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窗外的橡树又经历了一个秋天,常绿的叶子在萧瑟的秋风中挺立着。宫崎骏望向远方的树林,枯黄的落叶被秋风搅动。突然,风停了,滑行在地上的枯叶顿时失去了动力,沉寂下来;被风卷到上空的秋叶失去力量的支撑,无助地飘落在地上……宫崎骏看得出了神,那些叶子该何去何从呢?秋风肆意舞动,秋叶只能随着它到处飘零,想必秋叶也渴望像大树一般扎根地下,任凭秋风萧瑟,也不会被撼动分毫。
2. 宫崎骏不禁想到了自己,现在的自己虽然小有成就,但就像那树上的秋叶,终归会落下,到时的自己也要过这样飘零的生活吗?他不想做一片树叶,而是想要成为一棵有根的大树,有一块可以长久立足的大地,即便到了秋天满树金黄,也应当是硕果累累。宫崎骏的“大树梦”发芽了,不知秋天时候,那满树的金黄将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
吉卜力工作室的诞生
3. 《风之谷》吹来了一阵春风,但宫崎骏他知道成功的光辉在时间的冲刷下总会逐渐黯淡下去,若要延续辉煌,就必须持续展现自己的才能。因此,他又开始酝酿新作了。这次宫崎骏推出的动漫名为《天空之城》,宫崎骏拿着那些珍贵的手稿向一些动画工作室寻求合作,出乎意料的是等来的全部都是婉拒,其中的原因不是不看好宫崎骏的手稿,只是出于商人的谨慎——谁又能保证宫崎骏的下一部作品同样能够成功呢?
4. 当然,也有动画工作室的领导人不会如此胆小,也并非信不过宫崎骏的实力,而是因为宫崎骏在做动画的时候要求太高又太多。一个作品制作下来,实在是太过劳累,既要承担高昂费用,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精良却后劲不足成为宫崎骏团队在推出新作之初遇到的阻碍。宫崎骏意识到,依靠别人是无法长久的,事业和前途还是要握在自己的手里。于是他萌发了一个成立属于自己的工作室的想法。高畑勋对此表示赞成。想法从来都是一瞬间决定的,但要实际做起来,却绝不简单。
5. 宫崎骏自己也很清楚,即便是他,也无法断言下一部作品是否会成功。在日本出版界,一家专门经营动画的工作室更是前所未有,这是一场完全看不到结果的赌博,甚至连一些能够参考和用以衡量的因素都没有。此时的宫崎骏就如同一个站在峰顶的登山者,他看到了远处云雾中有一座似有似无的山峰,那里无比高耸,但是距离实在太远,云雾缭绕之下,他看不清需要翻越多少个山头才能到达那里,他甚至都不确定那缥缈的山峰是否真的存在。
6. 宫崎骏陷入了犹豫当中,是停留在这高耸的山顶之上俯瞰周遭的景色,就此享受有限的成就,还是再度去追寻那座似有还无的高峰?在难以抉择时,宫崎骏生命中的贵人兼指路人德间康快再一次伸出援手,展现了过人的胆识:“没什么可犹豫的,想做就做吧。”掷地有声的话语,给了宫崎骏信心和支持。世界著名的吉卜力工作室就此成立了。吉卜力的作品向来情感细腻且富有生气,奇幻的想象力也是其标志之一。
7. 吉卜力的名字是宫崎骏起的,其渊源可以追溯到意大利的一款侦察机,译为“撒哈拉沙漠的热风”。2003年,吉卜力工作室开始发行杂志,杂志名字便叫作《热风》。吉卜力工作室的成立把宫崎骏推上了人生事业的巅峰,当然也向他索取了不少“代价”。上天让宫崎骏走的人生路似乎永远都是那样跌宕起伏,工作室成立之初,同样走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如同在演绎宫崎骏那起伏多舛的上半生。
8. 随着吉卜力工作室的业务逐渐走上正轨,办公楼的选址摆在了宫崎骏面前。那个时候,无论是成立吉卜力工作室,还是为其选择办公地点,他一直处于犹豫的状态之中。当时的日本正处在泡沫经济的鼎盛时期,物价上涨,持续的通货膨胀使得地价被抬高。宫崎骏心存顾虑:地价如此昂贵,这时候建房子是否太不合适了?这一次,又是德间康快站了出来。他拍着宫崎骏的肩膀说道:“年轻人,能勇敢拼搏一把的时候,就竭尽全力去做吧!人生嘛,不短也不长,要懂得把握机会……
