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共读】人生要学会留白2
剧本ID:
766974
角色: 0男0女 字数: 5810
作者:蓝山☕
关注
7
9
12
0
简介
节选自周若渠的《人生要学会留白》,留白是中国画的一种布局与智慧。其实,在人生这道大考题上,要写出精彩篇章,也应当有些留白。
读物本现代哲理杂谈朗诵节选
正文

音乐要留白:大音希声,余音绕梁可三月

 

1

在各种艺术中,音乐中留白的作用力尤其重要。留白在音乐中的运用,便是休止。

 音乐上留白的运用,最著名当数唐代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描摹琵琶女演奏时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了。曲子如果用音符填满空拍,欣赏者没有想象空间,便没有生命力。适当运用休止或停顿,有张有弛,更能体现音乐节奏。“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正是因为有了“弦凝绝”、“声暂歇”,才有了“别有幽愁暗恨生”,才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2

中国音乐的特点非常明显,这特点就是时间空白的构筑。与西方古典音乐不同,民乐少有大规模的合奏形式,其原因就与中国音乐的追求有关。中国音乐追求的是给予听者以充分的余地。在音乐演奏方面,民乐的演绎在速度、顿挫方面也相对的灵活,愈是大师,愈善于运用不拘成法的“流动”式演奏。

 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极佳代表是古琴音乐,可以说古琴音乐将中国音乐美学发展到了极致。古琴的演奏,变化无穷,扬抑自由,虚实相继,以实辅虚,极好地烘托出一种氛围──“巍巍乎志在高山”、“荡荡乎志在流水”,这完全是一种纯精神性的写意艺术。

3

能够明白这中间的韵味,便是“伯牙子期”这样的知音了。无论《高山流水》、《阳关三叠》,还是《梅花三弄》,无不是一唱三叹,好似中国的水墨画,浓淡得当,疏密有致,从而让人感受到音乐给予人的那种关爱和魅力。中国音乐的其他形式虽不似古琴一般,但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对留白意境的向往。

 中国的艺术一向讲究“虚实”。在音乐中留白,目的就在于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从而幻化出完美的音乐来。只有虚实结合,音乐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才是活的旋律。

 

4

相对而言,西方音乐的留白,往往意在加重曲子的气势,给人一种厚重的感觉。如果说中国音乐的留白是流水,西方音乐的留白就是高山。贝多芬的《悲怆》,有相当多空拍,静静的休止使人感受到的不是静默,而是无边的沉重,是压抑到喘不过气来的沉默,也许这就是所谓“不能承受之轻”吧。如果忽视了沉默的力量,音乐则不会变得生动感人。这是留白在音乐中的妙用。

 

5

用空拍进行留白,当然不止这一两个。无论是贝多芬《告别》奏鸣曲的前几个音符,还是柴科夫斯基G大调大奏鸣曲,都是如此。不过与其说是慢,不如用“让留白多一点”这种说法。从普雷特涅夫二十五岁以前的演奏里,可以发现他很早就知道音乐除了要有火热的一面,“留白”更是不可缺少。随着年龄增长,普雷特涅夫愈来愈擅于运用“留白”,而这些“留白”是他让音乐更有弹性及变化的踏脚石,也是留给听众思考的空间,更是他的音乐有别于其他个性化钢琴家那么具侵略性的主因。

 

6

一首曲子如果没有了空拍,欣赏者没有了想象的空间,那么这音乐便没有了生命力。好的音乐会赋予我们美妙的梦幻般的思维,宛若流水一样融入我们的血液,散发着浓郁温暖的气息,蕴涵着深厚纯真的情感。

 在音乐表演中,“留白”可以解释为音乐技巧和音乐表现两个方面。在音乐技巧的掌握上,虚实结合是常见的一种手段。以钢琴演奏为例,演奏时经常要强调的放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松弛,它是放松和紧张的结合。触键时的力量需要放松的身体状态,包括放松的肩膀,放松的手臂和手腕,但是这些放松需要以手掌和手指的强有力的支撑为依托,才能够将所需要的力量完全地放下去,那么这个强有力的支撑就需要手指肌肉的相对紧张来做到。在音乐表现方面,“留白”更是艺术境界的最高体现。它所反应的是演奏者对于作品的理解程度和深度。“此时无声胜有声。”适当地选择无声,便是音乐留白的最高境界。

 

 

建筑要留白:小隙大功,狂风暴雨亦巍然

 

