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传说中的天神地祇》肆 完
剧本ID:
709799
角色: 0男0女 字数: 10165
作者:墨一迷✌🏻️
关注
3
6
4
0
简介
神话传说中的人形兽煞图鉴 西王母、鲧、陆吾、烛龙、九凤、混沌、蛊雕、凿齿......
读物本古代解说词阅读
正文

陆 吾

1. 天界守护神

陆吾的神格和地位极高,负责看管昆仑神宫;不但掌管天界九个区域的界限,还能调整天神花园的时节,它并不是一般的花圃园丁,而是能运转四季的神。

九战共工

曾九战共工,虽然不能得胜,但神通广大的共工对它也毫无办法,若是通天开明兽级别的陆吾出战,共工几乎毫无胜算。

2. 九头九尾

陆吾有着老虎的身体,却异常庞大雄壮,足有九十九只老虎那么大;生有九颗人一样的头颅,长着老虎一样的爪,身后长着九条尾巴。

通天开明兽

陆吾的神力不断增长,越是神通广大,其样貌越像猛虎,成年后可以变为人形。是统治着人间所有神兽的万兽之王,最高等级被称为“通天开明兽”。

开明神兽陆吾

3. 昆仑山是中央天帝黄帝在下界的神宫。山上生满无数珍禽异兽、奇花异树:蛟龙、大蛇、豹子、土缕、钦(qīn)原、凤凰、鸾鸟、赤蛇等等仙禽神兽飞腾奔走;沙棠、薲(pín)草、珠树、文玉树、琪树、不死树等等灵根仙草争奇斗艳。昆仑山被誉为“帝之下都”“天之九部”,而负责看管昆仑山的神兽就是陆吾。

陆吾,也称开明兽,是整个上层宇宙的大管家,不论是神仙还是妖魔鬼怪,一旦触犯了“天之九部”的界限,就会被它毫不留情地驱除出境或依法惩办!

4. 陆吾长相十分神奇,异常怪异,老虎一样的身躯异常庞大而雄壮,足足有九十九只老虎那么大;它有九个人一样大的头颅,长着老虎一样的爪,身后长着九条虎一样的尾巴。陆吾是一种极其稀有的神兽,形象威猛而又极为勇敢。陆吾的神力会不断地增长,越是神通广大其样貌越是接近猛虎,成年的陆吾还可以转变为人形。一个实力强悍的陆吾,可以统治人间所有神兽,是万兽之王,这种等级的陆吾被称为“通天开明兽”!

5. 作为通天开明兽的陆吾,它的智慧即使是和天上最聪敏的神仙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陆吾还有具有预测未来的能力,它能预知一切事物的未来,也是因为这个能力而被誉为“通天”。

当年水神共工与颛顼争帝位,发起一场空前激烈的战争,战争的祸乱殃及整个宇宙,天帝派陆吾和应龙应战共工。当时的水域占据整个地面十分之七,水神共工的势力极其强大,它翻天倒海,所向披靡。陆吾与共工进行了九次大战,虽然陆吾都没能战胜共工,但神通广大的共工对陆吾也毫无办法,陆吾的防御能力极其强大,即使像共工这样极具攻势的凶神也无法攻破。共工也算幸运,如果是与“通天开明兽”级别的陆吾交战,共工的战绩一定会出现另一个结果。

6. 陆吾监管昆仑山上的神兽时,有时并不十分严格,甚至还有点包庇它们,山上的神兽并不都是善兽,它们时常翻江倒海、兴风作浪,但只要它们不越“天之九部”之界,陆吾一般不予理睬。通天开明兽统治陆地千年,是陆地上当之无愧的霸主,即使数量极其稀少,但仍然稳坐大地之王的宝座!

在陆吾的周围,环绕着一些神异的精灵。其中有一群名叫“土缕”的神兽,它像羊却长着四只角,它不吃草而吃人。

7. 有一群名叫“钦(qīn)原”的神鸟,它像马蜂一样擅长蜇人,大如鸳鸯。被它蜇的鸟兽都会死去,即使是乔木也会枯萎。有一种名叫“沙棠”的果子,类似李子而无核,人若吃了可以飘洋过海,踏水不溺。昆仑山的西边,有神异的凤凰、鸾鸟。它们头上带着蛇,脚下踩着蛇,胸部还盘踞着赤蛇;昆仑山的北边有珠树、文玉树、琪树、不死树等神异植物;昆仑山的东边有一大群希望能攀援天梯,与天神沟通的巫师,他们互相环绕在一起,每个人手中都握着不死之药,他们曾受黄帝的命令,复活了猰貐(yà yǔ)。