9. 你现在走的路相当于在负重爬坡,不用想这么多,钱嘛,在银行里总是跑不了的……”这番话对宫崎骏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也多亏了这些话,吉卜力工作室才算真正成立了。接下来,便是宫崎骏在动画领域真正发光发热的时候了。吉卜力工作室的位置定在了日本东京近郊的小金井市,占地面积300多平方米,自成立以来便以制作高品质动画而著称。宫崎骏、高畑勋负责创作,铃木敏夫负责宣传推广。
10. 1986年8月2日,吉卜力工作室推出第一部作品——《天空之城》。抱着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心理,吉卜力工作室迎来了“出师大捷”,电影《天空之城》获得了动画艺术日本电影第一位、每日电影奖大藤信郎奖、大阪电影展日本电影第一位等6项大奖。这不仅是吉卜力工作室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意味着在动画领域,宫崎骏带给世人的惊喜刚刚拉开帷幕。
吉卜力和它的作品
11. 事实上,吉卜力工作室是为制作《天空之城》而建立的。或许宫崎骏在一开始并没有期望它能够带来多大的成就,眼前的目标只是完成这部动画片。《天空之城》上映之后,宫崎骏便意识到自己马上就可以制作新的作品了。为躲避战乱在乡村生活的那段时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乡村往往是神秘的,流传着一些古老的传说,是小孩子的精神乐园,让他们心驰神往。
12. 在宫崎骏的乡村里存在着一群小精灵,它们像邻居一样生活在人类周围,栖息地就是那片神秘的树林。有时它们也会走出来,在人们身边玩耍、嬉戏,但是大人往往是看不到它们的,只有心灵纯洁无瑕的孩子才能见到。如果你坐在一棵树下,闭上眼睛听风的声音,或许也能听到它们互相追逐的脚步声……这个如同童话般的传说一直萦绕在宫崎骏的脑海中,即便此时的他已近知天命,却还是满怀憧憬。
13. 小时候的他非常喜欢在树林中玩耍,他一定也曾坐在林间的小路上,满心期待地等着那些路过的小精灵吧。宫崎骏一直把这个传说视为属于小孩子的精巧的梦,他也非常乐意去为所有的孩子编织这一场梦。就在这样的童心和情绪之下,1988年4月16日,《龙猫》问世了,并且一举拿下1988年度电影旬报十大电影,日本十大电影第一位,1988年度日本电影协会奖,最佳电影奖、最佳导演奖。
14. 《龙猫》是吉卜力工作室继《天空之城》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长篇动画。一直以来,宫崎骏都热衷于描写大自然,日本的四季景色分明。尤其是乡村,四季各有风貌,景色美不胜收,即便是夏季瓢泼的大雨和雷雨之后的深沉黑夜也都是大自然美的馈赠。《龙猫》的故事正是在这样的境地中展开,故事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在一个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中,为孩子们编织了一个美妙的梦境,唤醒了成人内心深处的童心。这是一部温馨而平静的电影,适合全家人一起观看。
15. 吉卜力工作室的标志就是根据龙猫的形象来设计的。很多人欣赏《龙猫》,惊叹于动画形象的独特设计,而关于“龙猫”和“猫巴士”的形象设计,并非宫崎骏有意为之。《龙猫》中的奇异形象并不是一开始就设计好的,率先出现的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感觉,这种感觉说不清道不明,有紧张、有愉悦,也有兴奋和期待,甚至是有些诡异,而这正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在孩子的世界中,能够让他们提起兴趣的不只是绚丽的蝴蝶和鲜艳的花朵,一个废弃的酱油瓶,一块荒废的小土坡都可能成为孩子世界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6. 我们身边一定存在着某种不可思议的东西,只是我们一直未能发现而已,但我们的感觉还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它们。就是凭着这种感觉,才有了《龙猫》中的形象。我们所看到的“龙猫”不过是给感觉营造了一个轮廓而已。想要做出好的动画,一颗诚挚的童心是必不可少的。正是这份童心童趣,我们才见到了一部部传奇瑰丽的“宫崎骏动画”。吉卜力工作室出品了几部作品之后,宫崎骏意识到一个问题——日本动画产业中的工作室从来都是“铁打的公司、流水的员工”。
