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小吃全书》肉之属(1)
剧本ID:
910537
角色: 0男0女 字数: 6033
作者:狸仙儿
关注
10
8
10
1
简介
什么是台湾味道?焦桐用二十年时间踏查食肆,以敏感的味蕾品味,用诗意之笔抒写,只为回答这一个问题。
读物本现代阅读人文生活
正文

肉之属 白斩鸡

1.

白斩鸡又称“白切鸡”,是鸡只整治干净后,或煮或蒸或浸至熟,过程中不添加香料,意在彰显鸡肉的自然鲜味。白斩鸡应是源自清代民间酒店的“白片鸡”,《调鼎集》中有记载,名称缘于不加调味白煮而成,工序省便。由于不同于烧、熏、烤、卤、糟、酱、焗……各种烹法之强调入味,重在挽留鸡肉的原汁原味,故更须慎选材料。

在闽西,这是年节喜庆常见的主菜,最出名的是“汀州白斩河田鸡”,汀州河田鸡是中国名鸡,唐代以降被选为斗鸡;除了善斗,河田鸡主要还是以美味享誉四方。

 

2.

这道白斩鸡向来被列为闽西客家菜之首,成品金黄油亮,香、嫩、滑、脆而易去骨,尤其鸡头、鸡爪、鸡翅更是下酒佳肴,民间有“一个鸡头七杯酒,一对鸡爪喝一壶”之说。

闽西客家人认为鸡象征吉祥,宁化一带的习俗:婚礼由鸡带路,一只公鸡和一只母鸡走在迎亲队伍的前面,母鸡选快下蛋之准鸡妈,最好一到男家就下蛋,取早生贵子的寓意;此外,迎亲都在夜晚,鸡行夜路如同白昼,由鸡带路,可以避邪。

 

3.

河田鸡产于长汀县河田镇,是青山秀水、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以稻谷,米糠和瓜菜薯类为饲料。鸡体丰满,肉质柔嫩,皮薄骨细,口感香鲜嫩滑,允为禽中珍品。此鸡最明显的外貌特征是公鸡有“三黄三黑三叉冠”,三黄指鸡的嘴、羽毛、脚都是黄色的;三黑乃鸡的颈部有一圈黑毛,两翅尖各有三至五片半黑扁毛,尾端有七至九片黑绿色毛弯翘在后;三叉冠则是鸡冠顶端呈三叉形,单冠直立后有明显的双叉。母鸡则体圆脚较短,全身毛色淡黄,颈毛带有黑色斑点,翅尖和尾端的毛稍大而短,鸡冠鲜红。

 

4.

白斩鸡最要紧的关键还是食材,不唯河田鸡,海南文昌鸡亦闻名天下;台湾也非无名鸡,如珍珠鸡、乌骨鸡等。总括文昌鸡的外形为“三小两短”:头小、颈小、脚小,颈短、脚短。宰杀前三十天的育肥期,用花生饼、椰子饼、椰丝、大米饭混合喂养,此鸡皮脆薄、骨软细,肉质嫩滑。我曾在海口“琼菜王美食村”大啖文昌鸡,允为平生快事。

袁枚《随园食单》:“肥鸡白片,自是太羹、玄酒之味,尤宜于下乡村、入旅店,烹饪不及之时,最为省便。煮时水不可多。”

 

5.

太羹即大羹,指不加五味的肉汁;玄酒是洁净的水。鸡胸肉纤维较长,容易显老,袁枚说煮的时候水不能放多,无非希望挽留肉汁。更要紧的是火候,务必掌握鸡片之嫩度;不能久煮,久煮必柴。白片鸡若蘸台湾“螺王”酱油膏甚佳;或佐以蒜蓉、辣椒碎酱油;起锅后鸡身抹米酒,用盐巴拍打亦可。

白斩鸡工序虽则简省,有些小地方仍需注意:冷却后才能动刀切块,否则鸡肉碎裂斩鸡矣。此外,鸡肉不可先冰冻,冰冻过的鸡肉在烹制时会出水,严重影响质量;切块烹饪前最好先去骨,因为一般鸡贩在宰鸡放血时多放不干净,残留在鸡骨里的血,会使鸡肉充满腥味。

 

6.

厨事之体现,总是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优秀的白斩鸡不仅讲究品种,烹煮的程序也有几分坚持,诸如宰杀时放血、鸡毛必须拔除干净,煮、焖的时间拿捏等。我煮白斩鸡例用大锅,水要求能淹过鸡只三分之一以上,火候之控制要有耐心,成品才会皮肤光滑、肉质细嫩:水极滚时才下鸡,约二三十滚即熄火;盖过此候便老,只好煮到烂,任鸡味全入汤中。要领是待锅内水降温,再开火加热,如此这般半煮半浸几次,桑拿浴般,方能维持青春肉体。

 

7.

张大千曾品评谭家菜的白切油鸡,赞为中国美食中的极品;唐鲁孙吃过后认为简直是神品。谭篆青家的白切鸡从养鸡开始讲究:选用腿上有毛的小油鸡来养育,慎调饲料如酒糟、草虫;鸡龄则需十六个月至十八个月之间才算适龄,此时鸡的胸颈间有一块人字骨,摸起来柔软具弹性,肉质鲜美活嫩。

白斩鸡在台菜中坐标显著,尤以客家人善治。我大二时到女朋友家做客,家族中的长孙女初次带男友回家,在保守的客家村是大事,叔伯姨姑全员到齐,席开三桌。面对那么美味的白斩鸡,我不发一语,低头用力吃,竟没注意所有的人早已吃饱,礼貌性地坐在桌前陪着,他们看我桌上堆积可观的骨头,且一时片刻毫无停止的迹象。

 

8.

