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美《杜甫传》05
剧本ID:
766927
角色: 0男0女 字数: 9031
作者:对影观心
关注
2
5
2
0
简介
《杜甫传》以杜甫的生平经历为主干,以杜甫的经典诗词为枝蔓,适当穿插当时的社会事件和历史背景,勾勒出盛唐气象下的诗人风骨。 杜甫被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为诗史,他用诗记录了时代,也用诗记录了自己的人生
读物本0
正文

《杜甫传》作者:林希美

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

1.

野旷天清无战声

安史之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朝廷、百姓还未做好任何防备,便突然而至了。

安禄山和史思明皆是外族,唐玄宗将兵权交到他们手中,等于将整个大唐朝交到了胡人手中。那时,国内数十年从无内部战争,人民不知刀兵劫,而举国兵力皆在西北边疆,只为防御吐蕃。所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长驱直下,才能很快地攻下洛阳。

昔日,“山顶千门次第开”,只为杨贵妃吃上新鲜的荔枝。如今,安禄山起兵,也“山顶千门次第开”,只因重兵已交到“侵略者”手中。

此时,洛阳、百姓、朝廷,皆是待宰的羔羊。他们手无缚鸡之力,肩不能抗,手不能提,官库的兵器也已蒙了灰尘。那灰尘好似大唐盛世的富贵,只会让人“生锈”,让人变得不再“锋利”。

2.

这场安史之乱,自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起至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打了将近八年。对于大唐王朝,这无疑是一场巨大的浩劫。安史之乱后,唐朝全国人口从五千多万降到一千七百多万。由于连年战乱,生产力急剧下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身处水深火热中的,除百姓外,还有唐玄宗,以及“身兼官职”的杜甫。

杜甫得知叛军逼近潼关后,马不停蹄地返回奉先,带着妻儿去往白水投奔舅舅崔顼。

杜甫一家人混在逃亡的队伍里,不久他的马便被逃难的人夺走了。由于过度疲劳,他不慎跌倒在蓬蒿坑中,摔伤了腿。妻儿无法将杜甫救出,正呼救之时,遇见了王砅(杜甫曾祖姑的玄孙)。王砅心善,不仅救出了杜甫,还将自己的马送给他,然后一手牵着马,一手拿着刀,护着杜甫走了十多里的路。

3.

王砅的救命之恩令杜甫永生难忘。十多年后,杜甫在潭州与王砅重逢时,想起这段往事,不禁万分感慨,遂作了一首《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叙述了逃难时的场景:“往者胡作逆,乾坤沸嗷嗷。吾客左冯翊,尔家同遁逃。争夺至徒步,块独委蓬蒿。逗留热尔肠,十里却呼号。自下所骑马,右持腰间刀。左牵紫游缰,飞走使我高。苟活到今日,寸心铭佩牢。乱离又聚散,宿昔恨滔滔。”

救命之恩,杜甫无以为报,多年后也只能赋诗相赠。杜甫这一生,虽经历了太多苦难,人情冷暖,但好在身边一直有贵人相助。

事实上,杜甫这段逃亡生活,所遇见的也不止王砅一人。

4.

杜甫拖着疲惫、受伤的身体继续前行,不料路过彭衙时,又遭遇雷雨、山洪。他们冒雨走到彭衙县城,当时彭衙县县尉孙宰热情地招待了杜甫一家。

次年,杜甫写了一首《彭衙行》,回忆了这一路的遭遇,以及对孙宰的感恩之情。

忆昔避贼初,北走经险艰。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

尽室久徒步,逢人多厚颜。参差谷鸟鸣,不见游子还。

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愈嗔。

小儿强解事,故索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既无御雨备,径滑衣又寒。有时经契阔,竟日数里间。

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早行石上水,暮宿天边烟。

少留周家洼,欲出芦子关。故人有孙宰,高义薄曾云。

延客已曛黑,张灯启重门。暖汤濯我足,剪纸招我魂。

从此出妻孥,相视涕阑干。众雏烂熳睡,唤起沾盘飧。

誓将与夫子,永结为弟昆。遂空所坐堂,安居奉我欢。

谁肯艰难际,豁达露心肝。别来岁月周,胡羯仍构患。

何当有翅翎,飞去堕尔前。

5.