17. 也就是说,所谓的动画制作工作室,在制作的过程中汇集了相应的制作人员,但这些人里面没有正式员工。虽然一部动画的制作从策划到上映是一场“持久战”,但是一部作品上映之后到下一部作品开始制作前会有一段时间的空闲,这段时间,工作室里面就没有这些“兼职”员工了。为了降低运营风险,工作室只有在需要的时候,才会临时招聘员工。但是这样做存在一个巨大的弊端——员工待遇极差,工作室愈走愈艰难。此时的动画产业在日本备受推崇,而支撑此产业的动画工作室却到了日渐消亡的地步,这实在是一种发展的畸形。
18. 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竟然是日本动画的开山鼻祖手冢治虫。这还要从他制作的日本首部动画片《铁臂阿童木》说起。当时手冢治虫要价极低,动画制作的所有成本都花在了人力之上,动画的质量完全取决于动画师的能力和水平,这是一场既要质量又要速度的“战争”。为了取得胜利,制作公司需要很多动画师昼夜不停地工作。动画师们忙碌起来便没有时间观念,只能吃住在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了公司的“耗材”。
19. 倘若公司做的是动画片,一部作品的完成周期可能需要一季度甚至半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员工们尚且可以专心创作。若是制作电影,其制作周期就会被大大缩短,一旦出现制作空档,员工们赋闲在公司,工作室徒增大量的人力成本。所以动画制作工作室向来都是“一剧一签约”的用人模式,这种运营体制的不稳定性便成了必然。宫崎骏等人对动画产业的这种运营模式提出了质疑,吉卜力工作室在制作动画之外,提出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培养越来越多的优秀动画师,并且确保他们能够在动画界安居乐业。
20. 日本动画界的很多人都以为,吉卜力失败之后便会面临解体,谁也没有想到它竟然连续推出了好几部赢得市场赞誉的作品,并且还发展成为一块“金字招牌”。像这种动画工作室,在日本有很多,但规模大都如同小作坊,原本吉卜力也应该接受这样的命运,就连宫崎骏都只是把它当成了一个可以安静创作的小城堡。但出人意料的是,吉卜力在不知不觉中日渐壮大起来,原本的小城堡逐渐扩张成了一个大城镇,不仅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自负盈亏,还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
21. 规模大了,管理难度就会随之变大。宫崎骏和高畑勋这两位主要创作者实在是有些分身乏术,培养新人和创作新作品成为吉卜力亟待解决的问题。1989年7月29日,吉卜力工作室出品动画电影《魔女宅急便》,首次拿下了日本国产电影票房第一的成绩。同年11月,吉卜力工作室招募了一批动画师,开始执行培养新人的计划。在《魔女宅急便》的制作过程中,宫崎骏让员工们制作了一些短片,以此来衡量他们的能力和水平。
22. 经过一系列严格的挑选,宫崎骏看中了一位新人,希望他来担任本片的导演。制作按部就班往前推进,但是在绘制分镜稿的时候,宫崎骏却临时产生了诸多创意。现如今,没有人比宫崎骏更了解这部作品,谁也无法保证这位新人能够临时领悟宫崎骏所有灵感。因此,众人在权衡之下,一致认为新人恐怕无法担此重任。于是宫崎骏不得不做回导演,吉卜力想要培养新人的计划夭折了。吉卜力没有放弃培养新人的努力,在这之后,宫崎骏又挑选了一位名叫近藤喜文的动画师。
