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银河说爱情(二)
剧本ID:
704523
角色: 0男0女 字数: 11093
作者:Mr程一
关注
4
8
4
0
简介
关于婚姻和爱情
读物本0
正文


第六讲  单身族要做哪些准备


1.

目前,单身不婚是一个世界潮流,有人叫它单身潮,但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一直不乏选择单身生活方式的人。最有名的有那些大哲学家、大文学家,康德、叔本华、尼采、卡夫卡,个个都是单身。他们当中有人会谈恋爱,但是恋爱没有成功,最后选择单身的生活方式。我们今天从单身潮的发展说起,重点谈谈如果你想选择终生单身不婚,要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这次单身潮出现于20世纪的下半叶,首先从北欧国家开始,不婚的人口逐渐超过总人口的一半,渐渐向西欧北美各国蔓延。像在美国和法国,我看20世纪80年代的数据,单身人群只占30%上下,近年也是超过人口半数了。

中国的情况如何?在20世纪80年代,我看到的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是终身不结婚的人在人口中只占3.8%,即100个人里有不到4个人是终身不结婚的。到2018年,独居人口的最新数据是16%,中国的独居人口已有约2亿人了。虽然比例还不是太高,但是2亿这个数字还是挺震撼的。

2.

首先说说一直以来人们都是出于什么原因选择不结婚的。我刚才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大作家卡夫卡,他曾三次订婚,又三次取消婚约,除了这几个未婚妻之外,他还和几位女性有过亲密关系。为什么最终没有结婚呢?卡夫卡说过这么一句话:“实际上,孤独是我唯一的目的,是对我的极大诱惑。”可以说他就是不喜欢固定的婚姻关系,而偏爱独处的生活方式。

再看哲学家叔本华,他对女性有着非常强烈的偏见,在他看来,女人的存在会阻碍他的思维,让他无法正常思考。他认为,女人总是要追求浪漫,容易情绪化,如果要哄女性开心,会浪费自己很多的时间,浪费自己花在学术上的精力,所以他也一直没结婚。

那么现在的年轻人不想结婚究竟有哪些原因呢?想回答这个问题不太容易,但是其中我们能看到最直观、最具体的一个原因就是离婚成本太高。这个离婚成本包括物质成本和精神成本,因为离婚的时候财产要分一半嘛,除非你有婚前约定。好多人就觉得如果婚姻破裂会给自己带来这么大损失的话,他的结婚冲动就会降低。而且精神上也很受折磨,有的人打离婚官司打得跟仇人一样。

3.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很多人不想生育,这是一个现代化社会中出现的新想法,传统社会中人大多不会产生这样的念头。由于只有生了孩子,才有必要去营造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很多把孩子当成负担的人就觉得没必要结婚了,这样的情侣会觉得只恋爱不结婚也没什么不可以。

那么,作为单身族、不婚族,你要做好哪些准备?我给大家提四个建议。

4.

第一个建议是,你尽管不结婚,自己过日子,但也要去经历爱情、亲情和友情。爱情是世界上那么美好的一个事情,如果你一辈子不经历是非常遗憾的,你应该去谈个恋爱什么的,当然恋爱不一定以结婚为目的,恋爱本身就可以成为目的。有的人的爱也许是精神恋爱,那就更加不以结婚为目的,也可能是因为违反婚姻规范、社会阶层差异等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你的爱情最终没有办法走进婚姻,但是对任何人来说,爱情都是不可缺少的。

另外,你必须要有两三个知己。知我者二三子嘛。有的人交友的门槛比较高,一辈子就交两三个朋友,知心朋友,可以无话不谈甚至是灵魂伴侣。不结婚的话,这种友情的亲密关系也可以给你很多快乐。

5.

还有就是亲情了,比如说你跟父母兄弟姐妹的感情,都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些比较特殊的情况,像很多的单亲父母,尤其是单亲妈妈,结婚生小孩之后离了婚,这时候你虽然是一个独居者,但是可以跟孩子相依为命,你也可以不用再婚。

总之,我对单身独居者的第一个建议就是,你要好好经营自己的爱情、友情和亲情,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我建议经济上要独立,要有自己的事业。因为你如果不打算经历婚姻、生儿育女,你会有很多富余的精力,你最好有一个自己特别喜欢的事业,这也会让你的生活变得非常有乐趣。

像我前面举的那些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他们怎么都不结婚?虽然有的也是没碰上合适的人,但是他们的生活简直丰富得不得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他们的事业,他们写书、他们作画,他们根本就没有感觉到生活中的孤独,也没有感觉到结婚的必要,甚至会觉得结个婚什么的是打扰。

6.

