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夫诗选(II)
剧本ID:
69306
角色: 0男0女 字数: 11590
作者:筠清
关注
9
20
7
0
简介
本文选编了洛夫的若干首“题咏诗”作品 (如《与李贺共饮》《杜甫草堂》等) 以及“唐诗解构”诗作。本文为第(II)辑;在第(I)辑中选编了洛夫的抒情诗作品和长诗节选片段。仅供研习和朗诵 (侵删)。洛夫,原名莫洛夫,现代诗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曾被诗歌界誉为“诗魔”。
读物本现代爱国诗歌古籍历史
正文

洛夫诗选(II)

洛夫(1928—2018),原名莫洛夫,现代诗诗人,世界华语诗坛泰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者。洛夫1928生于湖南衡阳,1949年离乡去台湾,1996年移居温哥华,2018逝世,享年91岁。洛夫早年为超现实主义诗人,表现手法近乎魔幻,曾被诗坛誉为“诗魔”。自《魔歌》以后,风格渐渐转变,师承古典而落实生活,成熟之艺术已臻虚实相生、动静皆宜之境地。他的诗直探万物之本质,穷究生命之意义,且对中国文字锤炼有功。

 

【编者按】

本文选编了洛夫以下作品 (按在文中出现顺序排列) :

- 题咏诗 (I)

   • 与李贺共饮

   • 走向王维

- 唐诗解构

   • 鸟鸣涧

   • 月下独酌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登幽州台歌

   • 客至

   • 春望

   • 问刘十九

   • 夜雨寄北

   • 登乐游原

   • 芙蓉楼送辛渐

   • 宿建德江

   • 枫桥夜泊

   • 送友人

- 题咏诗 (II)

   • 李白传奇 

   • 车上读杜甫

   • 杜甫草堂 

- 附录《唐诗解构·小序》

 

[本文为第(II)辑。在第(I)辑中选编了洛夫的抒情诗作品和长诗节选片段。]

 

a73p3l99952596343405.png


==================================

前言

[以下文字选摘自文艺评论《超现实主义诗人的古典诗学背景》(作者:杨景龙;文章来源于网络),权且作为本文前言。]

 
洛夫认为:一个“现代诗人在成熟之前,必然要经历长期而艰辛的探索和学习阶段,古典诗则是探索和学习的主要对象之一”,因为“中国古典诗中蕴含的东方智慧,人文精神,高深的境界,以及中华民族特有的情趣,都是现代诗中较为缺乏的”。

 

洛夫向古典的学习“也正是为了弥补这种内在的缺憾”,所以他先后写下了《与李贺共饮》《李白传奇》《走向王维》《杜甫草堂》等题咏诗,以及赠李白、杜甫、李商隐、苏东坡的隐题诗。这些诗的基本思路都是结合题咏对象的生平经历,敷演其名篇佳句,来突显其思想性格和诗艺特色,见出他借薪火于古典的诗学取径,表达他对“李白的儒侠精神”“杜甫的宇宙性和孤独感”“李贺反抗庸俗文化的气质”的向往,对“王维的恬淡隐退的心境”的欣赏,对古典诗人、诗艺的追摹、理解与诠释。

 

在借鉴古典诗歌传统方面,洛夫自认“虽不是走得最早的,却是走得最远,做得最多的一个。不但在诗学精神上,美学特质上,也在表现技巧上向古人学到不少”。的确如此,洛夫在创作上对古典诗学的学习借鉴是全方位的。他在诗歌的语言形式方面进行了诸多现代性试验,其间均有古典因素的加入。在洛夫的诗中,不仅仅是题咏古典诗人、改写古典诗句诸作,而是在他的几乎所有作品中,即使是最现代的、超现实的诗中,都有对古典诗歌字词、意象、诗句的活用化用。

 

a73p3l99952596343405.png


==================================

题咏诗 (I)

(注:此处“题咏诗”意指以古代诗人为题咏对象的现代诗。)

 

--------------------------------------------------

与李贺共饮

 

石破

天惊

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

这时,我乍见窗外

有客骑驴自长安来

背了一布袋的

骇人的意象

人未至,冰雹般的诗句

已挟冷雨而降

我隔着玻璃再一次听到

羲和敲日的叮当声

哦!好瘦好瘦的一位书生

瘦得

犹如一支精致的狼毫

你那宽大的蓝布衫,随风

涌起千顷波涛

 

嚼五香蚕豆似的

嚼着绝句。绝句。绝句。

你激情的眼中

温有一壶新酿的花雕

自唐而宋而元而明而清

最后注入

我这小小的酒杯

我试着把你最得意的一首七绝

塞进一只酒瓮中

摇一摇,便见云雾腾升

语字醉舞而平仄乱撞

瓮破,你的肌肤碎裂成片

旷野上,隐闻

鬼哭啾啾

狼嗥千里

 

来来请坐,我要与你共饮

这历史中最黑的一夜

你我并非等闲人物

岂能因不入唐诗三百首而相对发愁

从九品奉礼郎是个什么官?