7

在建筑中,也特别讲究留白的艺术。

 当年,梁启超先生之子,我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去西方学习建筑艺术的时候,就曾经有西方建筑大师对他说,老子的著作中已经说得很透彻了——建好房屋的时候,那些建筑材料围成的空间是最重要的,或者说——“无,当有之用。”建筑的关键就是有空余的空间,而不是把整个空间填满。建筑追求的是“无”的东西,有了无,这个空间才有了生命。白是什么?为何留白?又怎么留白?白就是空。精心的留出空间让自己去琢磨去品味,因而每个人心中独有自己的见解,正如一百个读者眼里就一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空着它,或许会有另一种美感。

 

8

建筑在三维中展开,本质上是对“空间”的理解。中国的建筑及园林,突出地表现出了中国人的空间意识。中国的建筑、园林,总是采取种种办法,巧妙布置空间,组织空间,创造空间,尊重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打破闭塞性,避免局促感,给人带来舒适畅快的享受。留白的关键,就是恰当地给有限的空间一些空隙。

 我们中国人喜欢一个空间没有特定的功能,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个就是留白,把空间留给居住的人,让他自己在这里创作,让他自己在这里面留下一个意境。在这里产生一种生活的情感感受,这是情感空间。一如翰庭超大进深的情境阁台,在这里可以摆置茶座,两三本书,可以邀清风,对语夕阳,生活多了无限想象。留白是一处空间,给思想以徜徉的空间,给心灵以栖息的家园,给艺术以飞翔的天地。留白也是一种更为充盈的生活。

 

9

大凡是有品位的建筑,大多深得留白之妙,我国的苏州园林就是其中的典范。苏州园林将人文建筑和山石、水泽融为一体,厅堂、楼阁、亭台、廊、旱船等与瘦漏透皱的太湖石和温静醇美的苏州水构成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它的留白主要是指以黛瓦粉墙为背景,建筑、湖石、植物相互掩映下所形成的空白区域。

 园林中的留白艺术既是平面意义上的,也是立体意义上的,更是整体布局上的。园林平面意义上的留白,一种指以黛瓦粉墙为背景,湖石、树木间的无物区域。苏州园林造园善于倚墙置块湖石,石上栽几株植物,大面积的墙体空白,将小景的雅致表现得十分巧妙,没有这几块石,几株竹,墙就是墙,就像一张白纸,让人没有想象的支点;没有白墙,石和竹只是一堆凌乱的元素,而没有这墙上的空白就表现不出这景的雅致。

10

这种白墙上出现的留白现象还会随着光线的变化而改变,其中的不确定因素是影子。植物的枝叶在光线的照射下在墙面上会出现斑驳疏离的影像。这种现象使园林的留白在视觉上又增加了不确定性和丰富性。另外一种平面留白指园林门洞与墙面的关系。苏州园林中,对于门洞的使用堪称匠心独运。门洞将连通空间的实用意义和愉悦视觉感官结合在一起。月洞门、葫芦门等门洞形式成为连接园与园的纽带,是园与园景的提示和过渡。门洞是开在白墙上的,上面有黛瓦压住,视觉上白墙成为背景,黛瓦界定了背景的范围,门洞本身并无色彩,但它却可以使后面园中的景色以门洞的造型在墙面上出现,不仅景色更具纵深感,而且充满了幽静的意趣。这很像书籍包装设计的一种形式——在封面镂空,镂空的图形范围露出扉页上的图像,而通常封面上留出了大量空白来突出后面透出的图像信息。这种形式既会增加所表现图像的纵深感,又会使图像变得神秘,增强读者的好奇心和关注度。

 

11

园林布局上的留白主要指的是除了亭台楼阁轩榭廊树石草藤等实体物之外的空地、水池。这些地方虽然没有布设实体物,是一个空白空间,但它们同样是园林中必不可缺的元素。空地使人们有轻松的环境来欣赏景致,它是人与自然沟通的一个必需的空间;池是一种独特的留白,它并非空白无物,有水覆于其中,但水的特性使它似物非物,故显得开阔疏朗。它调和园中的气候,使园中的景致在水的润泽下显得更加清新秀丽。轩无水则不雅,榭无水则不活。倘若听雨轩建在旱地,则会缺失许多诗情画意。仁者爱山,智者爱水。园林中的池是很智慧的留白设计。

 

 12

不但中国建筑学讲究留白,西方建筑学也同样注重留白。人们只听说艾菲尔铁塔是标榜工业革命成就的物体,却不曾知当初在其骨架构成之时却有一阵争议。争议的焦点即是否要用建筑材料将塔身充实。所幸,最终建筑师还是选择了留白,让它镂空地置现在世人眼前。今日望它,铁塔在空白处亮出巴黎的建筑风光。建筑上的留白独辟蹊径,让美景一览无遗。

