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朝绝对很有趣》作者:李飞
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
1.
—— 六郡归宋,两次北伐 ——
岳飞于绍兴元年至三年(1131-1133年)先后平定了游寇李成、张用、曹成和吉、虔州的叛乱,升任神武后军统制。宋高宗赐御书“精忠岳飞”锦旗给岳飞,后又将牛皋、董先、李道等所部拨归岳家军,岳家军兵力得到扩充。
绍兴四年(1134年)春,岳飞上《乞复襄阳札子》,提出收复陷于伪齐政权的襄阳六郡(襄阳府、郢、随、唐、邓等州、信阳军)的主张,并说:“恢复中原,此为基本。”奏议得到朝廷许可,但高宗又特别规定岳家军不得称“提兵北伐或言收复汴京”,只以收复六郡为限。
四月十九日,岳家军又重返民族战场,由江州向鄂州(今湖北武汉武昌)挺进。在从武昌乘船渡江北上时,岳飞情绪昂扬地对幕僚说:“飞不擒贼帅,复旧境,不涉此江!”
2.
五月五日,岳家军直抵郢州城下。六日黎明时,岳家军向郢州发起总攻。战斗异常酷烈,岳飞坐在大纛下指挥,忽然有一大块炮石飞坠在他面前,左右都为之惊避,岳飞的脚却纹丝不动。士卒攀登云梯,奋勇攻上城墙。此战杀敌七千余人。
郢州收复后,分两路进军。张宪、徐庆分兵东向攻随州(湖北随州);岳飞领军直趋襄阳,与伪齐主将李成(原为游寇)决战。李成见郢州一日便被攻破,再无勇气据守,仓皇逃遁。十七日,岳飞兵不血刃,凯歌入襄阳。五月十八日,牛皋便与张宪、徐庆合力攻下随州城,俘虏了五千伪齐军。16岁的岳云勇冠三军,手持两柄数十斤重的铁锤,第一个冲上城头。
3.
岳飞出师大捷,震动了伪齐政权。刘豫急忙调集兵力,还请来金朝的“番贼”,与河北、河东的“签军”增援。李成得到增援,欲夺回襄阳府,率领号称三十万大军反扑,又遭大败。金将刘合孛堇领军与李成会合,集结于邓州附近,筑寨掘壕,意图遏制岳军北上。岳飞遣王贵等由光化路,张宪等由横林路,前去掩杀。七月十五日,王贵、张宪在离邓州三十余里的地方,与敌军数万接战。岳飞又分遣王万、董先军兵,出奇突击,敌军大溃。俘金将领杨德胜等二百余人,夺马二百余匹,衣甲不计其数。只有高仲带领残部逃入邓州,闭门坚守。七月十七日,岳飞军攻取邓城,将士不顾矢石,蚁附而上。
4.
一场血战,邓城终被攻克。斩杀金、伪军无算。岳云又是第一个登城的勇士。岳家军攻拔邓州,活捉了高仲。岳飞随即派遣李道前往唐州,于二十三日收复了唐州州城。王贵和张宪同时在唐州以北三十里处,再次击败金与伪齐联军,以掩护李道收复州城。同一天,信阳军也被攻克。
岳飞收复襄阳六郡的胜利,震动了宋廷。高宗接到岳飞的捷报后,对胡松年说:“朕虽素闻岳飞行军极有纪律,未知能破敌如此。”胡松年说:“惟其有纪律,所以能破贼。”岳飞因功除清远军节度使、湖北路荆、襄、潭州制置使,成为有宋一代最年轻的建节者。
5.
岳飞克复襄汉是南宋头一次收复大片失地,且又攻取了原先由伪齐控制的唐州和信阳军,是南宋进行局部反攻的一次大胜利。
收复襄阳六郡后,岳飞奉诏移屯鄂州,临行以两千人守襄阳府和唐、邓二州,一百五十人守郢州,二百人守随州。由于岳飞努力整顿防务,重视发展生产,襄汉地区终于治愈伪齐蹂躏和战争的创伤,成为南宋连结川陕,北图中原的战略要地。
绍兴六年(1136年)初,宰相兼都督诸路军马张浚于镇江府(今江苏镇江)召开军事会议,研究北伐中原。张浚命令岳飞进军襄阳,做好直捣中原的准备。
二月,岳飞到临安朝见,随后返回鄂州,积极做好进军襄阳的军事部署。不料在三月,年已古稀的岳母姚氏病逝。岳飞悲痛不已,目疾复发,他一面奏报朝廷,一面自行解职,扶母灵柩至庐山安葬。并接连上表,乞守三年终丧之制。
6.