之前,杜甫抱怨人在贫寒之时,再无管鲍之交。通过这次逃难,杜甫才明白原来真诚待他的好友甚多。他们不嫌弃他的“艰难际”,也不怕贫乏之际是否缺粮少米,反而以最丰盛的晚餐来招待他。

这样肝胆相照的朋友,杜甫怎能不与他结为异姓兄弟?

杜甫在孙宰家住了数日后,又来到了鄜州城。他将家人安置在城北的羌村,独自一人上路,打算去长安投奔唐玄宗。

安禄山攻打平原郡和常山郡时,颜杲卿和颜真卿守住了。他们是大唐的英雄和忠臣,“首唱大义”。杜甫并非软弱之人,也并非只懂自保,他心怀的大志向,此时不用更待何时?

只是,杜甫此去扑了个空。

6.

潼关失守,唐玄宗见情势危急,便于六月二十日夜,带着杨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公主、大臣等近侍出延秋门,逃往蜀中。

杜甫逃亡,为安顿家人,为无后顾之忧后为国分忧;唐玄宗逃亡,却只为自己。他丢下长安百姓,丢下帝王的责任、颜面弃城而逃了。

唐玄宗和杜甫一样,此番逃亡狼狈至极。曾经安宁、奢华的生活,瞬间过眼成空。

杜甫在之前的灾难中,失去了小儿子。而唐玄宗在这次灾难中,也失去了最爱的杨贵妃。

唐玄宗一班人行至马嵬坡,随行的军队饥疲,六军愤怒,发生了叛乱。他们涌到唐玄宗面前,要求把杨国忠杀死,并将尸体肢解。同时,户部侍郎杨暄、韩国夫人、秦国夫人和魏方进也一并被杀死。杨国忠之妻裴柔与儿子杨晞、虢国夫人及其子裴徽在陈仓县也被薛景仙杀死。

7.

此时,唐玄宗再不是高高在上的帝王。他控制不住军队,掌控不了臣子。没多久,陈玄礼、高力士等人,要求唐玄宗斩杀杨贵妃。唐玄宗不肯,但他“孤立无援”,只能随了臣子的心。

唐玄宗想要留杨贵妃全尸,便赐杨贵妃缢死。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每个人,都有走到尽头的时候,但对人生的“恨”,好像又都是“无绝期”的。

杜甫恨安禄山造反,让大唐血流成河。唐玄宗也恨安禄山造反,让他过早地从美梦中醒来。杨国忠、杨贵妃,以及其他死去的人更是恨。他们“何罪之有”,竟要惨死。

百姓恨,士兵恨,就连安禄山都恨,恨死去的儿子不能复生。

8.

今天,亦是有人恨着,恨一场战争,让盛世的大唐走向衰败。

可是每个人,都又没有资格恨。因为每个人,在无形中,都推动着朝代演进和自己的结局。

这场安史之乱,没有赢家。

唐玄宗入蜀,太子李亨及其子李倓、李俶则北上灵武。天宝十五载(756)七月十三日,李亨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唐玄宗被奉为太上皇。

杜甫得知“太上皇”弃城逃走后,又听闻新帝继位,便启程前往灵武。

此时,杜甫已人到中年,加之身体衰弱,此去荒山野岭,又只能奔小路,简直有颜真卿后来一去不复还的劲头。

杜甫虽走得小心翼翼,却还是没能逃脱,做了叛军的俘虏,最后被押至长安。同时,被俘的还有王维。王维名气太大,被叛军严加看管,被迫出任伪职。

杜甫名气太小,且又是邋遢、年老、瘦弱的老头,叛军认为他毫无价值,便很快将他放走了。

9.

躲过一劫的杜甫,冒着生命危险逃出了两兵交战之地。这一路见到了太多“路有冻死骨”,其心中悲痛,只剩下无声的呻吟。

长安城内,住满胡人。宗室妃子们的家属,几近惨遭灭门。血流满街,处处哀鸣,孩童也不能得以幸免。

悲陈陶

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

长安,再不是昔日的长安。

曾经这里有多辉煌,此时这里便有多悲凉。已不能用悲凉二字,只能沉默,只能无声。像那“野旷天清”处,不可说,说不出,一说哀鸣都轻了。

能不恨吗?仅是听完这段历史,读完这首短诗,心已跟着悲痛落泪了。

还是白居易更有远见,仅在唐玄宗和杨贵妃身上,便看到了“此恨绵绵无绝期”。岂知杨贵妃的恨无绝期,这被血洗过的人,此恨,怕是都永无绝期日。

10.

