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释 膏肓:古代医学术语,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这里被认为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指病情险恶无法医治。后来也用以比喻问题严重,无可挽救。
出处 《左传·成公十年》:“公疾病,求医于秦……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景公得了病,不久他梦见了一个大鬼,披散的长发拖到了地上,拍着胸膛跳起来说:“你杀了我的子孙后代,这是不义。我已经请求天帝,得到了他的许可,可以报仇了。”大鬼弄坏了大门和卧室的门跑了进来。景公害怕了,躲到内室,大鬼又弄坏了内室的门。景公醒来后问巫师,巫师说:“这梦大概暗示你会吃不上即将要收的新麦子,很快就要死了。”
景公的病情加重,向秦国求医,秦国国君派了一个医生。医生还没到,景公又梦见两个小孩儿,他们说:“那人医术高明,恐怕会伤害我们,我们该逃到哪里?”其中一个说:“躲到肓之上、膏之下,他能把我们怎么样?”医生到了以后一看,说:“这病救不了了,病灶在肓之上、膏之下,针灸、药力都到不了这地方。”景公赞叹说:“真是高明的医生啊!”
六月麦收后,景公想吃新麦,就派甸人(官名)献上了新麦,由御厨烹煮好,随即召来那个巫师,给他看新麦做的饭食,然后把他杀了。将要吃的时候,景公突然感到肚子胀,就去上厕所,结果掉到里面死了。
近义 不可救药
反义 妙手回春
例句
这人什么坏事都干,已经病入膏肓,不可挽救。
解释 比喻虚幻无实或无根据地臆测。
出处 《汉书·郊祀志下》:“听其言,洋洋满耳,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西汉成帝晚年,因为没有儿子,就特别喜欢鬼神之事。许多上书谈祭祀和方术的人,都得到了待诏的官职。这些人大搞祭祀和方术,花费巨大,但都没有明显的功效。谷永就劝说皇帝道:“我听说要明了天地的本性,就不可被神怪迷惑;要知道万物的性情,就不可被不同的种类蒙蔽。那些方术之士背弃了仁义的正道,不遵守五经的言论,大肆称说怪异鬼神,都是些欺骗众人的邪恶之徒。他们依靠旁门邪道,心怀虚伪,以欺诈君主。听他们的谈论,滔滔不绝,好像马上就可以遇到仙人,假如去访求仙人,却空空荡荡,如同想抓住风捉住影一样,始终不能求得。因此,英明的君主远离他们,不会听从他们的胡言乱语。《论语》曾说过:‘孔子不谈怪异和鬼神。’希望陛下远离这些事情,不要让邪恶的人有可以窥视朝廷的机会。”谷永说得确实很有道理,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近义 道听途说
反义 耳闻目睹
例句
算命的人喜欢说一些谁也听不懂的怪诞言语,再制造出一些捕风捉影的说法,察言观色,骗取钱财。
解释 逞:如愿,满意。本指心怀不满而行为不轨的人。后泛指违法乱纪、为非作歹的人。
出处 《左传·襄公十年》:“初,子驷为田洫,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皆丧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乱。”
子驷是春秋时期郑国人,他拥立郑简公,杀死反对派,成为执政大臣。子驷主持国政后,整治田间沟渠和田埂,损害了贵族司氏、堵氏、侯氏、子师氏的土地。于是这些贵族联合起来,又聚集了一群心怀不满的人,发动叛乱。
叛军攻入国都和宫廷,杀死了子驷,以及司马(最高军事长官)子国、司空(最高工程建设长官)子耳,并劫持了国君。子驷的儿子子西听说有叛乱,因为不作准备就去追赶,所以未获成功,只收敛了父亲的尸首。子国的儿子子产听说后,先安排好守门的警卫,再配合各方面的官吏整顿好防守设备,然后才把家兵排成队列,带领十七辆兵车前去征讨。战斗之前,子产先收拾好父亲的尸体,然后率领部队一举攻破叛乱者的巢穴,平定了这场暴乱。
此后,子产凭借自己出色的政治才能,长期担任郑国的执政大臣,为郑国的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子产治国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以至于他死后,郑国的壮年人放声大哭,老年人也像小孩一样痛哭流涕。