这都不必去管它

当年你还不是在大醉后

把诗句呕吐在豪门的玉阶上

喝酒呀喝酒

今晚的月,大概不会为我们

这千古一聚而亮了

我要趁黑为你写一首晦涩的诗

不懂就让他们去不懂

不懂

为何我们读后相视大笑

——

(范曾《李贺小像》;图片来自网络)

 

********

【编者按】

李贺(公元790年—816年),字长吉,洛阳人,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其诗作想象力极为丰富,善于引用神话传说,托古寓今,被后人誉为“诗鬼”。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等千古佳句。著有《昌谷集》。

 

洛夫《与李贺共饮》诗中所用典故的出处:

李贺“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唐·李商隐《李贺小传》)

 

关于“羲和”:

羲和,古代神话传说中御日之神。

李贺《秦王饮酒》诗云:“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全诗抄录如下。)

另见屈原《楚辞·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又见《楚辞·天问》:“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  

 

———

秦王饮酒 ( 唐·李贺)

秦王骑虎游八极, 剑光照空天自碧。

羲和敲日玻璃声, 劫灰飞尽古今平。

龙头泻酒邀酒星, 金槽琵琶夜枨枨。

洞庭雨脚来吹笙, 酒酣喝月使倒行。

银云栉栉瑶殿明, 宫门掌事报一更。

花楼玉凤声娇狞, 海绡红文香浅清。

黄鹅跌舞千年觥,仙人烛树蜡烟轻,

清琴醉眼泪泓泓。

———

********

a73p3l99952596343405.png

 


--------------------------------------------------

走向王维 

 

一群瞌睡的山鸟 

被你 

用稿纸折成的月亮 

窸窸窣窣惊起 

扑翅的声音 

吓得所有的树叶一哄而散 

空山 

阒无人迹 

只有你,手抚涧边石头上的湿苔 

啊!都这么老了 

满谷的春花 

依时而萎 

天宝十年?十二年?十五年? 

生得,死得,闲得 

自在得如后院里手植的那株露葵 

 

而一到下午 

体内体外都是一片苍茫 

唯有未干的砚池 

仍蓄满了黑色的嚣骚 

于是,懒懒地,策杖而行 

向三里外的水穷处踱去 

伫立,仰面看山 

看云,叆叆叇叇地 

从你荒凉的额上淡然散去 

这时乍然想到一句好诗 

刚整好吹乱的苍发又给忘了

 

前些日子,有人问起: 

你哪首诗最具禅机? 

你闲闲答曰: 

不就是从“积雨辋川庄作”第三句中 

漠漠飞去的 

那只白鹭 

语毕,一衣襟的紫苜蓿 

沿着石阶一路簌簌抖落 

秋,便瘦瘦地 

随着犹温的夕阳 

闪身进入了你萧索的山庄 

 

山雨滂沱的日子 

校书 

坐禅 

饮一点点庄子的秋水 

或隔着雨窗 

看野烟在为南山结着发辫 

偶尔,悻悻地 

回想当年为安禄山所执的 

种种不甘 

一天便这般琐琐碎碎地 

或立,或坐,或掷笔而起 

及至渡头的落日 

被船夫 

一篙子送到对岸 

院子的落叶一宿无语 

晨起 

负手踱蹀于终南山下 

突然在溪水中 

看到自己瘦成了一株青竹 

风吹来 

节节都在摇晃 

节节都在坚持 

 

我走向你 

进入你最后一节为我预留的空白

——


********

【编者按】

洛夫在《走向王维》这首题咏诗中所化用的王维诗作有《鸟鸣涧》《鹿柴》《终南别业》《积雨辋川庄作》《竹里馆》等。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山涧中。

——

 

鹿柴(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终南别业(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

 

积雨辋川庄作(唐·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zī]。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

********

(图片来自网络)

a73p3l99952596343405.png


===================================

唐诗解构

“我认为对古诗的改写也好,对古典题材的加工或重铸也好,这绝不是古诗今译,而必须是创新,其中一定要有他个人的观念和他独特的美学趣味,否则充其量他只是一个翻译者,而非诗人。”

——洛夫

 

以下选录了洛夫诗集《唐诗解构》中的十多首诗作。就每一首同题诗,先列出唐诗原作,再列出洛夫解构新作。


--------------------------------------------------

[唐诗原作]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山涧中。

——

[洛夫解构]

鸟鸣涧

刚拿起笔想写点什么
窗外的桂花香
把灵感全熏跑了
他闲闲地负手阶前

这般月色,还有一些些,一点点……

月亮从空山窜出
吓得众鸟扑翅惊飞
呱呱大叫
把春涧中的静
全都吵醒

而他仍在等待
静静地
等待,及至
月,悄悄降落在稿纸上
把光填满每个空格

——

(图片来自网络)

 


--------------------------------------------------

[唐诗原作]

月下独酌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

 

[洛夫解构]

 月下独酌

 

独酌是对酒的一种傲慢

可是,除了不解饮的月亮

我到哪里去找酒友?

