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靳中原 著
本文为原著节选转载,仅限戏鲸平台有声爱好者演播练习用。禁止任何形式商用,仅供习读,如侵联删。
——古代女子的出游和远行
01
古代旅游达人徐霞客的日常:走错路,被人骗,写游记卖到爆……跟我们现代旅游达人的际遇并无不同。
但他是男人。
古代女子也能随意出门,随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吗?有点难。
古时女子地位卑下,"男外女内""男游女守""女子无故不出中门"等观念根深蒂固,古人认为女人的价值就是"相夫教子",就是"事在供酒食而已"。《玩斋集》中更是直言:"游观非妇人事也。"
在各种条条框框的压制下,古代女子的旅游机会并不多。最常见的出游是踏青郊游、赏灯会、逛庙会和其他一些民俗活动。
02
春秋时期,人们每到春天都会郊游,"士与女,殷其盈矣",指男男女女们在河边站得到处都是。
另外,三月三、五月五、九月九等节日,各地有龙舟、登高等休闲活动,这种时候女子可以与家中男子结伴出游。
魏晋时的女性地位较秦汉时要高,较为开放的时代风气加上受少数民族习俗影响,女子更爱逛了。晋书《抱朴子》中写道:"而今俗妇女,休其蚕织之业,废其玄紞之务,不绩其麻……或宿于他门,或冒夜而反,游戏佛寺,观视渔畋,登高临水,出境庆吊,开车赛帏,周章城邑。杯觞路酌,弦歌行奏。"意思是女子们不干家务,四处游玩,晚上要么睡在别处要么夜里才回,乘车也不遮面,唱歌跳舞喝酒游玩,好不潇洒。
03
宋元时还有胆子大的女子去近郊夜游,《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山子茶坊,内有仙洞、仙桥,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明代时还有"游百病"的风俗。每年正月十六这天,女子们身着盛装相邀出门,走桥拜庙登城,甚至出城野游,以求去病延年,也称"走三桥"。《如梦录》记载:"街中男妇成群逐队,至二更,巨室大家宅眷出游……如此三夜金吾不禁,任意游乐。"
除了郊游,也有少数远游的机会。
明代一些信佛道的女子会跟着香会出行,到名山大寺进香礼佛,《登岱记》中记载:"每岁三四月,五方士女登祠元君者,数十万。"《醒世姻缘传》中写山东两位道婆组织八十名妇女,坐轿骑驴,长途跋涉,到泰山烧香,"一为积福,一为看景逍遥"。她们在泰山顶还遇到来自云贵、四川和两广的妇女。
04
明代的香会不仅是宗教团体,还是能组织女性团队游的旅行社,她们要朝普陀,上武当,登峨眉,观遍天下。
清代有位女旅行家单士厘,跟随丈夫游历了日、德、法、英、意、比等国,写下《癸卯旅行记》和《归潜记》,是最早的中国女子出国游记。
偶尔出趟远门,一定得想好带什么。
古时旅游第一件要带的就是证件。西周时人们旅行或迁徙前先要申领"符传",出入城门关卡、入住驿馆旅舍都要出示,以证明自己是良民,也称为"过所"。
05
古代住店也要登记,有专门的旅客登记本,称为"店历",《万历会典》中记载:"凡客店,每月置店历一扇……逐日附写到店客商姓名、人数、起程月日,月终各赴有司查照。"住店就得登记,月底要一一查验的。
晚上还有查房。据记载,天黑时治安官会来旅舍按登记簿逐一查对住客,盖印后关门,次日天明时治安官又来,按名单唤起客人再次查对。
古代女子近郊游是和女伴或婢女相伴,远游多为随父随夫随子或随同别的亲属,证件什么的麻烦事交给男子就好,她们操心的多是日常事务,如出游服,再如野餐盒。
06
古时把野餐用的食盒称为"標",有单层有多层,内分多个小格,装点心、水果、茶饭。有方形、圆形、花形、动物形,有漆棵、瓷漯、竹棵、银铜樑、螺钿漯、提梁棵……一个小小饭盒,古人花了无数心思。
还有带把手的"提炉",内分三层,第一层装炭薪,第二层装可煮茶、温酒的小锅小壶,第三层装小火炉。
还有装杂物的"备具匣",内装香烛、茶盒、梳具等小物件,从骰子、裁刀、牙签、挖耳勺到写诗的红笺,一应俱全。还有装酒水的"梳",可以做托盘的"橘"……古时出游因为诸多不便,还要准备坐毡、杯盏、火种、笔墨、棋扇,还有熟艾、大黄、甘草、干姜等驱虫解毒的常用药,还有披荆开道的锄头,有时还要带上"虎子"(尿壶)。
07
古时厕所并不是客房标配,又没有庭院灯,晚上起夜万一掉进茅坑怎么办?自带虎子又方便又卫生。沈括在《忘怀录》中写道:"(出行)须带笔墨纸砚,酒器茶盏,斧子锄头,刀子,油筒,虎子……"
出游物件准备妥当,交通工具就得上场了。
古代女子出门要"拥蔽其面",乘坐四周有围挡的车舆。贵族女子出行要根据出行的场合和乘舆制度来匹配不同的车辇,不管什么车,都要豪华气派。
《太平广记》中记载杨贵妃出游时的座车"为一犊车,饰以金翠,间以珠玉,一车之费,不啻数十万贯"。结果装饰太重牛都拉不动,只好改为骑马:"既而重甚,牛不能引,因复上闻,请各乘马。于是竞购名马,以黄金为衔笼,组绣为障泥……"
08
而民间女子出行多坐牛拉的犊车、驼拉的奚车、还有驴马车,还有辇、與、檐子、兜笼等人力车。出行乘具的多样化,让各个阶层的女子出行更为方便。比如有帷幔遮挡的"辎车",有毛毡为蓬的"毡车",多为贵族女子乘坐。而四面没有遮挡的"轺车",则多为普通女子乘坐。
隋唐时因为多民族文化交融,社会风气较为开明,女子们的精神面貌开朗奔放,勇敢张扬,不但要逛,还要穿着清凉、骑着马逛。杜甫在《丽人行》中写道:"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人锦茵。"描写的就是唐代贵族女子骑马春游的景象。
09
玩开心了,不得发个朋友圈?
