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深情的人总在被命运捉弄,忍受煎熬。这个冬季似乎格外漫长,凛冽的冷风,刺骨的寒冷,让人熬不住,但这又如何比得上心尖上那一盏永远无法亮起的灯。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但这场旅行是命运在把控,我们无法确定起点,也无法回头。当你踏上这条路的时候,手上握的便是一张单程票。
命运对这个女子,实在不公,在凄冷的世间给了她得以取暖的爱情,又狠心地将一切收走,留她一人落寞地走在人世间。
离去的人一了百了,留下的人却要承受千倍万倍的煎熬。
香奈儿虽然依旧坚强地活着,但是只能将悲痛化为力量拼命地工作,而这让香奈儿的事业迎来了新的春天。
02
1920年初,香奈儿在事业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但金钱富贵于她而言不过是过眼云烟,香奈儿本人自始至终并未对别人的财富感兴趣,她要的只是自己更加独立。
为了让香奈儿早日走出失去爱人的阴影,身边的朋友使出浑身解数出谋划策。还好有朋友的陪伴,香奈儿才不至于过于孤单。
米希亚更是不忍心看到香奈儿这般拼命的模样。虽然两人的关系在当时还没有那么亲密,但米希亚一直张罗着带香奈儿出去散心,甚至于连自己的蜜月之行都奉献了出来。
而这一场意大利蜜月之旅也真正将两人的关系拉近。
1920年8月,米希亚与赛特结婚了。这对新婚夫妇决定带上香奈儿一起去旅行以抚慰她心中的伤痛——1919年12月爱人卡佩尔离世;1920年春,妹妹在流感中身亡。
也正是这次蜜月之旅,香奈儿通过米希亚认识了众多欧洲的艺术家,得以与顶尖的艺术圈接轨。自此,她的服装也与艺术紧紧相连,对香奈儿来说,是一次意义深远的重大转折。
03
第一站,她们去了浪漫水城威尼斯。在这里,香奈儿结识了米希亚的好友迪亚吉列夫。当时,迪亚吉列夫正在为《春之祭》筹备演出资金,他告诉香奈儿这是一场伟大的杰作,足以掀起一场音乐界的革命。
当时,香奈儿对迪亚吉列夫的话深信不疑,也正打算做点什么与艺术相关的事,于是几番交涉下来,她赞助了一张30万的支票。
一直以来,她都想进入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先锋艺术圈。作为一个商人,香奈儿为什么非要挤进这个与她并无太大联系的世界呢?
一方面,与她讳莫如深的经历有关,另一方面,香奈儿知道,只有与先锋艺术挂钩,香奈儿这个品牌才会被提升到新的档次,真正成为低调奢华而富于内涵的品牌。
当商业与艺术碰撞,出现的火花必成燎原之势。
正是那张小小的支票,解决了迪亚吉列夫的困境,使得香奈儿在设计师的身份上多了“艺术赞助人”的称谓。
04
从此香奈儿跻身名流云集的巴黎艺术圈,成为艺术家们中的一员。她的身份和事业也随之上升到了新的层次。
广泛的社交圈为香奈儿事业带来了更多发展的机会。1922年香奈儿被邀请为让·考克托改编的希腊悲剧《安提戈涅》设计戏服。这虽然是她第一次将服装设计运用在舞台剧上,但她信心十足。
果然,她设计的戏服在舞台剧演出之时获得了一致好评,主流媒体和杂志对她盛赞不休,评价她用别具一格的服饰对经典进行了再创造。而在这部剧中香奈儿与几大艺术家的合作,也使得她的名望和地位大大提升,其中包括毕加索、亚瑟·奥涅格等。
1922年12月,巴黎开通了一趟“蓝色列车”。列车由巴黎出发,披满星辉与月光,穿过红灯绿酒、歌舞笙箫,在黎明时分到达蔚蓝海岸。这是一趟承载着自由与欢乐的列车,车上的旅客们在海滩上迎接黎明的到来,自由自在地奔跑,尽情享受太阳洒下的光辉。
05
1924年6月,迪亚吉列夫筹划的芭蕾舞剧《蓝色列车》在巴黎香榭丽舍剧院首演,那年那时亦是巴黎奥运会举办之际。
多年后,人们回想起来不禁感叹道,在香榭丽舍剧院的那一场演出等同于一场文化界的奥运会。
为何有如此之高的评价呢?