如果你事业上发展得非常好,经济上也应该比较容易独立,有自己独立的生活来源,这样养老的问题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往中国人为什么人人都要生孩子?因为在前现代社会,尤其在农村,是没有退休金或养老金的,所以生孩子是一个养老的投资,将来你老了,丧失了生活来源,丧失了劳动能力,孩子是你的饭票,他是绝对要赡养你的。在传统时代,生孩子是养老的刚需。

我国《婚姻法》里不是规定子女要赡养父母么,但好多西方国家的法律当中并没有这一条,为什么它们没有中国就有?原因在于现代化国家,人们都有养老金,我们过去是个农业国,多数人都靠子女养老,而不是靠社会养老,也没有退休金、养老金。所以你要做一个单身族,必须安排好自己的养老金,设计好自己的养老模式,将来是在养老院养老还是居家养老?自己真正没有后顾之忧了,才能选择独身的生活方式。

7.

第三个建议就是单身族要发展个人的兴趣,找到自己的生活情趣,把钱和时间花在生活情趣上,花在自己各种各样的爱好上,独自一人也活得很精致,对待生活也是一丝不苟的。我在网上看到一位单身人士讲他的生活,讲得很有趣。他说,我也打算不婚,现在日子过得太滋润,有闲钱,有时间,平时去兜风,喝下午茶,做点儿自己喜欢的美食,穿品质很好的衣服,经常看电影、看话剧,双休日和朋友逛街、远足,一年两次长途旅行,如果结了婚生了孩子,我就过不了这样的日子了。

我觉得从这段话里你可以看出来,这个人非常享受自己的生活,不像一般人印象中的单身人士,结不了婚就很孤独、很凄惨,只要你不仅经济上没有问题,精神上也不觉得孤独,独身的生活完全可以达到一个很完美的状态。

8.

我给单身者的最后一个建议就是做好应对社会压力的心理准备。中国目前仍然处于从家庭本位向个人本位过渡的阶段,这种家本位的习俗和观念对单身者的压力还是很大的,甚至会面临社会歧视。所以你要是选择单身不婚,就要做好抗压的准备。可能你自己觉得很洒脱,但周边的压力还是会有的。特别是三十岁到四十岁这个年龄段,过了四十岁,大家反而不怎么问你了,懒得问你了,你自己也完全习惯了,活得更加潇洒了。

9.

但是三十岁的时候,大家就会把你称作剩男、剩女,好像一到三十岁就响了一声警钟似的,告诉你,你剩下了。其实我特别反对剩男、剩女这种说法。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它有一个前提,就是人人都必须结婚,也就是俗话说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否则你就被剩下了。中国现在独居的人口才占16%,如果我们将来像西欧、北美那样占到50%以上的话,那你就无所谓剩不剩了,也许到那时单身人群是主流,结婚的反倒是非主流了,到那时压力就会小多了。

有单身焦虑的朋友们,大家大可不必对自己未来的人生感到担忧,你可以按照这四个方面评估一下自己的状况,考虑周全,然后去不断充实自己的生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形态。


第七讲 婚姻制度会消亡吗


1.

最近有朋友在微博上问我,听到很多人说以后就没有一夫一妻制了,好像都快没有必要结婚了,他现在虽然订了婚,可还是有点儿迷茫,不知婚姻的意义是什么。他说,婚姻这种人生大事,似乎意味着人只要一走进婚姻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了。

人们对于婚姻有各种各样的疑惑,那么今天我来讲一下婚姻制度会不会消亡这样一个题目,让你对未来亲密关系的多元化有个预先的了解,也希望帮你解决一部分疑惑。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要讲这个问题?那我们首先来看这样一个事实:

从统计上看,在西欧、北美,单身的人群规模越来越大。例如美国、法国在20世纪80年代还都只有30%的独居人口,现在全都超过了50%。北欧就更不用说了,北欧是最早出现这种情况的。

2.

