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天地 4》宁坐小窗观浮云 不与他人论是非
剧本ID:
697138
角色: 0男0女 字数: 6303
作者:云若初柔
关注
5
5
4
0
简介
知人不评人,是与人交往时的一份尊重,一份自律。
读物本近代阅读诗歌故事
正文

宁坐小窗观浮云,不与他人论是非

1、作家海明威曾说:“我们花了两年的时间学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来学会闭嘴。”深以为然。会说话,是一种本事;学会不说,则是一个人深到骨子里的修养,也是一个人收敛锋芒的善良。宁坐小窗观浮云,不与他人论是非。不妄议,不失言,做一个温暖善良的人。

不妄议,是尊重

良言一句三冬暖,

恶语伤人六月寒。

《增广贤文》

世界之大,从不缺发表意见之人,缺的是不随意评价他人的善良和涵养,知人不评人,是与人交往时的一份尊重,一份自律。

2、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去年湖北武汉一小学生校内被车碾压身亡的事。孩子母亲却因穿着,与现场未哭泣哀嚎,被网友指责,多次登上热搜。生理上的过度悲痛,导致无法通过情绪表现,是一种正常现象。网友却将矛头直指孩子母亲,在网络对她的穿着肆意评价。后来孩子母亲不堪舆论重负,再加上悲伤过度,跳楼自杀了。很多时候,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无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更无法看到所有的真相,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沉默,保持善良。人生实苦,人人都在负重前行。有时候你一句不正当的评议可能会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给他人带来无法预估的伤害。看不清别人的生活,读不懂别人的人生,就不要轻易评价指责,不要妄加揣测议论,不说,是给别人留一份尊重,也给自己留三分口德。

3、

不失言,是涵养

人有短,切莫揭;

人有私,切莫说。

《弟子规》

《礼记·檀弓》里有这样一则故事。战国时期,遭遇了百年一见的大旱,多月未雨,百姓食不果腹,眼看着许多人都要被饿死了。齐国有位名叫黔敖的人,心地善良,他不忍心见百姓受灾,于是就在路边摆摊施粥、救济贫苦。怕路过的人不知此处有食物,他大声吆喝着:“这里有食物,大家赶紧来吃吧!”这时一个饿汉走过来,边用袖子遮住脸,还不断呻吟着,看起来非常痛苦的样子。黔敖立刻拿起包子冲他喊道:“喂,过来,我给你东西吃!”但那人像没听见似的,理也没有理他。黔敖又连忙嚷道:“害,你聋了嘛?听到没有?给你吃的!”饿汉停下了脚步,瞪着黔敖说:“收起你的东西吧,别以为我会接受你的施舍,我宁愿饿死,也不会吃你的东西。一个人说话的分寸感,充分暴露了他的境界和层次。有涵养的人,不会因失言让人扫兴,更不会因毒言使人心痛。水深不语,人稳不言。不说,是明悟了人情世故,是沉淀下来的圆润智慧;不说,是懂得了锋芒不露,言语间都是给他人满满的温暖和善意。

4、

生而为人,请保持善良

心至虚时能受益,事非经过不知难。

静坐常思自己过,闲谈莫论他人非。

明·罗洪先《醒世诗》

生而为人,各人有各人的困顿和欢喜,晦涩和皎洁,有时候温言善语体谅别人,也是成全自己。作家贾平凹曾写过一个故事,一位有口吃的路人前来问路。恰好指路的人也是个结巴,于是指路人在整个过程没说一句话,只是用手比划。有人感到奇怪问其原因。指路的人说:“人家也有口吃,我要是说话了,那人会以为我是在模仿戏弄。”与人为善的理解,推己及人的周到,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善良。

5、

我们从一个人的“沉默不语”中,也可以看出他高尚的品格以及高层次的修养。人生苦短,希望我们都能保持善良,理性开口,适时沉默,少一些自以为是的言论,多一些以心度心的温暖。一个人的福气,来自一张不管人闲事、不评人是非的嘴,也来自一颗简单快乐的心。

