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二季 第十一集~第二十集【纪录片】
剧本ID:
76674
角色: 0男0女 字数: 6748
作者:云朵儿
关注
4
9
0
0
简介
读物本架空
正文

第十一集霍去病墓石刻磐石之志

汉武帝茂陵不远处,便是名将霍去病的墓葬,形如祁连山。当年山上的石刻,气势依旧,纪念和陪伴着中国历史上的少年将军。

一块整石浅刻的人,带着痛苦的表情,像一个问号。当求生存,或求生存而不可得,一场战争不可避免。这匹隐在石头中的骏马,头上仰,作势跃起,就像公元前140年的汉朝,16岁的汉武帝刘彻即位,霍去病出生。汉朝刚刚建国62年,像一匹年轻的骏马,要跃上世界的舞台。骠骑将军霍去病,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六天转战匈奴五部落,这位19岁的少年,孤身进入敌人的营帐,一个人,却仿佛拥有千军万马,让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归顺大汉。

一匹威武的战马,气宇轩扬,凛然难犯。公元前119年,21岁的霍去病,祭天封礼于狼居胥山,祭地禅礼于姑衍山。之后霍去病一直打到瀚海,也就是今天的俄罗斯贝加尔湖。经此一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汉朝,从此可以直面更辽阔的世界。司马迁形容这闪电般存在的生命,“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

闪电耀眼,闪电短暂,公元前117年,23岁的霍去病英年早逝。

石雕无声,荒野长吟。这些拙朴粗犷的石刻,不同于后世的写实风格,是汉代艺术的杰作。石不朽,磐石之志永存。亦如闪电的生命,在大地上消失的那一刻,石头里的生命,浮现出来。一块岩石刀刀划过,时间在他们身上碰撞,便镌刻出了故事。

第十二集五星出东方锦护臂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大地的经纬,纵横交叠,标志出山川和城市,坐标连接,足迹踏出道路,示意来处,遥指去向。来自东方和西方的风,在每一个路口相遇。

织锦的纹样间,自右及左,横列八个篆体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是一句吉利的占星语。五星,即金木水火土,也称太白、岁、辰、荧惑和镇。地分九州,中国指的是中原。人们相信,每当五星会聚,辉耀东方,大汉就将安宁昌盛。

丝缕的叠加构成锦缎,颜色的集合拼出画面和文字,美好的愿望,浓缩成千丝万缕,被细密编织进这一掌见方的精致里。五星锦,仿佛每平方厘米经线220根,纬线48根,丝之纤细,线之密集,都展现了公园2到3世纪,最杰出的丝绸织造工艺。

2018年,中国丝绸博物馆,依照汉代的技术,使用原始的工艺仿制五星锦,历时一年多,终于完成,全幅的画面和完整的语句,再一次缀合在世人眼前。

丝绸,像强劲的东风,出塞远行。与此同时,毛、棉织物则像西风,与东风相逢在路途。新疆地区的丝路遗址,不仅保存了锦缎,还容纳了多元的域外因素,无不折射出着来自异邦的陌生风景,裹挟着浓郁的他乡气韵。世界文明犹如缤纷多彩的丝线,广袤河山仿佛从未停歇的织机,在东风和西风的吹拂下,编制至今。经与纬,线与路,古与今,在沙海古道上,我们看到了你,也遇见了自己。

第十三集四神纹玉辅首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铺首衔环,常用做大门上的门环,但这件茂陵博物馆的玉辅首,却绝无仅有。

云气缭绕间,现出兽面端严威武。虽衔环缺失,却气势犹存。在仔细看正面,双目炯炯有神,头部的云气纹理,依稀可辨,有动物形象隐藏其中,它们是天生的组合,有个霸气的名字,“四神”。

仰望星空,带个古人视线之外的想象。28个星宿中,东、西、南、北,四方的每七个星宿,组成天上的四种神兽。天之四灵,以正四方,四神就是四方的象征和守护者。青龙,又称苍龙,是东风之神,颜色为青,五行属木;白虎的西方的主宰,颜色是白,五行属金;朱雀是一只红色的大鸟,统领着南方,五行属火;玄武是神龟与灵蛇和合体,位于北方,五行属水,颜色是中国古代独有的玄色,黑中带红。

在两千多年前的汉朝,天地相应,人们把四神投影到地上,需要区分东西南北的地方就有它们的存在。行军打仗,四神奔腾如风。在猎猎招展的旌旗上,朱雀领前锋,玄武居后卫,左翼青龙,右翼白虎。一场仗打下来,前后进退,与天同在。四神浮现尘世,营造城池宫殿时,人们把它们刻在瓦当上,标识方位,护佑一方平安。四神游走在石碑上,潜入墓室之内,盘旋在一枚小小的铜镜上。有方向的地方,就有它们的身影,它们是离每个人最近的神,守护着人们的四方。

