,把干草扔在水里,几千捆干草扔在一起,既然铺出了一条路来。戚家军的兵士踏着干草铺成的路,神不知鬼不觉地插进倭寇大营。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盘踞在岛上的二千多倭寇全部被歼灭。

 

    戚家军攻下横屿,立刻又进兵牛田。到了牛田附近,戚继光传出命令说,远路进军,人马疲劳,先就地休整再说。这些话很快传到敌人那里。牛田的倭寇真的相信戚家军暂时停止进攻,防备也就松弛了下来。就在当天的晚上,戚继光下令向牛田发起总攻击,倭兵毫无准备,仓促应战,禁不住戚家军猛攻猛冲,纷纷败退。倭寇头目率领残兵逃到兴化。戚家军又连夜跟踪追击,一连攻下了敌人六十多个营寨,消灭了溃退的敌人。

 

    到天色发白的时候,戚家军开进兴化城,城里的百姓才知道附近的倭寇已经被戚家军消灭。大家兴高采烈,纷纷杀牛带酒,到军营来犒劳。第二年,倭寇又侵犯福建,攻下兴化。这时候,朝廷派另一名抗倭名将俞大猷为福建总兵,戚继光为副总兵,两个抗倭名将一起,大败倭寇,收复兴化。公元1565年,俞、戚两军再次配合,大败倭寇。到这时候,横行几十年的倭寇被基本肃清了。

 

    戚继光戎马一生,战功卓著。他注重练兵,尤善育将,严明军纪,赏罚分明。抗倭作战中,创立攻守兼备的鸳鸯阵,灵活巧妙地打击倭寇。镇守蓟州,修城筑堡,分路设防,有力的抵御蒙古骑兵。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从1559年开始,就屡屡攻坚、解围、迎战、追击,而从未在战斗中被倭寇击溃。除了部队的素质以外,主帅戚继光的卓越的指挥才能,也是决定胜利的关键因素。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为保卫国家和人民,建立了卓越的功勋,英名永垂青史!

(下)

 

    戚继光在四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中,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或在东南沿海扫灭倭寇,廓清海疆:或在北方练兵御边,使蓟门安然,堪称一代爱国名将。他智勇兼备,多谋善断,练兵有方,被誉为我国古来少有的一位常胜将军。万历十一年(即公元1583年),因遭朝中权贵排斥,戚继光被调到倭患早已荡平的广东任镇守,郁郁不得志,三年后即告老还乡,回到了山东蓬莱。万历十六年(即1588年),逝世于蓬莱故里。

 

    戚继光一生不仅战功卓著,而且在军事理论上有颇多的建树,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两部兵书,为后世兵家所推崇。戚继光戎马一生,其保国安民的丰功业绩,不仅名垂正史,而且享誉民间。在民众的心目中,戚继光三中华民族的英雄,每遇外敌入侵,他都是一面激励斗志的旗帜。可以说,他的名字已成为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抗击侵略的象征。正因为这样,在他曾经涉足的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天津、河北、安徽等地,人们纷纷以各种形式纪念他。

 

    民间纪念戚继光形式之多,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影响之深远,是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所不及的,这些纪念形式几乎涵盖了百姓生活的各个层面。虽历经数百年人世变迁,依然留存至今,足见戚继光民间影响之深远。山东蓬莱是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故乡,从明初洪武年间(戚继光五世祖)戚斌世袭邓州卫指挥金事始至今,600多年来,戚氏族人在蓬莱留下了大量文物古迹。现今保存完好的戚氏古迹,主要有戚继光祠堂、戚氏牌坊、戚氏墓园等。纪念性建筑有戚继光纪念馆,位于蓬莱市武霖村内的是戚继光祠堂。

 

    戚氏祠堂建于明朝,为褒扬戚继光而建,赐额,表功,为三进院落家庙式建筑。房门、正祠各三间,均为单檐硬山砖木机构,占地595.1平方米。祠堂内还悬挂有郁达夫、欧阳中石等书法家的题词、题联。正祠院内三明代银杏,钻天挺拔,遮天蔽日。正祠东侧后花园内亭、台、楼、阁,交相辉映。小桥、流水、奇石、古木错落其间,布局小巧精致,堪为故里园林的精品。

戚氏牌坊共有两座,位于戚继光祠南侧约100米牌坊里街东西两端。东为“母子节孝坊”,西为“父子总督坊”。两座牌坊巍峨挺拔,气势雄伟,构图丰满,雕镂精细,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国内少见的明代大型石雕珍品。

 

    戚氏墓园位于蓬莱城区东南,林木葱郁,景致肃穆。戚氏历代族人殒后皆葬于此,按辈份由北向南排列。戚继光墓位于墓园南部。1987年修复,呈台隆状,台高1.6米。台上正中为暮丘,墓前两侧立有石人石马。台前嵌碑文两方,分别记载着戚继光生平和其墓丘修葺的经过。戚继光纪念馆,位于水城振阳门北侧的水师府内,该馆以民族英雄戚继光闽浙抗倭、北镇蓟州的史实为背景,共辟六个展厅,设置群英聚合、少年戚继光、水城训练水兵、山东备倭、清除叛党、训练新军、台州大捷、横屿之战、著书立说、镇守蓟州、百姓颂戚帅等场景。

 

    戚继光画像为明代立轴式画像,八十年代中期,由蓬莱戚氏族人捐出,为中国历史博物馆所珍藏,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四大发明及军事领域上的成就,至今为世人所瞩目。民族英雄戚继光,在长期反侵略战争中,发明和改进了许多新的武器,还创造了许多新的阵法,充分体现了明朝先进的军事技术。戚继光战刀,明代倭式战刀,八十年代中期由蓬莱戚氏族人捐出,为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列为国家一级文物。戚继光府的对面,今建有兵器馆一座,分东西两个展室,占地面积730平方米,目的在于融剑为犁,永铸和平!