援救房琯

杜甫被俘后,虽不像王维那般难熬,但想逃出长安,仍有些困难。

他在长安住了半年,至德元年(756)十月,唐肃宗派房琯率兵收复两京时,才写下了《悲陈陶》这首诗。他将满心希望寄托在房琯身上,其结果却是“四万义军同日死”。

杜甫知道,房琯尽力了。

面对气势汹汹的叛军,习惯了养尊处优的义军又岂会是对手?杜甫期待官兵至,可也知道这样的期望只会造成更多人死亡。

但是,除了反抗、抗争外,还有什么办法?

在长安那段时间,杜甫的心是“少陵野老吞声哭”,看见的是“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对人生的感慨是“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人间事,无终极,永远会这样斗争下去。

11.

秋天,是伤感的季节。见惯了生死的杜甫突然变得儿女情长起来。月夜之下,他想念家中妻儿,不知他们如何了。生逢乱世,注定人生有涯。回忆半生,他对妻儿亏欠太多。此前,无法弥补,此后更是无以为报。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想念家中妻儿,怕是远在鄜州的妻子,也在望着这轮圆月思念着他吧。杜甫深陷贼众,安危难卜,家寄异县,生死难知,此心念的全是家人。

12.

她也一样!一想到自己的丈夫生死未知,便满脸挂上了泪痕。“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月,见证了太多生生死死、离愁别绪,也被人们寄托了太多情感。可惜这轮圆月只会将人们的思绪吞噬掉,从不会像太阳般释放自己的光芒。

杜甫的思念,妻子的担心,月不能帮他们传递,只会让这愁绪隐没在暗夜里。

至德二年(757)正月,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想要谋反篡位,便与严庄、李猪儿合谋杀害了安禄山。此时,叛军内部矛盾重重,而唐军、百姓却在见证了叛军的烧杀掠夺、无恶不作后,产生了更加强烈的反抗之心。

在兵部尚书兼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带领下,安史之乱渐渐平定,唐肃宗李亨迁都到了凤翔。

13.

战乱虽已暂时平定,但战后的长安仍是满目疮痍。杜甫望着处处哀鸣的长安,写下了《春望》。这场战争打了太久,现在终于看到了一点胜利的小火苗。他依旧热爱着这破碎掉的家国,也热爱着一个个活着的生命。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虽破,但只要山河还在,杜甫便要重新上路,去实现他报国之志。确定了唐肃宗所在的位置后,他决定去凤翔投奔唐肃宗。

杜甫冒着生命危险,穿过两军交战之地,爬过一座又一座高山,躲过一头又一头野兽,终于活着见到了唐肃宗。

14.

回忆这一路的所见所遇,他写下了《喜达行在所三首》:

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一)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

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

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

愁思胡笳夕,凄凉汉苑春。

生还今日事,间道暂时人。

司隶章初睹,南阳气已新。

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

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三)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

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

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杜甫以为,在追随唐肃宗的路上也许会死去。所以,当他遇到危险和磨难时,便感慨在敌军死去无人报信的遗憾。如今,他终于来到了安全之地,终于有人怜惜自己。他能在苦难中活下来,那么大唐的国家社稷,也一定会有振兴的希望。

据《新唐书·杜甫传》所载:“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这年夏天,杜甫终于见到了唐肃宗。肃宗见杜甫衣衫褴褛,又有一片忠国之心,加上宰相房琯推荐,肃宗便封了杜甫“左拾遗”。(《新唐书》载有误)

15.