我们再来看东方,日本的独居人口也达到了40%,中国台湾地区同样是40%。在中国大陆呢,独居人口也超过了2个亿,占总人口的16%。虽然与西欧、北美比,咱们还远远没到50%那么高的程度,但是也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大家都不想结婚了,这是为什么?于是就出现了一种恐慌,或者说焦虑:这个婚姻制度是不是出了大问题,它会不会消亡呢?

首先,我要说,婚姻制度的确是出了大问题,或者说它在现代遇到了非常严峻的挑战。很明显,它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那为什么会这样?

3.

我给大家分析一下,这里面主要有五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婚姻制度与人性之间有一种内在的紧张关系,因为它要求完全的一对一,白头偕老,可是人类的感情流动性是挺大的,比如什么喜新厌旧,什么七年之痒,就是说两个人待在一起的时间一长,就会有厌倦的情绪,有审美疲劳。而且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碰上外遇的机会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了,婚外恋、移情别恋和婚姻制度要求的那种忠诚的一对一、从一而终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张力。所以有好多人对目前这种对忠诚度要求极高的婚姻制度,会有排斥抗拒的心理。

4.

第二个原因是人类的预期寿命已经大大延长。在传统社会,一般人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而现在已经普遍提高到七八十岁,日本这样的国家已经到八十多岁了,中国也七十六岁了。当人只能活三四十年的时候,他刚刚来得及找到伴侣,生了孩子,往往是孩子还没长大,大人就谢世了。对婚姻还没来得及产生厌倦,人已经不在了,所以发生婚变的可能性就会比较低。可是到了现代,你得面对一个人五六十年这么过下去,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让人望而生畏的,这也是目前的婚姻制度让有些人难以忍受的地方。

5.

第三个原因是现代社会男女平等了。在过去那种男权社会,男主外女主内,女人是不能到外面工作的,是不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也是没有独立收入的,所以嫁人是她唯一的生活来源,是她生存的必要条件,她一定要去结个婚,否则没有生活来源。进入现代社会后,女人可以有自己的事业,可以有独立的收入了,这个时候她就多了一个选择:她可以选择结婚,也可以选择单身,结婚不再是她唯一的生活来源了。于是有些女人就选择了不婚。

6.

第四个是比较切近的原因:离婚的成本太高了。离婚的成本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上的,你的财产可能要少掉一半;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折磨,你看那些打离婚官司的、争夺孩子的,斗来斗去非常痛苦。在美国,离结率是50%,就是有一半的婚姻都会以离婚告终。中国现在的离结率也接近40%了,在北京、上海这些地方,离结率都超过60%。所谓离结率就是当年的离婚数除以当年的结婚数,北京、上海的离结率太高了。于是好多人就会想,如果婚姻要以离婚来结束的话,与其去经受这个痛苦,就不如干脆不结婚。这也是人们不愿意进入婚姻的一个原因。

7.

第五个原因就是性的目的改变了。传统社会是家庭本位的社会,性的主要目的是传宗接代,就是生育,就是繁衍。基督教教义或中国的传统生育观都是这样的,都认为性活动如果为了快乐是不正当的,性活动最正当的甚至唯一正当的理由是生育。人类社会进入现代之后,性的目的就改变了,绝大多数的性活动纯粹是为了快乐。性的目的改变以后,大家就觉得不一定非得待在婚姻里头,待在婚姻里头性的对象毕竟是固定的,没有更多的变化和选择,所以好多人就不结婚了。

8.

以上所说的就是单身潮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大家越来越不愿意进入婚姻的五个原因。那么你可能会问,照这个趋势来看,将来婚姻制度真的会消亡吗?

按照我的推测,婚姻并不会彻底消亡,而是会走向越来越多元化的方向。所谓多元化包括五种形式:

9.

第一种形式就是目前这种一对一的从一而终的婚姻形式,它还会存在,但是适合进入这种婚姻的人,就是那些发生了激情之爱,然后两个人变得心无旁骛,海枯石烂心不变,一定要跟彼此过到底,就想终身厮守的人。我想将来如果说婚姻还会保留下来,就只适用于这样的人。

10.