23. 宫崎骏和他在制作TV动画的时候相识,知道近藤喜文擅长于刻画真实的人物动作。作为一名资深且高水平的动画师,近藤喜文成为吉卜力工作室不可或缺的人才。宫崎骏认可他的能力,于是便把下一部作品《侧耳倾听》的导演重任交给了他。1995年7月15日,由宫崎骏担任编剧、分镜制作,近藤喜文担任导演的作品《侧耳倾听》成功上映了。近藤喜文虽然经验不多,但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成为宫崎骏的左膀右臂。令人欣喜的是,《侧耳倾听》的票房较为可观,吉卜力也算成功培养出了一位新导演,这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近藤喜文的开山之作。
24. 《侧耳倾听》是一部描写年轻人的佳作,带给观众轻松的体验。这部由新导演执导的作品是否真的达到了电影制作的要求呢?这并不是否认近藤喜文的能力,纵观宫崎骏和高畑勋的合作历程,从东映的锋芒毕露,到吉卜力的功成名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早已成为了吉卜力的代名词,这也意味着,任何处在这二人之外所展现出的个性化作品都是与“吉卜力”相悖的。没有个性就只能永远藏在宫崎骏和高畑勋的光环之下,“培养新人”也就毫无意义了。这也给众多新人带来了巨大压力。不管怎么说,吉卜力工作室迎来了它的上升期,呈现出开枝散叶的势头,不管前景如何,总是值得世人期待的。
命里的贵人——德间康快
25. 宫崎骏能够拥有今天的成就,吉卜力能够顺利地发展,似乎并不是宫崎骏一个人的功劳。在他迷茫时推了一把、在决定吉卜力诞生与否的决策上坚定拍板的人——德间康快成为一个关键人物。之前已经了解了德间康快对宫崎骏个人事业的帮助,也看到了一些他助力吉卜力工作室成立的经过,那么在吉卜力运营的过程中,德间康快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呢?德间康快有时候会在吉卜力工作室中现身,但他总是默默地来,又悄悄地走,从来都不会干涉创作。
26. 当时《龙猫》和《萤火虫之墓》的前期策划和中期制作都已经完成了,接下来就是寻找发行公司,筹备上映事宜。一切都看似顺利,却遇到了一个难以理解的问题:发行商仅仅看到这两部作品的名字,就惊出了一身冷汗——一个涉及“鬼怪”,另一个牵扯到“墓地”,故事肯定充满了黑暗和危险,这实在是太可怕了!作为动画制作人,宫崎骏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作品竟然会以这样的理由被拒之门外,顿时陷入困境。吉卜力内部竟无人可以解决发行问题,德间康快只好亲自上阵。
27. 经过几轮游说,发行公司终于接纳了这两部影片,《龙猫》这才得以同观众见面。当然,这位德间社长也存在“不严肃”的一面,甚至还有一些孩子气。1992年7月18日,由宫崎骏导演的《红猪》上映,德间康快竟然把自己的《俄罗斯国醉梦谭》安排在《红猪》的同档时间播出,意图与宫崎骏一较高低。这一做法使得铃木敏夫目瞪口呆。虽然以开玩笑的方式与宫崎骏展开了一场“商业战争”,但是德间康快对于宫崎骏的电影向来非常珍视,并且为了保护这些作品,不惜放弃绝佳的商机,这份心意令宫崎骏大为感动。
28. 自1997年7月12日《幽灵公主》上映以来,这部影片的人气就一直居高不降。迪士尼看到了商机,于是与德间康快洽谈,表示愿意与之合作,让《幽灵公主》在世界更多地方播出。这本应皆大欢喜,但原本乐意的德间康快却临时反悔了。原因归结于迪士尼提出的一个条件——影片时长为两小时,篇幅太长,并且不乏暴力场面,要求进行适当剪辑。对于这项要求,德间康快毅然拒绝了。其实,这样的情况并非没有前例。
29. 《风之谷》热映之际,也被北美的发行商看好,但是在国外播出时不仅剧名被篡改成《风之战士》,还被人肆意删减了诸多镜头。德间康快对此大为恼怒,为了避免《幽灵公主》重蹈覆辙,德间康快当即拒绝了迪士尼提出的条件。这一做法令宫崎骏感动不已,也令吉卜力内部的制作人员对他肃然起敬。2001年10月,宫崎骏开办了一家动画展览美术馆——三鹰之森吉卜力美术馆。但成立过程也不顺利——因为需要使用4000平方米的建设场地,在土地购买征用的时候遭到了地方政府的反对。
