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一本书一座城 第11 12集 福州 伊斯坦布尔
剧本ID:
847148
角色: 0男0女 字数: 4811
作者:蓝鲸li
关注
10
8
15
0
简介
一本书与一座城。
读物本现代历史人文生活社会纪录片
正文

01

我从未到过福州,这座海边的城市总是安静的躲在人们的视线之外。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这是福州人对这座城市的归纳。在中国的历史上,国运败落的北方人南逃至此,是福州的山水庇护了他们 在这里安顿繁衍,福州人把这座环山面水 通达海洋的城市称为有福之州。而在这福字的背后,却藏着福州人的挣扎和他们独特的安身立命的哲学。

一百年前的清朝末期,从福州的一个小山村里走出了一个人。他翻译了一本书,改变了一代人的思想。传说 希腊天神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出火种,送给人类,人类才学会了用火,走出了黑暗。严复就是这样的一位盗火者。他从这里出发,飘洋万里 留学英伦,把西学著作带回到中国。

天演论中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就像是一声重响,敲击着那个沉睡的时代,至今仍有余音。

 02

1890年,严复担任了北洋水师学堂的总办,仅仅几年的时间里,他的同学和学生在战役中大多丧命。面对友人的牺牲和辛苦创建的北洋海军毁于一旦,他痛心疾首,深感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1897年,严复愤而翻译发表了赫胥黎的《天演论》,阐述生存竞争,自然淘汰的观点,以求启蒙更多国人。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见此一稿后 感慨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称严复为中国西学第一人。天演 物竞 天择 适者生存这些新名词很快充斥报纸刊物,成为那个时代最活跃的字眼。

很多人对严复不太了解,只知道严复是北大的第一任校长教育家。他很多方面都是当今是第一人,他是第一批清政府送到英国留学的学生也是最早回来的。为了国家救亡图存,严复提出版权制,原来竖体改成横体的最早也是严复提出来。

 03

郑志宇 严复翰墨馆馆长,2013年在福州三坊七巷的商业街里开了这家严复翰墨馆。因为严复的手稿在世间流传很少,他跑了很多地方,历经十年收集到2000多件藏品。

吸引郑志宇的并不是书法本身,而是严复的人生经历和他的思想。严复翰墨馆与三坊七巷商业街的喧嚣一墙之隔,今天的郑志宇在这里看看书,喝喝茶,给更多的人介绍严复。

福建人门里是虫,门外是龙,他们不惧怕变化,他们可以偏安一遇,也敢于出门闯荡。他们表面上温吞安逸,骨子里却刚性十足。

郑祖杰 福州福清人 第八代咏春“指”字辈传人。

04

从李小龙到叶问,电影里的咏春拳总会让人想到广东和香港。可很多人不知道,咏春拳却是起源在福州。

传说明末公主五枚师太逃难到福建发明了咏春拳。这是一门基于女人身体构造,以弱胜强的拳法,一动一静之间都保持着完美的力学架构。

和大开大合的北方拳不同,咏春拳孕育在南方这片土地上,适合南方人的身体特点。它的核心理念就是走最短的距离,用最省的力量,最少的时间达到最好的效果。它对身体条件的要求不高,又简单易学,被更多的现代人接受,在全世界流行甚至练习咏春,成为一种时尚。

05

咏春拳折射了看似温吞绵软的福州人内在的钢骨。

咏春并没有被枪炮推出历史舞台,它幻化成今天的样子,在全世界传播。从练拳养身 光耀家门,到守护海防 精忠报国,从个人到群体,福州智慧就像一个圆心扩散出的波纹 在平静的海面上激荡壮大。

张伟民 是琴江满族村原村支部书记,也是定居这个海边村落的第四代八旗后人。雍正七年,满清为了巩固海防,从八旗兵力抽调出500人携家眷在这个福州的入海口上屯兵 繁衍至今。