天上也月,地上也月

花间也月,窗前也月

壶里也月,杯中也月

我穿上月光的袍子

月亮借去了我全身的清凉

 

举杯一仰而下

一个孤寒的饮者月下起舞

下酒物是壁上零乱的影子

我把酒壶摇呀摇

摇出了一个寂寞的长安

摇呀摇,摇出了一个醉汉

一卷熠熠生辉的盛唐

——

(图片来自网络)

 


--------------------------------------------------

[唐诗原作]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洛夫解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帆远去

带走了黄鹤楼昨夜的酒意

还有你的柳丝

我的长亭

带走了你孤寒的背影

 

还有满船的

诗稿和离情

孤帆越行越远,越小

及至

更小

只见一只小小水鸟

横江飞去

 

再见,请多珍重

小心三月扬州的风雨

还有桃花

———

(图片来自网络)

 


--------------------------------------------------

[唐诗原作]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洛夫解构]

登幽州台歌

 

从高楼俯首下望

人来

人往

谁也没有闲工夫哭泣

 

再看远处

一层薄雾

漠漠城邦之外

寂寂无人

 

天长地久的云

天长地久的阡陌

天长地久的远方的涛声

天长地久的宫殿外的夕阳

 

楼上的人

天长地久的一滴泪

——

(图片来自网络)

 


--------------------------------------------------

[唐诗原作]

客至(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

 

[洛夫解构]

客至 

 

来客请进

请进我这躬身迎客的蓬门

请进我这草堂的三月

进入今天才为你开启的一道风景

请进这春水的妖娆荡漾

进入群鸥争食我挺喜爱的聒噪

这里风生水起,有冷冷的灯火和诗稿

请进入我这天长地久的荒凉

 

宾客临门,我心欢喜

把盏叙旧,对饮几杯有其必要

上街吃馆子太远

何不就在寒舍喝两杯老酒

先来一壶风雨连年的寒暄

佐以辛辣的牢骚,酸酸的叹息

你可知道酒浓入梦是啥滋味?

醉在软软的夕阳里

 

干,当饮尽最后这哀乐参半的一盏

忽然想起邻居的老哥

喂,有没有兴趣过来喝两杯?

我猛敲隔邻的篱笆

但见将萎的桃花

咏叹调一般飘落一地

———

(图片来自网络)

 


--------------------------------------------------

[唐诗原作]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洛夫解构]

春望

 

该死的驿丞

三个月都不见一封家书

从浅浅的酒杯中

他用一根白发钓起,啊,那岁月

额上的皱纹

成倍数增长

 

烽火起了

马蹄响了

城池破了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蓟草与野冢等高

 

城池破了

不幸的人拥雨声入睡

马蹄响了

一枝花瓶哀号一声碎在大街上

烽火起了

长安的耗子正排着队等待轮回

 

安禄山打过来了

杨玉环在马嵬坡睡着了

花朵躲在叶子后面暗泣

鸟儿吓得打翻了窝

蛋,毫无疑问完了蛋

 

什么都不对劲

怔怔地,对着镜子发愁

他举起木簪,颤颤地

插呀插

插进了破镜的裂缝

———

 

(图片来自网络)

 


--------------------------------------------------

[唐诗原作]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洛夫解构]

问刘十九

 

天欲雪

炉火正旺

朋友,能来坐坐吗?

酒器,花生米,茴香豆正列队相迎

 

酒是家酿

一种未达燃点的温度

馋,在炉火与酒香之间梭巡不去

快下雪啦

老兄,你怎么还不来

 

他在等候中睡着了

梦见

一只青鸟从雪山飞来

遽然坐起

干杯

他对着墙上自己的影子浮一大白

———

(图片来自网络)

 


--------------------------------------------------

[唐诗原作]

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洛夫解构]

夜雨寄北

 

别提归期

我的心事你该明白

在这巴山湿漉漉的秋雨中

我的心事

你不明白

 

这夜雨啊

下得既长且深

下得又远又近

 

下了一池塘的愁和闷

你等着吧

等我回来咱俩西窗叙旧时

你就知道

巴山的夜是多么聒噪

雨又多么静

——

(图片来自网络)

 


--------------------------------------------------

[唐诗原作]

登乐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洛夫解构]

登乐游原

 

他静静佇立在

夕阳

与黄昏之间

待月待醉待紧握怒拳待冷水浇头

他心事重重

他扬眉,穿过一层薄雾

踯躅在

与死之间。

——

(图片来自网络)

 


--------------------------------------------------

[唐诗原作]

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

 

[洛夫解构]

芙蓉楼送辛渐

 

一早赶来送你

披一身夜雨未干的衣裳

临别时你我对坐无言

无味无觉无烟无酒之

诸多无奈

 

这几年俺混得不怎样

混不出一个像样的春天

洛阳亲友如问起俺的近况

你就说

说什么呢

就说

就说……

说俺正在一把壶里酝酿一场大雪

——

(图片来自网络)

 


--------------------------------------------------

[唐诗原作]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洛夫解构]

宿建德江

 

与月最近?