 不但单个建筑讲究留白,作为一个巨大的建筑群——城市更需要留白。

 报载:2004年9月20日,南京市规划局在对外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改进规划管理和服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表示,该市将从设计开始,按照新标准严格把控“阳光权”。我们不得不感慨,今天的城市建筑高楼林立,越来越拥挤,连享受阳光的权利都面临威胁,进而需要保护。

 

1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要“住”,而且要“住好”, 因此,城市建设中的“留白”开始引起人们关注。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各城市中,消费者为“阳光权”受到侵害向有关部门投诉的事例越来越多,一度呈上升趋势,由此引发的消费者与建筑商之间的冲突屡屡发生……其实,城市建筑的“留白”不仅体现审美品位,而且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试问,谁愿意生活在终年没有阳光射入的屋子里呢?留下的那一缕阳光,就是留白。

 只是,房地产商们舍得这样的“留白”吗?一向很讲究“留白”神韵的中国人,被什么迷失了审美的感觉,被什么消解了对于城市和人居空间所应承担的责任?

 

14

人们为追求“享受阳光”的权利而产生纠纷,一方面说明消费者这项最基本的权利在大规模的城建热潮中正受到威胁;另一方面也说明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在提高;南京市规划局出台的保护消费者享受阳光权的政策,也说明有关部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在增强,是一种文明的理念在发挥作用。

 如今国内的地产行业发展迅猛,正如次第展开的阔幅长卷,淋漓酣畅。我们期待它的大作,但又隐隐担心它全然不肯“留白”。建筑是大地上的立体诗行,建筑似乎更讲究这样的疏密有致,讲究有所“留白”。哪怕只是一缕阳光,一片草地。这是对人的尊重,也是对环境的负责,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15

正是城市中的“留白”,留下了孩童嬉戏的欢乐,留下了阳光普照的温暖,不仅为当今人类提供更好的居住生活条件,更是在为子孙后代造福,为未来留下发展空间,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这样,一座能够经历千百年风风雨雨,适合人类长久居住的城市才会属于我们。这就是留空,这就是留白!建筑中的留白即是此理!

 

 

雕塑要留白:断臂女神,天残地缺偏最美

 

 16

雕塑是造型艺术的一种,是运用雕、刻、塑等艺术方法,将各种可塑性材料创作成一种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在雕塑艺术中,留白的作用至关重要。前文曾提到,留白的关键,即是恰当地给有限的空间一些空隙,利用空隙的“无”来衬托出材质的“有”,最终虚实相生相衬,形成完美的一件艺术作品。对于这种思想体现最为深入的就是著名的“断臂女神”维纳斯了。说起“断臂女神”维纳斯,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

 1820年2月,在爱琴海的米罗斯岛上,一个农夫在一座古墓旁整地时挖掘到一尊女性雕像。她分成上、下两截,并与刻着名字的台座、拿着苹果的手腕以及其它断片等等一道,散落在附近的田地下。农夫立刻将它们埋藏,并报告了在岛上的法国领事。

17

领事稍付定金,即通知当时设在君士坦丁堡的法国大使。几乎与此同时,在爱琴海搞测量的一位法国海军士官对此表示了更大的关注。他看过这些雕像的块片以后,认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并第一个断定这就是维纳斯的雕像。于是立刻告诉农夫,法国决定把她买下。这位士官随即赶到君士坦丁堡,向大使面陈详情,促使大使下了决心并派专人前去交易。不料岛上的长老决定将雕像卖给在土耳其任职的一位希腊大官,当法国人赶到岛上时已经是雕像装船的关头了。见此情景,双方几乎要动武。顿时,爱琴海上战云密布。恰巧,一场暴风解了围。它推迟了土耳其船只的起航,为法国使者争得了斡旋的时机。他们软硬兼施,把雕像终于转到了法国船上。雕像最终被陈列于卢浮宫特辟的专门展室中,与蒙娜丽莎的微笑、胜利女神的画像并称为卢浮宫三大镇馆之宝。

 