福州靠海 是固守海疆的第一线。1884年,中法马江海战福建水师11艘军舰开战当天全部被毁 主力溃散。而三江口水师旗营用自己的木壳船 土枪土炮仍然抵抗七天七夜。

06

三百年后,琴江村的城墙已经消失,历经了清朝和民国以及之后的大半个世纪,这些城墙融化在周边不断建起的居民群里,再也看不分明。村里年轻人大多离开了家乡,人出去不回来村子样貌也变了,但是村中的老人依旧可以讲旗下话 写满文。张伟民的大儿子已经定居澳洲,他把重修的祖宅留给了小儿子和孙子们。

琴江村民每年农历七月初三就会在江边公祭 放莲花水灯,纪念马江海战中牺牲的英雄。据说有很多人曾在夜间听到过江波之中传来的杀喊声,也许这是村民留给后世子孙最美好的传说。

07

巩金鸥 承天帱 民物欣凫藻

喜同袍 清时幸遭 真熙皞 帝国苍穹保

这是严复在1911年写的大清帝国国歌,也是中国第一首法定国歌。

此歌颂定 时隔六日 武昌起义,次年满清覆亡。

事态的变化犹如瞬息万变的海浪。福州人的性格就像这海浪下面,宁静沉稳万年不易的海水。他们能开创潮流,也能储存最深最长的传统。而福州人最不缺的就是改变的勇气。

08

谢健 北京大学国际政治专业毕业,几经周折却最终选择专心做一名工匠。在福州的深山里,搭建了这座“尚工房”专心制作中国漆器。

中国漆并非现代油漆,而是由漆树天然的汁液做成,混合不同矿物质 形成丰富的颜色,也叫大漆。因为制作耗时考究,常为古代贵族使用。

福州人讲七溜八溜 不离福州,谢健也是这样。

1990年北京大学毕业以后,他进入了中国最早的地产界 下海经商,走了国外很多地方,最终他还是选择了福州,更多的时间待在远离城市中心的降虎岭上。

09

在竞争中,福州人总是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就像严复墓前所写的这四个字,惟适之安。说到底 能适应的才是最好的。

池志海 自由设计师 福州手绘地图的作者,他用这种方式在福州创业,画福州有故事的老地方 老建筑。他将严复儿时生长的地方福州阳岐 绘制成手绘地图《严复故里》,将严复的生平 照片 建筑的故事都汇集在一张地图上 向更多人传播。

池志海 2006年从福建北部的一个小县城福安考入福州师范大学,毕业后就留在了福州。

城养育了人 而人定义了城,敢为天下先的福州人,平日里蜗居一隅,风云际会时 则出海求索。他们背靠着内陆传承下来的文化 深厚 安稳。迎面而来的却是入海的闽江,灵活 多变也不乏壮阔。

10 

时间记录着这个城市中一代又一代承时历运 而愿意迎难而上的人,严复和他的那个时代已渐渐远去,只有白纸黑字间留存着他的传说和智慧,

福州真正的魅力不在于它的古老和宁静,而在于它的开创性和适应力,它就是严复所译的那句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这句话直译过来是能够生存下来的,既不是那些最强大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最能够适应变化的。这种性格其实是智慧,就像那位19世纪的宗教家雷茵霍尔德.尼泊尔向上帝祈求的名句一样:

请给我勇气改变能够改变的,

给我宁静接受不能改变的,

请给我智慧分辨这两者的不同。

11

伊斯坦布尔 一座地跨亚欧大陆的千年古城,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帝国都曾定都于此的城市。在西方人眼中 它代表东方的神秘,在东方人眼中 它代表遥远的征服。兴盛伴随衰落 野蛮催生文明,千年不绝的战乱 开拓疆土的君王,光明与黑暗 阴谋与杀戮。