神话词典

8. 《山海经·西山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yòu)时。”郭璞注:“即肩吾也。庄周曰‘肩吾得之,以处大山’也。”

《山海经·海内西经》:“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开明兽,郭璞《图赞》曰:“开明为兽,禀(bǐng)资乾精,瞪视昆仑,威震百灵。”

烛 龙

9. 光耀天地

口中衔着神力巨大的烛光,向上照耀天门,向下光透九阴,所以又被称为衔烛之龙,烛九阴。

神龙之首

与冰夷、五爪金龙、应龙并称四大神龙,而烛龙排名四大神龙之首。

混沌神兽

由混沌中孕育而出的神兽,睁眼为白昼,闭眼为夜晚,它吹口气便寒风阵阵,瞬间变为大雪纷飞的冬天;呼口气则赤日炎炎,变为流金砾石的夏天。它可以不吃不喝,不休不眠,呼吸之间,长风万里。

人面蛇身

烛龙也称烛九阴,龙头上长着人一样的面貌;蛇的身体上覆盖着红色的鳞片,身长近千里。

创世神圣—烛龙

10.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天高地厚,万物萌生,日月星辰罗布天际,江河湖海纵横大地。一时间,宇宙间热闹起来,天上地下、四极八方山高水长,生灵腾跃。那时,充实而复杂的世界还没来得及规范万物的运行规律,风起云涌,山崩水患,肆虐大地;太阳和月亮像一对任性的孩子,横冲直撞,肆意横行,根本不顾昼夜与四季流转,如果它们玩得高兴,可以几天几夜不落山;如果它们心情不好,甚至会几天几夜不出来,四面八方,随便找个地方停下来一动也不动。

11. 混乱的世界,毫无规则和秩序;春夏秋冬冷暖不分,昼夜早晚更是杂乱无章。就在这个时候,继盘古以后,宇宙间又出现了一个巨神,它居住在西北方海洋之外,赤水北面的章尾山上,它就是烛龙。

烛龙,也称烛九阴,长相十分奇特,长有一张人的面孔和蛇一样的身体,火红的蛇身足足有千丈那么长。

12. 烛龙长有两只竖立着的眼睛,异常明亮,就像太阳一样照耀着整个宇宙,当它睁开眼睛,宇宙就是白天;当它闭上眼睛,宇宙间一片黑暗,夜幕笼罩整个大地。烛龙不吃不喝,无休无止地为世界轮换着白天和黑夜。它呼一口气,便是炎炎夏季;吹出一口气,又是数九严寒,天空雪花飘舞,大地冰封土冻。一年四季在烛龙的一呼一吸间,有节奏、有规律地循环往复,运转不停,宇宙间的万物才得以孕育繁衍,作息有序。

13. 烛龙虽然不吃不喝,一年到头停不息,但却从不知疲倦。当大地灾难横行,生灵涂炭时,慈悲的烛龙流下伤心的眼泪,泪水流向人间,化作一场细雨滋润大地,孕育万物重生。在烛龙的口中衔着一根蜡烛,烛光上照天门,下耀九阴,在黑暗的夜里,为世界保留一盏清明的灯。

烛龙曾有个儿子,是天庭中的神。在黄帝时代被同是天神的“二负”和“危”谋杀了,消息传到章尾山,烛龙十分悲伤。

14. 黄帝十分同情烛龙,为安慰这位为宇宙做出巨大贡献的神龙,命令巫师们将烛龙儿子的尸体送上昆仑山,喂食不死药,使其复活。而复活的烛龙的儿子的样貌和性清完全改变了,它一改前生的本性,跳进昆仑山下的弱水,化作一个人首、牛身、马足的红色怪兽,虽然叫声好像婴儿一样稚嫩,其实却是吃人的凶兽—名叫猰貐。时间到了尧帝时代,十个太阳同时飞在天空上,弱水被晒得滚烫,猰貐冲出水面,逢人就吃,造成巨大的灾难。尧帝只得命令大羿除掉猰貐,烛龙再一次失去这个儿子。

15. 关于烛龙的说法有很多,由于年代太久远,无法考证。其中有一种说法比较被多数人认同:烛龙为上古神兽,掌握火的力量,其本身可以作为太阳。只是,神力巨大的烛龙也不能长生不死,在烛龙死以后,其力量慢慢被分散,最终被帝俊的十个儿子获得,成为太阳金乌。

神话词典

《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身长千里,直目正乘。其瞑乃晦(huì),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

16. 《山海经·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战国屈原《楚辞·天问》:“日安不到?烛龙何照?”

