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南京 第三季 天下文枢04 诗意之城【壹】至【伍】
剧本ID:
747623
角色: 0男0女 字数: 10341
作者:辛夷格格
关注
13
22
25
0
简介
本书是纪录片《南京》的图文版,分“美丽之城”“十朝印记““天下文枢”“雅颂秦淮”四季,全方位反映南京这座古城的历史文化底蕴。本文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读物本现代阅读社会历史人文纪录片
正文

纪录片 之 南京 第三季 天下文枢 04


编者荐语:

文化也是有温度的,我们在自己生活的城市都能真切感受到。作为“世界文学之都”的南京,本身就承载了六朝古都独有的历史文化沉淀,这使得身居其中的我很想了解这样的一座城市到底是怎样的存在。看完大型纪录片《南京》后,再来看这套丛书便能更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的丰富内涵与历史底蕴。南京之美有很多种表达方式,就跟着我一起去感受和体会吧!

前两季我们感受了南京全方位多角度之魅力,了解了南京历史变迁的沧桑之美,这一季我们一起来感受金陵城千年以来深厚的文化底蕴吧。

第三章 诗意之城

01

壹 诗意之城,金陵处处传佳作

这是7月里普通的一天,但是这一天却因为傍晚出现的奇幻晚霞而显得很特别,这些转瞬即逝的七彩祥云让南京诗意盈城,朋友圈里瞬间被这样的图片和视频刷屏。如果千百年前的那些大诗人能够活在当下,看到这样场景,除了朋友圈发图外,肯定还会配上这样的诗句。这是王勃的朋友圈:“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白居易的朋友圈:“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是李商隐的朋友圈:“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也许这才是真正的诗情画意。

诗歌是什么?通俗地说,诗歌就是当人的感情浓烈到无以化解时,直抒胸臆的一些长短句。南京,总能让诗人们诗兴勃发。早在三国时期,吴地百姓的民歌对后代五言绝句的形成就产生了重要影响。东晋偏安建康,更是产生了陶渊明这样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诗人。六朝以后,中国历朝历代几乎所有重量级的诗人都和南京有关联,南京本身也成为被反复抒写的重要主题。纵观一部中国诗词史,几乎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的古都,比南京更多地被反复吟咏。

网友拍摄的“七彩祥云”

南京晚霞

《南京历代经典诗词》

朱雀桥

02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说:“你们南京做十大诗歌调查的时候,问我第一首推荐的是什么,我推荐的是《乌衣巷》。”

蒙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她和郦波等学者一起,担任过中国诗词大会点评嘉宾。在和南京有关的诗歌中,蒙曼个人最欣赏的就是这首《乌衣巷》。身在北方的她对南京的这条小巷神往不已。

03

蒙曼说:“‘乌衣巷’当初是什么地方?那是东吴屯兵的地方,士兵穿黑衣,所以叫‘乌衣巷’。到了东晋又成了王谢家族居住地,改成了风流才子大官员大贵族居住的地方。唐朝的时候已经倾颓了,又成了平民百姓的地方。‘朱雀桥’本身是秦淮河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那个时候都是达官贵人住的地方,结果到了刘禹锡的时候已经是闲花野草了。野草代替了名贵的花朵,这就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朱雀桥’对‘乌衣巷’对得多好,浑然天成,而且是‘夕阳斜’,日薄西山,贵族势力一去不复返,才能顺成后面的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其实成为历史兴衰的见证人,本来是无情的,可是人事的变迁应该是有情的。用无情之物见证有情的变迁,你看这诗写得多好,这是咏史诗。”

王导谢安纪念馆

乌衣巷

04

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胡阿祥:“乌衣巷曾经是王家谢家所住的地方,真正的‘高干区’,到了唐朝,王谢的高门大宅已经变成了普通百姓的人家,他们的声势像夕阳的余晖一样不再繁华,王谢的华堂变成了普通百姓的民宅。这首诗写尽了南京的沧桑。”

刘禹锡是怀古诗作的大家,他的另一首诗,同样引起人们的无限感慨。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