还是与水最近?

我把船泊在荒烟里

 

与水近就是与月近

与月近就是与人近

而更近的是远处的箫声

 

我在船头看月

月在水中看我

江上有人抱着一个愁字入睡

——

(图片来自网络)

 


--------------------------------------------------

[唐诗原作]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洛夫解构]

枫桥夜泊

 

到岸了  

船缓缓驶入午夜的钟声

   

灰瓦的落月  

灰瓦的枫桥  

灰瓦的香客  

灰瓦的半睡半醒的灯火

   

钟声  

似乎是从唐肃宗那年传来  

啊,满江的霜。

在寒鸦  

晦涩不明所以的啼声中  

船靠了码头  

寒山寺的小和尚推开庙门

对着半夜来客  

接连哈啾哈啾    

——

(图片来自网络)

 


--------------------------------------------------

[唐诗原作]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洛夫解构]

送友人

 

马鸣萧萧

离愁被一阵秋风送出老远

带上你的干粮,雨衣和琴

江湖水深啊, 万里征途上还得小心搁浅

也别太相信

水里的月亮是如何的纯粹

 

你是游子

披一身浮云上路

我乃故人

怀抱一颗落日取暖

你颤颤地指着远方

说去楚国

去听离骚里的一声永恒的哀叹

我则黯然无言

但愿下次重逢时

你的琴未哑

我的酒尚温

——

(图片来自网络)

 

a73p3l99952596343405.png

 


==================================

题咏诗 (II)

 

--------------------------------------------------

李白传奇

相传峨嵋峰顶有一块巨石,石上铺有一张白纸,一天午后,风雨大作,天震地撼之际,一只硕大无比的鹏鸟碎石破纸,冲天而飞……

第一站
他飞临长安一家酒楼

 



整个天空骤然亮了起来
满坛的酒在流
满室的花在香
一支破空而来的剑在呼啸
众星无言
又有一颗以万世的光华发声
惊见你,巍巍然
据案独坐在历史的另一端
天为容,道为貌
山是额头而河是你的血管
乘万里清风
载皓皓明月
飞翔的身姿忽东忽西、忽南忽北
中央是一团无际无涯的混沌
雷声自远方滚滚而来
不,是惊涛裂岸
你是海,没有穿衣裳的海
赤赤裸裸,起起落落
你是天地之间
酝酿了千年的一声咆哮




撩袍端带
你昂然登上了酒楼
负手站在阑干旁,俯身寻思
谁是那灯火中最亮的一盏、、。
这时,半空蓦然飘落一条白色儒巾
随风化为满城的蝴蝶
旋舞中,把所有窗口的灯
一盏盏扑灭
这样正好,你说你要用月光写诗
让那些闪烁的句子
飞越寻常百姓家
然后一路亮到宫门深锁的内苑
拿酒来!既称酒仙岂可无饮
饮岂可不醉
你向墙上的影子举杯
千载寂寞万古愁
在一俯一仰中尽化为声声低吟
你犹记在那最醉的一天?
在禁宫,在被一大丛牡丹吓醒之后
磨墨濡笔的宫女问:
你就是那好酒,吐酒,病酒的饮者?
宽衣脱靴的内待问:
你就是那飞扬跋扈的诗人?
你仰着脸不答,挥笔如舞剑
顿见纸上烟霞四起
才写下清平调的第一句
便惊得满园子的木芍药纷纷而落
沉香亭外正在下雪
在盈尺的冰寒中
你以歌声为唐玄宗暧手
以诗句为杨贵妃铺设了
一条鸟语花香的路




而长安
是一个宜酒宜诗不宜仙的地方
去吧!提起你的酒壶
挟起你的诗册,诗册中的清风和明月
过走过饮去游你的三江五湖
去黄河左岸洗笔
右岸磨剑
让笔锋与剑气
去刻一部辉煌的盛唐
而做官总是败坏酒兴的事
再也潇洒不起来的事
永王不见得能分享你月下独酌的幽趣
对饮的三人中
想必不会有喋喋不休
向高山流水发表政见之辈
你又何苦去淌那次浑水
放逐夜郎也罢,泛舟洞庭
出三峡去听那哀绝的猿声也罢
人在江湖,心在江湖
江湖注定是你诗中的一个险句




不如学仙去
你原本是一朵好看的青莲
脚在泥中,头顶蓝天
无需颖川之水
一身红尘已被酒精洗净
跨鲸与捉月
无非是昨日的风流,风流的昨日
而今你乃
飞过嵩山三十六峰的一片云
任风雨送入杳杳的钟声
能不能忘机是另一回事
就在那天下午
访戴天山道上不遇的下午
雨中的桃花不知流向何处去的
下午,我终于看到
你跃起抓住峰顶的那条飞瀑
落入了
滚滚而去的溪流

——

(图片来自网络;上同)

 

a73p3l99952596343405.png


--------------------------------------------------

车上读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

摇摇晃晃中
车过长安西路乍见
尘烟四窜犹如安禄山败军之仓皇
当年玄宗自蜀返京的途中偶然回首
竟自不免为马隗坡下
被风吹起的一条绸巾而恻恻无言
而今骤闻捷讯想必你也有了归意
我能搭你的便船还乡吗?