西汉刘安《淮南子·墬()形训》:“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

清俞正燮(xiè)《癸巳存稿》:“烛龙即日之名。”

九 凤

17. 灾星降临

传说九凤后裔为鬼车,春夏之间,每遇阴晦,飞鸣而过,入宅烁人魂气;被伤口上的污血滴染的人家,会遭凶灾。

凤凰美人

身上火红而华丽的羽毛,像一只美丽的凤凰,退下羽毛则是一个天姿国色的女子。

九头凤凰

九凤和凤凰一样高贵华丽,但比凤凰大出好几倍;生九头,头生人脸,九头齐鸣。

鸟神到鸟怪

九凤原本是吉祥的神兽,背上生有十八只翅膀,后因十八只翅膀互相抵制,无法飞行,后仅存一对;原有十头,其中一个头被天狗咬去,伤口永远不能愈合,流血不止;原生九尾,被天狗咬掉一尾,九凤就此成形,也逐渐演变为凶煞。

九凤的前生后世

18. 九凤原本是一种善良的九头神鸟,属于吉祥的神兽,据说因被恶人所利用,而屠杀人类,久之,便成了人类眼中凶残诡异的凶煞。传说九凤的后代就是鬼车,鬼车和九凤一样,也被人视为凶兽中的厉煞。

在汉族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凤凰的崇拜和龙一样,神格极高;而九凤在最初更是享有无尚地位。九凤比凤凰体型大好几倍,身体与尾羽和凤凰一样高贵华丽,然而,不同的是九凤却拥有九个头,九个头上分别长着人脸,九头齐鸣,因此得名九凤;九凤背上还生有十八只翅膀,后因十八只翅膀互相抵制,不能很好地飞行,最后仅留下两只翅膀来飞行。

九是古代至尊之数,而凤又是古代民间推崇的神鸟,九凤本应是给人带来吉祥的神鸟,为什么变成了凶兽呢?

19. 相传,九凤脱去华丽的羽毛后就能变化成美丽绝伦的女子,曾经人间有一位皇子,将九凤误认为是凤凰一族,诚心诚意地向化作人形的九凤表达了自己的爱意。皇子的痴情打动了九凤,最终与皇子结为夫妇。当九凤化为鸟形时,露出九颗脑袋把皇子吓得惊慌失措,面对怪异的长相,皇子认定九凤一定是一种妖魔恶兽,与凤凰毫无干系!狡诈的皇子表面上依然对九凤一往情深,然而,背后却利用九凤树立自己的威望,屠杀反对他的人,最终使自己登上王位。

20. 这时,九凤已经失去了利用价值,皇子哄骗九凤喝下一杯毒酒,随即下令诛杀九凤。谁知人间的毒酒根本杀不了九凤这样的神兽,忘恩负义的皇子让九凤伤透了心,它仰天一声长啸,一怒之下,只在一瞬间,杀死了连同皇子在内的全部国民。整个国家的人民转眼间便全部死去,然而九凤还不解恨,恨透了唯利是图的人类,见人就杀,与人类结下了不可化解的仇恨!因此,在人类眼里,九凤也变成了灾星煞神。

在民间,九凤由神鸟到妖邪的转变,是从春秋开始的。历史上,周、楚两国是死对头。周昭王率军亲征楚国,最终战死于汉水,成为异乡之鬼,周人因此对楚人恨之入骨。

21. 九凤本是楚人的图腾,连带着被妖魔化了,后经历代小说家的描写,其令人恐惧而厌恶的形象得以广泛流传。到了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在其所作的《鬼车》诗中,对九凤由吉神变为凶煞的因果做了最为完整而客观的记述。欧阳修在诗中写到:“昔时周公居东周,厌闻此鸟憎若仇。夜呼庭氏率其属,弯弧俾()遂出九州。射之三发不能中,天遣天狗从空投。自从狗啮一头落,断颈至今清血流。尔来相距三千秋,昼藏夜出如鸺鹠(xiū liú)