在朝廷再三催促下,岳飞忠孝难以两全,赶回军中,七月正式誓师北伐。岳家军兵分两路:一路往东北,由熟悉京西地理的牛皋统领,直奔镇汝军,牛皋早年在汝州鲁山县同金军作战,此时重返故地,精神抖擞,一战即攻克汝城,生擒伪齐守将薛亨,紧接着又乘胜攻克颍昌府,为这次北伐建立首功。另一路王贵、郝晸、董先等,向西北方向进军,在攻克卢氏县后,又西取虢略(河南灵宝),东下伊阳(河南嵩县),一路缴获粮食十五万石,降众数万。王贵在收复虢州后,又率军向西,力拔上洛、商洛、洛南、丰阳、上津五县,席卷了商州全境;杨再兴大败伪齐张宣赞人马,收复长水县(今河南洛宁县西南),直至洛阳西南的福昌(今河南洛宁县东北)。
7.
岳家军北伐大捷,宋廷为此下诏嘉奖说:“遂复商於之地,尽收虢略之城”,“长驱将入于三川,震响傍惊于五路”。收复商、虢等城后,岳飞向朝廷请示:如形势有利,将命王贵、牛皋两路合兵,自伊洛直渡黄河,与太行忠义民兵配合作战,收复河北失地。但他的进军计划没有取得朝廷支持,终因“孤军无援”和“以粮不济”,不得不退师鄂州。岳飞夺回商、虢等地,伪齐刘豫大为震惊。是年九月,刘豫调集三十万人马,号称七十万,向淮西发动进攻。高宗得报后,认为刘光世、张俊不足以守江淮防线,要调岳飞军沿江东下。诏书到达鄂州时,岳飞正苦于目疾。但他并未犹豫,立即向九江进发。赶到九江时,淮西战事已告结束。
8.
完颜兀术看到岳飞移军东下,中线空虚,有可乘之机,便于十月底、十一月初与伪齐合兵,向襄汉地区发动猛烈进攻。岳飞接到多地的告急军情后,当机立断,调集精锐第三次出师北伐。
岳飞出师到达各地之前,部将寇成、王贵、秦祐等已多次打退敌军进攻。岳飞大军开到前线,给守城将士以极大鼓舞,军威更振。商州转危为安。襄汉战线也因岳飞大军的到来,敌军不战而退。岳飞又准备收复蔡州,因见州城防守严密,“势不可攻”,乃作罢。
按照朝廷“规模素定,必不徒行”的意旨,岳飞此时已顺利完成任务,加之所带军粮有限,便决定还师鄂州。岳飞军撤退的消息传到敌营后,李成果然立即布置追击。王贵率军退到白塔地方,李成亲率刘复、孔彦舟等十员大将,合力追来。王贵、董先率军迎击,经过激战,擒获伪齐将领数十人,俘数千人,马三千匹,衣甲器仗无计其数。敌兵尸体填满溪谷,拥坠入水而死者无算。
9.
—— 挥师北上,大败兀术 ——
金太宗死后,完颜亶继承帝位,而军事首脑完颜粘罕(汉名宗翰)逐渐失势,于是年七月死去,完颜挞懒一派开始掌权。金趁刘豫借郦琼叛降出兵攻宋之机,将刘豫抓获,正式废除存在了八年的伪齐政权,并向宋廷呼吁和谈,条件是归还黄河以南故宋地,并放还高宗生母韦氏,归还已死的徽宗的梓宫。
高宗为“屈己求和”,进一步重用秦桧,并令其与金接通关系。韩世忠、岳飞对和议一事都表示坚决反对。岳飞在临安朝见时对高宗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高宗不听。
秦桧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跪在金使脚下,答应取消宋国号,作金的藩属,并每年纳贡,南宋与金的第一次和议达成。
10.