第二种形式是开放式的婚姻。开放式婚姻就是说我们两个人还是一对,但是我们在肉体上互相不约束,不严格禁止对方出轨。比如说在婚姻过了一半的时候,其中一人突然又爱上另外一个人,但是他也不想跟原配离婚,于是把第三者接纳进原有的婚姻,成为一种三人关系甚至四人关系的开放式婚姻。必须加以说明的是,开放式婚姻绝对不是一夫多妻制,区别在于,前者是男女平等的,后者是男权的,以男子为中心的。所以开放式婚姻的第三人、第四人是有男有女的;一夫多妻婚姻的第三人、第四人只是女人。

11.

第三种形式是同居。不结婚,但是两个人是一对一的同居关系。相爱的时候,有性吸引力的时候就在一起,厌倦了就分开。这也是一种形式。

第四种形式就是单身。

另外第五种形式,我们叫作合同制婚姻,这个合同制婚姻也是有可能的,有的人已经提出了这种建议,大家都像听笑话一样。就是说像订立商业合同一样,两个人订一份婚姻合同,我们这个婚姻是一年期、两年期或者三年期的合同,到期的时候,这两人的关系就自动解除了,两人的亲密关系就失效了。如果你想继续保持亲密关系,那你可以再续合同、再续约。事实上这种合同制婚姻在法国已经有了,他们叫合约制婚姻,跟现在的婚姻的主要区别就在于离婚难度不一样。只要双方有一个人不愿意再继续了,那这个婚姻就无条件地终止了,不像现在还得打离婚官司。

12.

回到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将来婚姻制度到底会不会消亡?我估计很可能最终还是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局面。

如果你像那位订了婚的朋友一样,也站在婚姻的门槛上,你当然可以勇敢地走进婚姻,但是心里要清楚这种越来越多元化的趋势,要做好心理准备。

对于现代都市里的很多年轻人,我想你完全可以做出与传统婚姻不一样的选择。如果你习惯单身独居,你应当了解近年来的单身浪潮,了解将来单身人群规模的扩大。你可以不必对身上背负的一些来自传统的眼光和压力感到过于焦虑,努力去寻找和勇敢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


第一讲 西方爱情观


1.

对于爱情,尼采有一个观点,我初看到时相当震惊,他的观点大意是这样的:对于古代的人和未来的人来说是没有爱情这样一回事的。大家就是男欢女爱,生儿育女,根本就没有爱情这样一个东西,是基督教把人的性欲硬生生逼成了爱情。

他为什么会这么说呢?西方文化中,有哪些特别有趣的爱情观?从古希腊、古罗马一直到今天,西方人是怎么看待爱情的?

2.

先来说古希腊。古代希腊人是最早颂扬爱情至上的。说到这个时期,大家可能会想到一个词,叫“柏拉图式爱情”。你可能以为柏拉图是在讲男女之爱,其实当年他讲这话时是在谈论同性之间的爱情。

在古希腊,同性恋或者说同性之间的亲密关系,是非常普遍的社会实践。每一个少年,都会有一个师傅,来教他各种技能,格斗技法、文化知识、修身养性等等,同时也是他的性伴。柏拉图就在劝这些成年人,要多关注少年的成长,注重精神的交流,少享用他们的肉体,不要让灵魂沾染上肉体的罪恶。所以后世就把两人之间的精神之恋叫作柏拉图式的爱情,这个词是这么来的。

3.

那么古希腊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什么样呢?

有趣的是,很多希腊人认为男女之间没有什么爱情,男人与女人的关系就是家庭和生育的关系。只有受过教育的男人之间才能谈得上有这种感情,才有灵魂的交流。

接着说说第二个比较有意思的时期,就是中世纪。古罗马文明消亡之后,基督教在整个西方世界传播开来。尼采的那个关于爱情的观点,就是指的这个时期。

4.