左拾遗是从八品上的官职,品级不高,但有谏议之责。即使皇帝的决议有不妥之处,也可及时进言,提出自己的意见。同时,左拾遗还担任着向皇帝举荐贤良的工作。

杜甫得到这个官职很高兴。在他看来,这是他仕途之路的新起点,是他辅佐君王,济世理想的新开始。他数十年的努力,一朝“功成”,便想花尽自己全部的心血。每日,他都工作到“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才肯回家。即使回到家,仍彻夜写奏折,常常睡不下。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他常问夜晚当差的宫人,此时几更几时,是否该上朝了。

杜甫虽兢兢业业,一心为君臣百姓,但他不喜溜须拍马,也不懂看唐肃宗的脸色,最终还是惹了祸事。

16.

至德元年(756),房琯率领的“四万义军同日死”,着实惹怒了唐肃宗。不过,房琯陈陶战败后,老臣李泌营救了他,才使唐肃宗没有罢免房琯宰相之位。

房琯狂放豪爽,孤高自傲,常以名士自居,与朝廷不少人积怨已久。房琯喜欢听琴,有传言琴师董庭兰贪赃枉法,房琯因此事受到政敌的弹劾。

唐肃宗闻后大怒,房琯也由宰相被贬为太子少师。

杜甫与房琯为布衣之交,彼此又了解双方的性情,认为房琯受到了他人的诬陷。杜甫此时担任左拾遗,有进言之责,于是便上书唐肃宗援救房琯。杜甫在上书时,说:“罪细,不宜免大臣。”

17.

杜甫性情耿直,写出的奏折更是如诗作般坦率,言辞激烈。唐肃宗审完奏折很是愤怒,于是便命令韦陟、崔光远、颜真卿等人审讯杜甫。

唐肃宗为新任帝王,而房琯曾是唐玄宗身边的近臣。他罢免房琯意在铲除唐玄宗留下的旧臣。只是,杜甫耿直,一心为友,为国,纵是明知不可为,也仍要做自己该做的事,进自己该进的言。

后人常说杜甫糊涂,以为他不知道唐肃宗罢免房琯的真正用意。其实,身为房琯的好友,杜甫又受房琯举荐,怎能完全不懂这些道理?

只是,有些事不是懂了,人就要变得“迂回”。倘若如此,那便是房琯眼拙,看错了人。而杜甫,也成了阿谀奉承,阳奉阴违的人了。

18.

此时杜甫纵算靠沉默明哲保身,也会被扣上“见利忘义”的帽子。试想,你举荐好友入朝为官,自己落败,昔时提点之人无一人为你说话,你此时的心境如何?

所以,不是杜甫糊涂,是他不能寒友人的心。

一番审讯后,韦陟也开始为杜甫说话了。他认为,杜甫虽言辞不当,但也是为了尽自己的职责。肃宗又怒,韦陟差点也被处罚。

宰相张镐实在看不下去了,便上书说,若是惩办杜甫,怕是此后再无人敢进言,肃宗这才放了杜甫。杜甫被释放,上书谢罪,除盛赞天子宽宏大量外,仍为房琯辩护,“少自树立为醇儒,有大臣体,时论房琯才堪公辅,陛下果委而相之”。

杜甫的进言,自然又一次惹怒了唐肃宗,也自然会有后人讥他不懂自保,不谙政治之道。

19.

一个人,自幼学的是将来如何为官,所交之人也皆是达官贵人,而自己又经历半生坎坷,见到太多宦海沉浮,更重要的是他已人到中年,无论学识、经历、眼界、年龄等,杜甫都足够称为一个久混“官场”的人了。

还是那句话,他不是不懂,而是不会那样做。就如同他昔日拒绝为官,只因不想剥削百姓。今日,他担任左拾遗,只因他想成为朝廷的一股清流,而不是一个畏畏缩缩,左右逢源,知进退,懂自保的人。

这样的官,杜甫不肯做。他此番投奔唐肃宗,本想过在奔赴的路上一去不复还,又怎么可能在此时还珍惜着仕途、性命?

圣人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们耿直、天真,什么都不懂,反而是什么都懂,却偏偏选择了宁死也要站在正义的一方。

后来的颜真卿心头只有一件事,那便是守着忠义、名节活着,哪怕赴死也要守下去。而杜甫一生只有一个志向,“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20.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因为历史上有太多人因耿直而亡,而被贬,使得后人常常为他们感叹,感慨。为什么啊,明明可以走得更顺畅,偏偏因为一句话把自己折腾进去了。

太不值得!