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发动政变掌权的完颜兀术废除对宋和议,亲统大军,以山东聂儿孛堇和河南李成为左右翼,取道汴京向两淮进军;右副元帅完颜撒离喝统率西路军,从同州(陕西大荔县)攻陕西。五月下旬,金军兵临顺昌(今安徽阜阳)城下,顺昌告急。宋高宗原不同意岳飞出兵,后恐顺昌有失,便命岳飞发兵救援。
岳家军在鄂州已整训三年,岳飞接诏后,立即派张宪、姚政率军东进,援救顺昌。未至顺昌时,刘锜已于顺昌之战中大败金军。六月下旬,当西线金军受阻,东线顺昌解围,局势稍有稳定,高宗便又命司农少卿李若虚向岳飞传达诏命,谕岳飞“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此时岳飞已率军开至德安(湖北安陆)。岳飞向李若虚陈述他恢复中原的谋略,李若虚素主抗金,他不顾矫诏之罪,主动支持岳飞北伐。
11.
岳飞随即挥师北上,在六月、闰六月间,张宪的前军攻下蔡州,牛皋的左军在京西路连克鲁山等县城,统领官孙显也在蔡州和淮宁府之间打败金兵。张宪、傅选又大败金将韩常,顺利收复颍昌(今河南许昌)。牛皋、徐庆随后和张宪会师,继而收复了陈州。中军统制王贵所部也在闰六月底和七月初接连攻下了郑州和西京河南府(洛阳)。
与此同时,韩世忠部将王胜收复海州(江苏东海县东),张俊部将王德收复亳州。
岳飞联络北方民间抗金武装,实施“连结河朔”的策略已有十年,此次派往河北的李宝、孙彦、梁兴、董荣等义军首领负责在太行山区和河北、河东等路组织当地忠义民兵,在后方配合岳家军作战,北方许多州县的民间抗金力量也纷纷揭竿响应,截至七月初,曹、怀、卫、孟等州都被攻克。至此,岳飞所部和由他联络的各地忠义民兵,对兀术盘踞的东京已形成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六面包围。
12.
不意正值此时,朝廷诏命张俊撤出亳州移屯寿春,又下诏驻屯顺昌的刘锜向江南调移。岳飞接连上奏,请求友军支援,“伏望速降指挥,火速并进”,没有得到朝廷批准。
完颜兀术得知驻扎在郾城的岳飞兵马不多,用骑兵一万五千人直扑郾城,企图一举消灭岳家军的指挥中枢。七月初八,兀术与龙虎大王完颜突合速、盖天大王完颜赛里等,率领金军在郾城北与岳家军对阵。兀术用“铁浮图”为主力,正面进攻,左右翼又辅之以“拐子马”,都是金军的精锐部队。岳飞令其子岳云率背嵬军和游奕军骑兵迎战,往来冲杀,并派步兵用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敌军,下砍马腿,使“拐子马”失去威力,杀伤了大量金兵。
13.
初十,金兵再犯郾城,岳飞在城北的五里店再一次大败金军。这时,兀术又调集了十二万大军屯于临颍县。十三日,杨再兴率兵出巡,在小商桥与金兵遭遇,竟以三百骑兵杀死了金兵两千多人,其中包括一百多名军官,杨再兴与所部全部英勇战死。第二天,张宪率兵再战,金兵只好退出临颍。
郾城之战后,金人不甘失败,七月十四日,兀术率十万步兵和三万骑兵攻颍昌。王贵、岳云分率精骑与金军战于颍昌城西。岳云以八百背嵬骑兵作正面攻击,步兵分左、右两翼,以抗金军骑兵。颍昌之战,岳家军“无一人肯回顾”,杀得“人为血人,马为血马”,大败金军,斩金军五千余人,俘士卒两千余人、将官七十八人,获马三千余匹。
14.
兀术退还开封,接连的失利使他哀叹:“我起兵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屦见挫衄!”金军大将韩常也不愿再战,派密使向岳飞请降。岳飞为大河南北频传的捷报所鼓舞,他对部属说:“今次杀金人,直捣黄龙府(今吉林农安),当与诸君痛饮!”
岳家军全线进击,包围开封。七月十八日,张宪与徐庆、李山等诸统制从临颍县率主力往东北方向进发,又击败五千金军,追击十五里。同时,王贵自颍昌府发兵,牛皋也率领左军进军。
兀术以十万大军驻扎于开封西南四十五里的朱仙镇,希图再次负隅顽抗。岳家军北上距离朱仙镇四十五里的尉氏县驻营,作为“制胜之地”。岳家军前哨的五百背嵬铁骑抵达朱仙镇,双方一次交锋,金军即全军奔溃。兀术最后只剩下一条路,放弃开封府,准备渡河北遁。
15.