06

南京被专家学者称为怀古、咏史文学的巅峰之地,确实因为这里有着太多这方面的代表作,这其中当然少不了诗仙李白的诸多作品。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程章灿说:“真正的凤凰台是在集庆门内,唐朝的时候,凤凰台就是南京很高的一个制高点,能眺望很远,能看见很远的地方。其实凤凰也可以说在他心目当中代表南京这座六朝古都历史上面的那段辉煌、那段荣耀。李白写这个吴宫花草跟晋代衣冠这两句诗,着眼于南京这个城市的社会景象,建筑宫殿长满了野花野草,原来的宫殿荒了。”

07

当然,南京所孕育出的诗歌,远不止那些沧桑怀古之作。据初步统计,目前可查阅到古诗词中,和南京相关的有上万首之多。五千年的优秀文化让中国沉淀了无数的动人诗篇,南京就是这个诗歌国度里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注意:图片后本段继续)

南京方意

蒙曼说:“南京当然得是个诗城,为什么呢?因为是江南风景、江南才子、江南佳丽,再加上六朝金粉,你说哪一个没有诗?江南风景有一大部分诗篇,江南才子是诗歌的主体,南京跟其他城市不一样,江南佳丽,秦淮河在那,厚重的历史,六朝烟水,南京的诗歌就是这样的关于风景、关于人物、关于历史的,合起来就是一个诗城。”

卜宪群说:“南京是一座诗城。这是南京的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它的历史原因,和它的自然风光的美丽,所形成的。”

玄武湖与紫金山

紫金山

08

文化学者余秋雨说:“直到现在为止,南京沉淀了文化,又有山水之盛,山也很有气势,水就是长江。山水之盛又留下了很多美丽的景观,比如南京的东郊,我始终认为中国最有文化的美景之一就是南京的东郊。深秋季节如果往钟山走走,是无比的审美享受,这是大文化的。”

文学的生长,同样需要合适的土壤。而诗歌恰逢南京这片博爱包容、养分充足的热土。要知道,即便是与自然历史资源兼具的其他古都相比,南京仍是内涵更丰富的那一个。(注意:图片后本段继续)

秦淮河

蒙曼说:“南京有什么不一样?南京有烟水气,是一个水乡的古都。还要加上脂粉气,是一个更加女性的城市。这个城市跟今天的城市关联度更高。长安、洛阳特别高大上和森严,南京因为有秦淮河、乌衣巷、白鹭洲等,我们就感觉,它的烟水明媚,脂香粉浓和高大森严混在一起,有更多的亲近感。另外,南京也是最早开埠的地方,所以它还有一个跟西洋接轨的问题,它还是土洋结合的城市。所以,帝王气、脂粉气、烟水气、西洋气在这个城市混杂,这就是它跟其他城市不一样的地方。”

09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郦波说:“我们说三大古都、四大古都,现在说七大古都、八大古都,甚至有十三大古都,各种说法。但从时空的角度上,我们说西安,其实唐代以后就没它什么事了;说北京,金元以前也没有它什么事。从时间看,一直历史贯穿下来,从三国开始,一直到民国,南京都是一个古都的形象。在空间上,南京又是历代南北文化,尤其是中原文化遭受灭顶之灾的时候,它南迁的目的地,那么,南京又作为华夏文明的一个救赎地而存在,是南北文化交融的一个地方。”

古往今来,这座城市特有的山川形胜、瑰丽风景,丰厚而又独特的历史底蕴、多元化的形象气质,都给诗人们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创作源泉和灵感,南京的很多元素都成为诗人描述的对象,也成为了诗歌中传颂的主题,南京当之无愧地成为一座诗意之城。

紫金山


10

贰 景色瑰丽,赏诗犹如赏画卷

《入朝曲》是萧齐诗人谢朓(tiǎo)所做的一首五言诗,刻画了帝都金陵的富丽繁华和心系功名的进取精神,既是一曲颂歌,也是一幅壮丽的图画。

千百年来,描写南京美景的诗歌不胜枚举,《子夜四时歌》,是金陵诗史上第一首优美动人的“四季歌”,同样来自六朝。

春歌:“朝日照北林,初花锦绣色。谁能春不思,独在机中织。”