它几乎惊动了整个先锋艺术圈,获得了众多顶尖艺术家们的喝彩。
著名的作曲家达律斯为之谱曲配乐,伟大的画家毕加索将自己的画作呈献给幕布,天才的剧作家让·科克托为之撰写脚本……
而香奈儿的名字也赫然出现在了艺术家之列,她是《蓝色列车》的服装设计师,也是“知名艺术赞助人”。
06
具备了良好声誉的香奈儿在《蓝色列车》的演出中与毕加索再度联手。香奈儿作为时尚界首屈一指的设计师负责服装设计,而毕加索负责舞台幕布的创作。
这一次,整个先锋艺术圈几乎倾巢出动,香奈儿的名声更是如日中天。
至此,她和绝大多数艺术家成了亲密的朋友,包括诗人、画家、舞蹈家、摄影师、音乐家……她与他们促膝长谈,从他们身上获取艺术的内涵,创作的灵感……
这一切,离不开米希亚的引导。
是她,帮助香奈儿走出失去挚爱的悲伤;是她,带香奈儿走进先锋艺术圈;是她,在香奈儿最无助、最惨淡时给予关怀和鼓励;也是她,使得香奈儿品牌得以与艺术相融合。
而香奈儿,也善于抓住机会。
07
悠扬的乐曲之声似潺潺流水,穿过耳朵直入内心的最深处,激起阵阵涟漪。
1913年,著名芭蕾舞剧《春之祭》在巴黎首演,掀起了一场现代音乐的革命。它因前卫而引起轰动,也因前卫而饱受争议。
《春之祭》的作曲家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是著名钢琴家,才华横溢的作曲家,享誉世界的现代音乐巨匠。
当时的他只是一位流亡者,十月革命的爆发使得他四处流浪,钱财尽失。不过,这也让他与香奈儿相遇并产生了交集。
他从瑞士来到法国,居住在郊区的小渔村,后来被求贤若渴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团长迪亚吉列夫赏识,之后便跟随芭蕾舞团巡演。
当时,米希亚是迪亚吉列夫的朋友兼资助人,后来也就是那次蜜月旅行后,香奈儿也加入其中。
08
1920年,著名芭蕾舞剧《春之祭》在公演时遇到了麻烦——剧院入不敷出,被债主们包围,演出无法正常进行。
香奈儿解决了迪亚吉列夫的燃眉之急,使得《春之祭》得以正常排演,同时与斯特拉文斯基相识相知。
那一时期,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潦倒时期,同时也是他创作的巅峰时期。为了赚取额外的生活费,斯特拉文斯基为迪亚吉列夫的多个剧作作曲,除了《春之祭》之外,还有《火鸟》《矮胖驼子》等,他本人也因此在音乐界颇具声望。
而香奈儿对《春之祭》的资助,也成功让他的才华穿越巴黎,穿越法国,闪耀全世界。
所以,于斯特拉文斯基而言,香奈儿对他亦有知遇之恩。
而香奈儿则被他的才情所感染,关于音乐的认知,她都是得益于他的讲解,从贝多芬到莫扎特,从俄罗斯传统音乐到现代作曲,香奈儿第一次感受到音乐世界的魅力。
09
两人像朋友一样相处。一个时装界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音乐界游刃有余的作曲家,他们在艺术的殿堂找到了共同点,也从一次次的革命与创新中,成为了知己。
略显昏暗的舞台下,香奈儿正与斯特拉文斯基私语,他在说着自己的灵感之源和对音乐的热爱,而她在静静地听,用心感受一种别样的魅力。
之后,香奈儿为了缓解斯特拉文斯基的拮据生活,也为了给他营造一个安静的创作环境,便邀请他去自己的格尔什别墅,而香奈儿自己则住进了丽兹酒店。
安稳幽静的环境的确激发了斯特拉文斯基更多的灵感,他在此创作出了许多著名的乐曲,例如《管乐交响曲》等。
不过,灵感迸发的同时,流言也遍布大街小巷。
对比斯特拉文斯基的才华,人们更关注的是他与香奈儿之间的关系。
10