—— 十年之力,废于一旦 ——
兀术正准备渡过黄河的时候,有个北宋时的太学生却要求进见,对兀术说:“太子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且退矣!”兀术忙问:“岳少保以五百骑破吾精兵十万,京师中外日夜望其来,何谓可守?”太学生说:“不然,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以愚观之,岳少保祸且不免,况欲成功乎?” 兀术经此人提醒后,决定暂不过河。而秦桧也早在暗中策划迫使岳飞撤军的事了。他们谋划的重要步骤是,让张俊从亳州退还寿春,命令韩世忠稳守淮东,不得继续前进,驻屯顺昌的刘锜远调江南太平州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置岳飞于侧面受敌、孤军无援的境地。
16.
就在郾城大捷捷报报上朝廷的时刻,秦桧串通张俊、杨沂中,策动并唆使谏官罗汝楫向高宗上疏,说:“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某若深入,岂不危也。愿陛下降诏,且令班师。”
高宗遂降诏,令岳飞班师。
七月十八日,即张宪从临颍杀向开封之时,宋廷传来班师诏。岳飞鉴于当时完胜的战局,上书争辩,大略为:“契勘金虏重兵尽聚东京,屡经败衄,锐气沮丧,内外震骇。闻之谍者,虏欲弃其辎重,疾走渡河。况今豪杰向风,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图之。”
17.
隔了两三日,大军先锋已进抵朱仙镇,完颜兀术已逃出开封之时,岳飞却在一天之内接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诏旨措辞严峻:命大军即刻班师,岳飞本人去临安朝见。据学者王曾瑜考证,高宗发十二道金牌的时间,大约是在七月初十左右,即他得到七月初二克复西京河南府捷报不久。
岳飞接到如此荒唐的诏令,愤惋泣下:“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然而在朝廷高压钳制之下,岳飞不得不下令班师。百姓闻讯拦阻在岳飞的马前,哭诉说担心金兵反攻倒算:“我等戴香盆、运粮草以迎官军,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辈无噍类矣。”岳飞无奈,含泪取诏书出示众人,说:“吾不得擅留。”于是哭声震野。
18.
大军撤至蔡州时,当地人民要求与部队一起行动,岳飞最终决定留军五日,以掩护当地百姓迁移襄汉。大军班师鄂州,岳飞则往临安朝见。北方忠义军孤掌难鸣,兀术回到开封,整军弹压,又攻取了被宋军收复的河南地区。岳飞在班师途中得知噩耗,不由得仰天悲叹:“所得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岳飞回到行朝,不再像以往慷慨陈词,只是再三恳请朝廷解除其军职,归田而居。高宗以“未有息戈之期”为由不许。
绍兴十一年(1141年)正月,完颜兀术再度领军南下。二月,岳飞领兵第三次驰援淮西。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参与抗金战斗。
19.
—— 天日昭昭,千古奇冤 ——
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国在无力攻灭南宋的情况下,准备重新与宋议和。宋廷乘机开始打压手握重兵的将领,尤其是坚决主张抗金的岳飞、韩世忠二人。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四月,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被调离军队,到临安枢密院供职。
五月,张俊在和岳飞巡视楚州韩世忠的军队时,暗中挑唆岳飞,欲一同分解此军,却遭岳飞严辞回绝。秦桧又欲陷害韩世忠,岳飞再次保全了韩。岳飞回朝后,即遭秦桧党羽万俟卨、罗汝楫的弹劾,诬蔑飞援淮西“逗留不进”、主张“弃守楚州”,要求免除岳飞枢密副使之职。八月九日,岳飞被罢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的闲职,岳飞自请回到江州庐山旧居赋闲。
20.
岳飞此时已无兵无权,但对他的迫害却仍在步步紧逼。在秦桧授意下,张俊利用岳家军内部矛盾,威逼利诱都统制王贵、副统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张宪“谋反”,继而牵连岳飞。
张俊私设公堂,对张宪严刑逼供,毫无结果之下,竟捏造张宪口供“为收岳飞处文字谋反”。岳飞在江州居留,为时甚短,就接到宋廷命令,召他回“行在”临安府。十月十三日,岳飞被投入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狱中,此前其长子岳云也已下狱。
岳飞义正词严地面对审讯,并袒露出背上旧刺“尽忠报国”四大字,主审官何铸见此,亦为之动容。何铸查得岳案冤情,如实禀告秦桧。秦桧却说:“此上(高宗)意也!”另派万俟卨接审此案,万由于并无可以定案判刑的证据,“不知所问”,只好“哗言”讹诈岳飞有“异谋”,有致张宪的“书信”,但又快一月,仍然“无可证者”。
21.