尼采为什么说爱情是被基督教给逼出来的呢?因为基督教当时是非常反性禁欲的,提倡所有人都要到教堂去忏悔,忏悔自己在性方面的下流欲望。圣徒奥古斯丁甚至说,神要是在当初造人的时候能够设计另外一种让人类繁衍的方式就好了,那样人就可以避免犯下性交这一罪恶了。

这种反性禁欲的观念能够达到什么程度呢?记得我看过一部北欧电影,描绘一个男孩到青春期之后,他老是要自慰,他的父母为了防止他夜里自慰,就每晚把他的两只手绑在床栏杆上。电影中描摹的这种做法,在禁欲的历史中应当是普遍存在的。

5.

尼采的意思是说,人们本来没有爱情这个观念,不过是异性之间一种很自然的生理欲望、性欲冲动,男人渴望女人,女人渴望男人。然而这种东西被压抑到可望而不可即的程度之后,就产生了一种叫作爱情的东西,一种浪漫的激情。因此,是基督教的反性禁欲把一个平平常常的,甚至丑陋的妇人,变成了风情万种的美女,把两性之间普普通通的性吸引变成了可歌可泣的爱情。

6.

对于尼采这个观点,我虽然一开始感到很诧异,但是想想是很有道理的。爱情往往产生在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刻。激情之爱的发生,往往是在两个人社会地位差得很远,或者用世俗眼光来看,觉得这俩人很不般配,因而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境当中。爱情的一个特点,就是会把对象理想化、美化、完美化。

说到这儿,西方爱情观就出现了一个新的形态,那就是13世纪骑士和贵妇人的爱情。有一种说法,认为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浪漫爱情,就是在那个时期产生的。

7.

13世纪的欧洲,贵族阶层实行长子继承权制度。长子继承贵族的头衔,继承城堡、财产、土地。幼子或者次子什么都没有,于是他们骑着马浪迹天涯,来到一个城堡,看到窗帘后面有一位美丽的贵妇若隐若现,就开始幻想,可望而不可即,然后就弹琴唱赞歌、唱情歌,希望得到贵妇的青睐。据考证,这就是浪漫之爱的源头了,就是我们所说的romantic love(罗曼蒂克之爱),一种浪漫的激情之爱。

8.

这种西方经典爱情发生的对象,一般是已婚的女士们。骑士们为了贵妇漂泊四方,挑战强敌,追寻爱情,他们之间没有性行为。他们不会发生性关系,如果发生了,爱情就不纯粹了。这种罗曼蒂克之爱后来通过文学艺术,通过好莱坞的电影,被普及到平民百姓中间去了。当今世界,我们可以看到无穷无尽的爱情故事,在文学艺术中,爱情是永恒的主题,所有的文学家都在写爱情。大家开始觉得,结婚应该是为了爱情而结,而不是为了别的。大众也都开始追求和有爱情的人结婚,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变化。

9.

我们已经讲了几个重要的爱情观念,像柏拉图式爱情、尼采的性压抑理论,还有骑士与贵妇的浪漫之爱,以及它们对现代婚姻观的影响。那么未来的爱情会变成什么样呢?

当性的对象突然变得容易得到了,不再是那么可望而不可即,人们从相识到变成老夫老妻也许只要几年、几个月,甚至几天,可望而不可即这种情形越来越少见,那爱情会不会就真的像尼采说的,不会再出现了?柏拉图式爱情是不是也会消失呢?

10.

在我看来,柏拉图式爱情并不会消失,因为还是有各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况存在,比如说这两个人社会地位差得特别远,或者说年龄差得特别远,各种各样的不符合社会规范,两个人相爱了,又没有在现实中结合的可能性,这个时候爱情就转向纯粹的精神方面。现在难道没有这种事了吗?还是有的,还是有那种精神之恋,甚至是单恋、暗恋,它们显然都属于柏拉图式的恋爱。

11.

在我的调查中,有大量事例可以证明,人还是会陷入那样一种浪漫的激情之爱,比如法国哲学家福柯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例证。福柯是一名同性恋者,他去世之后,中国一位研究福柯的专家专门去访问了他的人生伴侣,写成了一篇访谈录,其中转述了福柯生前的一句话,他说:“我们两个人的激情是保持了终身的。”当时我看了以后非常感动,他的话证明,不但爱情确实存在,而且有的爱情是保持了终身的。

人生在世,只要渴望爱情,你碰上真爱的机会就还在。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在自己的生命中遭遇爱情,能够与自己所爱的人结合,建立幸福美满的亲密关系。我也祝愿他们能让爱的激情保持终身。


第二讲 中国爱情观


1.