夏歌:“郁蒸仲暑月,长啸北湖边。芙蓉始结叶,花艳未成莲。”

秋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冬歌:“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心复何似。”

11

南京市作家协会顾问冯亦同说:“在六朝时期,因为中央政权移到南京来了,在南京六个朝代,每一个朝代都有乐府,就是官方机构搜集民间的歌谣。对统治者而言,他通过民歌来了解民意,同时,它编歌入乐,有伴奏,有宫廷的表演,也是一种官僚阶级贵族的享受。我们最早的地区代表性民歌就是《子夜吴歌》,《子夜四时歌》就是其中的一个主要作品。”(注意:图片后本段继续)

湖山相依

玄武湖荷塘

《子夜四时歌》中所咏的“北林”“北湖”,即在今天的紫金山麓和玄武湖一带。它们今天仍然是南京市民生活中每天相伴的美景。不过,如果你的胸中装着那么几首婉转优美的古诗,眼前的一切可能更有韵味。

康熙皇帝诗作《望后湖》:“淼淼长湖水,春来发绿波。飞鸣下凫雁,朝暮集渔蓑。”

乾陵皇帝诗作《后湖即景》:“太平门外进兰舟,元武湖中撰胜游。欸乃渔歌出芦渚,冶怡花影漾沙洲。”

12

玄武湖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湖泊,也是中国仅存的江南皇家园林和江南地区最大的城内公园,被誉为“金陵明珠”。因为它的位置正好在钟山之阴,南京人曾把山背的这座湖称为后湖。这两首关于玄武湖的诗,作者其实是两位皇帝。爱新觉罗·玄烨是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是清乾隆皇帝。

冯亦同说:“玄武湖它不仅是风光秀美,由五洲的这样一种从容的在四季中景色都很美妙的山光水色中的美景,而且还有历史文化的这种折射,刚才讲的四时歌里面,子夜的笔下,子夜的口中都已经有了玄武湖了。而玄武湖进入文人的眼光,除了刚才提到的那两首皇帝的诗以外,还有一些重要的作家、文人,像李白也写过玄武湖。”

玄武湖

玄武湖荷花

13

欧阳修曾写道“金陵莫美于后湖,钱塘莫美于西湖”。千百年来,玄武湖的美景让很多诗人为它挥毫泼墨。而与它相依的紫金山,同样盛产诗作。欧阳修也曾写过,“紫金山下水长流,尝记当年此共游”

山水交融、钟灵毓秀……不过,南京的景,可不仅仅是这些自然禀赋,还有丰富的历史遗存。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紧紧勾连,遇见这样的南京,诗人们笔下的风景更加立体、更有气势。唐代诗人杜牧的《江南春》,就是结合了江南自然风光和南朝人文景观,打开了一幅意象景物丰富多彩的宏大画面。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鸡鸣寺

栖霞寺

14

蒙曼说:“‘千里莺啼’不是一时一地的风光,它的视野大,整个江南繁花似锦的感觉。这就是你们江南的风物,北方的村庄不是这样的。一大片江南的风物扑面而来,然后再加上厚重的历史感,‘南朝四百八十寺’,南朝以崇佛著称,梁武帝嘛,‘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些寺院在最开始建造的时候肯定是金碧辉煌的,有帝王气象的,可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已经融入历史的烽烟,风物之间有风情,背后有厚重的历史在。”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十里秦淮无疑是最具江南风情的一条河。仅仅选取内秦淮的一小段——从目前的东水关到游船码头,只有十来分钟的游船行程里,就点缀着诸多传世诗篇,浪漫的《桃叶歌》、怀古伤感的《乌衣巷》、生活化的《长干行》、讽刺反思的《泊秦淮》等等,还有哪儿能有这样一条诗意满携、文化漫溢的河流呢?