30. 这时,德间康快再一次站了出来,把当时数十亿日元的建设经费和相关设施全部捐赠给了三鹰市,这才使得美术馆得以成功落户。在之后的岁月里,宫崎骏时常会提到德间康快这位贵人。他还说出了一番幽默的话语:“我一直在动画行业内摸爬滚打,所接触的企业家少之又少,一直以来,我都认为世界上的企业家都是德间社长这样的人。后来我频繁接触诸多领域的企业家,才发现德间社长作为一个商人,当真算得上是‘稀有人种’。”
31. 2011年7月16日,由宫崎骏负责的剧本《来自虞美人之坡》成功上映了,动画中有一位德丸理事长,据说这便是宫崎骏依照德间康快为原型所刻画出来的形象。现实中的德间康快曾经被委任为逗子开成高中的理事长,这是一个“顽劣学生横行”的学校,校长和老师在管理方面用尽方法,仍不能使之有所改进。而德间康快利用商业中的管理经验,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便把这个萎靡不振的学校拉回了正轨,拯救了诸多误入歧途的学生,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尊敬爱戴,也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好评。
32. 在宫崎骏的印象中,德间康快有一句有趣的口头禅:所谓钞票,不过是一些没用的纸片。作为一个商人,德间康快并未把金钱看成衡量业绩的标准。在他眼中,钞票的价值就是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他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在宫崎骏的身上投钱。这在商业层面,似乎算得上是一种“高雅”的金钱观。就是这样的金钱观,却使德间康快一直处在负债经营的旋涡当中。与此同时,他还在不断地扩大经营规模,致使公司的运转愈发不堪重负。
33. 2001年,德间康快去世了,伴随着他的离去,这个媒体帝国也分崩离析。公司的很多产业被其他商家买走,大映也被角川书店接收。2005年,吉卜力工作室脱离德间书店,走上了独立经营、自主发展的道路,宫崎骏担任工作室的董事。倘若宫崎骏在人生路上没有遇到德间康快这位贵人,或许世人就见不到这个传奇的吉卜力工作室,也看不到这些奇幻瑰丽的宫崎骏动画了。德间康快是一位高瞻远瞩的企业家,他看中宫崎骏的才华,并且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帮助他。或许只有德间康快这样的贵人,才能推开那座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大门,把宫崎骏的动画尽数展现在世人面前。
后继无人——动画王国的尴尬
34. 当我们面对耀眼的强光时,第一反应就是回避,很少有人会迎着强光继续前行,所以才会有曲高和寡的孤独和无奈。一个发出的光太过强烈的人,向来难有比肩者,无论敌人还是伙伴。宫崎骏的人生和他的作品似乎都被附上了先苦后甜的“魔咒”,让迪士尼倾倒的《幽灵公主》在制作的过程中也曾遭遇了重重阻碍。仅仅是动画师,吉卜力工作室就聘用了27个。
35. 一直以来,吉卜力都在不遗余力地培养新人,而负责原画创作的动画师也都是新人,但是新人的工作速度太慢,无法在原定时间内完成定额的工作量,极大地延误了制作进度。宫崎骏大为恼火,他时常在办公室里拍着桌子怒吼:“你们都是职业动画师,连进度都赶不上来,就不觉得惭愧吗!”为了缓解眼前的局势,宫崎骏不得不把原画创作的任务交给了资深老画师。吉卜力为员工尤其是年轻员工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跟随在宫崎骏这位动画大师身边,自然能够快速提升自己的漫画水平。