正如宋代陈都在诗中所写:闭门不管庭前月,分付梅花自主张。不关己事勿插手,是尊重,也是彼此的成全;  黑白于心不辨是非,是修为,也是内心的安然; 不困于心不惑于情,是自在,也是生活的解药。 人生下半场,愿你谨守口业,常享清福,过得无忧无虑,活得潇洒自在!不畏浮云遮望眼,不为闲愁绊心间

6、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利”二字是人一生中避不开的话题,行走于红尘之中,看似万般皆所求,其实无非就是这两个字。多少人为此奔波,多少人为此而劳累,又有多少人陷入泥潭之中无法自拔......其实名利不过是浮云,若是看淡,则身心轻松;若是看重,则深受其害。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将闲愁绊心间,做一个人间自在人。

名利看淡,人间自在

趋名者醉于朝,驱利者醉于野,

豪者醉于声色车马。

今之混混逐逐,无一日不醉,

无一人不醉。

——陈继儒《小窗幽记》

当今的世人都在追逐名利,以至于一生都过得昏昏沉沉,全然没有半点通透的样子。确实如此,当内心只剩下名利后,就不会有闲暇时间顾及其他,自然就会感到疲惫和迷茫。

7、

出生在盛唐的孟浩然对于名利有一种天然的向往,早年的他追逐名利,只为能在朝堂之上展现自我。但因屡次不中,导致常常痛苦失望,对生活失去信心,一度陷入迷茫之中。后来他幡然醒悟放弃名利回归田园之中,在这里,他开始收获快乐,找到了生活的真正意义。多少人在追逐名利的道路上奔波,全然忘记了身边的美好,全然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人生离不开名利,但可以看淡名利,如此才能远离闲愁,内心豁然开朗。

8、

名利看轻,清风自来

世事真如梦,人生不肯闲。

利名双转毂,今古一凭栏。

——戴复古《世事》

所谓的功名利禄就像车轮一般,一直向前却没有尽头,回首望去,只留下一段凭栏远眺的往事。在北宋的朝廷下,范仲淹算是一个“异类”。在其他官员费尽心机想要谋取名利之时,他却多次主动放下名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朝堂之上,范仲淹主动提出改革,当时朝廷上下弊政已久,但无人敢说,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提了就要触怒权贵。果不其然,在他提出改革后,多位官员联合打压,将他贬谪至偏远地方,但他不以为然。虽然官职大不如之前,但他还是给当地百姓排忧解难,名利对于他来讲完全是身外之物。正是这样一位放下名利的人,在后世的今天,每当谈起范仲淹时,谁人不竖起大拇指,夸一句风流人物?禅宗偈语说:”岩松无心,风来而吟。”名利是“闲愁”,如果过于追求,那么只会离自己越来越远,相反,如果看淡名利,往往都能收获生活中最本质的快乐。

9、

名利看开,不过浮云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黄庭坚《牧童诗》

什么样的生活最自在呢?有人给出了答案:不为名利所困,不为外物所扰,没有过多的期待,也不用担心失去,如此,最是自在。袁隆平院士便是如此,从不为名利所困,一心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之中,并乐在其中。90年代时,袁隆平院士曾参评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即现在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可他落选了。对此,有人问他难过不难过?但他认为,没当成院士没什么委屈的。他说我搞研究不是为了当院士,没评上说明水平不够,应该继续努力学习;但学习是为了提高学术水平,而不是为了当院士。

10、

对于名利,袁隆平院士是这样理解的:快乐的秘诀,就是要有追求,有希望,身体好。一天到晚想着名利得失,也不会快乐。简单的心境,才能拥有快乐的心情!名利看开,不过浮云,从容自如的过好自己这一生才是最好的选择。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世人追求名利,不惜以损害自己的身体为代价;追求财物,连健康都不顾;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几近疯狂。这难道不是一种病态吗?每个人并不是为了名利才来到这个世上,而是为快乐而来,争名逐利,其实是跟自己过不去。活得惬意,过得开心,才是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莫问人间几多愁,千里云烟一笑收