现在人们一说到结婚,第一反应都是说:哦,这两个人感情挺好了,是时候要结婚了。但是我们平时在看一些古装电视剧或小说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古代所有的婚姻基本上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只要门当户对就行,婚前也不接触,入了洞房揭开盖头,才能看到自己的媳妇到底是什么模样,是美是丑。

那可能有人就要问了,古代的婚姻里面是不是就完全没有爱情呢?我们先来说说从古到今中国人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

2.

首先,古代人的确也是会有爱情的,但它并不是常态,而是非常态。就是说,只有在一种比较特殊的亲密关系里才会产生真正的爱情。

比如脍炙人口的古代爱情故事,牛郎织女啊,张生与崔莺莺啊,梁山伯与祝英台啊,尤其是后者,两个人爱到最后双双殉情化蝶,这些难道不是非常美好的爱情吗?

再举个例子,古代有一位戏剧大家叫李渔,他写了一个剧叫作《怜香伴》。这个《怜香伴》有趣在哪里呢?这个故事甚至写的都不是男女之爱,而是女女之爱。故事是这样的:一个有夫之妇与她丈夫去上香。在庙里,这个女子碰上了一个比她小两岁的女孩子,女孩的体香一下就把她迷住了,这位有夫之妇甚至爱上了她。然后,这个妻子就设了一个局,让丈夫把这个女孩纳为妾,这样她们俩得以朝夕相处、厮守终身。

3.

你可能会发现,传统爱情当中的真爱往往是要打破常规的,在两个人有身份冲突、阶层冲突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而爱情的结果不是私订终身,就是私奔,甚至是殉情。

刚才我们说的这些还都是在戏剧当中,是人们理想中的爱情,现实中的故事也是有的。比如说汉代的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故事。司马相如是西汉的大才子,他有一次去四川的大富豪卓王孙家里做客,听说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是当地有名的大美女,就想抓住这个机会表现一下自己,于是他就在现场弹了一首自己写的情歌《凤求凰》。这首歌的内容特别大胆热烈。果然,卓文君一听就心动了。于是两个人一见钟情,居然就私奔了。

4.

私奔了以后,卓文君的父亲非常不高兴,但是也没办法,这两个人的感情就是那么好。但是问题是,卓文君这位娇生惯养的富家小姐私奔之后就没有了生活来源,司马相如那时候还只是一个穷书生,生活也是捉襟见肘。结果他们俩居然回家去开了一个酒馆,卖起了酒。卓文君的父亲一看,觉得女儿实在太可怜了,最后不得不接纳了他们的关系。这就是中国古代真实发生的非常动人的爱情故事。

5.

像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这样私奔的事,在古代的婚姻规范里是犯规的、不正当的。因为古代人推崇的是明媒正娶、名正言顺之类遵循礼数习俗的做法。私奔、与青楼女子相爱,都是少数人的行为。只有门当户对、生儿育女、传宗接代、相夫教子才是常态的婚姻模式。这就是爱情在传统婚姻中属于非常态的原因了。

我在研究择偶标准的时候,发现国外学者对于中国人的婚姻观有一个看法,他们都认为,在中国式的婚姻里面,爱情的因素是非常不重要的。

6.

他们对中国人婚恋观的印象还停留在常态的传统婚姻里面。他们或许没有注意到,到了现代,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普遍实行了一夫一妻制之后,我们中国人的爱情观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

举个例子,“谈恋爱”这个词就是在那时出现的,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在夫妻关系的缔结中,有了这样一种普遍的认知:在双方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中,要谈恋爱,甚至要先谈上几年的恋爱才能结婚。

7.

因此,在中国的现代婚姻当中,感情的因素变成了常态,变成了人们结婚时相当看重的一个因素。这就是中国现代婚姻与传统婚姻最大的区别。恋爱自由、结婚自由、离婚自由已经成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主流的意识形态。

单说离婚自由这一点,我国的《婚姻法》在世界上是最先进的,也可以说是最前卫的。因为在西方很多国家,像美国、欧洲很多国家的《离婚法》都经历了从有错离婚到无错离婚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有错离婚的定义是:只有婚姻当事人犯了错误,比如遗弃、家庭暴力、婚外恋之类的情况,法庭才能判决离婚。人们经过很多努力,才从有错离婚法争取到无错离婚法。所谓无错离婚,是指婚姻双方不一定要犯错,而是只要感情破裂就可以批准离婚。

8.