22. 每逢阴黑天外过,乍见火光惊辄堕。有时余血下点污,所遭之家家必破。我闻此语惊且疑,反祝疾飞无我祸。我思天地何茫茫,百物巨细理莫详。占凶在人不在物,一蛇两足反为祥……”诗中大意是说:人们对九凤的仇视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当时周公被楚人打败,每闻九凤(意指楚人)的名字就心生无限的厌恶和恨意,曾发三箭没能命中,后来天遂人愿,遣天狗从天而降,咬下九凤一头一尾,九凤便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23. 九凤虽逃过一劫没有丧命,但断头处血流不止,被其所流之血沾染会带来不祥,甚至家破人亡,于是九凤便成了妖邪之物了。欧阳修非常认同这个说法,他在诗中说道:“凶吉在人不在物,一蛇两足反为祥”,认为凶吉不在于九凤本身,而是因人为的设定。

楚人的祖先祝融就是凤鸟的化身,故楚人对凤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爱以凤喻人。传说楚庄王初即位时,耽于享乐而不问国事,伍举进谏:“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fēi)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曰:“三年不蜚( fēi),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伍举以鸟喻庄王,庄王也以鸟自喻,一飞冲天。楚人先祖所崇拜的半人半鸟的图腾,是九头鸟的最早原型。随着楚国的衰落,九凤也从历史文献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被冠以种种怪名的九头鸟,从此不但丧失了神性,而且妖邪凶残之气渐长,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鸟怪。

神话词典

24. 《山海经·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柜,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

东晋干(gàn)宝《搜神记·羽衣女》:“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去,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

25. 唐刘恂《岭表录异》卷云中:“鬼车,春夏之间,稍遇阴晦,则飞鸣而过。岭外尤多。爱入人家烁人魂气。或云九首,曾为犬啮其一,常滴血。血滴之家,则有凶咎(jiù)。”

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羽篇》:“夜行游女,一曰天帝女,一名钓星,夜飞昼隐,如鬼神,衣毛为飞鸟,脱毛为妇人,无子,喜取人子,胸前有乳。凡人饴()小儿,不可露处,小儿衣亦不可露晒,毛落衣中,为鸟祟,或以血点其衣为志。或言产死者所化。”

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卷九二七引《三国典略》:“齐后园有九头鸟见,色赤,似鸭,而九头皆鸣。”

南宋朱翌()《猗(yī)獠(liáo)杂记》:“见小儿衣,落毛其上,儿必病。”

浑 沌

26. 四翼六腿的肉球

浑沌(hún dùn)浑圆的身体,没有面目五官,全身覆盖着火焰般的肤色;身上长着四只羽翼,但不能飞行;有六条腿,却不能行走。

识人善舞

浑沌通人性,人内心的一切想法都瞒不住它;浑沌擅歌舞,天籁般的声音能蛊惑人心;喜吃人,食量巨大。

27. 人肉收割机

浑沌因肚子里的肠子是直的,消化食物极快,因此总是处在饥饿之中;被它吃的人畜无数,简直就是人肉收割机。

死于好心

无数人与神要剿杀它,但都无法抵挡浑沌歌舞的诱惑,最终还是成了浑沌的食物;倏与忽为报答浑沌的盛情招待,好心为它开凿七窍,七窍开,浑沌死。

七窍开,浑沌死

28. 浑沌,也写作混沌,又称帝江,与饕餮(tāo tiè)、穷奇和梼杌(táo wù)并称为四大凶兽。浑沌的形状异常怪异,身体浑圆,没有面目五官,全身覆盖着红如火焰般的皮肤;身上长着四对翅膀、六条腿。浑沌虽然长得和肉团一样,却能歌善舞,在神兽中,夔(kuí)牛和猪婆龙都是音乐家,浑沌和它们一样,凶兽也有艺术家的一面。

浑沌身躯巨大,几乎称得上顶天立地了;虽然它却没有五官和口舌,但却能吃人,并将人肉作为主要食物,所到之处,人畜遭殃;浑沌用天籁般的歌声和飞天般的舞蹈吸引人类和动物来到身边,当猎物们正沉浸于美妙的歌舞而无法自拔时,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浑沌的食物。传说,浑沌的肠子是直的,食物消化极快,使它时常处在饥饿中,因此,它与饕餮一样,是一种贪吃且食量巨大的凶兽。被浑沌吞噬的人类数目巨大,动物的数目更是数不胜数,加上浑沌强悍无匹的神力,在四凶中名列榜首。