11、

诗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简简单单一句话,便将世间人、世间事,看得透彻。生而为人,每个人身上都会有数不清的压力和疲惫。但我们也不能让心情生病,不要让生活徒添不必要的烦恼。懂得摆正好自己的心态,善待自己,用心生活,人生才会越走越顺。

人生本过客,无需自烦扰

野花不种年年有,

烦恼无根日日生。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12、

在网络上,曾经有人提出过一个问题:“人这一生,最难的是什么?”赞同最多的回答说:“人最难做到的,就是心无挂碍,不被烦恼所扰心。”深以为然。心复杂了,烦恼便会丛生。烦恼多了,心就难免浮躁不安。心中的枷锁过于沉重,人也就难以无畏前行。清代著名小说家李汝珍在《镜花缘》中,描述过一个十分可笑的故事。相传,有一个叫伯虑国的国家,里面的国民一生都很害怕睡觉。因为他们总在担忧:自己睡着了以后,就再也无法醒过来。于是这个国家里的人,总是一副闭目缓步,昏昏欲睡的状态。由于日夜愁眠,长期没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不少人还等不到成年,便郁郁而终。

13、

人生路漫漫,事事难预料,若总为生活未雨绸缪,总活在担惊受怕中,那么我们永远都会被顾虑所束缚。人一旦纠结在不必要的烦恼里,慢慢地就会活得复杂而心累。刘伯温曾言:“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吾心。”这个世界上,没有永远的坦途,烦恼与挫折也总是掺杂在我们的生活之中。虽然我们无法消除生活中的种种烦恼,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境,不让自己深陷在纠结的泥泞里。人生匆匆几十年,许多事无需太过于纠结,想得太多,最终折磨的不过是自己的心。很多时候,想通了,烦恼就会随之散去;心简单了,生活才会变得简单。

14、

莫问人间几多愁,千里云烟一笑收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唐·罗隐《自遣》

在生活中,我们因为太计较输赢、太在乎胜负,所以常常在烂人烂事中纠缠太深。殊不知,越是计较,越难平息心中的怨气;越是纠缠,越难化解其中的矛盾。不争一时之气,不让一时冲动占据自己过多的情绪,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教授,曾经在课堂上给学生讲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学生们听后,全都捧腹大笑。过了一会儿,再次把这个故事从头到尾说了一遍。这时候,只有几个学生礼貌性地笑了笑。没想到准备下课时,教授又一次把这个故事复述了出来。这次,没有一个人笑了,大家不禁紧皱眉头,神情显得有些无奈。就在这时,教授开口道:“一个故事讲一次,你们会笑,但重复讲述,你们就不会再愿意听。可为什么大家却总是为了同一件事而反复计较、争论不休呢?”大家这才明白教授复述这个故事的真正用意:人生,不该为不值得的事情而反复较劲争辩;解决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会平心静气,宽以待人。

15、

《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所谓和气,就是凡事少计较,懂得和气处事,笑面迎人。如此,才能避免更多无畏的纷争和吵杂。人生在世,哪有这么多顺心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做人应当常释怀,事事不必太较真。懂得放下计较,放下争执,学会给自己的心灵松绑,好运才能不请自来。所有的得失名利,所有的烦恼忧愁,所有的恩怨是非,其实都是一场虚幻。

正如《多想在平庸的世界拥抱你》里写的歌词:世界上有很多的东西,你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你能带走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脾气。经历多了世事无常,看透了人生百态后,我们终究会明白:人生活的,不过就是一个过程,一种心情。莫叹人生岁月短,心无杂念望云天