从东水关到游船码头

古桃叶渡

15

胡阿祥说:“秦淮河我们知道,被称为南京的母亲河。既然是南京的母亲河,这个母亲也看够了南京的六朝兴衰,十朝起伏。从这个角度来说,秦淮河确实很有文化,文化不在于这条河,而在于自古到今,人们写这条河。”

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些,清凉山、牛首山、方山、老山、雨花台、燕子矶、鸡鸣寺、大报恩寺等等,只要你能报出名字的南京景点,几乎都联系着大量的诗词名作。

这些诗歌中的风景,有很多仍然存在于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比如历代沉淀而来的古金陵“四十八景”。它们当中的一些,就只能从古诗中去体会、复原了。

杜牧的《清明》一诗,它应对的是古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杏村沽酒。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秦淮河畔

秣陵杏花村(组图)

16

诗中的杏花村,春秋战国时毗邻长干里闹市区。南朝刘宋年间,这里以出售“金陵春”佳酿闻名,村内酒令飞扬,酒香四溢。可时至今日,杏花村也无从寻觅了,只有一些新打造的相关联的景点,慰藉着人们的怀旧情结。

这些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甚至消失了的风景,从另一个角度凸显了这些传世诗作的存在意义。即便已经看不到当年的景象,但是诗歌给了人们空间,诗人的心境、当时的风景,仍然可以想象、感知。是风景成就了诗人们的作品,但也是这些作品,让风景得到了留存。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这应该就是最好的注解。其实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景,南京的风景之所以让诗人们如此钟爱,是因为依附在这些风景之上的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气质,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气质呢?


17

叁 虎踞龙盘,金陵王气蕴沧桑

长江南京段

唐刘禹锡诗作《西塞山怀古》节选:“王濬(jùn)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胡阿祥说:“公元280年,司马氏晋朝的军队,其中有一支王濬的水军从长江上游顺江而下,王濬楼船下益州。下益州的结果是什么呢?金陵王气黯然收,孙吴被灭了。为什么被灭的呢?‘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当时孙吴最后一个皇帝叫孙皓,孙皓想阻挡王濬的水军,就在长江里面底下拉起了铁索,但是铁索挡不住西晋的军队,人家一把火就烧掉了,结果就是‘一片降幡出石头’,这个石头就是今天的石头城。”

18

唐代以前,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建都南京,“金陵王气”飘浮于金陵上空三百余年。后来,多位唐代诗人感受着这里浮浮沉沉的“王气”,念古思今,感慨于诗,“金陵王气”从此成为中国古代诗词中,具有丰赡文化意蕴的诗歌意象。再来看李商隐和李白的两首诗。

李商隐的《咏史》:“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蟠。”

李白的《金陵》节选:“亡国生春草,离宫没古丘。空余后湖月,波上对江州。”

南京六朝博物馆

玄武湖

19

李商隐《咏史》中提及的“北湖”,以及李白《金陵》中所说的“后湖”,都是指玄武湖。这两首诗中的玄武湖,没有了鸟嬉花开、渔歌唱响,变得静谧凝重,波涛浮沉,充满了对王朝兴亡的感慨。而在和南京有关的很多诗词中,也都曾出现“王气”这个词。

程章灿说:“围绕着王气,就有了好多文学作品,也有了好多相关的说法,包括我们南京历史上的几个地名。南京曾是楚王的地盘,据说当时楚王就发现南京有所谓的王者之气,王气。那王气就意味着你王要住在这儿,你王不住在这儿,那别人要住在这儿,那不就等于他的政权不稳定?所以楚王就在南京这个地方埋了好多金子,是要来把南京的王气给镇压住。这就是搞风水,也可以说搞迷信,过去人相信,所以就有了金陵这个名称。”

20

行走在一座城市里,如果风景触动的,是你的眼睛,那么,历史则触动着你的灵魂。这些以“王气”为意象的诗句,只是南京咏史怀古诗作的一部分。

胡阿祥说:“相对于另外的三个古都,西安、北京、洛阳,这三个城市好像没有那么沧桑的感觉。这种沧桑,对于文人的刺激是最大的。什么叫文学?文学要有感情的。感情从哪里来?从刺激来。所以,如果我们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说,可以说,在南京这一片历史的废墟上生长出了传颂千古的‘金陵怀古’,以至于‘金陵怀古’成为了南京的永恒的母题。”