初闻涕泪满衣裳 >

积聚多年的泪
终于泛滥而湿透了整部历史
举起破袖拭去满脸的纵横
继之一声长叹
惊得四壁的灰尘纷纷而落
随手收起案上未完成的诗稿
音律不协意象欠工等等问题
待酒热之后再细细推敲

 

却看妻子愁何在 >

八年离乱
灯下夫妻愁对这该是最后一次了
愁消息来得突然惟恐不确
愁一生太长而令又嫌太短
愁岁月茫茫明日天涯何处
愁归乡的盘缠一时无着
此时却见妻的笑意温如炉火
窗外正在下雪


漫卷诗书喜欲狂 >

车子骤然在和平东路刹住
颠簸中竟发现满车皆是中唐年间衣冠
耳际响起一阵 之声
只见后座一位儒者正在匆匆收拾行囊
书籍诗稿旧衫撒了一地
七分狂喜,三分唏嘘
有时仰首凝神,有时低眉沉吟
劫后的心是火,也是灰


白日放歌须纵酒 >

就让我醉死一次吧
再多的醒
无非是颠沛
无非是泥泞中的浅一脚深一脚
再多的诗
无非是血痞
无非是伤痕中的青一块紫一块
酒,是载我回家唯一的路


青春作伴好还乡>

山一程水一程
拥着阳光拥着花
拥着天空拥着鸟
拥着春天和酒嗝上路
雨一程雪一程
拥着河水拥着船
拥着小路拥着车
拥着近乡的怯意上路


即从巴峡穿巫峡 >

车子已开出成都路
犹闻浇花草堂的吟哦不绝
再过去是白帝城,是两岸的猿啸
从巴峡而巫峡心事如急流的水势
一半在江上
另一半早已到了洛阳
当年拉纤入川是何等慌乱凄惶
于今闲坐船头读着峭壁上的夕阳


便下襄阳向洛阳 >

人蜀,出川
由春望的长安
一路跋涉到秋兴的夔州
现在你终于又回到满城牡丹的洛阳
而我却半途在杭州南路下车
一头撞进了迷漫的红尘
极目不见何处是烟雨西湖
何处是我的江南水乡

———

 

******
【编者按】

 杜甫原诗:

——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 ·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

(图片来自网络)

a73p3l99952596343405.png


--------------------------------------------------

杜甫草堂

小序

中唐大诗人杜甫,河南巩县人,生于唐睿宗先天元年(公元七一二年),卒于唐代宗大历五年,享年五十九岁。公元七五九年因避安史之乱而流亡四川成都,卜居浣花溪畔自建之草堂,即今日的「杜甫草堂」。杜甫居此将近四年,得诗二四〇余首。我于一九九〇年十月六日上午初访草堂,次日即去九寨沟旅游,返成都后复于同月十五日下午再度走访草堂。这前后数小时的盘桓,既是对大师真诚的瞻仰,

也是时隔千载一次历史性的诗心的交融。这首诗的草稿两年前即已完成,一九九三年十月初始修正定稿。

——
 

十月,蝉鸣是神的
是宇宙唯一的高音

 

门虚掩
双掌作势轻推
一片落叶擦肩而过
先我一步跃入寂静的下午
预期或将惊起整个成都的众犬齐吠
却未曾出现。闪电
未曾以血鞭开路,风雷
未曾轰响而万物呼吸如常
天空,毫无异象除了一只白鸟
以羽毛摩擦薄雾
而发出虚幻的火花
这时,历史全然醒着
堂里堂外
蝉鸣
是宇宙唯一的高音
千年来,诗人从中听出了
落落的秋意
生之茫然
这时,你正在草堂阖目高卧
我来是客
是风
是印在你足迹中的足迹
马匹在十里外的柳树下
用一行最精巧的诗句栓住
鸡犬不惊
我负手,闲闲地步入
干元二年你刚走出的一片红尘
长安时远时近
胜事多如掉不尽的毛发
随意掸去肩头的桃红柳絮
早已不是你的初次悔憾
泪湿的衣襟,诗稿,微秃的前额
以及随时可能在骨髓里升起的雪意
都已是失去了名字,容貌,气味的
辉煌过也苍凉过的