尽管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两人在香奈儿的别墅里有越轨之举,但总有一些人对上流社会人的生活过分关注。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窥探和好奇之心,不停地将一件普通的事情按照自己的想法编排。
而这其中也包含香奈儿的密友米希亚,或许是出于嫉妒,又或者是单纯地开玩笑,她看到斯特拉文斯基帮香奈儿遛狗后,转身就对外宣扬。
后来,米希亚的丈夫也开始关注此事,因为他不能辜负好友卡佩尔之托。
时间逐渐流逝,情愫却在慢慢增长。斯特拉文斯基向香奈儿表白了,但香奈儿说:“您已经结婚了……”
之后去西班牙演出的斯特拉文斯基始终没有等来香奈儿,并从米希亚的口中得知了另一个男人的出现。
11
那便是狄米崔·帕富洛维奇,俄罗斯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孙子,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堂弟,一位地位显赫的贵族大公。
在香奈儿5号诞生后的第三个年头,也是狄米崔出现的第三个年头,香奈儿香水公司正式成立了。
随后,一款名为“俄罗斯皮革”的香水横空出世,其热度不亚于当年的5号香水。它还有着量身定做的宣传语:一款代表着设计师心血的香水,蕴含着香奈儿才能赋予的完美。
滴上一滴俄罗斯皮革,感受它无声的绽放,与肌肤融为一体,散发出迷人的芳香。只要是女人,就会为之沉醉,为之倾倒。
而听到这名字,人们不禁会猜想,这应该与香奈儿的俄罗斯情人有关。
他曾是尊贵的高高在上的狄米崔大公,但由于参与了刺杀沙皇宠臣拉斯普京的行动而被流放国外,不过也因祸得福,借此避过了十月革命的爆发,辗转流亡到了巴黎。
12
1921年秋天,在米希亚的介绍下,狄米崔大公与香奈儿相遇了,不,应该说是重逢。
是的,在多年以前,两人就曾有过交集。那时,他还是风度翩翩、美如冠玉、风华正茂的贵族公子,而香奈儿亦是青春明媚、活力无限的靓女郎。
不过,那时香奈儿的身边有卡佩尔的陪伴,两人之间仅是相识,并无故事。
而今,时隔6年,一切早已不复当初模样。她失去了挚爱的陪伴,他也失去了尊贵的身份。
落魄与孤独似乎正是情愫的催发剂,两人满披岁月风霜,历尽人间沧桑之后,再见已然萌生出别样的情感。
重逢当晚,两人一同参加了晚宴,共进晚餐。
在谈话中,狄米崔提到位于欧洲地中海之滨、法国东南方的小城蒙特卡洛。他说那里充满浪漫的地中海风情和温和明媚的阳光,只要去那,所有的阴霾都会消失不见。
13
第二天,开着蓝色敞篷劳斯莱斯的香奈儿,便向狄米崔发出了游玩邀请。她已经把他当作自己生活中的伙伴,而狄米崔也不吝向她诉说自己的忧伤,他们俨然多年未见的老朋友。
不过,此时落魄的狄米崔显得有些不知所措,他小声说道:“我没有钱,只有15000法郎。”
已是财富女王的香奈儿自然不在意钱财的多少,但为了保全狄米崔的尊严,她提出了AA制,“我也出15000元,这样足够我们好好玩一整个星期了”。
就这样,两人愉快地出发了。
他们开着蓝色的跑车穿越巴黎到达蒙特卡洛。那里正如狄米崔所描绘的那样:白天阳光明媚,地中海的清风为人们拂去岁月的风霜;傍晚,星河如梦,起伏的海水将人们心中的郁闷涌入海底。
在这里,狄米崔用他贵族特有的忧郁眼神和充满魅力的言谈向香奈儿诉说着他这几年来的颠沛流离,香奈儿沉迷于他的气质,又心疼他的遭遇。
14
多年后,香奈儿曾回忆道:“我完全为他着迷,他身上流露的落难贵族特有的忧郁气质,比之前更甚。”
之后,他们又从蒙特卡洛到达薰衣草小镇普罗旺斯,转而去了奥佛涅。
一路上侃侃而谈的香奈儿到了此处,突然变得沉默寡言,心事重重。
是的,她从未忘记过儿时的乐园——奥佛涅公墓,还有她长眠于此的母亲;她也不曾忘记卢瓦尔河畔,那个生养她的地方,让她小小年纪就尝遍贫穷和耻辱滋味的地方。
那些记忆中的记忆,那些她讳莫如深的过往一时间全部涌上了心头。