这是灵动的四方,铺首上的四神纹,欢快地跳脱了原本的方位。南北两神右旋后,适合地布置在兽面两侧,似在祥云里飞腾翱翔,怒目利齿的兽面,眉目间也流露出几分柔情,一切都在艺术的浪漫中,被汉人的双手活化。玉石,大地的精华,当雕刻者把天上的青龙、白虎、朱雀和玄武雕刻在这块玉石上的时候,玉石又秉承了天象。

也许古人把它们想象成天空之门的辅首,即使在眼前,我们也需要仰望,四神遨游的天际。这块蓝田玉上的四神安在,这是一片碧绿的天空,奔腾、飞翔、盘旋、静默的四神,指引着地方的方向,也望向天外的世界。

第十四集熹平石经破碎与重聚

依稀的文字,饱经沧桑的残石,分藏在全国多家博物馆,虽相隔千里,却出自同一组石碑。它是现今流传最早的官方定本石经,东汉熹平石经。双面刻字,不是一块,而是一组,共46块,内容为儒家七部经典,全辑二十多万字,史无前例。

汉代开始,普通人可以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儒家经典,作为官方法定教科书,成为指导社会发展的伦理道德典范,官学私学规模空前,制定的教学制度模式,沿用至今。当时印刷术尚未发明,经籍传播主要靠抄写,时间一长,难免出错。汉灵帝熹平四年,议郎蔡邕等人,奏请校订儒家经典文字,刻一套范本,利于太学,以供勘误定伪,此举轰动全国。读书人纷纷前来,锤制拓片作范本,不仅校对内容,亦学书写。熹平石经以当时官方正体字写就,是汉隶成熟期的顶峰之作,在中国学术史和书法史上,都堪称鸿篇巨制。

天有不测风云,石碑也有旦夕祸福。熹平石经刻成的第二年,便爆发了战乱。七年后,董卓焚烧洛阳宫庙,太学荒废,石经遭到破坏。魏初有所修补,之后便颠沛流离。南北朝时期,高城将石碑从洛阳迁往邺都,结果半路上掉进水里,运之邺都的还不及一半。隋朝年间,又从邺运往长安,却用作柱础。唐贞观时,魏征去拯救这批石经,已十不存一。再以后,就仅剩些拓片,和零星出土的碎石、残片。如一串断线的珍珠,四佚乡野。

汉字历经演化,有繁简之别,有通假之异,文字是文明传承的根本,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熹平石经开创了文字校正之先河,此后历代都有官方刻石,宣布经文定本。石碑是中国古典文化的强大载体,成为梳理传统文化的重要凭据。

汉人早已用行动表明,回溯是为了接近本真。石头冷硬,字藏深意,它召唤着历代有心人,将残片从各处找寻,如今我们已经收集到八千多个熹平石经文字,一片一块,一字一句,等待破碎后的重聚。

第十五集孔子见老子画像石溯源定本

这块来自汉代的画像石上,刻画了春秋时期,两位思想家的一次会面,孔子带领他的弟子,拜访老子。孔子见老子,是汉代画像石的常见题材。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棺椁、墓祠、墓阙上的石刻艺术品,是汉代人精神创作的真实写照。

孔子和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一位是儒家思想的开创者,一位是道家文化始祖,但他们见面时还并未有儒道之分,更像是后辈向前辈的请教。司马迁在《史记》中详细记叙了其中的一次谈话:孔子前往周都洛阳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学问,老子说:你说的礼,发明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君子时运来临,才会出来建功立业。时运不济,则像蓬草一样,苟且性命。去掉你的娇气和过多的欲想,去掉挂在脸上的神采、情态和过高的志向,这些都是对于你的身心没有好处的东西。孔子回去后,三日不语,对弟子们这样形容老子:见到老子,远超出我的想象,他就像变幻莫测的龙一样,无人能识其全貌。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却并没有排斥异己。二位先圣,躬身互拜的背后,是两种思想的交流与融合。汉代人把这个场景刻在砖石之上,置于兆域之中,为的则是铭记和传承。人类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多彩,民族文化因铭记传承而绵延不断。

君子和而不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公元前600至公元前300年间,古代希腊,古代印度和中国,都先后产生了伟大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柏拉图、释迦摩尼、孔子、老子等先哲,他们的智慧与人类相遇,构成了多元的世界,这是时期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孔子和老子,儒家、道家,他们的哲思就像两条河流,它们交汇,它们奔腾,它们也流淌在我们的血脉中。孔子和老子的相遇,时刻都在发生着,它就是你和世界的相遇,你和你自己的相遇。