确实,帝王更迭、王朝兴衰不断在南京上演,韶华岁月和萧瑟时光、歌舞升平和战火绵延、城郭威严和一片废墟……这些相背离的元素反复交织,使得南京的每一条街巷、每一条河流甚至每一块城砖中,都饱含着沧桑,使得诗人们的情感受到触动和冲击。

南京夕阳

21

刘禹锡的《乌衣巷》和《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都是其中的代表作。而在刘禹锡之后,杜牧的《泊秦淮》也是一首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胡阿祥说:“杜牧可能到这里来了,船停靠在这里,离歌楼舞榭比较近,然后他听见什么呢?‘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商女’就是卖笑的女子,她们不懂历史。她们还在南京这个曾经被灭国的城市,唱着《后庭花》这种亡国之音、靡靡之音。”

卜宪群说:“这首诗当然是一首政治讽刺诗,但是它同样也是史诗,读到这首诗就会对南京这座古城经历的沧桑和悲凉生出很多的思考。所以南京是一座诗城,这些诗既是对南京美丽的自然风光、人文情怀的一种抒发,同样也是对南京所经历的历史长河的一种总结。”

22

怀古诗作中常常暗含着“讽今”,如同《泊秦淮》中麻木的“商女”,韦庄的《台城》中,还有无情的“柳树”。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冯亦同说:“一般读者都会注意到‘无情’二字,认为诗人真说柳树无情。不是的。实际上是多情的人反被无情恼,这儿多情的人恰恰是柳树。韦庄说的是反话。我一直有个感觉,尽管一个个王朝王冠落地、宫殿倒塌,我们看不到吴时的宫,也看不到晋时的台城了,但是柳树年年都返青,年年都发绿,这个才是它万古长青的一种生命力的象征,是我们的城市希望所在。”

秦淮河上的花灯

南京台城

玄武湖柳树

23

诗人为“无情”的台城柳做出了有情的解读。确实如此,今天游人如织的玄武湖边,所谓的“台城”并非诗中所指的台城,但是古老城墙和玄武碧波映衬着不远处的现代化建筑群,依然在时光穿越中提醒着人们,这是一个更有生命力的时代。

胡阿祥说:“我们也不要老是沉湎在怀古当中。南京这种怀古,实际上怀的是传统文化的古。它实际上感悟的是一个国家要怎么样,主要还是靠人。这也是刘禹锡曾经说过的,刘禹锡曾经说,山川空地形,兴亡由人事。再好的山川它是空的,它要有人来。”

卜宪群说:“我想即使有一些人怀着怀古的心情,或者是说对一些王朝大起大落的悲欢离合的这样一种悲情思念,我想更多地也是从历史经验的总结角度来出发的。”

玄武湖城墙

24

同时,怀古诗除了渲染一座城市的伤感之外,其实它更凸显了南京城市性格的最深刻一面。

程章灿说:“我们看金陵怀古诗时,不要只看到失败跟毁灭,也要看到这个城市还有再生的一个力量,这是我觉得很正能量的,凤凰涅槃,能够在破坏之后再生,有一种重生的力量,而且每一次重生都比以前更伟大、更漂亮、更宏伟、更现代化。”

郦波说:“南京其实是有悲情的一面,但是也有阳光的一面,有正能量的一面,也有在时代的命运面前披荆斩棘,筚路蓝缕,去勇于开拓的一面。南京的这种文化气质,在中国历史中是非常独特,独一无二的。”

夫子庙


25

肆 诗韵深厚,名家特别爱金陵

换一个角度看,南京之所以能够成为怀古诗巅峰所在地,是不是也因为,只有南京这样的城市,才能激发诗人们更多的家国情怀呢?总而言之,南京给了诗人们太多太多的创作冲动和创作素材。诗人们抒写胸臆的同时,也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多的向往和寄托,这才把自己的才思、情感甚至命运,都和南京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中国古代诗词以唐诗宋词为标志。唐诗的代表人物是“诗仙”李白,他对南京情有独钟,曾上书朝廷,竭力建议唐朝迁都南京,但未被采纳。史料记载,李白曾到金陵不下七次,特别是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南京地区度过。在他留下的1000多首诗中,有200多首在南京创作或是直接写南京以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比如这首《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东长干巷