细密画,旋转舞 羊皮纸中的东方秘闻,它像是一座跌入历史尘埃的城市,只为过去的荣耀而生,在被记住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开始被遗忘。拿破仑曾经说 如果世界是一个国家,那它的首都一定是伊斯坦布尔。我们曾经有太多的理由来到访这座非凡的城市,今天因为一本书的存在 我们又多了一个特别的理由。

 12

奥尔罕.帕穆克是当今最为有名的土耳其小说家,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的自传体散文集《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记录了土耳其的文明变迁。他笔下的伊斯坦布尔是一座忧伤的城市,这里有他的童年 他的家人 他过往的情感和全部的记忆。

帕穆克将这座城市的忧伤命名为“呼愁”,呼愁是土耳其语忧伤的中文音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贫穷而找不到方向的土耳其人。每每回望历史 帝国昔日的辉煌更加令人神伤。悲愁与内省相互交叠,沉淀于心灵 潜藏于市井。这是土耳其民族灵魂深处的忧伤,也是这座城市所独有的气质。

13

那个时期的艺术家们纷纷用各种方式表现这样的共同感受。可以说,呼愁是那一代土耳其知识分子家国情怀的精神内核,也是他们反思国家命运与社会现实的情感源泉。

马尔马拉海位于伊斯坦布尔南侧,是黑海与地中海之间的唯一通道。亚欧两个大洲的天然分界线,穿过一片满是水母的海域就是海中著名的“大岛”,岛中有帕穆克先生的一座夏季别墅。晴朗的日子里,他常常从位于市中心的居所来到这里 独自写作。帕穆克的文字中常常包含着一种忧郁而焦虑的情绪,像是一曲曲纠结而动人的时代挽歌,带着被“呼愁”所唤起的文学想象,我与他在岛上如约相遇。

 14

帕穆克习惯早睡早起,岛上的生活安静而自律。他每天都会去海中游泳两次,每次25分钟,为高强度的写作保持体力。写作之余,帕穆克常常眺望博斯普鲁斯海峡。从某种意义上说,伊斯坦布尔正是被这座分割亚欧大陆的海峡所定义的。

帕穆克曾说,自己从没离开过童年时代的房屋 街道和邻里,却无法只依靠传统来写作,反而乐于借助一种西方旅行者的眼光来观察这座城市。在西方的凝视之下 他是被看者 也是观看者。自己的城市也并不一定属于自己。在帕穆克笔下,这座城市充满了在东西方之间游移不定的漂泊感。像一个用想象与历史共同建造的,包含着恐惧与梦想的巨大魅影。

 15

他在书中这样写自己 来回摆荡 时而由内 时而由外看城内,感觉好比在街头漫游,陷入一连串矛盾的想法中。不完全属于这个地方却也不完全是异乡人,这正是伊斯坦布尔人150年来的感受。

《伊斯坦布尔》这本书出版之后广受追捧,但帕穆克家人对此书有所不满。书中对于家庭生活细节,特别是亲人间矛盾冲突的忠实记录 令他哥哥十分恼怒,也伤害了母亲的感情,这种家庭内部的伤害很是有点儿像这位作家在他生命扎根的城市所遭受到的冷遇和排挤。他想要寻找一种位置,不是西方 也不是东方,但因为这本书,它仿佛成了家族内部的陌生人,也成了城市的陌生人。

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帕穆克将自己定位为社会公益与良知的守望者。然而 他的努力引来的既有掌声,也有巨大的非议。

16

瑞典文学院的诺贝尔奖颁奖词中说,帕穆克在追求他故乡忧郁的灵魂时,发现了文明之间的冲突和交错的新象征。其实帕穆克并不喜欢使用冲突这个概念,坚称文化天然就是混合体。他想告诉读者最重要的不是从属于哪一种文明,而是人的生活,是我们看到的点滴小事,甚至仅仅是气味 声音 颜色和氛围。沿着他的足迹寻找他所迷恋的声音和色彩,或许就是我探索这座城市灵魂的一种方式。