36. 因此,他们也想保质保量完成工作,竭尽全力地满足宫崎骏的要求。但事实上,他们越是如此顾忌,就越难以下笔,进度反而越慢,由此形成了一个死循环。这,就是吉卜力面临的一大难题。经历磨难之后,《幽灵公主》终于完成了。这是宫崎骏的心血大作,承载了诸多制作者们的期望和愿景。谁也没有想到,在《幽灵公主》的试镜会上,宫崎骏突然宣布退休,这一消息令业内人士惊异。更令人吃惊的是,他紧接着提出了吉卜力工作室的一项用人理念:从今往后,吉卜力只录用50岁以上的老年人。
37. 这项“老年吉卜力”的设想震惊了整个日本。《幽灵公主》上映之后,吉卜力便成为一个备受男女老少都推崇的国民动画品牌。与迪士尼的合作也把吉卜力推向了更高的台阶。此后,宫崎骏如约离开吉卜力。但是退休后的宫崎骏并没有就此“清闲”下去,他成立了新的事务所,名为“豚屋”。之后豚屋便成为版权管理事务所“二马力”的画室。宫崎骏原本打算通过在吉卜力退休而减轻工作压力,谁知天不遂人愿。在离开吉卜力之前,宫崎骏把工作室交给了自己的得力新人近藤喜文。
38. 凭借导演《侧而倾听》,宫崎骏已经完全认可了他的能力。就在所有人认为近藤喜文即将开创吉卜力新时代的时候,年仅47岁的他竟然不幸离世,真是天妒英才!而当时的吉卜力正在制作近藤喜文的第二部作品,不想这部作品却因为他的罹难而夭折了。这是吉卜力的一大损失,也是动画界的一大遗憾。哀痛过后,宫崎骏发现,吉卜力再度回到了“没有接班人”的尴尬起点。
39. 为了找寻接班人,在1998年9月到1999年2月,吉卜力举办了一次名为“动画导演讲座”的活动,宫崎骏亲自出马担任塾长,并且在宣传海报上亲笔题字:总能找到一个好苗子。讲座听众面向全国,只要有意向成为动画导演,并且想要在吉卜力工作室任职的都可以报名参加,入选之后便可以享受周期性的讲座培训。这一活动吸引了大批报名者。开展讲座活动期间,东小金井塾内的人流量达到了千余人。
40. 对于吉卜力来说,这个活动就相当于一次海选。因为内部人员没有合适的,宫崎骏就想在有意成为动画导演的人中找寻吉卜力的“有缘人”。在这个千分之一的海选中,仅有13人脱颖而出。能够瞬间刷掉这么多人,可见吉卜力的门槛还是很高的。接下来,宫崎骏便对这13个人开展了每周1次、每次5小时的讲座培训。遗憾的是,宫崎骏并没有找到那位有缘人,这次历时5个月的活动也无疾而终。实际上,早在1995年,吉卜力就举办过类似的讲座,旨在海选接班人。
41. 当时的塾长是高畑勋,结果同样是无所斩获。或许是两位动画大师的要求太高了,大家总也无法获得他们的青睐。群龙不能无首,无奈的宫崎骏在1999年1月重回吉卜力,就此出任社长。《幽灵公主》的作画导演是一位名叫安藤雅司的年轻人,他只有28岁,年轻有为。因此,当宫崎骏推出《千与千寻》的时候,有人曾建议让安藤雅司参与执导,借此机会培养他。宫崎骏也有意为之,当时他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一直在为培养年轻人而煞费苦心。安藤雅司抓住这个机会,充分展现了自身的才能。
42. 众人似乎暗自庆幸,并对吉卜力的未来有了一个积极的期许。可是好景不长,安藤雅司在刻画女主角的人物形象时,一改宫崎骏惯用的“活力少女”形象,将千寻描写成一个非常真实的“现代女孩”。这一点在影片的开头部分展现得极为明显。毕竟安藤雅司不是宫崎骏,作品中存在自己的个性也极为正常,只要整部影片能够保持统一风格,也未尝不会给观众带来眼前一亮的感觉。后来影片的分镜稿制作出现了一些问题,之后宫崎骏前来救场。他不顾整体的人物风格,将千寻画成了他较为熟悉的“活力少女”的形象。
43. 这就导致了影片制作进行到后半部分的时候,二人的意见持续相左,矛盾愈演愈烈。虽然《千与千寻》的总导演依然是宫崎骏,安藤雅司仍旧作为作画导演,但《千与千寻》完成之后,安藤雅司就离开了吉卜力工作室,众人的期待顿时化为了泡影。2001年,宫崎骏获得读者选出的十大日本电影导演奖,在获奖者访谈中,宫崎骏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毫无疑问,动画界的导演数不胜数,从事动画行业的人群还在稳增不降,但是我始终没有等到一个看上去较为清晰的‘新人’。”“一直以来,我都看好庵野秀明,他的动画像极了‘拆卸作业’,他无所顾忌地在作品中展现自己的缺点,却能够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44. 