26

而在另一首中,还有这样的表达。

《长干行二首》其二:“忆妾深闺里,烟尘不曾识。嫁与长干人,沙头候风色。”

长干里,南京最古老的地名之一,位于中华门城堡外长干桥以南到雨花台一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长干里一带已经是南京人口最密集的地区。这两首诗以一位居住在长干里的妇人自述的口气,叙述了她的爱情生活,倾吐了对于远方丈夫的殷切思念。它塑造了一个具有丰富深挚情感的少妇形象,具有动人的艺术力量。由诗中而来的两句成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更是被后世在形容天真无邪的感情时反复引用。

胡阿祥说:“李白最柔情的一首诗《长干行》,那就写南京的,那个真的跟李白的斗酒诗百篇,跟李白像仙人一样,写的那些‘飞流直下三千尺’,风格完全不一样。‘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是这么的一种温情,写尽了南京的感情。”

秦淮民居群

27

南京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薛冰说:“南京建城2500年是从越城开始的,越城是从现在外秦淮河往南边的这一块,当时没有外秦淮河。越城和凤台山之间这一段逐渐繁华起来,南京这个城市居民区的形成最早就在这一块。到东吴建都的时候1800年,这个中间有几百年的生长期,它已经很繁华,这个地方靠着长江,又离秦淮河不远,生活交通很方便,商业贸易也就很繁荣。”

李白写下这首诗时才25岁,那时的他意气风发,“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此后17年间曾多次到过金陵。李白42岁时应诏入长安供奉翰林,不久遭到谗毁,被“赐金放还”,再度漫游各地,金陵依旧是他长久逗留之地。《登金陵凤凰台》就是这一时期在南京所写。结尾两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政治抱负受打击后的郁闷的心情。

28

程章灿说:“‘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其实很有政治的理想,很希望在政治上面能够做一些事,所谓‘长安不见’,长安是权力的中心,但是李白说有‘浮云蔽日’,但他看不见长安,他曾经想有人能够发现他的才华,能够重用他,没有达到。”(注意:图片后本段继续)

得月楼

个人的遭遇再加上金陵的美景、金陵的历史、金陵人的热情,这些都给了李白创作灵感和激情,他在南京创作的诗歌,类型也是非常多元化的。从自然风光、城市生活到咏史怀古,他都有佳作涉及。这当中不少与酒相关。《玩月金陵城西孙楚酒楼》中,有“朝沽金陵酒、歌吹孙楚楼”;《春日陪杨江宁及诸官宴北湖感古作》中,有“感此劝一觞(shāng)”。在南京很多地方,李白都曾与朋友共饮,也因此留下了不少佳话。

29

薛冰说:“李白他每次都会写很多诗,他对南京特别有感情。”

冯亦同说:“落星冈、城西楼、瓦官寺,老百姓口中经常讲到的劳劳亭,送客送到劳劳亭,送客的地方,都是李白写下了以后,我们就记住了这个地名,都为我们南京城那些东南西北的那些历史坐标,那些地理名词写下了诗篇。”

前来夫子庙景区的游客,都喜欢在文德桥上留影。相传李白曾在这里醉酒后看到水中月亮,跳下桥去捉月。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在桥畔筑了一座“得月楼”。

30

在唐朝的李白之后,宋朝又有一位大家在南京久久不愿离去。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首《泊船瓜洲》,说的是王安石当时离开定居的南京,北上进京,第二次出任宰相,在路上时,美好的春光唤起了他的思乡之情。他遥望明月,深情地问,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重归故里?其实,果真没有隔多久,王安石变法失败,又回到了南京,回到了这里——半山园。(注意:图片后本段继续)