16、

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人只有在独处、放空自己之时,方能拨开迷雾,心灵游于物外,与天地精神往来,看清生命的真相。层次越高的人,越喜欢独处。因为,放空自己可以让一个人的精神得到减负,让心灵和自我重新回归,更能让灵魂得到升华。

年龄放空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宋 · 欧阳修《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网上有个问题:人生中最好的年龄段是什么时候?其中有一个回答,很触动人心:是现在。昨日之事不可追,未来之事不可期,只有现在才是最好的。无论任何时候,活着就意味着可能性。

17、

总会有人感叹:人生太短,岁月无情。但只要活着,便有无数可能,便有无数快乐,关键在于我们如何选择。就如同欧阳修诗中所说,莫要笑话满头白发的老翁头插鲜花,随着婉转动听的音乐,频频交杯换盏。人生万事,也许会有颇多愁绪,有什么能比得上对酒当歌呢?从哇哇落地时,便已立身于时间长河之中,无法阻止时间停下脚步,那么就忘记年龄。不去想那些已经逝去的岁月,只管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走自己想走的路,见自己想见的人……所有快乐的事情,都值得你去尝试。正所谓:心若年轻,岁月不老;心若不老,快乐到老!岁月从不败美人,能定义一个人的,从不是年龄。

18、

欲望放空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横吹隔陇闻。

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黄庭坚《牧童诗》

人之所以活得那么累,就是因为欲望太强烈。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三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真正聪明的人都懂得“知足”二字,知足方能常乐。唐代诗人刘禹锡,被一贬再贬,最后居于陋室,却依然能自得其乐,在那间茅草屋“调素琴、阅金经”、“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他懂得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快乐。他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平静,而不是外在的物质财富。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在不停地追逐美好,却往往错过了当下的美好。现在,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享受自己所拥有的,不羡慕自己所没有的,这样才能保持愉快的心情。知足常乐,方能见内心丰盈绚烂,寻回真实自我。欲望永无止境,最美好的生活,恰恰就藏在最简单的知足里。

19、

成就放空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

冰心曾说过:“冠冕是暂时的光辉,是永久的束缚。”一个人可以做到随时放空自己的成就,这是一种大智慧,也是一种大本领。放空成就,是一种人生姿态,是为人处世的智慧,更是人生路上的必备技能。项羽天生王者,大英雄无疑,最后却败于一介草民刘邦;具有帝王气魄的曹操,因赤壁之战,最终输给内心不屑一顾的刘备。曹操与项羽年少轻狂,不可傲物,而刘邦与刘备身上都具有了一种善于放空自己的能力。当他们需要帮助时,会放低自己的姿态,激发别人的同理心;当他人谏言时,也会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不断学习,完善自己。

20、

正所谓:“锋芒毕露者难赢,克己让人者易得。”过去种种成就,皆是过眼云烟。人生如登山,登上一座峰顶后,只有下山,才能去攀登另一座更高的山。一个人只有摆脱了过去的束缚,一直往前走,才能每一天优于过去的自己。

《了凡四训》上有这样一句话:“昨日种种,譬如昨日死;今日种种,譬如今日生。”好的人生,需要积累厚度,也需要及时放空。放空自己,是为了更好地重新出发。在一次次放空中,不断地为生命做减法,才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须知花无百日红,留得一线笑春风

21、

古人常说:“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人生这场修行,不在深山,不在道观,而在社会人情间。修行的最高境界,便是在红尘凡事中修心,在言语交谈间反思,在为人处事里磨练。余生,说话留德,做事留心,做人留路,才是修炼的最好状态。