昨日

进入草堂
首先迎向我的
竟是从后院蹑足而来的一行青苔
隐微的鼾声
如隔世传来的轻雷
不知响自哪一间厢房?
哪个年代?哪页历史?
他们说你也是一位过客
为何千年后你的鼾声仍能鼓动
宇宙亘古的脉息
答案在窗
风雨中
剥落满地的层层竹箨中
浣花溪畔
枯枝弯腰从水中捧起的秋
又由指缝间漏掉
漏掉了
春花秋月
粗暴的冰雪,漏掉了
百代的繁华
以及步步的惊愕
工部祠前两棵并立的老松蠢蠢无言
虬枝伸向空无的天宇
这里的静寂
之于我
之于你
之于你那熬过烈火浸过寒潭
而今头顶落叶缤纷
心中水波不兴的
铜像
都是史前我们就开始寻找的净土
下雨了
脚步杂沓,游客穿堂入室
一个个摸着你青色的脸
轻抚之下
又瘦了一寸
瘦见了骨
暴露出金属深处的寒颤
子美啊子美
我沿着你那
不废江河
万古
流的浣花溪前行
花叶死于早霜
潜龙困于烂泥
我沿着红墙的甬道走着
与一个看不见的影子并肩而行
偶尔听到
万里之外你与风雨的对话
大风吹袭茅屋的那一夜
我见你的双眉随之飞起
哀伤
高过成都所有的屋顶
且兴起了
在诗中解构这个世界的念头
但及到今天
广厦千万
仍只是梦中的积木
哪有眼前这草堂的气势
明朝的瓦上晒着唐代的诗
起风时
檐间的意象纷纷滚落
雨小了些
我继续向你
远古远古的孤独中行去
往南是枯了的百花潭
往东是断了的万里桥
(桥下的流水仍闪着细细的腰)
远远的,我看见你在桥头仰首眺望
那炽热的目光
把西岭的积雪凿得飒飒飞溅
储备整生的热量
只为了写一首让人寂寞的诗
一堆文字几经捏弄居然不朽
万里荒烟
唯你独行
三吏三别之后
两鬓已苍
也该写点云淡风轻的自己了
踯躅浣花溪头
忽然水一般静了下来
你不是浣花人却在在关心
花事过后的人事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一到春天便浑身发痒
独坐窗前
怔怔地看着铜镜中的自己逐渐发绿
生命与诗同时生锈
忆起某年某月在凄凉的鄜州
窗帘外的清辉
寒玉般的双臂
那晚老妻把背影全交给了月光
严武幕府的井边
井边的桐叶瑟瑟如你的独语
中天月色好
谁看?
当然给你看,一看再看
及到天河的泪
沿着三峡潸潸流到你的唇边
无奈中的无奈
郁积外的郁积
有时只好靠一两杯水酒来冲淡
「请将杯盏与小菜搁在水槛
我要和池中的游鱼
路过的燕子
共饮一杯无风无雨的黄昏」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座上客无非是一些田野村夫
北邻一位会作诗的退休县令
也偶尔携酒和闲情来访
而今,我找到的你
是火的兄弟,盐的姊妹
是大地的子嗣,是河流的至亲
是石灰,铁屑,棉纸,磁铁
一块视为图腾的石头
那么绝对,那么唯一
那么坚持
那么硬
重凿之下火花四射
剖开来内部似乎又一无所有
我们和你一样空茫,宿命的无有
我们拼命写诗,一种
死亡的演习
写秋风中的寒衣如铁
写雪地上一行白白的屣齿
写战场上的骸骨
 爆裂如熟透的石榴
写天地间
 一只沙鸥如何用翅膀抗巨时间的割切
我们以最新的意象征服时间
永恒是你生前追逐的兔子
身后一条若有若无的
烟的尾巴
在桅樯下的独夜舟中
在时深时浅的酒杯中
你努力从痛楚中找诗

 

我发现你
其实是从一柄精钢的凿子开始
一个清醒的灵魂
在石头里坐着
容颜清癯而晶莹
如一滴泪的化石
虚空则如黑夜中的一面妆镜
你的意念
多半都在沉默的海滩孵卵
而你思想的电离子
一粒粒从远古的混沌中释放出来
致君
尧舜上
理想永远是一块暧昧的冰
冷而苦涩
且易割舌
事实上你攀登的那座孤峰
距离天堂还远得很
那是语言的梯子永难抵达的高度
那是神的声音
极度庄严而又极度危险
意象的游戏好玩得要死
挺认真的死
如踩钢索,字字发出惊呼
五言七言步步为营
但哀江头哀王孙
四野的哭声
却又不怎么讲究对仗与平仄
你抱歉地说:
朱门发臭的酒肉
喂肥了长安阴沟里的耗子
淡出:灰鼠色的岁月
淡入:千年后的草堂
特写:微雨中
我在仰读
一部倾斜的历史

 

读史才数页
很快我就能背诵草堂内的一石一木
石板路谔谔无语
隙缝间有唐朝的蟋蟀鸣叫
回廊尽头
是群雀的占领区
顺手拾起一片枯叶
掌心
秋在骚动

 

穿过柴门
在一株高大的香樟下
终于悟出
你头上为何栖息那么多
惊心的鸟

 

一柱柱的盈联
剥落的油漆,字迹,和时间
一些听不太清楚的
空洞的
回声

 

「少陵草堂」
四个大字,一块石碑
触摸之下
惊觉到
历史凛凛的寒意
池子里躺着一个
只顾映照自己的天空
水鸟正在午睡
脸贴着脸

 

