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系列】做人不必太正常03 第一章【叁】
剧本ID:
772062
角色: 0男0女 字数: 2554
作者:辛夷格格
关注
12
25
31
0
简介
本书探讨了现代人如何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寻找平衡,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并在困境中勇敢表达自我。作者李梦霁强调自我接纳、诚实沟通、宽容理解以及坚持自我价值的重要性。本文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读物本0
正文

成长系列 之 做人不必太正常03

第一章

没人规定生而为人必须“正常”


叁 如果坚持不下去,放弃也不是不可以

01

一、考试简单,人生很难

从前读书时,大家都说我是“学霸”,尤其是高中文理分科后,文科生不必再学理化生,我的成绩一直稳定在年级第一名。

高考那年,我18岁,我以为人生很难、考试简单;10年后,我28岁,考博考了3年,年年落榜。

第一年,我报考中国传媒大学的编辑出版学专业,彼时我已做了3年的出版编辑,在头部出版公司上班,策划过20万册的畅销书,自己写的书的销量也达到了10万册,在实操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

致信导师,导师对我的履历挺满意,出了一份问卷让我作答,大致是关于读博的动机和规划。

02

我答道:博士是 PhD(Doctor of Philosophy),字面翻译是“爱智慧”,我向往人类最高阶的智慧与学位,所以决定辞职读博;打工什么时候都不晚,心智却是越早启蒙越好。

导师说,入学前有笔试,考两门通识课程——《人文社科综合》和《学术写作》,前者考查人文社科综合素养和学术潜质,后者考查学术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

我起早贪黑地复习,把中传所有相关的培训课程都学了一遍。

在阳光明媚的5月,我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

查分数时,总分过线,单科差了6分,未进复试。

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我的计划被打乱。

我迅速调整心情,决定再战。

03

二、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第二年,我报考暨南大学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我本科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就在暨大对面,加之上大学时,我周末兼职家教,总在暨大的校园里穿行,因而我对这所学校很熟悉。

我发邮件联络暨大的导师。导师说,今年还有1个名额,欢迎报考;笔试考两门专业课和英语,祝顺利。

我把专业课所有的历年真题都做了一遍,又把暨大文化产业管理的硕士、博士教材都看过一遍。做完这些,我还不放心,专门找到暨大的同门师姐,一对一付费培训,每节课500元,共上10节课。我赔上了全部身家,决定背水一战。

彼时,我深陷婚姻的囹圄,想通过考博顺理成章地逃离北京,回到毕业的城市重启人生。

04

因为疫情的原因,笔试在线上举行,共有9位同学参加考试。这些人中,有来自知名985院校的硕士生、暨大本专业的应届生、暨大本学院的辅导员、“二战”暨大同专业的考生,还有来自香港地区和马来西亚的考生,竞争着实激烈。

分数公布后,我的分数超过分数线27分,我心想,这次应该稳进复试。

公布排名时我才知,9进3,而我离第3名竟然还差16分……

对方太强大,考出了接近满分的成绩。看着再度无缘复试的公示栏,我心如死灰。

读博无望,离京无门,我感到自己的整个人生都在一点一点枯萎、凋敝。

颓废了一阵子,我仍不死心,重整旗鼓,继续寻找合适的机会。

我想,大约是年龄渐长,记忆衰退,不再适合笔试,于是,我找到了一所只需申请、面试,无须笔试的学校——澳门大学,准备攻读公共管理专业。

05

我硕士修读的就是公共管理专业,虽然没有那么喜欢,但毕竟专业对口,更好申请,对于一个苦苦挣扎两年依然无法上岸的考博人而言,“顺利入读”远比“专业喜欢”更重要。

港澳高校入学,需要提交雅思成绩,于是,我又全身心投入备战雅思。幸好之前有一定的英语基础,我很快就考到了6.5分,旗开得胜。

总结过往两年失败的教训,我想,一定是准备时间不足,于是,这一次,我花了整整6个月时间,准备申请材料、参加机构培训、反复修改研究计划。

开放申请的第一天,我就递交了所有材料。

漫长的等待后,我收到了一封拒信。

人生如戏,我的青春却如儿戏。

06

三、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为什么出发

岁月匆忙辗转,距离我第一次联系博士生导师,已过去整整3年。

这3年里,我本可以在工作上更用心、在写作上更钻研,甚至可以用这些时间来好好生活,但我没有。

我花了太多心思和精力来考博,在这件没有结果的事情上,一掷3年。

从25岁到28岁,我本可以更专注,或者更轻松。

最初,我想读博,是因为渴望更深入地研究编辑出版,反哺我的职业生涯。可到最后,我只想拥有一个博士学位,什么学校都好,什么专业都行。

走得太远太久,沉没成本太高,我早已忘记当初为何出发。

有没有一种可能,考博、读博这条路本就不适合我,所以无论付出怎样的努力,都没有结果和回响?