近义 亡命之徒
例句
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我们对于不逞之徒一定要坚决打击。
解释 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认为有失体面。
出处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圉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大夫,他聪明好学,而且非常谦虚。当时,对于国君或社会地位高的人,死后都应根据其一生的贡献、品行等评定出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即谥号。孔圉死后得到的谥号为“文”,含有对他一生品行的褒奖之意,后人就尊称他为孔文子。孔子的学生子贡不太了解孔圉的情况,就问孔子:“孔文子凭什么得到‘文’这一谥号?”孔子回答说:“他聪敏灵活,爱好学问,又非常谦虚,不以向地位低于自己的人学习为耻,所以大家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其实孔子本人也非常谦虚好学,他十五岁时立志于学问,并为之奋斗一生。同时,孔子善于向任何超过自己的人学习,他认为自己没有固定的老师,即使三个同行的人中,也一定有值得自己学习的人。同时,他讲究有甄别、有选择地学习,应当学习别人超过自己的好的方面,对于他们的缺点,则应当对照着检查自己,如果自身也存在这些缺点就应该赶快改正。
近义 移樽就教
反义 好为人师
例句
不耻下问是增长知识最为有效的方法。
解释 栗:哆嗦,发抖。不冷而发抖。形容极为恐惧。
出处 《史记·酷吏列传·义纵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
义纵是汉武帝时以严酷著称的官吏。他少年时曾经和人一起抢劫,结伙为强盗,他姐姐凭借医术得到太后的宠幸,义纵也因此成了官吏。他处理政事非常严酷,很少有宽容的时候。在当县令的时候,他依法办事,不回避权贵和皇亲,因为逮捕审讯皇太后的亲戚,受到皇帝的赏识,而提升他为河内都尉。他一到河内就铲除了那里的豪强,以至于河内郡的人们在路上都不捡拾别人遗失的东西。当他升任为南阳太守的时候,南阳的豪门都逃走,那里的官员和百姓也都非常谨慎、害怕。
因为朝廷军队屡次从定襄出发攻打匈奴,定襄的官员和百姓人心散乱,于是朝廷调派义纵担任定襄太守。义纵到任后,将监狱中关押的二百多名重刑犯,以及私自前去探望他们的兄弟、熟人二百多人一起逮捕,在一天之内判定处死了这四百多人。从此以后定襄郡的人们害怕得即使不冷也会打哆嗦,一方面因为义纵如此严酷的治理手段,另一方面因为有奸猾的人在帮助官吏处理政事。
义纵虽然严酷,但是他缺乏远大的眼光,志趣只在琐屑的小事上,所以在他的治理下,奸邪之事最终越发增多,于是皇帝直接特派的官员开始出现。一次,杨可受皇帝委派处理案件,义纵认为这样会扰乱百姓,就部署官吏捉拿替杨可干事的人。皇帝听说后,派杜式去处理这事。杜式认为义纵废弃了尊敬皇帝的礼节,破坏了天子要办的事情,最后将义纵处死示众。
近义 毛骨悚然
反义 镇定自若
例句
时间已过去好久,但只要一回想起那个恐怖的场面,他就不寒而栗。
解释 胫:小腿。本义表示没有腿却能跑动。后用来形容事物传播迅速,风行一时。
出处 东汉·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盛宪,字孝章,东汉三国时期吴地的名士,和孔融是好朋友。孙权的哥哥孙策平定东吴后,把对自己构成威胁的英雄豪杰一一铲除。盛宪曾任吴郡太守,在当地很有名望,影响力不小,因此孙策对他非常忌惮。孔融作为好友,时时为他担心,生怕他被孙策杀掉。
于是有一天,孔融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大力推荐盛宪,希望曹操招纳他。孔融在信中写道:“曹公您致力于匡助和恢复汉室,拯救汉家行将灭绝的宗庙社稷。而拯救汉室的方法,实质在于求得贤士。因为人们的爱好,珠宝玉器即使没有腿脚,都能自己到来。何况贤人自己有腿脚,只要真心求贤,哪能得不到呢?如今海内名士,凋零衰落,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但孝章现在被孙策压制束缚,妻儿也不在身边,孤单危险,忧愁困苦时刻伴随着他,假如忧愁能让人损伤的话,他恐怕都活不了多长时间了。假如曹公您能派一位使者,拿着您的征召命令,那么不但可以为自己招来一位贤士,而且可以成全我们的朋友之道。”