史书,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的心性。有些人,认为不值得,便走向了一条自认为“值得”的路。有些人,在史书中看到了历史人物人格的伟大,便以此为榜样,在生活、事业中修正自己,以期成为更好的人。

杜甫是第二种人。他读书破万卷,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榜样。他在最为困苦的时候,仍以品性高洁的君子为镜,来观照自己是否心有污点。

对于君子来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他们宁可不做。他们喜欢的,想要的,在意的,不是官职的大小,不是财富、名利、地位,而是能否借助这些,为百姓做更多的事。

21.

众人喜欢的东西,于他们而言只是工具。

杜甫丢掉了左拾遗之职,等于丢掉了手中的工具。他心中理想的江山图,再不能亲手绣制。

至德二年(757)秋,杜甫被贬谪为华州司功参军。这个官职于杜甫而言,无疑是失意的。不久,他又被朝廷告知可回鄜州探亲。

这一次,杜甫深知,唐肃宗再不会给他任何机会。但是,他仍心念国家战事,“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杜甫带着悲愤,徒步归行。此时,他已是一位四十多岁的老者。这次,他真的老了。回家的路上,他体力不支,脚底生泡,几次不能前行。

徒步归行

明公壮年值时危,经济实藉英雄姿。

国之社稷今若是,武定祸乱非公谁。

凤翔千官且饱饭,衣马不复能轻肥。

青袍朝士最困者,白头拾遗徒步归。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妻子山中哭向天,须公枥上追风骠。

22.

怀揣理想而去,失望落寞而归。

唯一让杜甫欣慰的是,家人安然无恙,此番归去,家人团聚,也是一件好事。

杜甫在《得家书》中已得知,妻儿安然无恙,只是他还来不及回上一封家书,便得到了被贬的消息,接着又收到了回家探亲的“命令”。

杜甫归来,妻儿惊讶不已。他离开了太久,又深陷危险之地,谁也不知道他是否还活着。

羌村三首(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羌村三首(其二)

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

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

忆昔好追凉,故绕池边树。

萧萧北风劲,抚事煎百虑。

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

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

23.

羌村三首(其三)

群鸡正乱叫,客至鸡斗争。

驱鸡上树木,始闻叩柴荆。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

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

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杜甫能归来,不仅妻儿觉得是个奇迹,邻居亦是在矮墙边挤得满满的。夫妻二人再相见,如梦如幻,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杜甫认为,他人至晚年,还在苟且偷生,但又迫于无奈不得不活,只能郁郁寡欢。儿子想念父亲,怕他再离家,几日来常绕在父亲身旁。儿子怕父亲离开的心情,让杜甫想起了他跟在唐肃宗身边时的情境。那时他又何尝不是这般心境,可最后换来的是自己的离开。

24.

秋收,新酒虽未出糟,但已感觉到了它的醇香。这些酒,足以宽慰迟暮的自己。

杜甫归来,家中有客人来访。他们埋怨战争还未平息,百姓不敢去田地农耕,怕遭到洗劫,害得酒味都单薄了。

儿童都去东征了,这是什么世道啊!

那一时期,杜甫写下了《北征》,此诗可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相媲美。两者都是杜甫的代表作,都是写实手法,且都长至数百言。

在这首诗中,他再一次描写了与妻子相见时的场景,他说:“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一间茅屋,几张干瘦的脸庞,已是杜甫的整个家了。孩子们面色苍白,衣衫褴褛,实在是凄苦难言。

25.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粉黛亦解包,衾裯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

杜甫的身体欠佳,才归家不久,又病倒了。即使如此,杜甫仍为妻子买回粉黛,让妻子也美上一回。果然,涂脂抹粉后的妻子,面部恢复了光彩,好看极了。

大家问杜甫这一路的经历,杜甫听完想起了自己的失意。他是心甘情愿地受他人杂乱吵嚷,也不愿意再想起那段往事了。

不是不愿提起,是一想到唐肃宗还在外流亡,兵卒还未停止训练,杜甫的心就难过。“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送兵五千人,躯马一万匹。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26.