29. 到了汉代,浑沌的样貌与秉性都有了极大的变化,变成一个善恶不分,是非颠倒的魔兽。此时的浑沌身形变得像狗,身上还披着一层长长的毛,四条腿又粗又壮,宛如熊腿,因没有爪子,有腿不能行;它还生了眼睛,但只是摆设,什么也看不见;头上的两只耳朵也一样,虽然长得完整却听不见声音;它有通人性识人心的能力;浑沌的腹内没有五脏六腑,几乎是吃什么拉什么,身体只是食物的通道而已。变化最大的就是它的秉性,简直让人无法理解,它对高尚的人肆意施暴,以残害仁义为乐;而对恶人却是唯命是从,助纣为虐。这一点像极了穷奇。

30. 浑沌的食量和神通给天地造成了巨大灾难,神、鬼、人都曾企图剿杀它,但极少有人能够抵挡住浑沌歌声的迷惑,无不被吞噬腹中。《山海经》中说天山盛产金玉宝石,西南有水流入汤谷,山上有一种神焉,形状像黄囊,红色的表皮犹如火焰;浑圆的身躯长有六条腿足,上生四只羽翼,囫囵没有面目,却识歌舞,这种神兽名为“帝江”。帝江是浑沌的另一个名称。

庄子有一篇寓言故事:南海的帝王叫“倏(shū)”,北海的帝王叫“忽”,中央的帝王叫“浑沌”。倏和忽常到浑沌那里聚会,浑沌非常殷勤周到地招待它们。日子久了,两位朋友非常感激浑沌的盛情,倏和忽要报答它。

31. 它们想:万物都有眼耳口鼻,以闻天地之声,以观宇宙形色,以尝万物味道,而浑沌没有七窍,不能尽享生灵乐趣,于是它们为浑沌凿了七窍。它们每天凿一窍,七天后,七窍齐备,而浑沌却死了。据《庄子集解》说:南海是显明之方,故以倏表示“有”;北海是幽暗之域,故以忽表示“无”,中央既不是北也不是南,所以,浑沌非无非有。倏:比喻具体的形象;忽:则比喻无形;浑沌:比喻自然,是中国古人想象出来的天地未开辟前,宇宙模糊一团的状态。而倏、忽两位大神鲁莽地强开七窍,打破了自然,将自然改为不自然。其寓意是破坏天真,改变最初。

32. 《西游记》在第一回中说:“盖闻天地之数,有十二万九千六百岁为一元。将一元分为十二会,乃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之十二支也。每会该一万八百岁。且就一日而论: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寅不通光,而卯则日出;辰时食后,而巳则挨排;日午天中,而未则西蹉(cuō);申时晡(bū)而日落酉;戌黄昏而人定亥。譬于大数,若到戌会之终,则天地昏蒙而万物否矣。再去五千四百岁,交亥会之初,则当黑暗,而两间人物俱无矣,故曰混沌。”由此可知,混沌是处在戌、亥之间的一段黑暗时间,表示混沌虚无的状态。

神话词典

33. 《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惟帝江也。”

战国庄周《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34. 西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昔帝鸿氏有不才子,掩义隐贼,好行凶慝(),天下谓之浑沌。”

东汉班固《白虎通·天地》:“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

《神异经·西荒经》所云:“长毛四足、如犬、有腹无五脏、人有德行而往抵触之,有凶德而往依凭之。”

蛊 雕

35. 两种模样

蛊()雕又称纂(zuǎn)雕,是水中的猛兽。它有两种长相:一种是鸟体上生有豹纹,头上长着独角;展开双翼长达数丈,羽毛坚韧如铁。另一种则是豹身,浑身长有豹纹,头上生独角和铁钩尖利的雕喙(huì),身后拖着一条长长的豹尾。