曹操采纳了孔融的意见,征召盛宪为骑都尉,但命令尚未到达,盛宪就被孙权杀害了。
近义 不翼而飞
反义 鲜为人知
例句
白居易的诗文浅近平易,就连老人和小孩子也都喜欢诵读。因此不胫而走,传遍天下。
解释 救、药:挽救、救治。指病重得无法医治。比喻事态已严重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出处 《诗经·大雅·板》:“多将,不可救药。”
周厉王姬胡是西周第十位国君,他即位后,昏庸无道,贪财好利,一方面剥夺贵族权力,另一方面加重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试图将社会财富和资源完全垄断,因此招致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不满。针对人们的不满,周厉王又施行高压政策,派人监视民众的言行,谁敢妄加议论,就立即杀死。人民忍无可忍,群起反抗,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面对这种情况,大臣凡伯极力劝谏周厉王改变暴虐的政治,挽救国家。《板》就是凡伯劝谏周厉王的一首长诗,其中一节写道:“上天正在逞威肆虐,不要这样盲目快乐。我的内心一片诚恳,小伙子们却骄傲自得。我所说的并非老昏之言,你们却拿来取笑戏谑。你们荼毒生灵,气焰日渐嚣张,真是病重得不能救治。”
可惜周厉王听不进任何意见,依旧我行我素,人民忍无可忍,于公元前841年发生暴动。平民和奴隶们拿起武器,冲进王宫,周厉王仓皇逃走。西周从此衰落下去,出现了分崩离析的局面。
近义 病入膏肓
反义 妙手回春
例句
做学问的人,如果患了穿凿的毛病,就将不可救药。
解释 形容在压力和困难面前不屈服,不低头。
出处 《汉书·叙传下》:“乐昌笃实,不桡不诎,遘闵既多,是用废黜。”
王商是西汉有名的大臣,曾任汉成帝的丞相。他为人耿直,作风正派。汉元帝逝世后,汉成帝即位,非常敬重他。可是成帝的舅父王凤利用独揽大权的机会骄横跋扈,经常冒用皇帝的名义行事。王商在议论国政时批评王凤的做法,王凤从此对他心生不满。
汉成帝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秋天,京城长安忽然谣传要发大水,百姓恐慌,争相逃命,长安城中一片混乱。消息传到宫中,汉成帝亲自召集三公九卿等中央高级官员商议。王凤惊慌失措,认为皇帝、太后及嫔妃们应该赶快坐上船只,其他官吏和民众则赶快躲到城墙上,大臣们都纷纷附和王凤的意见。只有王商坚决反对,他认为这一定是谣言,在这个关键时刻下令登上城墙会更加惊扰百姓,汉成帝采纳了王商的意见。过了几天,城里也逐渐平定下来,调查的结果证实是谣言。汉成帝于是认为王商老成持重,经常称赞他的主张。而王凤非常惭愧,后悔自己说错了话,对王商也更加没有好感。
王凤有个亲戚担任琅邪太守,因为没有尽到管理的职责而出现过失,王商就安排人对他进行审查。王凤代亲戚向王商求情,但王商坚持原则。王凤就更加怨恨王商,千方百计搜寻他的短处,然后派人诬陷。汉成帝平素非常器重王商,并不相信,就下诏不让过分追究。但王凤固执坚持,成帝无奈,最后只得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三天后,王商吐血而亡。
班固在《汉书》中评论说,王商因为淳厚朴实,坚强不屈,才遭遇许多灾祸,最终被废黜。
例句
中国人民,百年以来,不屈不挠、再接再厉的英勇斗争,使得帝国主义至今不能灭亡中国,也永远不能灭亡中国。
解释 解:明白,理解。指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上花功夫。后指对待学习、工作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