帕穆克曾说,伊斯坦布尔的呼愁不仅是由音乐和诗歌唤起的情绪,也是一种看待我们共同生命的方式,在冥想当中自我观照 荣辱得失仿若过眼烟云。这种感受 就如同旋转舞一样,将人生视作一场冷暖自知的漫长修行。

17

达尔戈奇.契柯玛泽街2号纯真博物馆就坐落在老城 贝伊奥卢区这条古董街上。这也许是世界上第一座以小说命名并改建的博物馆。200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帕穆克完成了酝酿十年之久的小说纯真博物馆。2012年,这座与小说对应的博物馆正式建成并向公众开放。帕穆克亲自设计 监工,博物馆里的每一件展品几乎都由他一手收集,撰写说明甚至亲自布置。他们从城市的各个角落集合于此,成为混然一体的巨大装置艺术。直观记录了这座城市半个世纪的呼愁岁月,也完成了帕穆克年轻时的艺术家之梦。

 18

在小说中男主人公凯末尔失去了自己的爱人,他在这座令他心碎的城市里近乎疯狂的收集芙颂摸过的所有物品,香水瓶 小狗摆件 顶针 钢笔 纸牌 钥匙 手帕 胸针甚至4213个烟头,并为这份纯真建立了一座博物馆。在小说的结尾这个忧伤的男人告诉读者,他这一生过得很幸福。纯真博物馆不仅为了一份痴情,也是为了帕穆克心中永远牵挂的那个逝去的伊斯坦布尔。他穿越时光隧道,用最直观的方式记录了伊斯坦布尔人的生活状态与社会观念的演变,也为这座呼愁之城留下永久纪念。

19 

帕穆克从小热爱绘画,一直梦想成为画家或是建筑师。他的建筑师之梦终于化为一座纯真博物馆。而对于绘画的热爱,则被作家反复倾注于笔端。帕穆克对土耳其的国宝 秉承伊斯兰教传统的 细密画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他把细密画里不可胜数的奇妙细节都放进了自己的小说中。

古希爱玛是土耳其著名的细密画家,在她看来细密画最大的魅力 恰恰在于它严格遵循传统的技巧与法则。

细密画将古希爱玛的身心都留在了那个充满荣光的伊斯坦布尔。她会一直画下去,因为她知道在历史与现实之间 艺术是一道永恒的桥梁。

 20

左手是欧洲 右手是亚洲 转身是历史 向前是现实。昔日帝国的耀眼光环成了它一道长长的阴影。这个城市和城市里的人就像是夹在了东西方两个世界之间 进退维谷 左右为难。这就是帕穆克笔下当代土耳其人的命运。

莫特是一家珠宝设计公司的经理。每天清晨他都会从欧洲的家中出发,驾车穿过博斯普鲁斯大桥,来到位于亚洲的公司上班。

在公司的简介上这样写道,我们与伊斯坦布尔有许多共同点,我们与它都继承了丰富的美学与文化遗产,都用情感及品味连接过去与未来,这座城市一直在激励着我们。

 21

莫特出生于伊斯坦布尔一个富裕的大家庭,整个家族都生活在同一栋楼当中,这也是当地名门望族的一种传统。11岁那年莫特被家人送到瑞士去学习生活。出发之前他的祖父告诉他 自己40多年前也曾在瑞士的同一所学校就读过。祖父的人生轨迹,仿佛成了某种暗示。本来美国更适合发展深造,但大学毕业之后他还是选择回到伊斯坦布尔。

帕穆克笔下的伊斯坦布尔就像一个时光博物馆,“呼愁”是其中永恒的主题。

“呼愁”叫人在贫困之时忍耐,在荣耀之时谦卑。它让伊斯坦布尔人不再把挫败与贫穷看作历史的终点,而是将他们出生之地视作光荣的坚实起点。伊斯坦布尔的忧伤已化作书架上的文学经典,金色的阳光正照耀着整座城市。

再见 伊斯坦布尔,

再见 记忆。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