杜甫看到天色发生改变,觉得妖气正逐渐消除。消除的原因是,回纥怀仁可汗愿助唐夺回江山。他们甚至送来兵马,只是唐肃宗却不愿借兵于回纥。

无论怎样,杜甫都对未来充满信心。叛军终究是叛军,邪不胜正,他们失败也是迟早的事。

至德二年(757)九月,唐肃宗决定收复长安和洛阳。于是,他命元帅广平王李俶、副元帅郭子仪率领亲兵15万,回纥兵4000人,杀向长安。唐军兵马重整旗鼓,这次大战他们志在必得。果然,唐军大败叛军,收复了长安。三日后,李俶又率主力军东进,接着攻打洛阳城。

27.

郭子仪率兵追击叛军至潼关,斩首五千余人,之后又克华阴、弘农两地。叛军步步败退,不得已退保陕郡。之后安庆绪为保洛阳,特派御史大夫严庄和张通儒共同抵御唐军的进攻。

此时,安兵虽有15万大军,但仍被郭子仪击退。正在郭子仪乘胜追击之时,他被叛军两翼包围,幸好得遇回纥兵袭击叛军后侧,郭子仪才有机会乘机出击,杀得叛军片甲不留。十月十六日晚,安庆绪听说主力战败,逃到了邺城。十八日,唐军收复了洛阳城。

又见哀鸿遍野,又见血流成河,又见沟壑满尸骨。这次大胜,仍是踩着无辜人的尸骨胜利的。

28.

十一月,肃宗回到长安,十二月,唐玄宗也回到了长安,长安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杜甫没死心,仍决定带着理想再次去往长安。这一次,他要带着妻儿,让他们过上安定的生活。他相信,以他的才能,定能助大唐完成复兴。

毕竟,他还有华州司功参军之职在身。

只是,这一次杜甫会为了仕途而委屈自己吗?想到万千死去的生灵,想到东征的儿童,想到正在等着酿美酒的百姓,他到底是为了他们委屈地往上爬,还是依旧不肯低头呢?

至少现在来看,杜甫认为世道已变,朝廷也会重新任用贤人。

他坚信,他当初的苦心,肃宗一定看到了。今后,也会看到的吧?

29.

忧国忧民意难平

人是会变的,但作为局外人,给当事人的永远是更多的批评。

这一次来到长安,杜甫真的变了。为了得到唐肃宗的认可,他开始“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避人焚谏草”。他变得小心谨慎,也写应制诗、奉和诗,过着闲散的生活。

此时的杜甫围绕在皇帝身边察言观色,渐渐看出,唐肃宗有些喜欢他了。因为杜甫陪着唐肃宗祭祀九庙,端午节时杜甫还收到了皇帝的赐衣。他在《端午日赐衣》中写道:“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30.

这一时期的杜甫,生活得没有重量,虽有“每愁悔吝作,如觉天地窄”的惆怅,但他的感慨终究有些轻。他偶尔也去东郊,写一写被士兵遗弃的瘦马,写一写鹘鸟飞来报仇的故事。

长安的生活,让他近乎忘记了,天下还有疾苦的百姓。

许是凤翔的生活对杜甫打击太大,也许是唐肃宗回到京城后清理旧臣做得太绝,使得杜甫也开始审时度势,懂得自保了吧。

唐肃宗回京后,曾接受安禄山官爵的官员们被召集到含元殿前,被人脱去衣帽,顿首请罪。后李俶又从各地运来降胡官员,他们先是朝堂前请罪,再是被押入牢狱。

31.

昔日,王维被叛军俘虏到长安,被迫做了叛军的官员,他原本也在被处置的范围内。弟弟王缙说,王维曾在洛阳普提寺中写下过“万户伤心生野烟”的绝句,这才赦免无罪。

郑虔也已入狱,他装病不肯受安禄山的任命,但仍以次三等论罪,贬为台州司户参军。杜甫的这些友人,也是才华横溢,也曾为国奉献,可最终还是落得被贬的结局。

他们在关键时刻“投降”,晚节自然不保。杜甫在这个时期“投降”,又保得了什么?

所以,此时的杜甫,旁人褒贬不一。有人说,他开始懂得审时度势了,不再横冲直撞为友人进言了。也有人说,杜甫变了,因为他的心,不再记挂百姓,他的诗里不再有历史,不再有故事。

32.