出处 东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东晋大文学家陶渊明辞官归隐后,便过起“躬耕自资”的隐士生活。到了晚年,生活困苦窘迫,但他并不后悔自己选择的生活道路,而是以古代的圣贤颜回自比,清高洒脱,怡然自得。《五柳先生传》是他晚年表明自己心志的一篇作品,文章以“五柳先生”自比,说: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字号。因为住宅边有五棵柳树,就以“五柳”作为称呼。他性格闲静,言语不多,不慕名利。喜欢读书,重在把握主旨、要领,而不钻牛角尖,不过分在字句上进行繁琐考证。每有新的领悟,就高兴得忘了吃饭。天性好酒,但因为家境贫穷不能常常得到。亲戚或老朋友知道这种情况,有时就准备了酒请他来喝。他只要一去总是喝光,想着一定要喝醉才行。喝醉退席后,也并不在乎离开还是留宿。家里四壁空空,遮不住风吹和日晒。短短的粗布衣服破破烂烂,补丁重叠;家里常常断粮,但心里安宁恬淡。他常写文章自娱自乐,显示自己的志趣。他完全忘记了得失,并坚守这种原则,直到生命的结束。
近义 囫囵吞枣
反义 追根究底
例句
如果我们在学习上的态度是不求甚解的话,那么学到的知识是有限的。
解释 不深入到老虎的巢穴,哪里能得到小虎崽呢?比喻不冒风险不实践,就不能取得大的成功。
出处 《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
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奉命出使西域。到达鄯善国后,鄯善国国君广刚开始接待的礼节非常恭敬周到,后来忽然变得粗疏怠慢。细心的班超察觉到了这一点,就对他的随行官员说:“你们是否觉得广的礼仪淡薄了呢?这一定是有北方匈奴的使者来了,使得广犹豫不定,不知道该依附哪一方。”接着,班超又叫来接待服侍他的人诈问:“匈奴的使者来了好几天,现在在哪里?”服侍的人惶恐不安,交代了全部实情,班超就把他关起来,然后召集手下的三十六名军官喝酒。喝到痛快处,班超鼓动他们说:“你我现在都身处绝境,只有建立大功才能求得富贵。现在匈奴的使者才来几天,广把对我们恭敬的礼节就废掉了。假如他把我们抓起来送往匈奴,我们的尸骨将被豺狼吃掉。对此怎么办呢?”所有的人都说:“现处在这样危险的境地,我们死活都跟着您。”班超于是说:“不进入老虎的巢穴,就得不到虎崽。现在的办法,只有趁黑夜火攻匈奴使者的驻地,让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实情,造成他们的慌乱,我们才可以趁机将他们全部消灭。”在班超的带领下,大家依计行事,趁夜放火进攻,杀死三十多人,其余一百多个全部被烧死。鄯善国举国震恐,从此归附了汉朝。
近义 不下深海,焉得蛟龙
例句
对于新设计、新想法要敢于大胆实践,这正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解释 识:懂得、了解。时务:当时的形势。指不了解当前的情势或潮流。
出处 《后汉书·张霸传》:“时皇后兄虎贲中郎将邓骘,当朝贵盛,闻霸名行,欲与为交,霸逡巡不答,众人笑其不识时务。”
张霸是东汉时期四川成都人,从小就懂得孝敬和谦让,后来被推举为孝廉,开始从政。在他任职的地方,选拔那些学有专长、品行优异的人出来任职,所以辖区内的人们都争相磨炼自己的志向和节操,追求上进、喜欢学习,连路上都只听得到读书声。他刚任会稽太守的时候,盗贼尚未清除,郡界并不安定。他就张贴文书,悬赏捉拿,有功必赏,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就清除了盗贼。以至于当时有童谣唱到:“抛掉我的戟,扔掉我的矛,盗贼都已玩完,官吏没事可干。”后来张霸又得到四次提拔,担任了侍中(侍从皇帝左右,出入宫廷,参与朝政,是皇帝亲信看重的官员)。当时皇后的哥哥邓骘,地位高贵,权势显赫,听到张霸的名声和品行,想和他结交,张霸却避而不答,大家都嘲笑他不懂得人情世故。后来邓骘受人诬陷,被贬低官爵,没收资财,绝食而死。张霸到七十岁时才因病而终。
近义 不识时变
反义 通权达变
例句
恐怖分子妄图在今天的中国搞分裂活动,简直是不识时务。
解释 本指霍光不向古人学习,因此所作所为不合道统。后用来形容不喜欢学习,从而缺乏学问、本领。
出处 《汉书·霍光传》:“然光不学亡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颠覆之祸,死财三年,宗族诛夷,哀哉!”