我国从1950年的《婚姻法》开始,就一步到位。我国判决离婚的理由是双方感情破裂,婚姻关系就可以解除了,感情破裂是可以作为离婚的充分理由的。这就是西方人争取了很久的无错离婚。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夫妻双方的感情因素在我们的结婚理由中已经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了。

从古代到现代,从传统婚姻到现代婚姻,这样的变化是令人感到欢欣鼓舞的。在古代,中国人对爱情的向往只能由非常态的少数人来实现,而如今它已经进入了千家万户,成为一种常态,也成为我们中国人结婚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理由,一个非常重要且越来越重要的理由。

9.

拥有了这样先进完善的婚姻制度,我们现代人的婚恋观是不是就没有问题了呢?

我们还是会看到一些不好的现象,比如有些人在择偶的时候会选择嫁给钱,而不是嫁给感情,说什么我宁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在自行车后笑,你如果没有车子房子我是不会嫁给你的。那个意思是说,我宁可跟这个开宝马车的人没什么感情,在他那里受气,可因为他有钱,哪怕我哭,也要嫁给他。但跟那个骑自行车的,我即便跟他非常相爱,跟他在一起非常快乐,但就是因为他没钱,我是不会嫁给他的。

10.

这是一种与为情感结婚对立的婚姻观。我更希望所有的年轻人能在择偶的时候更加看重爱情,看重情感,把婚姻建立在感情之上,而不是仅仅嫁给钱,或者仅仅为了传宗接代,那样的话,容易使自己陷入不幸的婚姻,并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第三讲 什么是真爱


1.

经常有人问我,李老师,爱情是什么?说实话,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毕竟几千年来,有太多人在寻找这个答案,但还是没有一个人能说明白。不过我这些年一直在研究婚姻、性和家庭,对于爱情,的确也是有一些感悟的。所以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爱。

每个人对爱情的看法,多少都来自自己的感情经历。我呢,也有自己的故事。

四十一年前,我认识了王小波,最开始呢,是小波先追的我,我随后也给了他回应。有一次,我看他日记本里夹着一封给我的信,他说,他感受到了我的“那种山呼海啸般的响应”,这让他感觉自己非常幸运。

2.

当年,小波给我写了很多情书,后来都出版了。有人说小波的情话是很热的,热得烫手,比如小波想我的时候就这么写,他说:“你不在我眼前时,我面前就好像是一个雾沉沉、阴暗的海,我知道你在前边的一个岛上,我就喊:‘爱!爱呵!’好像听见了你的回答:‘爱。’”

现在王小波去世二十多年了,回想起当初,我能够得到他对我的激情之爱,我就觉得这真是我一辈子的幸运。

3.

小波去世之后,我又认识了大侠,这是我人生中的第二次激情之爱。当时我嫂子还调侃我说:“你怎么又掉到蜜罐里了。”她意思是说,本来王小波就是个蜜罐,这次和大侠在一起又掉蜜罐里了。

大侠对我的爱真是特别真挚,我们刚认识的时候,他说有段时间只要一想到我,身体里就有股热流,从心口一直往下流。他本来是个不擅长写作的人,但是因为爱情的缘故变成了诗人,给我写了很多情诗,非常动人。到现在我们在一起也有二十年了,感觉两个人快变成一个人了,在这个过程中,爱情慢慢变成了亲情,激情变成了柔情。

4.

这两段爱情给我的印象是,如果一个人真的发生了激情之爱,那个力量真的是无坚不摧的、完全抵挡不住的,跟一般的所谓找对象,考虑这样那样条件的很不一样。

我以前跟一个年轻人说我的这些经历,那个年轻人就说,李老师你这种爱情太可遇不可求了,现在有这种激情之爱的人不多啊,很多人是挺一般的爱情,谈不上灵魂之爱这么高大上的。

5.