18

据说,维纳斯在出土时右臂下垂,手抚衣衿,左上臂伸过头,握着一只苹果。我们可以想象,这样的维纳斯美则美矣,却到底没有残缺的维纳斯更加令人惊叹。在这尊雕塑中,美丽的维纳斯失去了自己的双臂,却反而变得更加美丽动人。这正是由于她的残缺,正是由于种种偶然造就了她的精妙绝伦。清冈卓行在他的散文《米洛斯的维纳斯》中这样评价这尊传神的作品:……那时候,维纳斯就把她那条玉臂巧妙地遗忘在故乡希腊的大海或是陆地的某个角落里,或者可以说是遗忘在俗世人间的某个秘密场所。不,说得更为正确些,她是为了自己的丽姿,无意识地隐藏了那两条玉臂,为了漂向更远更远的国度,为了超越更久更久的时代。

19

对此,我既感到这是一次从特殊转向普遍的毫不矫揉造作的飞跃,也认为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可以说,她是一个美的典型。无论是她的秀颜,还是从她那丰腴的前胸伸延向腹部的曲线,或是她的脊背,不管你欣赏哪儿,无处不洋溢着匀称的魅力,使人百看不厌。而且,和这些部分相比较,人们会突然觉察到,那失去了的双臂正浓浓地散发着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或者可以说,正深深地孕育着具有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换言之,米洛斯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两条由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玉臂,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向人们暗示着可能存在的无数双秀美的玉臂。

20

尽管这艺术效果一半是由偶然所产生,然而这却是向着无比神妙的整体美的奋然一跃呀!人们只要一度被这神秘气氛所迷,必将暗自畏惧两条一览无遗的胳膊会重新出现在这座雕像上。哪怕那是两条如何令人销魂勾魄的玉臂……因此,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米洛斯的维纳斯正是丢失了她的双臂,才奏响了追求可能存在的无数双手的梦幻曲。

 后来,雕塑家们开始有意无意地在自己的创作中适当地“留白”,故意把人物中的某些部位略去不做,留给人们以想象的空间,让人们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

 

 21

大理石雕像《沉思》,就是在这种创作灵感的火花中闪现的艺术构思。这件作品别出心裁,在端庄的正方形基座上烘托着一个秀美而淳朴的女性形象,她低着头正沉浸在默默的沉思之中,那忧郁而凝视的目光,紧闭的双唇,表露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她那恬静、执著的沉思神情,的确令观赏者从这块石头中幻化出无数美好的想象来。可是在这美丽的头部下面,却既没有肩颈身躯,也没有手足,而是一块粗粗凿成方形的石头。罗丹曾经解释说,他是要以这个雕像集中地表现“冥想”,因而抛弃了一切与此不相关的东西。他认为,在一些和主旨无关的局部上加工雕琢,只会损害对中心主题的注意,因此是不必要的。这就是他在这个年轻妇女头像下面保留了一整块粗糙石头的原因。人们在看这件作品的时候,初时会感觉好像未做完,形象似乎不完整,但渐渐地,注意力就会完全被这个仅有头部的美丽女性所吸引,会随着她的沉思冥想而驰骋在自己的想象中,而不会再因为她没有手足,没有身躯而深感困惑。

 

22

英国著名雕塑家亨利·摩尔的作品出现的“ 洞” 形成了“透”,如他的《国王与王后》,作品探索空洞抽象的形体,运用留白这一特殊表现技法让我们领略到留白在雕塑中庄严、宁静与温和的特殊美。亨利·摩尔作品中的“空洞”,它本身就是一种形态,是亨利·摩尔形式语言中特别典型的因素。他认为空洞比实体更有吸引力。空洞可以增加雕塑的三度空间感;空洞可透视雕像的外部空间,使雕像与空间融为一体,结实的身躯被它侵蚀,这时的造型仅仅是一些洞的体壳而已。虽然在许多人眼中,这些洞没有具体的内容,也无优美的节奏、细微的韵律,但是它能够使作品更为生动、更有表现力,从而也成就了亨利·摩尔的典型艺术特色及其在世界雕塑史上不可替代的艺术地位。

 

 23

留白之技法是任何时候都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法。通过留白给人带来心理上的轻松与快乐,也可以给人带来紧张与节奏,同时通过这种手段可以向使用者表达出设计者的心理感觉;另外留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无与有总是相互对照。在设计时可以通过隐藏、空缺等创作手法营造出空白,形成一个最精简、稀疏的形状,是最有意味的创作形式,给欣赏者视觉上带来一种轻松感。恰当的运用视觉心理与美学相结合,创造出空白,以此来深化设计中所要表达的内容,使熟悉作品“陌生化”,从而吸引欣赏者的注意。

 

~~~节选自周若渠《人生要学会留白》~~~

1[746515]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