霍光是西汉著名将领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他跟随汉武帝近三十年,是武帝的重要谋臣。他忠于汉室,老成持重,果敢善断,知人善任。汉武帝死后,他受命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二十年,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建立了功勋,成为西汉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政治人物,位列麒麟阁西汉十一位名臣之首。霍光本人十分注意自身的修养,但他不能教育好自己的妻女宗族,为霍氏家族留下了祸根。
汉昭帝没有儿子,因此他死后霍光将长期生活于民间的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立为皇帝,这就是汉宣帝。汉宣帝在民间时,已娶了小吏的女儿许平君,即位后,大臣们都建议立霍光的女儿霍成君为皇后,但宣帝坚持立许平君为皇后。霍光的妻子一直想让自己的女儿成为皇后,便买通御医,在宣帝即位三年后毒死了许皇后,立霍成君为皇后。三年后,霍光病死。但霍氏一门依仗皇后和皇太后的关系,一如既往地骄奢放纵。宣帝逐渐剥夺霍氏的权力,引起他们的不满,密谋发动政变,结果计划泄露,霍氏遭到灭族。
班固在评论霍光时说:“他拥立昭帝、宣帝,对汉朝的贡献很大,即使周公、伊尹那样的人,也不能超越他。然而霍光不师法古人,没有策略,不明大理,庇护妻子的邪恶阴谋,立女儿为皇后,沉溺于权力之中,而导致了覆灭的灾祸。他死后才三年,家族就被诛灭,真是可悲啊。”
例句
在现代化的社会里,不学无术、没有专长的人是很难有发展机会的。
解释 遗:剩余。本来指没有剩下多少兵力。后来比喻毫无保留地使出全部力量。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
战国后期,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大战。赵国战败,牺牲了一名都尉。赵王召来大臣楼昌和虞卿说:“我想命令军队轻装急进,再去攻击敌人,怎么样?”楼昌说:“没有用处,不如派遣重要的使臣去讲和。”虞卿说:“说讲和的人,一定是认为不讲和军队一定会打败,但是现在讲和的主动权在秦国一方。再说大王您分析秦国目前的情况,是想打败您的军队呢,还是不呢?”赵王说:“秦国目前的情况是自己已经没有剩下多少战斗力了,但是一定会打败赵军。”虞卿说:“您姑且听我的,派遣使者带着贵重的宝物去结纳楚国和魏国。楚、魏想得到您的宝物,一定会接纳我们的使者。如果赵国的使者到了楚、魏,秦国一定会怀疑我们将要联合起来对付他,也一定会害怕,这时讲和才能成功。”
赵王没有听从虞卿的建议,和平阳君商量讲和的事,派遣郑朱到秦国,秦国接待了郑朱。赵王召见虞卿说:“我派平阳君和秦国讲和,秦国已经接纳了郑朱,您觉得怎么样?”虞卿说:“大王您讲和一定不能成功,军队一定会大败。因为天下庆贺战争胜利的人都在秦国了。再说郑朱是赵国地位显贵的人,他到秦国,秦王一定会拿这事来张扬。那么楚、魏就会认为赵国已经和秦国讲和,也就不会来救援您。秦国知道天下诸侯不会来救您,那么讲和就不会成功。”赵国最终没有能够和秦国讲和,军队果然大败。
近义 全力以赴
反义 三心二意
例句
为大家办事时,我们必须不遗余力,才能得到大家的信任。
解释 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辞辛劳长途跋涉。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到了魏国,见到梁惠王。惠王说:“老人家!您不怕千里的遥远路程来到这里,想来一定带有利于我国的方略吧!”