第十六集长信宫灯来自汉代的一束光

看见这盏灯,仿佛能看见被它照亮的时代。

两千余年,她未尝挪动一步,却从西汉启程,带来遥远的一束光明。她为灯而生,两手持握灯盏,向前投射光亮。身体是烟尘的容器,想象着她的温度,如同感知到久远的温暖。光影长短如灯火明灭。

铜灯内外刻记的多处铭文,讲述着它经历的复杂流转。长信尚浴,这盏灯曾经在长信宫的浴室里使用,长信宫灯由此得名。

这些铜灯,点燃过汉代的暗夜,映照出人心美丽的憧憬。层出不穷的样式中,釭灯最为奇妙。釭灯造型作为动物或器具,长信宫灯是唯一已发现的人形釭灯。

一件宝器,一位佳人,从此执手,互为你我。艺术家完成了卓越的设计。女子左手托起底座,右臂宽大的袖摆自然下垂,扣住托盘,成为灯罩。灯盘上立有两枚遮光片,盘边设有手柄,开合与转动间,可以控制光的照度和角度。

西汉时,常用动物脂肪作为燃料,燃烧时黑烟弥漫,气味难闻。釭灯内部的空腔是汉代人实现环保的诀窍。灯点燃后,烟随热气流顺着衣袖进入空腔,过程中温度逐渐下降,演炱便附着在内壁,避免弥散,保持空气清洁。灯体的组合部件可以拆卸,底部开敞,便于清洗内部。

控制光亮,这寻常的需求,被创造出超凡的精致。在灯盏明灭,烟雾婉转中,我们见证前人的心意与考量。时间似光,生命如烛,长信宫灯,带来灵动的光亮。

第十七集素纱单衣云想衣裳

两千多年前的一天,西汉长沙丞相利苍的妻子,辛追夫人下葬,贴身侍女挑出她最喜爱的几件衣服,仔细叠好、封箱,放在她的棺木旁。

这一件是她的最爱,它没有衬里,轻薄、通透、柔弱、神秘。可以想象,当辛追夫人把它套在各种华服的最外面,华服上艳丽的纹饰,在这层薄纱下,若隐若现。她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宴饮聚会的焦点,这就是素纱单衣。

两千年前的中国人,已经在创造这样的朦胧之美。直到今天,它透露出的韵味,一直吸引着后人,去追寻它的绝代芳华。

平肩、宽袖、直身,它不强调合体,但服装和人体之间,有一种内空间,有空气在流动。

马王堆汉服的发现,让人们看到了一座汉代文化的宝藏,因为墓主人的贵妃身份,这里有好像是发生于地下的一场汉代服装秀。其中最令研究人员感到惊叹的就是素纱单衣了。但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年后,蝉翼一般的素纱单衣已经变得非常脆弱。今天的人们只能尝试通过复制,来再现它起初的样貌。

整件衣服长1.28米,两袖通长1.9米,即使算上纹锦镶边的衣领、衣袖口和衣襟边缘,整件衣服一共只有49克。经过更深入的研究发现,素纱单衣的蚕丝纤度,只有11.2旦,也就是制作素纱单衣的丝,每9000米只有11.2克。而今天,最高级丝织物的纤度,也要14旦左右。原来经过千年进化,现代的蚕越发健壮肥胖,吐出的丝也就粗了很多,蚕宝宝即使想瘦,却也已经回不得当年细若游丝的身型了。

西汉之后,长达一千年的时间里,西方人一直把中国称为“赛里斯国”,意思是“丝来的地方”。这些丝,穿梭着经纬,也织就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气质。衣着会让人们找到自己。安安静静交叉的领子,直身的不合体的形制,让素纱单衣在穿着的时候,出现很多随机的线条,这样的衣物,并不捆绑着身体。相反,穿上它的人,神采可以随着衣裳起舞,自在的飞扬。

它是自由的,人体在里面也是自由的,洋洋洒洒,很自在,很心定,它是一种自由。

礼仪之大,称之夏;章服之美,谓之华。素纱单衣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却仍然在影响着两千年之后的中国人,它是中国服装史上的千古传奇,但又与今天的生活并无沟壑,因为它就是属于中国人的,自由浪漫的样子。

第十八集二十八宿圆盘圭表周而复始如期而至

天上本没有刻度,看的人多了便划分出二十八星宿。漆木圆盘边沿,刻有星宿名称和距度,另一只圆盘,盘面标示北斗七星,边沿一圈365个小孔,两盘正中钻同心圆孔。

二十八宿如同撒在天空的坐标,不均匀划分周天365度,可测量天体的赤道经度,记录日、月、五大行星的位置变化。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先民仰望天空,低头思量,看似简单的初始,经过数千年积累数据,改进工具,人们探索宇宙运行的规律。夏至,北半球太阳照射角度最高,日影最短,白昼最长。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冬至,日影最长,白昼最短。再一次夏至到了时,太阳经历一个回归年,结合月亮盈亏周期为一月,差值每19年增加7个闰月,以天文定历法,观察气象、物候,汉代人将一年分成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应天顺时,耕作有节,黎民生活有保障,农业文明基石得以建立。这份阴阳合历,沿用至今。

