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清照
剧本ID:
692280
角色: 0男0女 字数: 2196
作者:禾下女鬼无心
关注
2
1
4
0
简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其生平与创作贯穿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作品兼具婉约词风与家国情怀。
读物本0
正文

李清照最经典的10首词:于婉约清丽,沉郁苍凉之中,破茧成蝶!

有人说:"李清照的词,是宋词的月光,是乱世的清泪,更是女性觉醒的先声。"在她或婉约清丽、或沉郁苍凉的词作之中,我们既能触摸到两宋之交的动荡脉搏,更能窥见一位女性在封建桎梏中破茧成蝶的精神轨迹。今天,让我们循着"千古第一才女"的笔墨,在10首经典词作中感受那份超越时空的生命力量。

1.最凄美的一首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寻寻觅觅》

靖康之变后的某个秋日,寡居临安的李清照写下这曲泣血悲歌。十四叠字如珠落玉盘,将国破家亡之痛、丧夫流离之哀、身世飘零之苦层层剥开。"旧时相识"的鸿雁,恰似南渡前与赵明诚赌书泼茶的往昔,而今只剩"梧桐细雨"敲打孤窗。但正是这般椎心泣血的文字,让后人看见:真正的勇气,是敢于直面生命最深的创痛。

2.最深情的一首词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1103年秋,赵明诚负笈远游,新婚燕尔的李清照在汴京写下这首相思绝唱。看似柔婉的笔触里藏着惊世骇俗:封建时代女子首次将夫妻之爱写得如此平等炽烈。"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八个字,道尽古今痴情本质——爱是灵魂的共振,岂是时空所能阻隔?

刘亦菲童瑶搭档她爆红

3.最灵动的少女心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16岁的李清照在汴京郊外泛舟,用43个字绘就中国文学史上最明媚的少女画像。那个"误入藕花深处"的瞬间,不单是贵族千金的闲适,更是对礼教束缚的温柔反抗。词中跃动的生命活力,让后世看见: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宋代,早有女性在笔墨间绽放自由的光彩。

4.最沉痛的国殇之叹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

1129年,赵构朝廷仓皇南逃,经过乌江的李清照愤然写下这20字檄文。借项羽宁死不渡的典故,她痛斥南宋君臣的懦弱苟安。在那个女性不得议政的年代,这声"人杰鬼雄"的呐喊,犹如暗夜惊雷,彰显着知识分子的家国担当。谁说闺阁女子不懂天下事?她的骨头比满朝朱紫更硬三分。

5.最刻骨的相思之痛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1101年重阳,赵明诚宦游在外,李清照将对镜自怜化作绝妙比喻。当男性文人还在用"衣带渐宽"陈词滥调时,她以"人比黄花瘦"开辟全新审美境界。更令人惊叹的是,据《琅嬛记》载,赵明诚闭门三日作词五十首,终不敌这三句——这是才女对才子的温柔胜利,更是女性文学主体意识的觉醒。

6.最清醒的人生独白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33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春晚》

1135年,五十二岁的李清照避难金华。面对暮春残景,她将半生沧桑凝成"载不动许多愁"的千古绝喻。南渡前收集的金石书画尽毁,再婚遇人不淑的耻辱,无子嗣的悲凉...这些愁绪在"舴艋舟"的意象中获得了重量与质感。但能将自己的苦难淬炼成艺术,何尝不是对命运最优雅的反抗?

7.最大胆的爱情宣言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浣溪沙·闺情》

这首早期词作中,十八岁的李清照以"眼波才动被人猜"写尽怀春少女的娇羞与机敏。更可贵的是,她打破"男子作闺音"的传统,第一次以女性视角主动书写爱情心理。那"月移花影约重来"的私会场景,在礼教森严的宋代,不啻为女性情感自主的宣言书。

8.最悲怆的悼亡之作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赵明诚病逝后,李清照以"吹箫人去玉楼空"写尽未亡人之痛。但不同于苏轼"十年生死"的宏大抒情,她选择从"玉炉寒""疏雨萧萧"的日常细节切入,让丧偶之悲具体可触。最催泪处当属结句:当年共赏梅花时可折枝相赠,如今纵折得最美一枝,却已"没个人堪寄"。这种私人化的悲痛书写,开创了中国悼亡文学的新维度。

9.最通透的人生感悟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清平乐·年年雪里》

从少女时期"插梅醉酒"的恣意,到暮年"两鬓生华"的沧桑,李清照用梅花串起一生轨迹。"晚来风势"既是自然气候,更是时代风暴的隐喻。但她依然坚持"看取",这份在破碎中凝视美好的倔强,恰似其晚年编纂《金石录》的坚持:纵使命运给予寒冬,也要在风中守住一缕梅香。

10.最超然的暮年心境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晚年的李清照在病榻上写下这首淡然之作。曾经的"载不动许多愁",此刻化作"门前风景雨来佳"的豁达。木犀花(桂花)的意象尤其精妙:它不似早年咏梅的孤傲,却在温润中透着坚韧。这让人想起她在《金石录后序》中的自白:"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历经劫波后的通透,最是动人。

千年岁月如钱塘潮涌,李清照的词始终如月悬中天。她告诉我们:真正的才情,不仅能写"绿肥红瘦"的敏锐,更要敢书"死亦为鬼雄"的刚烈;真正的独立,不仅是冲破"女子无才"的桎梏,更是在命运巨浪中保持精神的站立。那些飘散在历史风烟中的梧桐细雨、舴艋轻舟、黄昏把酒,最终都凝成中华文化天空中最皎洁的月光——照着古今女子的觉醒之路,也照着所有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灵魂。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被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其生平与创作贯穿北宋末年至南宋初期,作品兼具婉约词风与家国情怀。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