吃人如麻

蛊雕每十年便醒来一次,一次要吃上千人,而后,吃饱喝足的它便从此进入睡眠期。人们从来没有找到过它睡眠的藏身之处,被蛊雕吃下的勇士不计其数。

食人水兽

蛊雕喜欢吃人,常发出婴儿般的叫声吸引人类靠近,然后突然冲出水面,将人一口吞下。

凶兽登陆

蛊雕被雷神赶出雷泽,从此便在陆地上作恶。其食量非常大,能一口将整个人囫囵吞下,令人谈之变色。

人间恶煞

36. 在《山海经》一书中曾提到一座鹿吴山,光秃秃的山上,没有任何花草树木;这座没有绿意的大山,却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物和玉石,遍山的金矿宝石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寸草不生的鹿吴山上,有一道无休无止的涌泉,泉水源远流长,形成了一片叫泽更的湿地,在这里,鹿吴山滋养了无数生灵。泉水流经茫茫泽更,继续南走,最后注入滂(pāng)水。滂水川流浩淼,狭窄处水流湍急,惊涛飞浪,势不可挡;辽阔处碧波千里,连接天际,深不可测。恐怖的凶兽蛊雕就生活在这里。

37. 蛊雕,又称纂雕,是水中的一种猛兽。它有两种长相:一种长得似鸟非鸟,长着一只独角;鸟形蛊雕身形异常庞大,双翼展开长达数丈,遮云蔽日,羽毛坚韧如铁。另一种蛊雕,身体长得像豹子,身上还生有豹子一样的斑纹;和大型猫科动物一样,头上长有一只雕一样的尖喙,还生着鹿一样的独角,身后则拖着一条长长的豹尾。两种蛊雕都喜欢吃人,它们的嘤嘤鸣叫声像婴儿的啼哭声,目的是为了吸引行人靠近水边,突然冲出水面咬住人的肢体,拖下水去一口吞下。

38. 蛊雕最早生活在雷泽。曾经有一个华胥氏的女孩,在雷泽看见了雷神留下的巨大脚印,好奇的女孩用脚踏上雷神的脚印后感应有孕,便生下了人间第一位大神—伏羲氏。蛊雕生活在雷泽的时候,那时还没有名字呢。蛊雕时常走出水面,在河岸上寻找食物,慢慢地,它习惯了陆地生活,还长出了一对翅膀。后来雷神来到这里,一直称王称霸的蛊雕岂容他人进犯自己的领地,于是和雷神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来自天庭的雷神,神通广大,打得蛊雕毫无还手之力,为了保住性命,蛊雕只好放弃本属自己的领地,远走他乡,最后落户到了滂水。自此,那片湿地就成了雷神的属地,称为雷泽。

39. 当初,无家可归的蛊雕茫无目的地横冲直撞,在黎云荒原上肆意扑杀人类。蛊雕的食量大得惊人,被它吃下的人不可计数,几乎没有一个人能逃出它的魔爪,蛊雕大嘴一张,整个人就能被囫囵吞下。在黎云广阔的荒原上,蛊雕恶名昭著,令人谈之变色。

蛊雕还有一个独特的生活习惯,它每十年便出来一次,一次要吃掉几千人,而后,吃饱喝足的蛊雕开始进入睡眠期,十年之后再次出来行凶。

40. 曾经有无数自告奋勇的英雄们,自发组织起来去剿杀蛊雕。然而,蛊雕身体强悍,行动迅速,冲杀凶猛,无数英雄无不葬身在蛊雕腹中。在十年睡眠期里,蛊雕的藏身之处极其隐秘,数百位勇士浩浩荡荡,在荒原上寻找了数十年最终一无所获。而睡眠中的蛊雕苏醒后,这些勇士最终还是成了蛊雕的食物。

蛊雕的恶名威震千里,成了一时天下无匹的肉食霸主,从而被列入凶煞之列。

41. 在陕西神木纳林高兔村的战国晚期匈奴墓中,出土了一尊纯金鹰嘴鹿形兽身怪兽,其造型与《山海经》中的蛊雕极其相似。考古学家研究发现,这类造型有明显的北方草原文化特点。

神话词典

《山海经·南山经》:“鹿吴之山……泽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东晋郭璞《图赞》:“纂雕有角,声若儿号。”

明朱谋埠()《骈(pián)雅》:“蛊雕如雕而戴角。”

明黄一正《事物绀(gàn)珠》:“蛊雕如豹,鸟喙一角,音如婴儿。”