池边,柳条黯然下垂
像一串晃动的钥匙
对准水的心脏插进去
诗,便开始涟漪起来
默诵完了《秋兴》第一首
我们来到水竹
石桌上的竹叶彷佛从山外飘来
轻轻抚落
啊,这么多蚂蚁
一群现实主义的坚持者

 

也算一次轮回
从草堂的后院到前门绕了一圈
就是两千多
诗人,仍青铜般醒着

 

醒在上下颚之间
舌尖轻探
诗句纷纷逃离口腔
把难以消化的苦味
留给人间

——

(图片来自网络;上同)

a73p3l99952596343405.png

 


===================================

【附录】

唐诗解构 · 小序

文:洛夫

 

近年来我写了一系列的“古诗新铸”的创新作品,冠以总题“唐诗解构”,乃我个人从事诗歌创作以来另一项突破性的实验工程,一种谋求对古典诗中神韵之释放的企图。我不是恋旧,更无意复古,而是希望从旧的东西里寻找新的美,发掘所谓“意在言外”的“意”中潜在的诗质。无疑的,这是一种对旧体诗的重新诠释和再创造,一种试以现代语言表述方式、全新的意象与节奏,来唤醒、擦亮、激活那曾被胡适等人蔑视、摧毁、埋葬的旧传统,并赋予新的艺术生命。这种思考与做法也很可能被视为一种徒劳,不过我相信,这是翻新传统、建构中华新文化的一项值得一试的工作。

 

幼年启蒙之初,我曾读过三年私塾,无非《三字经》《幼学琼林》《唐诗三百首》之类,入新式小学、初中时开始读《西游记》《七侠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等章回小说,从此奠定了我粗浅的传统文化的根基。念高中时心智日渐成熟,对新文学产生了兴趣,并学写新诗,但仍未忘情于古典文学中那种内敛蕴藉、简洁练达之美。来台后受到西潮影响,开始全方位地向西方现代主义倾斜,初期不自觉地与当时一帮年轻诗人高分贝地叫喊反传统,乃至多年后,自小潜伏在血脉中的古典文学因素,似乎在一夜之间突然苏醒,并清楚意识到,文学的正常生成与茁壮,不仅需要外来新兴美学思潮的挹注,同时也需要重新评估传统文化的价值,并发掘、摄取古典文学中那种万古常新、不可取代的优质元素。这时我已接近中年,一方面从旧文学中汲取创作所需的养分,再一方面使其与富于现代性的创作进行有机性的融会。其实在这方面,我已投注不少的心血,做了大量的工作,这在我中期的作品中当可窥其端倪。然而环顾今天年轻诗人的走向,发现更趋极端,语言过度西化这且不说,对古典文学嗤之以鼻,对唐诗不屑一顾,尤令识者侧目。感叹之余,我便想到利用诗体解构这一招,或许能引起年轻诗人的注意而逐渐接近唐诗、喜爱唐诗。

 

中国诗史数千年,为何我独钟于唐呢?我毕其一生以追求诗的现代化,创造现代化的中国诗为职志,多年前我在《建立大中国诗观的沉思》一文中曾说:“我们要创造的现代诗不只是新文学史上一个阶段性的名词,而是以现代为貌,以中国为神的诗。”我认为这个“中国之神”就深藏于唐诗中,而唐诗中的神奇、神性、神韵却长期封闭在僵化的格律中,“解构”的作为就是对唐诗中“神”的释放,也可说是一种变形的重生。所谓“解构”,原滥觞于后现代主义。关于后现代思潮,有人认为:所有文化体系都应加以怀疑,都可以被解构。也就是说,文化符号之间既有的关系都可以使其分解裂变,从而使我们对文化符号意义的理解和它的价值产生怀疑。这种解构观念显然有些消极,却是人类文化演进的必然过程。不过如从另一角度来看,人类历史文化的演进其实就是一种不断被解构、又不断被重建的过程。就文学史的演变而言,这就是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关于对古典诗的传承,当然不在于它的格律形式,我认为要者有二,一是重新认识和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今天我们面临最严重的生态问题,现代科技文明正在不断地大规模污染自然、破坏生态,人与自然形成一种敌对关系,我们不妨回顾一下古人反映在诗歌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大体说来,中国古典诗中大多有道家自然主义的色彩,田园诗在古典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这类诗都表现出一种淡泊宁静的境界,一种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关系,试以王维的《竹里馆》为例。诗人闲坐在竹林里,又弹琴,又长啸,独自享受那份孤寂与幽静之美,此时竹林里别无他人,只有月亮这位千古做伴的亲密朋友。这首诗充满了禅意,说明王维的生命既丰富,洋溢着自在的喜悦与生趣,然而他又活在一片空寂中。我把这首诗的趣味与禅意加以延伸拓展,以现代的意象语言重新建构成一种全新的现代诗体。

 