武圣—关羽

 

    在中国,文有孔子,武有关羽,一文一武,两圣相映,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关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字云长,生活于东汉三国时代。关羽幼年时,塾读《左传》,后来成为蜀汉大将,辅佐刘备成大业官历前将军,汉寿亭侯。他为人忠直仁义,广受民间崇祀,尊其为“关公”、“关夫子”。历朝都有加封,宋时封为“武安王”,明朝封“协天护国忠义大帝”,清乾隆时期诏改其谥为“忠义”。


    史书《三国志》粗略地记录了这位年轻时就扶危济困,替民行道的千古名将的生命轨迹。中平元年,关羽到达涿郡,时逢刘备在招兵买马,与其相谈,甚为投机,便投到了刘备的旗下,接着他随刘备和张飞一起转战南北,参加数十次大小战斗,从来都不怕艰难。
建安四年,刘备反曹逃到徐州,由关羽镇守下邳城,代理太守。建安五年,曹操攻打徐州,刘备张飞败逃后不知去向,后来关羽在汝南找到了刘备,又随刘备转战南北。

 

    建安十三年,曹操在赤壁之战兵败之后,刘备凭借关羽、张飞、赵云的武力,赶在大吴之前,收复了江南诸郡。刘备封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建安十六年,刘备入蜀,留诸葛亮与关羽镇守荆州。约一年后,又调诸葛亮等入蜀,独留关羽坐镇荆州,从此镇守荆州的重任完全落在关羽肩上。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任命关羽武前将军。七月,关羽不顾来自东吴的威胁,率军攻打樊城的曹仁,并派人深入曹魏的占领地区策反,扰乱敌人后方,然而由于守南郡的太守糜芳投降了孙权,吴军又出兵配合曹军,前后淹击蜀军,蜀军溃败。

 

    关羽兵败失荆州,他仅带着少量的随从,向蜀军控制的上庸撤退。在接近蜀境时,关羽竟被吴军的一个小将马忠生擒。关羽被擒后,坚决不降,被东吴宰杀,壮别人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关羽生命的结局是悲剧性的。据史书记载,关羽被杀后,孙权将关羽首级盛在木匣,派人星夜送至洛阳献于曹操,而曹操命人刻木为身,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城南,即现在的关林镇,所以关林又称关帝冢。因在冢前建庙,亦称关帝庙。

 

    关林占地100亩,翠柏800多株,殿宇廊庑150余间,石坊4座,大小石狮子110多个,碑刻70余块。这里隆冢丰碑,殿宇堂皇,古柏苍郁,景色幽雅。关林的建筑规格是按照宫殿形式修建的,布局严谨壮观。庙前有戏台,中轴线建筑依次有大门、仪门、甬道、拜殿、大殿、二殿、三殿、石牌坊、林碑亭、关墓。大殿是关林最雄伟的建筑,面阔七间,进深三间,高约20米,总面积为760平方米。

 

    庑殿顶上琉璃瓦覆盖,五脊横立,六兽扬武,飞檐斗拱,朱柱盈围。四檐角饰以庞涓、韩信、罗成、周瑜四神将,悬以铁马金铃。殿内暖阁三间,透雕花龙。大殿正门上有木刻浮雕关公故事图: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水淹七军,三顾茅庐,单刀赴会,挑锦袍,宰颜良,诛文丑等共十二幅。还有二龙戏珠,凤凰戏牡丹,龙戏凤等图案,刻工精细,构图美妙。

 

    二殿是五开间庑殿顶建筑,殿内正面塑关羽怒视东吴戎装像,关羽长髯飘洒,端庄威严。关平按剑于左,周仓持刀于右,前檐下绘有斩颜良,诛孔秀,大战夏侯敦,古城会等故事图。后门上方绘有“华容道义释曹操,东吴赴宴,水战庞德”的故事,形象的反映了关羽骁勇善战的历史画面。

 

    三殿是五开间的硬山式建筑,规模较小,又叫寝殿。殿檐下有“三战吕布,威镇荆州,战长沙”三幅大型故事图,斗拱的昂首都雕成龙头,彩饰绚丽异常。关冢位于关庙后面,高10米,占地250平方米,平面作八角形,向南有石墓门,相传关羽首级即埋于此冢内,冢前有林碑,高4.8米,碑额题“敕封碑记”。


    碑阴为董笃行所撰之《关圣帝君行实封号碑记》,其内容为关羽的生平、封号以及建庙的情况。
关羽,这位出生卑微的一代名将又是幸运的,在他去世百年之后,他被后人一代又一代推到了空前崇高的地位。他奇迹般地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历史,最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