凿 齿

42. 横行无忌

凿齿是称霸南方丛林的猛兽,因十日曝晒后而凶性大发,驰骋畴华之野,血食人类,一时间横行无忌。

皮毛铁甲

凿齿外貌人体兽头,身体高大威猛,力大无穷;浑身皮肤坚如铁甲,生着钢针一样的长毛,普通武器无法刺入;四肢强健有力,熊腿虎爪,能碎石断铁。

三尺长牙

凿齿满口獠牙龇出唇外,最长的牙齿有三尺长,形状像凿子,因此得名凿齿,喜欢吃人。

应战大羿

凿齿手持巨大的盾牌,用以对抗大羿神箭的攻击,无比强悍,与大羿激战难分胜负。

大羿除害

43. 传说在很久以前,十个太阳一起飞向天空,大地如同笼罩在烈火之中,河水干涸,无数动植物被晒死,人们的身体都被烤焦了。幽深的弱水也沸腾起来,茫茫无际的山林飞星流火,山林里的怪兽性情大变,纷纷跑出来,四处肆意作乱,面临濒死的人们,此时又遭到怪兽们的吞噬。神箭手大羿临危受命,拉弓射下九个太阳后,大地万物才得以复苏,而那些怪兽仍在大地上横行肆虐。大羿在人们的期望中背上弓箭,开始了他的屠杀怪兽之旅。

44. 凿齿原本生活在南方丛林,它和其他怪兽一样,并没有在大羿射死九个太阳后重返丛林,凿齿仍然在畴华原野上捕食人类。凿齿是一种人形兽,人的身体上长着一颗野兽的脑袋,满嘴獠牙龇出唇外,最长的牙齿像凿子一样,足足有三尺长,因此得名为“凿齿”;凿齿身体高大威猛,浑身力大无穷,皮肤坚韧如铁甲,上面还覆盖着像钢针一样的长毛,普通的武器根本伤不到它;凿齿四肢强健有力,熊腿虎爪,能将石头捏得粉碎!早在大羿到达畴华之前,凿齿就已经听说神射手要来剿杀它,凶猛的凿齿火冒三丈,但它丝毫不敢大意,手持一块巨大的铁盾,做好了应战的准备!

在畴(chóu)华原野上,大羿仔细而谨慎地寻找着凿齿的踪迹,最终,两位强者在广阔的原野上相遇了,大战一触即发!

45. 电光火石之间,大羿搭箭开弓,“嗖”的一声破风而出,凿齿急忙举盾用双手抵挡,只听“叮”的一声,羽箭带着巨大的力量冲击盾牌,凿齿瞬间感觉两臂发麻,双脚践踏得大地沙石激荡。大羿的弓箭本是帝喾所赐的天兵神器,竟被凿齿抵挡住了!头箭未落,大羿再次开弓,连发三箭,从上、中、下三个方位纵向射击凿齿,第一箭斩首、第二箭穿胸、第三箭断足。凿齿不慌不忙,持盾挡下前两箭,第三箭正中脚踝,却毫发未伤,被坚韧的皮毛弹了出去。

46. 大羿一见,怒火中烧,扔下弓箭,冲上前去,举拳便打;凿齿见状丝毫不敢怠慢,抡起盾牌,左挡右突。大羿铁拳如锤,神力无边,一趟拳脚打下来急如骤雨;凿齿仗着皮毛护体,凶猛无匹,一对手爪撕风破雨,舞动盾牌密不透风。一神一兽杀得天昏地暗,鬼神皆惊,如风车般风驰电掣。大羿愈战愈勇,凿齿不胜神力渐渐手慢下来,大羿佯装横扫下盘,凿齿向上蹿身而起,此时盾牌让出上身,大羿看准时机,飞身奋力一拳砸向凿齿的面门。凿齿收力不及,只能硬生生接下这一击!一时间如同大山压顶,金星乱窜;两根长齿“咔吧”一声,齐声寸断,顿时鲜血飞溅。凿齿突遭巨痛,不敢恋战,掩面撒腿逃命。

47. 大羿一招命中,斗志昂扬,捡起弓箭紧追其后。凿齿仓惶逃窜,直奔自己的丛林老家。凿齿有着极强的生命力,一记铁拳除了疼痛难忍,远不会致命,一旦逃入丛林,追杀更是难上加难!忙于奔命的凿齿脚步极快,大羿无法追近半步,丛林近在眼前,大羿情急之下,顾不上神箭能否伤及凿齿,边跑边瞄准凿齿,对准凿齿的头部一箭飞出。凿齿耳闻脑后风响,知道有箭射来,将头一偏躲过一箭。大羿二次三箭连发,第一箭直取脑心,第二箭切左耳,第三箭裁右耳,横向三箭封住凿齿头部的躲闪幅度。风声乍响,凿齿感觉三箭齐来,顿时惊慌失措,稍一犹豫,一箭正中脑心!