在我看来,这种激情之爱发生的概率也许真的不太高。按亲密关系的程度,我把人们的爱情分成三个层次:好感、喜欢和激情之爱。

比较低的层次就是好感。我觉得你这个人还不错,可以跟你在一起,这就是好感。

第二个层次是喜欢,就是觉得挺喜欢对方的,感情上也挺温柔的,但是没有太多激情,这是喜欢。比如我上大学的时候遇到了我的初恋,当时我特别激烈地爱他,但是他不怎么爱我,有点儿像单恋似的。而在我这一方,觉得还是发生了激情之爱,就是会有很多迷恋,而他对我也就是在喜欢这个层次上。后来我和王小波在一起了,就有点儿暗暗庆幸:幸好我这初恋是失败的,不然恐怕就碰不到小波了。

6.

第三个层次我称之为激情之爱,它才是最高阶段的爱,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坠入情网之类的话。所谓坠入情网有一种迷恋的成分,有一种非理性的迷恋,所以有人会说一见钟情。实际上,激情之爱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概率并不是很高。但是我就这么幸运地经历到了几次。

我对爱情的理解是,它是一种两个人情投意合、心心相印的感觉,是一种两个人合二为一的冲动。倒也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么一种冲动的感觉。而且这种爱情的冲动,是人际关系吸引中最强烈的一种形式,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的最高级别的具有浪漫色彩的情感。

7.

有些人对激情之爱有一点儿质疑,怀疑它只不过是一种夸张的幻觉而已。有一次我偶然看到一本书,上面有一位欧洲的电影导演说的一句话,他说,爱情从来都是单方面的。这种说法挺叫人意外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你想啊,当激情之爱发生的时候,你就跟戴了放大镜似的,会把对方的优点剧烈地夸大,中国古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个意思。法国作家普鲁斯特也表达过类似的想法,他说:所有陷入情网的人,爱的不是真实的对象,而是自己心目中虚构的对象,是自己的感觉本身。那么按普鲁斯特这个逻辑来说,好像所有的爱情都是一种自恋了。

8.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爱情这件事呢?我觉得就算将来研究最终表明,“爱”这种感觉不过是一种错觉而已,我也依然要赞美“爱”这样一种心理过程。我这么多年的研究也让我明白了,对于体验过爱情这种心理过程的人来说,有爱和没爱的界限在他们的心里就像是黑和白一样分明,就像刀劈斧砍的刻痕一样清晰,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明亮、一样真实。有一天我想你也会到我这个年纪,逝水流年,这么多年的岁月里留下来的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呢?说到底,我想,还是爱情。

9.

在我看来,爱情不论发生在什么样的人之间,无论是同性异性、年老年轻、婚内婚外、两人还是多人,它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所以值得珍视也值得尊重的人类体验。爱情的当事人有时不得不为了其他的价值牺牲掉爱,好比说《廊桥遗梦》里的女主人公,为了家庭价值牺牲了爱,但是爱情本身没有罪。如果一桩爱情发生了,那它就是发生了,它在实际生活中不但不应该因为任何原因受责备,而且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它肯定是美的。这就是我的爱情观。

10.

到底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真爱呢?

按我的经验来说,你首先得有强大的意愿、强大的渴望。有个原理叫吸引力原理,就是说如果你非常渴望一个东西,你就会发射出这种信息,然后在你周边的环境里面,符合这种信息的东西就会被吸引过来。那么用在爱情上头,如果你特别渴望爱,那你就会在这上面特别专注、特别用心,就会特别地去追求、渴望那个人出现,那么发生真爱的概率就会大很多。如果你最终还是没有得到爱情,那可能说明你渴望得还不够厉害。

11.

其次,无论是爱还是被爱,都要拥有爱的能力,能够辨认爱,回应爱,抓住爱。如果有人对你付出了激情之爱,你也能够心领神会,给出响应,紧紧抓住它,陶醉在爱的激情之中,就像我响应了王小波和大侠那样,那你才会最终得到爱情,不会与爱失之交臂。这些都是我的经验之谈。

我结合自己的故事跟大家聊了聊对爱情的看法。我希望,如果你正在寻找自己的爱,一定要有非常强大的渴望,这欲望越是强烈,那个真正属于你的“对的人”到来的概率就越大。

感谢雅读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