但除了他之外,我尚未发现值得关注的第二人。”“现如今,从事动画行业的新人不是被日渐孤立,就是沉沦在自我意识的陷阱中无法自拔。这就给上任的新人们出了一道难题,若想走得更长更远,就必须让这些消极的员工们重拾希望,在团结的基础上带着大家一同前进。”“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动画导演,影片的好坏也从来不是拿长度来衡量的。倘若执导长篇电影,导演的选择必须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否则就对不起诸多制作人员昼夜不息的辛勤劳动。
45. 近来我总是伤感得很,或许那个曾经属于我们的小时代已经结束了吧。”现在的年轻人都有着绝佳的工作机会,但是没能充分发挥出自身的能力,宫崎骏对此深表无奈。《千与千寻》中的无脸男或许就是现代年轻人的写照吧。宫崎骏有意将自己的心血交给长子宫崎吾朗,宫崎吾朗也在宫崎骏的指导下导演过几部动画电影,其中有一部叫作《地海战记》,反响并不是很强烈。2011年7月16日,宫崎吾朗的第二部作品《来自虞美人之坡》被搬上了银幕。
46. 这部作品获得了2012年第35届日本电影学院最佳动画电影奖,但知名度和影响力还远远达不到宫崎骏的水平。观众们很清楚这部电影的导演是宫崎吾朗,但影片中仍然浮现着众多宫崎骏的影子,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新奇的特征。宫崎吾朗表示,就像宫崎骏所说的,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做动画导演,“作家性”很强的导演并非是他擅长的职位,比起这个,他更愿意做一个普通的工薪族。
47. 后来,吉卜力大力改革动画师的待遇,员工的利益虽然有了保障,但是放眼望去,坐在办公室里的人不过是一些只会生产“宫崎骏式动画”的流水线工人罢了。《千与千寻》的制作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与此同时,由吉卜力出品的《哈尔的移动城堡》和《猫的报恩》也处在策划阶段。当时,吉卜力希望能够与东映动画中一位名叫细田守的动画导演合作,请他执导《哈尔的移动城堡》。就细田守来说,他很乐意能够与宫崎骏共事,之前他也曾应聘过吉卜力工作室。
48. 接到吉卜力的邀请之后,他似乎有些骄傲,于是高傲地说了一句:“不管对方是谁,吉卜力又如何?我在乎的只是这部影片是一个长篇电影,在我看来是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后来,《哈尔的移动城堡》的企划案由于种种原因被迫停止了,但是来到吉卜力的细田守并没有因此而失去热情,相反,在2009年到2012年的时间里,他展现出了足够的活力,一举推出了诸多作品。很多人都把目光投向了细田守,期待他能够成为宫崎骏眼中的得力新人。
49. 细田守与宫崎骏真的能够和睦共事吗?在找寻接班人时,宫崎骏很矛盾。他既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以超越自己的不世之才,却又自恃其才,认为没有人的能力能够强过自己。这似乎是吉卜力一直后继无人的根源所在。自从《风之谷》热映之后,出续集的风声一直萦绕在动画界,被宫崎骏称赞过的庵野秀明对此“觊觎”良久,却一直苦于没有得到宫崎骏的首肯。
50. 2014年5月,《文艺春秋》刊登出了一篇有关此则消息的访谈,访谈声称,在2013年,宫崎骏曾表示自己没有拍《风之谷》续集的打算,倘若庵野秀明想拍,那便去拍吧。得到首肯的庵野秀明欣喜异常,而这个似有非有的《风之谷》续集若真要与观众见面,似乎还有一段时间,不知道在庵野秀明与宫崎骏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吉卜力的未来是否会在庵野秀明的身上出现转机呢?这些只能交给时间去验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