狄米崔察觉到了香奈儿的异样,不过并未多做打听。他是聪明的,虽然对于香奈儿的过去并不知情,但他多少了解香奈儿的个性。
旅行是促使情感升温的最好方式,旅行过后,香奈儿与狄米崔正式从朋友成了恋人。
一个是风情万种的时尚女王,一个是俊美忧郁的贵族大公,这似乎是天作之合,金玉良缘。
15
但在巴黎上流人士眼中,在世人看来,事实并非如此。
狄米崔虽然有着尊贵的血统和荣耀的地位,但他依旧是个流亡者,生活窘迫,经济拮据。在他与香奈儿的爱情中,他更像弱势的一方,依仗着香奈儿,攀附她而活。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他就是个衣着华丽的乞丐,是香奈儿包养的男人,虽然高大俊朗,外表光鲜,实则没有丝毫男子气概,内心一贫如洗,有时甚至需要借助伏特加来壮胆。
而香奈儿显然不把这些流言放在心上,对她来说,只要他让她着迷就足够了。对待爱情,她向来简单而纯粹。
不过,在这段不被世人看好的恋情中,香奈儿从狄米崔身上充分感受到了俄罗斯文化的深邃,并为之所吸引。
于是,她将狄米崔身上特有的香味和气质提炼,以各种花香、自然提取物、人工香料、蜂蜜等配合,调制出特别的醇厚而神秘的香气,从而设计出了“俄罗斯皮革”。
16
而在此之前,正是通过狄米崔的引见,香奈儿认识了曾经的俄罗斯皇家御用调香师恩尼斯·鲍,从而开创了香奈儿5号的传奇。
香奈儿与狄米崔的这段恋情被人们不看好的另一个原因,与斯特拉文斯基密不可分。
爱情没有对错,但香奈儿有自己的原则。她习惯在爱情中占据主动,也喜欢被爱,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会为所欲为。爱情之于她是慎重的,是需要忠诚的,也是不愿将就的。
最后的最后,香奈儿与他们都没有走到一起,但“俄罗斯皮革”却被永远留存下来,成为两段情感的独特印记。
17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也许,喜欢上一个人只需对望的那一秒钟,爱上一个人只需寥寥几语的一天,而忘记一个人却需要回回转转的一生。
路上遇见的那些人,有的眉眼不抬,有的擦肩而过,有的展露笑颜,有的互诉衷肠,有的守护一生。总有一些人成为我们生命中的过客,陪我们走一段路程就不得不离开。我们再强大,也拗不过命运的手腕,只能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此时,香奈儿与艺术圈更近了一步,其事业发展也有了更多机遇,但香奈儿心中的伤痛却依旧存在。那段时间,香奈儿也经历了几次感情上的波动,但都无疾而终,也许那并不是香奈儿想要的。香奈儿的爱情走进了没有出路的死胡同,而卡佩尔留下的伤也依旧没有愈合。
米希亚仍旧一直为香奈儿介绍朋友,希望能有人代替卡佩尔在香奈儿心中的位置。
天不老,情难绝,香奈儿又怎会如此轻易将卡佩尔从记忆中完全抹去。
18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卡佩尔已离去了很长时间,悲痛依然在香奈儿的心底埋藏,但已不似当初那般浓烈。
这时候,一个叫比艾·列维迪的诗人闯入了香奈儿的生活。
列维迪是一个崇尚唯美、向往纯净和诗意的诗人,他才华横溢,性格清冷。列维迪没有伟岸的身材,更不是高官富商,他有的只是一字一句沁人心脾的隽永小诗,而这足以打动香奈儿。
列维迪身材瘦削,容貌清秀,身上自带诗人特有的忧郁气质,瞳孔无比深邃,流露着淡淡的忧伤。
在与列维迪相处的日子里,香奈儿不止一次从他笔下的诗句中读到了悲伤与哀愁。他的诗句仿佛注入了灵魂,能够懂香奈儿心中的痛苦,为她轻轻疗伤。
列维迪的确是一个极具天赋和才华的诗人,在他的言语中香奈儿似乎看到了希望,也让她放下对情感的戒备,从心里慢慢接近了他。
两个悲伤的人在一起取暖,是不是能够好过一点呢?