在这种情况下,有人出主意可另加两条罪状:一条是说岳飞当年奉命增援淮西,可是“逗留不进”。尽管不符真实,但胡说一通是可以骗人的。第二条是说岳飞“指斥乘舆”,曾私下对部将们说:“我三十二岁时建节,自古少有。”就是自比太祖三十岁做节度使,还说:“国家了不得也,官家又不修德。”就是辱骂皇帝。因为皆属口说,可以无凭,随便找个人证明一下就行了。万俟卨大喜,命大理评事元龟年将这些并不确实可靠的材料“杂定之,以傅会其狱”,上报大理寺。
十二月十八日,大理寺接到审判的材料,开始研究如何量刑断案,由于证据不足,意见存在分歧。大理少卿薛仁辅认为岳飞无罪,寺丞李若朴和何彦猷认为最多判徒刑两年。
22.
他们反映给大理卿周三畏。周再报告给万俟卨,禼默不作声。周说:“判刑应当依法,我岂能吝惜这顶大理卿帽子呢?”可是,万俟卨根本不听这些反对的意见,仍然以“岳飞私罪斩,张宪私罪绞,岳云私罪徒”定案,上报高宗,请“圣旨裁断”。
当时朝廷内外对岳飞一案十分震惊,许多具有正义感的官员,纷纷出面进行营救。宗室首领齐安郡王赵士褭上书说:“中原未靖,祸及忠义,是忘二圣不欲复中原也。臣以百口保飞无他。”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布衣范澄之上书说:“胡虏未灭,飞之力尚能戡定,岂可令将帅相屠,自为逆贼报仇哉!”还有进士智浃、布衣刘允升也上书为岳飞鸣冤。
23.
这时已罢官闲居的韩世忠,本已杜门谢客,绝口不谈政事,但实在无法平息愤懑的心情,还是去质问秦桧,有什么根据说岳飞谋反?秦桧回答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他蛮不讲理地认为,尽管岳云给张宪的书信找不到了,难道这个事就没有吗?我看是或许有的,可能有的。韩世忠见他硬把无理说成有理,只好怫然说道:“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乎?”
高宗和秦桧既然决心与金人讲和,就必须满足金人的条件杀掉岳飞。这既除掉了妨碍自己的绊脚石,又杀鸡给猴看,警告拥有军权的武将们必须顺从,使自己的统治基础得到加强和巩固,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不顾众人的反对,一意孤行,在这年的除夕,下达了“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的圣旨。
24.
当天,大理寺的执法官遵旨来到狱中,逼岳飞在供状上画押。岳飞知道最后的时刻到了,他想到自己一生尽忠报国,光明磊落,问心无愧;现在无辜被害,老天有眼,终有昭雪的一天。便镇定自若地提起笔来,在供状上写下了八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的死讯传出,百姓们都为之哭泣;消息传到金国,金国大臣们为此酌酒庆贺,并说:“和议自此坚矣!”
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冒险将岳飞遗体背出杭州城,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隗顺临终前,始将此事告知其子。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岳飞冤狱终于平反。隗顺之子告以前情,乃将岳飞依礼改葬在西湖栖霞岭。1178年,宋廷为岳飞追赠谥号“武穆”,宋宁宗时追封为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
25.
—— 爱“管闲事”的太上皇 ——
金主完颜亮南侵渡江前后,宋高宗一面下诏表示要亲征,一面早早准备好南逃的舟船,打算故伎重演。其时,南宋朝野的抗金斗志前所未有的高涨。而金朝南有中原民众的反抗起义,北有契丹族移剌窝斡的反叛起事,金世宗登基后政权尚未稳固。虞允文向宋高宗指出,当前正是我朝恢复中原的天赐良机,他只冷冷地回答:“朕知道了,你且去罢。”
在确知金主完颜亮被杀以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岁末,高宗才命皇子赵玮随他一起北上建康(今江苏南京),象征性地完成“御驾亲征”的壮举。在随驾过程中,赵玮协助处理朝章奏疏,恪尽臣子之道,赢得了随驾群臣的普遍赞誉。
26.