王安石雕像

半山园

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变法失败,降任江宁府判。第二年,长子病亡,王安石心灰意冷,地方官也不干了,到南京的东郊过起了隐居生活。此处地势较高,到东城门和钟山距离相等,王安石称之“半山”,所建的庭园,就叫“半山园”。据说东晋名相谢安曾住过这个地方。

31

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林岩:“北宋的南京还是处在一个相对太平的时代,这个时候最大的诗人王安石,是因为两次出任宰相,然后主动辞职回到南京,而且住的地方就在钟山脚下。”

王安石的一生都与金陵有着不解之缘,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王安石父亲王益任江宁府通判,17岁的他第一次来到南京,从此喜欢上这里,先后生活了近20个年头。在半山园内,王安石结交了许多高逸之友,包括米芾、李公麟、欧阳修和苏东坡等。王安石与苏东坡虽政见不同,却是文化知音。相传有一次苏东坡乘船经过南京,王安石特地骑着驴子,穿着粗布衣服到江边去迎接,留下一段布衣见政敌兼诗友的佳话。这两位同时代的文学大家终于相会半山,唱和颇多,不觉一月有余,怅然分别,苏轼写下了这首“劝我试求三亩室,从公已觉十年迟”。

赏心亭(组图)

32

今天的人们所熟知、传颂的大诗人,无不和南京有着紧密的联系。位于建邺区水西门广场西侧外的赏心亭,始建于宋代,数毁数建,历代文人均有登临怀古。苏轼、陆游和辛弃疾等古代文学大家都曾在此赋诗填词。其中,当时希望国家迁都南京却未果的陆游,在《登赏心亭》中写道:“黯黯江云瓜步雨,萧萧木叶石城秋。孤臣老抱忧时意,欲请迁都涕已流。”(注意:图片后本段继续)

林岩说:“到了南宋,北方领土失陷,大量军队在南京,所以南京在南宋的时候对文人有特别的意义,跟家国情怀、收复失地、恢复强盛时代的情怀联系在一起。陆游路过南京,或者辛弃疾在南京做建康府的官,这个时候他们写南京是有很多感慨在里面的,这与南京在南宋是作为军事重镇存在的这种地位,有很密切的关系。”

帝王们也尤其喜欢在南京释放诗的灵感,明太祖朱元璋的这首《燕子矶》,虽然也有人说近乎打油诗,但一代君主的霸气仍然展露无遗。

“燕子矶兮一秤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钩挂,称我江山有几多。”

燕子矶

33

而被誉为“千古词帝”的南唐后主李煜,虽然留下诸多名篇名句,诸如《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但这些都是亡国被囚后有感而发的作品,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故土金陵的思念。

到了近现代,我们所熟悉的诗人名家同样对南京情有独钟。(注意:图片后本段继续)

李叔同

李叔同,中国近现代著名的音乐家、美术家,1915年起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他所写的《送别》轰动一时,传唱百年。一百年后,南京籍歌手朴树在翻唱这首歌时动容地说:“如果我能写出这样的诗词,我愿意付出我的生命。”

除了李叔同,和南京有关的现代诗人还有余光中、郭沫若、戴望舒、徐志摩等,他们用新诗共同把华语诗歌推向了新的高峰,他们的诗歌也同样被今天的人们一再诵读。

34

无论是民国年代还是数百年前,诗人们对南京都有着种种向往和不舍,他们希望自己能扎根南京。王安石在《游钟山》里说:“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文天祥路过南京时则在《金陵驿》中表示:“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晚年人在外地的李清照难舍南京情结,她在《临江仙》中表达希望:“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郑板桥则在《念奴娇·长干里》中表达:“淮水秋清,钟山暮紫,老马耕闲地。一丘一壑,吾将终老于此。”而余光中在《乡愁》里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现在回头看看这些诗歌,重温那些诗人们已竟或未竟的愿望,更能感到我们今天生活在南京,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35

伍 前行路上,今朝南京更诗意

渡江胜利纪念馆

一个时代的诗歌,就是一个城市的时代记录。2017年4月23日,纪念渡江战役胜利暨南京解放68周年红色骑行活动在南京举行。在这样一个回望过去、展望未来的特殊日子,人们仍然不忘以这样的诗来表达激情、抒发胸臆: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注意:图片后本段继续)