19
于是,在某一次聚会中,列维迪与香奈儿正式确定了情人关系。也许,两者之间并非爱情,而是一种特殊的情感,或是惺惺相惜,又或者是相互扶持。列维迪对香奈儿是痴痴的迷恋,香奈儿对列维迪是发自内心的“怜惜”。
总之感情的交错将两个人的命运连在了一起,而列维迪的出现给香奈儿黑色的生活添了一丝别样的色调,带给她新的生命力,让她逐渐从失去挚爱的阴影中走出来。
有人说,忘记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爱上另一个人。但是香奈儿从未想过忘记卡佩尔,她只是在缓解自己的痛苦,而这种能缓解至痛的情感,即使不是爱情,也更胜于爱情。
跟香奈儿以往的情人都不同,列维迪只是一个穷困潦倒的落魄才子,他白天在报社上班,晚上还要打零工。除却诗人的身份,他只是一个比普通人更可怜的男人,但是在文字的世界里,他是一个英明决断、骄傲富有的国王。
富足使人忘却思考,贫穷却能激发灵感。于诗人而言,这样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笔财富,列维迪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创作出了集访谈与诗歌为一体的《南北行》。
20
翻开列维迪的诗篇,读着那一句句直达心底的诗句,香奈儿在感动之余对这个男人又多了几分爱慕,悄悄地,香奈儿开始逐渐爱上了他。
与列维迪在一起,香奈儿变得小心翼翼。她不忍他生活如此拮据,又害怕直接帮助他会伤害他极强的自尊心。在这一点上,两人十分相似,所以香奈儿懂得列维迪,就像懂得她自己。
香奈儿自己开始写一些诗句,让列维迪为她修改评判,她再给他一定的报酬。逐渐走出阴霾的香奈儿不愿看到自己的情人一直阴郁,她想,也许对列维迪最好的鼓励莫过于让他的作品公之于世。
香奈儿偷偷联系出版社,表示愿意出资出版列维迪的诗集。在她心里,列维迪才华横溢,只是缺少一个机会。
果然,作品一经出版就大受好评,列维迪也进入了名人的行列,与很多艺术家比肩。值得一说的是,他还是毕加索的终生好友。
21
事情仿佛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着,香奈儿不再悲伤,事业蒸蒸日上,诗人也不再贫穷,两人在香奈儿的别墅里过着浪漫而自由的生活。
房子的装修布局都是依照列维迪的气质而设计,古香古色的书卷气息弥漫在每一处。香奈儿喜欢他,崇拜他的才华,愿意照顾他的生活,也愿意为他而奔波。
也许,列维迪太像自己了,他的敏感,他的倔强,他的初心不改,香奈儿从他身上仿佛能看到了从前的自己。
然而,香奈儿还是不够了解列维迪,他再像也不是自己。要说一点不同,那就是列维迪天生就是一个悲伤的人,两人之间也因此开始产生裂痕。
22
在《蓝色列车》的庆功会上,列维迪作为米希亚座上宾也在其中。彼时,香奈儿与列维迪之间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他一个人坐在角落中,与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格格不入,一切的热闹与喧哗他都视而不见,唯独深情而又有些回避地望着香奈儿。
他对香奈儿深深地迷恋,无可救药地爱着她,却又不满意她的生活,她的作风。他睥睨人世间一切的纸醉金迷,而香奈儿恰恰必须生活在这之中。
他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希望自己的作品被人诵读,但是当他知道香奈儿为她出资时,他又陷入极大的矛盾和被人羞辱的自卑中。
他是一个矛盾的分裂体。
于是,当这个故事本该有个美好结局的时候,列维迪却选择了悄无声息地离开。
23
事实上,列维迪并不是第一次离开香奈儿,只不过这一次更彻底。列维迪想要离开与香奈儿密不可分的一切纷扰,却又放不下对她的爱,于是在矛盾中来来回回,两人也几经分分合合。
这一次情人的离去,似乎并未激发香奈儿多大的情绪。
爱情始于爱情,更要终于爱情。
卡佩尔留给香奈儿的情伤,必须要以爱情为药方可治愈,而列维迪正是那一剂对症的良药,治好了她,也武装了她。
列维迪的离去,香奈儿多多少少懂得他,理解他。更重要的是,她已经对情爱产生了免疫力,自此,心着盔甲,万剑不得穿。
1926年,列维迪再度回到了巴黎,但是关于两人的结局,有的说他将自己全部的心血付之一炬,再次消失;也有的说他成了香奈儿的员工,用笔尖点缀她的时尚。
然而,这段感情始终没有结局,或许这于香奈儿而言就是最好的结局。
相关链接: 01 前言+第一章 壹 797797 02 第一章 贰至肆 03 第二章 壹至叁 296511 04 第二章 肆至陆 191135 05 第三章 壹至叁 546877 06 第三章 肆、伍 674489 07 第四章 723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