07

到后来,读博成了我逃避婚姻、逃离职场的一个借口,如果仕途顺利、婚姻幸福,我还会坚持考博、申博吗?

我不知道,但我开始思考:什么是我真正想要的人生?

我们总对坚持的人肃然起敬,对半途而废的人嗤之以鼻。

但如果坚持的方向错了呢?

坚持不下去,等待没结果,是不是也可以选择放弃?

放弃,有时候也是一种勇敢。

对不适合的人、事、物及时转身,是明智的选择。给自己减少麻烦和不必要的损失,也避免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08

四、众生皆苦?

我的婚姻勉强维持了2年,但其实走到第8个月时,我已深感痛苦,深陷泥潭。

可是,在我原生家庭的整个家族中,没有一个家庭破裂解体,我身边所有亲朋好友亦无一人离婚。

没有先例可参照,没有前辈可问询。有人说:“谁的婚姻生活不是鸡零狗碎、满地狼藉?”“最幸福的婚姻,仍有2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想要掐死对方的渴望。”

我怯弱、担忧、纠结,只知此刻疼痛,不知去往何方。

我抱着“敬畏婚姻”“不能离婚”“众生皆苦”的信念,死守着一段已然让我精疲力尽的关系,在长夜痛哭,在清晨赶路,随后擦干泪痕,掩人耳目。

09

直到最后我下定决心离婚,却又被前夫告上法庭,一场离婚闹得沸沸扬扬,众人皆知。

这时,知情的亲友都安慰我道:“不幸福的婚姻该离。”

回首过去,我终于明白:早该放弃的关系,为了坚持而坚持,不过是一场徒劳,还白白浪费了最好的青春。

正如那句话:“爱,只会流向不缺爱的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背离初心的盲目坚持,只会离目的地越来越远,不如暂停,不如放弃。

结婚是为了幸福,离婚也是,初心勿忘。

10

五、我扔掉了入学通知书

我29岁那年的9月份,终于拿到了一所还不错的学校的博士入学通知书,读商科,据说是一个好入读、好毕业的专业。这时,距离我硕士毕业已过去整整两年(第一年考博是研二应届生)。

刚收到通知书时,我有一种如释重负、得偿所愿的欣喜。

但当我再度面临辞工作、断社保、换城市的处境时,我不禁反复盘问内心:这当真是我想要的吗?

迷茫时,我看到了一位自媒体博主的访谈。

11

他生于20世纪80年代,名牌大学毕业,曾在深圳拥有一份高薪工作,30岁出头跻身中产阶级。生活原本风平浪静,然而,他却在事业上升期,和妻子双双裸辞,带着孩子环游世界,最后在芬兰定居。

他说:“我们这一代人,总以为学习就是苦差事,但芬兰的基础教育是让孩子们爱上学习,老师不重视考试排名,只为慢慢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那就是我们想让孩子拥有的童年,所以选择在此落脚。”

选择专业时,相比于易读、易毕业、好就业、“有钱景”,学习兴趣在我们的价值体系中被置于无足轻重的末尾。

12 杀青段

可是,大龄读博,4年苦战,学习一门自己不甚喜欢的课程,是我想过的生活吗?

生活已经够苦了,假如所学不是我的兴趣所在,不能甘之如饴,就是雪上加霜。

辗转良久,开学前,我提交了退学申请。

倘若将来遇到喜欢的专业,能顺利“上岸”,且时机合适,我会再读。

但这应是欣然的双向奔赴,而非深重的执念、妄念,不惜剑走偏锋。

我第一次没有为自己的半途而废而自惭形秽。

过往的经历告诉我,坚持不下去,放弃也不是不可以。

转身之后,未必不是更好的归途。


相关链接:

01 序言及第一章 壹 252371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