木已腐朽,漆皮残存。时空,仍在漫天繁星中延伸,太阳,不过这两千亿颗亮点中的一粒。天行有常,周而复始,如期而至,是为天地之信,以利万民,生生不息。

第十九集狸猫纹漆食盘漆盘上的喵星人

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天下和平,社会气氛积极向上。长沙丞相家中,出现了一种纹样独特的盘子,它就是狸猫纹漆食盘。 圆圆的眼睛,胖胖的身体,尖尖的耳朵,与我们今天的家猫,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它的出现,并不简单。 前爪稳稳落地,保持绝对的安静。两只耳朵竖起,进入警戒状态。尾巴高高翘起,预示着尚未驯服额度野性。朱砂勾画双眼,目露凶光,说明它是个狠角色。

猫,这种憨态可掬的形象,在汉代之前并不多见。比如西周时期的伯矩鬲,它的腹部装饰着牛头,看上去威严庄重,这种设计思路曾经长期古典时代,力求表现拥有者的权威。但是一进入汉朝,一切都改变了,经历过大分裂的国家,刚刚从战乱中苏醒,他们所制作的器物,无不洋溢这朝气蓬勃的精神。

狸猫纹漆食盘上,只有简单的三个字,君幸食。翻译成现代语言就是,“吃好喝好”。可爱的猫,简单的字,实用至上,兼顾美观。一个新兴国家的形象,跃然而出,原来不登大雅之堂的猫,大大方方地栖息在贵族的餐盘上,呼吸着新时代的空气。

画面上正中央的女子,就是狸猫纹漆食盘的拥有者之一,辛追夫人。她的生活可能并不快乐,丈夫在她青年时代去世,晚年又失去了儿子,本人也患有冠心病和胆结石。从现代的人的角度来看,狸猫纹所代表的长寿、安康,并未在辛追的人生里完全实现,但正是因为她的选择和使用,我们才得以见到如此圆润的弧度。黑红二色的和谐搭配,具有强烈写实风格的绘画艺术,这三者完美结合与一方盘子上,呈现着一位汉代女性的“小确幸”。 简单的祝福,可爱的喵星人,或许能让孤单的辛追夫人感到一丝温暖,在吃饭的时候,想起家庭团圆的温馨时刻。

“君幸食”三个字,与用户直接对话,赋予餐具以人文关怀。君幸食,请您吃的开心。我们也愿用同样的话,送给每一位热爱文物的观众,祝您每天都吃得开心,吃得舒坦。

第二十集算筹运筹

十进制,用到了从零到九,这十个数码,采取位值制来记数,我们熟悉的每一个自然数,都可以利用十来建构。从个位起,从右往左,为数值乘以十的零次方;第二位是数值乘以十的一次方。以此类推,第N位,数值就是数值乘以十的n-1次方。

这些看起来抽象的数字,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可以被中国人,用一些不起眼的小棍子——算筹,表示出来。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算筹来计数及运算。算筹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 这套象牙算筹,出土于陕西省旬阳县佑圣宫一号汉墓,共二十八枚,每枚直径0.4厘米,长13.5厘米,粗细均匀、长短划一。

算筹计数,有纵和横两种方式。在纵式当中,表示一到五的时候,竖着摆放的每一根算筹都代表一。而六到九,则用横放的一根代表五。余下的算筹,纵放在下面。横式则相反,表示一个数字,最多使用算筹数量不超过五。在表示多位数的时候,则将各位数码从高位到低位,从左到右横列,而且各位数码必须纵横相间。有零时,用空位表示。掌握了这一方法,不论多大的数字,都可以用算筹表示出来。使用算筹进行运算,也遵循十进制,逢十进一,借一当十的原则。掌握了十进制为基础的记数和运算规则,当时人们可以利用算筹来解决土地开垦,粮食置换,徭役安排等实际需求。因此,善于处理这些政府调控问题的张良被盛赞“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到了明代,算筹被算盘完全取代。一粒粒算珠拨动中,十进制的规则依旧不变。科技发展,计算工具更新,使得运算的步骤得到了简化,但无论工具怎么改变,十进制,却始终是我们了解和学习数学的基础。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上,商人用一到十、百、千、万这十三个数字,记十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它们的写法虽然不断变化,但以十进制为基础的记数方法却不曾中断。

像文字那样,十进制也无处不在,十进位的度量衡与货币单位,也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日常如买菜、装修,高端像经济调控、人工智能,离不开计算,少不了运筹,都用得到你以为高冷的数学。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