我们再看孟浩然这首《宿建德江》:傍晚,诗人乘坐的小舟停泊在烟雾朦胧的江边,暮霭中引起一阵因孤寂而生发的愁绪,与他为伴的不是家人和朋友,而能与他对谈解愁的是水,是水中的月亮。这首诗的主体意象是水和月,诗眼是一个“愁”字,所以我特意在解构新作中加上“远处的箫声”这一情节。

 

对古典诗传承的另外一项,乃在如何寻回那失落已久的古典诗意象的永恒之美,且看李白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不但富于想象空间,境界开阔而情意真切,且由于成功地捕捉到景物之神,经营出空灵的意象,完成了一种超越时空、万古常新之美的创造。这首诗的空间处理得极好,李白采用电影的蒙太奇手法,尤其后两句的意象就像电影镜头一格格地推进:孤帆载着老友远去,渐渐没入杳不可见的天际,眼中只见浩浩的江水,胸中却激荡着悠悠不尽的离愁。

 

当然,新作与原作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文本,解构之后的新作可能失去原作中的某些东西,但也可能添增了一些原作中所没有而又必需的东西,比如新作中凭空多出“一只小小水鸟横空飞去”这一镜头,意在反衬原作中“孤帆远影碧空尽”这个意象的孤独感与寥廓形象。又如新作的最后三行,看似蛇足,但这种对两位老友在江边话别时情景的描述,该是一种合情合理的想象,同时也增加了一些令人莞尔的诙谐。

 

《唐诗解构》中选的第一首诗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这首诗意象简明,情致哀怆,透过时间的表述,诉说他怀才不遇、理想破灭后的悲情。前两行俯仰古今,表示岁月悠长久远,第三行写登楼望远,感受空间的辽阔无垠,第四行描绘诗人孤苦无依,以致怆然落泪。这首诗的词语平淡无奇,直抒胸臆,而能成为千古绝唱,其艺术感染力主要出于一个强烈的对比,即一个遭遇困厄的渺小个人与悠悠天地、茫茫宇宙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引发的张力。

 

这点正是我解构与重整这首诗的要点。

 

解构一首诗虽意味着一首诗的再创,但这种再创并非对原作的全部否定,其整体结构是崩塌了,而其中的“神”却可以通过这特别的指涉和暗示所形成的另一种有机形体呈现出来,试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与李商隐的《登乐游原》二诗为例,以说明解构后的特色。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的主体意象是“月”,我以夸张手法把月亮写得无所不在:天上,地面,花间,窗前,酒壶,酒杯,甚至穿的袍服,将月亮扩大为无限时空的象征,又浓缩成生命无常所引发的千古愁绪。此时诗人月下独饮,独唱,独舞,独醉,一室清辉,满身孤寒,饮者与月共舞,下酒物是墙壁上自己零乱的影子。就这样,我(诗人),月光,影子,三者融合,浑然一体。此诗写出了亘古的寂寞,一种绝世之美,解构之作无意踵事增华,它是在原作的基础下发展为另外一个文本,一种全新的诠释,丰富了、也延展了原作的艺术生命。

 

其次且看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首五言绝句是李商隐的生活小品,语言浅白,言说方式也不如他其他作品的深情温婉,唯第三、第四句具有一种透彻深沉的人生感悟,遂成了千古吟唱的好诗。在强烈的暗示下,我已看出了这首诗之所以后世广为传诵,主要是诗中暗含“美”与“死亡”的潜意旨,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张力。再说,这首诗也隐藏有难以言宣的哀愁,作者仅以“向晚意不适”五字概括,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何在?我在解构新作中只狗尾续貂了两行:“待月待醉待紧握怒拳待冷水浇头/他心事重重。”至于是什么心事,点到为止,不能多说了,多说就破坏了李商隐诗意一贯的蕴藉了。

 

《唐诗解构》这个集子里我只选了五十首,都是好懂易解、我个人最爱而大家也耳熟能详的诗,均为名家名作,诸如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李商隐等大师的作品。这批解构新作我花了近两年时间始告完成,这是我个人风格和审美意识较强的解读,也是我的创作,其创作过程跟一般作品不大一样。写一般作品主要起兴于灵感,在技术层面上,有选择题材、寻找语言和经营意象的要求,而解构唐诗除了原作既有的题材无需另作选择之外,其他有关语构与意象的创作也很重要。解构新作既不可与原作靠得太近,太近则成了古诗今译,但也不宜过于疏离,离远了就失去了解构的意义,因此如何拿捏好分寸便形成了最大的挑战。

 

我并不冀望这项实验工程能给当代诗坛或后世带来怎样的影响,但我仍未忘记我从事这项工程的初衷——一则借以唤醒新世纪甫出道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与古典诗的再认识、对其艺术价值的重估;再则,更为重要的是,在通过历代各种不同的解读、诠释、评析(当然也包括这次的《唐诗解构》),使古典诗的艺术生命得以持续成长,不断丰富,以证明诗艺术的超越性和永恒性。

 

20145月脱稿于温哥华

 

(张宗秋木刻作品“洛夫先生”;图片来自网络)

a73p3l99952596343405.png

 

——————————————————/©️XC^^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