古代女子没办法自拍发九宫格,但那些名媛才女用诗歌记录见闻和心情,留下很多别具特色的行旅诗。
如清代张玉仪游览九江香炉山时写下的"万串明珠千尺练,海风吹挂蔚蓝天",与诗仙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比,少了气势,却别有一种味道。
还有范满珠《旅夜》中的诗句"残灯明灭乱虫啼,展转乡心月渐低",则写出了人在旅途的思乡之情。
10
这些题写在驿站客舍墙壁上的诗歌,称为"雪壁题诗"或"素壁题诗",就是古代女子的"朋友圈",只有有缘(同路)人可见。
跟今人发圈吐槽一样,古代的女子出行在外,心有所感也喜欢"诗板留题",并能引发热议,得到很多人回复:"迨回程,和已满壁。"以至于时人出行投店,先要看墙壁上的题诗:"驰担小留次,观壁间题字,或得亲朋姓字。"意思是歇担的那一会儿工夫,都要翻翻"朋友圈",看有没有亲朋故旧发的动态。
11
宋代女子张惠卿在《题常山店壁》中写道:"迢递投前店,飕飗守破窗。一灯明复暗,顾影不成双。"元代女子万俟蕙柔在《题壁》中写道:"两行血泪孤灯下,万里家乡一枕中。"更是把旅途中的愁绪写得入木三分。
还有因为"朋友圈"而结缘的。
宋书《随隐漫录》记载陆游住在驿馆时看墙上题诗,其中有一首写道:"玉阶蟋蟀闹清夜,金井梧桐辞故枝。一枕凄凉眠不得,呼灯起作感秋诗。"陆游看了大爱,询问得知诗作者原来是驿卒之女,就收纳为妾。这种"网恋"的根基毕竟不深,半年后此妾就被正妻逐出,驿卒之女悲情赋诗:"不合画春山、依旧留愁住。"
12
除了这些常规性的出游,古代女子还有婚嫁宦游、丧乱出游等偶然性的旅游机会。如清代女子陈芸跟着丈夫沈复游了太湖后,不由大发感慨:"此所谓太湖耶?今得见天地之宽,不虚此生矣。想闺中人有终身不能见此者。"
仕宦游则是女子因丈夫或父亲的迁官而出行,如宋代的李清照,她的丈夫自二十三岁出仕到四十九岁去世,其间仕任多地为官,她则随夫同行,一路游山玩水。古时兵乱频繁,丧乱出游都是衣食无着、担惊受怕的逃难,根本没有闲情逸致观山看水。
13
还有那些"治外""方外""化外"的女子出游。"治外"指那些不受国法和古代伦理约束的皇族妇女,她们可以无所顾忌地游乐,如褒姒之游骊山、隋炀帝萧后之游江都;"方外"指寺庵女冠,或那些隐士的女眷跟着隐士优游山林,如唐代隐士田游岩,"其母及妻子并有方外之志,与游岩同游山水二十余年";"化外"指那些居于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女子,她们虽在朝廷治下却未被儒家伦理所教化,出行也比较自由随意,如广西平府左州是壮瑶杂处的偏僻之地,当地女子们"婚嫁歌唱,踏青为媒"。
还有那些卖艺女、歌姬和女侠们的"江湖游",如南齐时表演"鹅笼幻术"的艺人中就有女子随行,又如隋唐时红拂与李靖的侠游,"促鞭而行,及期,人太原"……
14
我们现在这种说走就走的旅游,对古代绝大多数的女子来说都是奢望。而那些跟着亲属经商宦游的出行,少了随心随性的自由,只有被动跟随的无奈,或许只能称为远行而非旅游。唐代女子周仲美跟随丈夫过着四处辗转的生活,后来被丈夫抛弃在金陵,只能依附舅父游宦异乡。她在《书邮亭壁》中写道:"江乡感残春,肠断晚烟起。回望太华峰,不知几千里。"
心中安逸,哪怕原地闭目,也在画中。心无所依,即使景色再美,也是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