高宗看到了这种微妙的人心转向,金主完颜亮毁约南侵早使他的求和政策丢尽了脸面,绍兴三十二年二月返回临安,五月,他就下诏宣布决定禅位,正式立赵玮为皇太子,改名赵眘。他对宰执声称:“今老且病,久欲退闲。”而实际上,他退位后还活了二十五年,禅让这年仅五十六岁,身体十分健康。
赵构退位后,声称不再问朝政,其实也干预些政事。有一天,他去灵隐寺冷泉亭喝茶,有个行者对他照料得很殷勤,他打量了一番行者说:“我看你的样子不像个行者。”行者哭着诉说道:“我本是一个郡守,因为得罪了监司,被诬陷降罪,罚为庶人。为了糊口,只得来此处投亲,干此贱活。”赵构当即说:“我明天替你去向皇帝说明。”回宫后他果真对孝宗讲了,要复他的职。几天后他再去冷泉亭,见行者还在,他回宫后在宴饮时便怒容满面。
27.
孝宗小心翼翼地问赵构为何生气,赵构说:“我老了,没人听话了,那行者的事,我几天前就同你讲了,为何不办理?”孝宗回答说:“我昨日已向宰相讲起,宰相一查,说此人贪赃枉法,免他一死已是宽大,再要复职实在不行。”赵构却不顾这些,说:“那叫我今后怎么再见人,我已经答应他向你求情。”孝宗无奈,只得去对宰相说:“太上皇大发脾气了,那人即使犯了谋杀罪,你也得给他复职。”宰相只得照办。
比较而言,赵昚在南宋的九个皇帝之中还算是个拔尖人物,他不仅比较能干,而且比较正直,所作所为,并不令人失望。只可惜他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平,虽然在改革内政、发动北伐两个方面都尽心尽力,做出了不少成绩,最后还是壮志难酬,未偿宿愿。因为他做皇帝一共27年,却有25年生活在赵构的阴影之下。
28.
赵构虽然把帝位传给了他,但是还以太上皇的身份在各方面控制着他,老而不死、退而不休。他始终没有真正抓到实权。等到赵构去世,他也到了老年,要想有所作为,可惜时日无多,来不及了。
南宋初年那一段时间,正合民间谚语所说的两句话“好人不在世,祸害一千年”。凡是对国家中兴能够起到重要作用的文官武将寿命都不长久,使人无限遗憾;但是一直阻碍国家中兴的卖国贼赵构却肥头大耳地活到八十多岁,这是什么原因?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凡是忠于国家的文官大都殚精竭虑,宵旰为劳,可以说是累死的。例如宗泽,他如果能够多活一两年,王师一旦渡河,两河百万民兵纷纷响应,失地可以收回,国家复兴有望,可惜他却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他也可以说是被赵构气死的。
29.
凡是忠于国事的武将大都冲锋陷阵,勇往直前,正在青壮年时期就战死在战场上。至于39岁即一身系天下安危的岳飞,却是由赵构直接害死的。他如果能够多活几年,还我河山,洗雪国耻,是很快就可以实现的事。所以他在东京城下被逼班师的时候,会愤激地高呼:“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只有赵构这种极端自私的人,时时牺牲别人,专保自己的命,才能活到八十多岁。
赵构和赵昚名义上是父子关系,实际上是养父子关系。从表面上看,两人关系不错。赵构从许多赵氏子孙中选择赵昚当了接班人,以后又把他养在宫中二十多年,延请名师加以培养,一直到禅位给他。
30.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赵构都是赵昚的大恩人。赵昚对于这个养父,也能恪尽孝道,没有一丝一毫失礼的地方。所以后来人把他谥为孝宗,却也名副其实。不过他们二人之间,既是亲人,又是敌人。因为在一个重大问题上,他们之间的立场、态度都不一样。赵构是坚定的投降派,赵昚是坚定的抗战派。在他们父子相处的几十年中,凡是谈到国家大事,涉及抗金问题,那就难免发生矛盾。虽然表面上总是赵昚认错,无亏于孝道;实际上是矛盾越积越深,互相之间总在打肚皮官司。就在这父子两人大打肚皮官司的过程中,一次又一次地错失了复兴祖国的大好时机,最后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