48. 其实大羿并不知道,浑身坚韧如铁的凿齿有一个“罩门”,而这唯一的弱点正好就在脑后,羽箭“呲”一声刺入头骨,血崩如注,凿齿顿时浑身僵直,定立当场,等大羿赶上来时,巨大的身躯扑面栽倒,凿齿结束了它茹毛饮血的一生。

十日并出时,丛林与河川中的猛兽受不了气温的改变,纷纷跑到人居处作乱。当时,大地上的人类与动植物不但要遭受十个太阳的烘烤,还要面临这些猛兽的袭击,人类频临灭绝。大羿射下九日后,开始了屠兽之旅,凿齿和猰貐、九婴、大风、封豨()、修蛇危害最甚,除大风被降服以外,其他都被大羿一一剿杀,自此人民得以安宁,百废待兴。

神话词典

49. 《山海经·海外南经》:“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羿射杀之。在昆仑虚东。羿持弓矢,凿齿持盾。一曰持戈。”郭璞注:“凿齿,亦人也,齿如凿,长五六尺,因以名云。”

《山海经·大荒南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有人曰凿齿,羿杀之。”

西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尧之时……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以凿齿列诸猛禽怪兽中,则凿齿亦为兽。故高诱注云:“凿齿,兽名,尺长三尺,其状如凿,下彻颔(hàn)下,而持戈盾。”

西汉扬雄《长杨赋》:“昔有强秦,封豕(shǐ)其土,窫窳(yà yǔ)其民,凿齿之徒相与摩牙而争之。”

唐姚思廉《梁书·文学传下·刘峻》:“虽大风立于青丘,凿齿奋于华野,比其狼戾,曾何足踰()。”

后 记

50. 神话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混合了原始性、幻想性和超自然性的一朵艺术奇葩。它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而不失天真的理解。如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所说:“昔者初民,见天地万物,变异不常,其诸现象,又出于人力所能以上,则自造众说以解释之:凡所解释,今谓之神话。”神话作为“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马克思语),以其瑰丽奇谲的想象、深广奥博的意蕴,成为浪漫主义的源头和民族文化的瑰宝。

51. 神话的产生虽早,但用文字记录下来却晚,我国古代并没有系统地记载神话的专门典籍。很多神话故事和传说都散佚在各种典籍、书注甚至类书征引的佚亡古书中。为了便于现代读者阅读,本套“神话怪物图鉴”参考并梳理了包括《山海经》《左传》《尚书》《春秋》《礼记》《淮南子》《楚辞》《论衡》《史记》《后汉书》在内的近百种古代典籍,同时收集了一些流传于民间市井的神话传说故事。“神话怪物图鉴”将所搜集到的神话怪物分为“灵兽”“鬼怪”“山精”“水妖”“凶神”“恶煞”等十二大类,每一大类又按其出处归并为三小类、二十五条目,每一条目由人(怪)物图解、神话传说、神话词典三部分组成。

52. 在图解部分,绘者根据古代典籍中的描绘,利用现代绘画技术,栩栩如生地还原了该角色在古书中的形象,使那些艰深晦涩的文字,从古书中走出来,变得生动可感,同时结合文字描述,图解了该形象区别于他者的特征。神话传说部分则参考诸多版本,选择了更符合现代读者阅读兴趣的一则(或几则)传说故事,在图解之余拓展了角色的经历,使得人(怪)物的形象更加丰满。神话词典部分,则选择性地列举了该神话怪物的重要出处及具体内容,方便读者参考及查阅。本套丛书中的所有故事完全出自典籍,人物个个出处可考,在体现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叙事风格的同时,为读者建立了纵向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谱系和脉络。

53.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神话产生于人类的童年时期,囿于彼时的时代背景和生产力水平,人们对很多自己当时无法认识的事物产生过盲目崇拜或恐惧,在幻想并解释这些“高深莫测”的事物时,融入了自己天真、朴素甚至有些荒谬的理解,例如鬼怪之说。而今天的读者已可知并且确信,鬼怪之说纯属无稽。我们将其收录于丛书中,并无肯定及宣扬之意,只是在文学史上神话传说这一支脉中,《搜神记》《述异记》《聊斋志异》等志怪小说确实是旁逸斜出却又精彩纷呈的一支。为使读者对我国古代的神话人物有全面而系统的了解,我们将诸多鬼怪列于其中,请读者在阅读时加以甄别。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