说话留德,存福德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增广贤文》

一个人的嘴,就是一个人的风水。要知道口中有度,慎言慎行,不止是对自己的负责,也是对他人的尊重。管住自己的嘴,说话留德,方能前途坦荡,行稳致远。

22、

唐代著名词人温庭筠,一生才华横溢,却屡试不第,终身坎坷。这就和他口无遮拦,乱说话有很大的关系。他曾在宰相令狐绹的书馆工作,有一次,令狐绹向温庭筠询问一个典故的出处,温庭筠解释道是出自《庄子》。谁知随后,温庭筠就立刻讥讽道:“相国大人啊,《庄子》又不是什么冷僻的书,您在公务之余,还是应该抽时间多读读古书。”言语之间,尽显贬低与嫌弃之意。令狐绹听了自然不高兴,于是渐渐疏远了温庭筠。俗话说:“水深不语,人稳不言,心存善念,行则久远。”说话做事,最忌逞口舌之快,让人无路可退。凡事留点空间给别人,留点余地给自己,才能张弛有度,从容面对。心存善念,嘴下留德,掌握分寸,是处世的智慧,也是我们一生的修行。

23、

做事留心,得人心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唐·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有句话说得很好:“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不缺聪明的人,缺的是靠谱的人。”靠谱的人自带温暖,与他们在一起,无需猜疑和担忧,因为他们说话暖心、做事用心、待人热心。

《明史》中记载了大臣葛治的经历:葛治自幼家境贫苦,考取功名,屡次不中。无奈只能在宰相府里,做了名管家,但是他从不欺负下人,反而事事留心,在别人有困难时,及时帮助。一次,府上一名仆人因为盗窃被关押。葛治看出那人虽穿着朴素,却很有风骨,询问下才得知仆人家中老母病重,无奈之下,才拿了府里的药材应急。葛治听后,拿出自己的钱财为其母治病。后来,这人科举高中,当了大官,便向朝廷举荐了葛治。而葛治也因为做事用心,待人真诚得到了更多人的拥戴,一生官运亨通,长寿安乐。

很多时候,决定人生宽度的,不是智慧,而是态度。做事多留心,不急着下结论,才能看到他人的不易,体谅他人的难处。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得到他人的认可,赢得他人的真心,无形中拥有好运。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你所付出的善良,都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还给你。

24、

做人留路,宽己路

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

——宋·蔡州道人《绝句》

水满则溢,月盈则亏。凡事留点余地,是生活经验,也是人生智慧。正所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若懂得给别人台阶下,别人自然也会懂得给你留面子。真正聪明的人,永远懂得得理且饶人。

曾国藩初入官场时,经常批评同朝为官的幕僚,说话全然不给对方留情面,因此得罪了不少上司和同僚,导致他在官场上处处受限。当时,大清朝内忧和外患,曾国藩为了国事,更是直言犯上。大胆指出皇帝秉持“镇静”态度,不生事,不作为。皇帝恼羞成怒,差点杀了他。因为他总是得理不饶人,同僚对他十分嫌弃和厌恶,皇帝更是屡屡刁难于他。 后来,曾国藩经过反省,认识到了自身的毛病,明白了“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亦盛气凌我”的道理。于是,他决定改变自己。从此他对待同僚,慢慢变得和气,谦虚;对待皇帝,不再那么直言不讳,而是恭敬有加,言辞委婉。最终,他把自己修炼成“中兴名臣第一人”。

25、

《格言联璧》中有言:世事让三分,天空地阔。心田培一点,子种孙收。人这一生,起落浮沉,难免得意,难免低谷。心胸宽广一点,格局放大一点,得饶人处且饶人,不仅是给自己结善,也是给子孙积福。话别说太满,做事别太过,这样人生的路,才能越走越宽,越行越稳。

《小窗幽记》里面说:“凡事,留不尽之意则机圆;凡言,留不尽之意则致远。”知人不必言尽,留些口德,责人不必苛尽,留些肚量。得理不必争尽,留些宽容,凡事不必做尽,留些余德。 心是一把尺,量人先量己;心如一杆秤,称人先称己。凡事留点余地,才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游刃有余。

💞结束💞

感谢大家的阅读与收藏,祝安好!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