杜甫冒丢官罢职的危险为友进言,人们唏嘘担心,责他不懂做人。如今,他终于懂得做人,又责他忘记了自己使命,忘记了他的以诗传家。

唉,做人难,做个“诗圣”更难。

在那些平静的日子里,杜甫偶尔会与岑参、严武、贾至、王维等人唱和。他仍是唐肃宗身边的左拾遗,仍有着进言的责任。

唐肃宗在凤翔时的近臣,在他回到长安后大多得到了提拔。房琯也被任命为金紫光禄大夫,进封清河郡公。只是,房琯似乎对仕途已灰心,依旧不改其性,与宾客们常往来,且常常称病拒绝上朝。房琯还时常放出空疏放肆的言论,惹得肃宗大为不满,后又将他贬为邠州刺史。

33.

房琯被贬,与房琯常往来较多的国子祭酒刘秩、京兆少尹严武、大云经寺僧人赞公等,都被贬出长安。

这又是一次旧臣的大清理,仍波及了杜甫。春天时,杜甫路过曲江,对景伤怀,似乎已看透世间名利富贵。他确实变了,知道自己再拧不过大腿,能安然无恙,已是最难得的了。

曲江二首(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曲江二首(其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34.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数,“物理”谁也改变不了。放弃挣扎也好,站起来斗争也罢,总之“物理”的力量都在推动着你,你自己也无法控制。

既然如此,又何必在乎功名,何须救人呢?

事实上,谁也救不了谁。

这一次,杜甫再次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这是一个管理华州的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的官职。杜甫不再涉政,彻底离开了唐肃宗身边,彻底离开了政治舞台,也彻底地离开了长安。

他又一次灰溜溜地走了。

为什么他已变得“圆滑”,却还是不得志?

当杜甫彻底放下名利,只求给妻儿温饱生活,只求平平淡淡地活下去时,这样简单的理想为什么还是难以实现?

35.

走到金光门,杜甫的心突然痛起来。一年前,他冒着生命危险穿越叛军封锁去投奔唐肃宗,路过的正是金光门。那时,他的血沸腾着,心燃烧着,拼死也要做些什么。

如今再次离开,却是被贬。杜甫不知道自己还能拼什么。

他的心,已凉。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残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出这道门时,杜甫心生感慨,写下了这首《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杜甫不敢相信,贬他去华州的人是皇帝。看来,皇帝认为他是庸才,已是日渐衰老无用之人。告别长安,或许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36.

只是,杜甫舍不得,他驻马回望千门宫殿檐房,想将长安的样子永远留在脑海里。

离开长安,杜甫虽心有悲痛,但却并无悲愤。他已是一位老者,许多事已懂得坦然面对。他不仅失去了激昂的心,也失去了“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不是他的理想失去了,是他以为大唐已恢复往日的平静,百姓们也正恢复着往日的生活。哪里还需要他奔走呼救,哪里还需要他写诗记录?

他所见的长安,一片祥和气象,而他也不过是在太平盛世里,享受太平的快乐而已。

不是杜甫改了性子,而是他还未看到百姓的疾苦。

杜甫从洛阳去往华州赴任,在路上的所见、所闻,皆是剥削、侵略和摧残。一时间,杜甫再也忍不住了,他又开始忧国忧民,愤恨难平。

37.

原来,捧起金碗,便会看到一片祥和,远离“高位”,才能体会人间冷暖。

两者虽看到的结果不同,但对于他们而言,所见皆是真相。

这世间,哪有什么真相,不过是人们只愿看见自己想看见的罢了。有人在杜甫身上看到他的失败,然后总结经验,以防自己走错路;有人在杜甫身上看到了人格的伟大,所以用以勉励自己;也有人,看到了杜甫的诗,被其才华所折服。

正如盲人摸象的道理只会出现在书中。观看书本时,每个人看到的皆是全部的大象,放下书本,每个人看到的都是局部,但却会认为自己看到的是整体。

这一路的所见所闻,再次唤醒了杜甫内心“再使风俗淳”的理想。

只是,他还有机会吗?

怕是杜甫自己,都失去了信心。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