孟子答道:“君王何必单单说到‘利’呢?除了‘利’,还有更重要的‘仁义’呀!假如国君说要怎样怎样才能使我国有‘利’,士和老百姓又都说要怎样怎样才能使我自身有‘利’,像这样都一个劲地上要取下的利,下要取上的利,大家互相争利,那么这个国家就有丧亡的危险了。因为一个国家如果这样上下交相争利,那么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有能力弑杀其国君的,一定是拥有千乘兵车的公卿之家;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有能力弑杀其国君的,一定是拥有百乘兵车的大夫之家。这是因为千乘之国他以万乘之利为多,百乘之家他以千乘之利为多,由于利的驱使,故以下弑上。而从天子的万分中只取了千分而成为天子的诸侯,从诸侯的千分中只取了百分而成为诸侯的大夫,这也不算少了,如果人们都这样先把个人私利放在前面,而把大众的公义放在后面,重私利而轻公义,那么不争夺利、不杀戮、不篡夺君位,就不会有满足其欲望而罢休的时候。”
“可是,如果一个人心中存有仁爱之心,他就绝不会遗弃他的父母,如果一个人心中存有人间正道,他就绝不会背离其国君而置之不顾。所以君王您应该重视‘仁义’,为什么要单单说到‘利’呢?”
近义 千里迢迢
反义 近在咫尺
例句
白求恩同志不远千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
解释 量:估计,估量。指自己不能客观地估量自己的能力。后常用来表示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出处 《左传·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
郑国和息国都是春秋时期两个地盘不大的诸侯国,但是郑国国君郑庄公励精图治,国力强盛。同时,郑国又是周王室东迁的主要依靠力量。因此,郑国内政外交都很成功,几乎可以认为是春秋早年的霸主。而息国国小力弱,不可与郑国同日而语。有一次,郑、息两国因言语不合而失和,息侯竟然主动攻打郑国。郑庄公于是同息侯在郑国边境交战,息侯大败而归。有识之士由此判断,息国将要灭亡。他们认为:“息国不考虑郑庄公的威德,不估量自己的实力,不亲近自己的同姓宗族,不明辨是非,不考察曲直,犯了这五条错误,还要去攻打别人。息国将要丧失掉自己的军队,不是很正常吗?”
近义 螳臂当车
反义 量力而行
例句:某些国家和分裂势力想就西藏、新疆问题向中国挑衅,简直是不自量力。
解释 足:值得。挂齿:挂在口上,指说起,提到。形容极其微小,不值得一提。有非常轻视的含义。
出处 《汉书·叔孙通传》:“此特群盗鼠窃狗盗,何足置齿牙间哉?”
叔孙通是西汉早期大臣,制定了西汉乃至后代都沿用的一些典礼、朝拜、祭祀的规章制度。他在秦朝时因为才学而被征召为博士,等待任用。几年后,陈胜起义发生了。秦二世就召集博士儒生们问道:“那些从楚地征召的守边士兵们不去戍边,却正在攻打蕲县、陈县,你们诸位怎么看待这件事?”许多儒生说:“天子的臣下不得心怀鬼胎,如果心怀鬼胎就是反叛,这是死罪,不能赦免。希望您赶快派兵镇压他们。”秦二世脸色恼怒。叔孙通走上前去说:“那些儒生的话都不对。如今天下统一,已经拆毁了各地的城堡,熔化了各地的武器,向天下表示不再使用它。况且上有英明的君主,下有完备的法令,官吏尽职,四方归心。哪里有反叛的人!这不过是一群偷鸡摸狗的小贼,哪里值得放到嘴里讨论?地方官吏正在抓捕清除,哪里值得担忧?”秦二世非常高兴,赏赐叔孙通,而把那些说陈胜造反的儒生都罢免了。回到住处后,儒生们都说叔孙通善于阿谀奉承,叔孙通认为各位不懂得随机应变,自己若不这样说,恐怕大家都难逃虎口。随后,叔孙通逃离都城咸阳,投奔了反秦的起义军。
近义 微不足道
反义 举足轻重
例句:在他看来,这点小事实在不足挂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