纪念渡江战役胜利红色骑行活动

金粟庵

确实,“虎踞龙盘今胜昔”,作为一个诗城,今天南京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营造出一个更加优越的文化氛围,也让人们更加诗意盎然,而在现代的南京城中,依然可以找到那些传世名篇对应的老地名。除了耳熟能详的乌衣巷、桃叶渡,李白的《凤凰台》一首诗中,就留下了三山、白鹭洲、凤凰台等老地名,杜甫诗作《送许八拾遗归江宁觐省》中有“虎头金粟影,神妙独难忘”等诗句,因为他的诗意,后来有了金粟庵,今天仍在来凤街一带。从古到今,诗意就是这样在南京传承着。

永丰诗社

36

这天晚上举行的是名为“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星空诗会。两队年轻人分别以“江南”和“南京”的诗词为主题,比量着彼此对诗歌的掌握和理解水平。

真正有文化内涵的城市,或许都应该拥有这样一座文化驿站。紫金山里的永丰诗社建于1933年,原本是出售陵园花木的场所,后被侵华日军所毁,1993年原址原样复建,近年被打造成一个文化项目“永丰诗社”。

在群山环抱下的小院落里,才思敏捷的诗歌碰撞和相关联的文艺表演结合,营造出一个很有文艺范的周末。这样的自然资源,这样的诗歌国度,这样的诗意盈城,也许只有南京才有。

37 杀青段

今天在南京,很多佳作的原产地,再重新阅读这些诗人传颂的经典,感触尤其不一样。尤其是在秦淮河的游船上,那种文学的清风扑面而来,让人沉醉。的确,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乐观、坚强、善良、浪漫。他们把快乐写成诗,把磨难也写成诗;在诗中欢唱,也在诗中感伤;在诗中反思,也在诗中释怀;在诗中不舍地回望,也在诗中坚定地前行。这是一片能够生长出诗歌的土地,也是一座充满诗意的城市,一千多年前如此,一千多年后更是如此,而且必将继续绵延传承!

南京电视台主持人孔灿慧读书

紫金山

诗人们用对南京的爱,写就了一篇篇不朽名作,这些千百年来留存于世的诗歌连同十朝印记、山水城林一起,共同构建起一座独一无二的诗意之城。

这诗意不仅仅存在于传世的文字之中,不仅仅存在于诗会之中,更存在于市民的生活之中。经济的高度发达,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市民有条件,也有心情去更诗意地生活,比如去听一场森林音乐会,去在山水之间骑行,去看一次滨江风光带的落日。诗意地栖居,让南京在当代成为人们心中的向往之地。


相关链接:

第一季 美丽之城

01 滨江岁月 壹至叁 901741 02 滨江岁月 肆至陆 853911

03 城墙沧桑 壹至叁 259019 04 城墙沧桑 肆至柒 460805

05 诗意秦淮 壹至叁 256965 06 诗意秦淮 肆至陆 609903

07 民国印象 壹至叁 437265 08 民国印象 肆至陆 679969

09 山峦叠翠 壹至叁 975361 10 山峦叠翠 肆至陆 178683

11 学府景致 壹至叁 193257 12 学府景致 肆至陆 608599

13 田园牧歌 壹至叁 695293 14 田园牧歌 肆 伍 750601

15 城市地标 壹至叁 868681 16 城市地标 肆 伍 868681

第二季 十朝印记

01 六朝繁华 壹至肆 178129

02 人杰地灵 壹至伍 108813

03 千年文脉 壹至伍 747427

04 南唐风雅 壹至伍 272485

05 大明宏图 壹至伍 949963

06 治隆唐宋 壹至肆 974253

07 世纪曙光 壹至陆 489595

08 民国遗存 壹至肆 192149

第三季 天下文枢

01 国子成贤 壹至伍 840479

02 锦绣文章 壹至肆 178325

03 锦绣文章 伍至捌 624869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