“你慢慢吃,我们先去客厅坐。”主人终于忍无可忍,留我一人继续在餐桌前奋斗。

后来太太忍了很多年,知道不致伤害我的自尊心才说,那天我独自留在餐桌前吃白斩鸡,她妹妹惊呼:“你男朋友怎那么会吃?还好我们家是种田的!”

台湾较优质的客家餐馆都能烹出好白斩鸡,诸如龙潭“三洽水乡村餐厅”的“乡下土鸡”鸡肉结实甘美。苗栗三湾“巴巴坑道”、南庄“饭盆头”的白斩鸡鲜甜,弹牙,可以想见是一天到晚健康乱跑的土鸡。埔里“亚卓乡土客家菜”也令人吮指赞美。

 

9.

我在台北特别服膺“永宝餐厅”和“野山土鸡园”,这两家餐馆的作品总令人猜测:这些乡村土鸡好像每天上健身房。可惜永宝已歇业。幸亏乌来“翠山饮食店”也值得称许。石碇老街“福宝饮食店”“美美饮食店”毗邻,两家的豆腐和白斩鸡都美。雪山隧道开通后,台北人驱车去宜兰“黑鸡发担担面”吃白斩鸡方便许多。

华人无论清明祭祖,或除夕夜的餐桌上,罕无此物。可以说,有华人处就有白斩鸡。如香港大埔伍仔记“蜑家鸡”,用虾干、干贝等多种海味制成的白卤浸渍白斩鸡。

 

10.

那是一个值得怀念的夏天,白先勇和我结束新加坡的国际作家节活动,应邀飞往吉隆坡演讲,短暂的几天吃了不少白斩鸡,如马六甲河畔“中华茶室”和新加坡“津津餐室”“五星海南鸡饭”。

成功的白斩鸡总是细皮嫩肉,带着清新脱俗之美,宛如青春的礼赞。鸡不能养得太老,老则肉柴,只适吊汤,不宜做白斩鸡。所有鸡肴中最能保持鸡的鲜美原味者,莫非白斩鸡。

顶级的食物,莫非食材本身,美好的食材会唤起吾人的记忆和情感。白斩鸡表现为原味美学,连接了土地、记忆和情感,表现出一种不折不扣的食物原味;在名鸡面前,任何烹饪技巧都必须谦逊。

 

 

肉之属 麻油鸡

11.

麻油鸡,准确的说法是麻油烧酒鸡,美味的关键在三种主要材料:麻油、米酒、鸡肉,缺一不可;麻油尤其是灵魂。烹煮麻油鸡都先用麻油爆香老姜,爆到干皱才拌炒鸡肉。

麻油即胡麻油,乃台湾农村的特殊产品。麻油与老姜是奇异的组合,两者互相发明,能立刻爆发雀跃的气味,汹涌袭鼻。

麻油鸡风行于台北,麻油却以台南为尊。好麻油有一种难以抗拒的气味,诱引我们的感官。我品尝过最佳的麻油是阿姨所馈赠,她自己买黑胡麻,亲自监工,委请台南大内乡的榨油师傅焙炒,炊煮,压榨,这种传统榨油法所得的麻油最香。榨油技艺端赖师傅经验,胡麻焙炒过熟,所榨出的油偏黑,略带苦味;反之,火候不足则香味寡矣。

 

12.

胡麻即芝麻,晋朝葛洪《抱朴子·仙药》载:“饵服之不老,耐风湿补衰老。”麻油自古即带着食疗精神,台湾人咸信它有温补作用,乃冬令进补圣品。

米酒以台湾烟酒公司的红标米酒最佳,我用过许多农村私酿的米酒,大抵酒精浓度高,味道皆不如烟酒公司的“米酒头仔”纯良。红标米酒大幅涨价那几年,卖麻油鸡的、卖姜母鸭的、卖羊肉炉的不免都减少米酒用量,或以其他米酒取代,简直造成了台湾社会的灾难。

红标米酒瓶身以粉红、深红双色套印,有稻穗图案,俨然形成一种美食的图腾。

 

13.

此酒风味甘纯,是独特的料理酒,台湾家庭厨房的标准配备,它支撑起台菜的基本味道,形成台菜中的米酒文化,举凡煎煮炒炸,非它莫办。台北市武昌街“雪王冰激凌”甚至推出麻油鸡冰激凌,此物之魅力,可见一斑。有人用生啤酒煮麻油鸡,那是不理解麻油鸡本质,盖啤酒最多仅能散发出麦香,烹煮后已了无酒香。

焦妻常告诫我:吃果子要拜树头。她生第二胎时,为了感谢她生了两个亲爱的女儿,我亲自帮她坐月子,每天煮麻油鸡:老姜不刨皮,用菜瓜布刷干净,切片爆香;再略炒汆烫过的鸡腿肉,不加盐,并以米酒代替水炖煮,直到酒精挥发。

 

14.

直到今天,我暇时仍会煮麻油鸡饭孝敬家人,工序跟麻油鸡一样,只是将米泡在麻油鸡汤里煮熟。

有了麻油鸡,坐月子的女人更美丽。几乎所有的台湾人出生时都跟着妈妈坐月子,通过母奶,吮饮人生最初的酒香;那酒香,是妈妈的味道,也是台湾故乡的味道。

坐月子吃的麻油鸡,若加入当归、红枣、枸杞、黄芪等补血益气的中药材更佳。台北市吉林路“菊林麻油鸡”就添加十几种中药材,熬煮出的鸡高汤相当迷人;可惜店家大力推荐的“麻油鸡丝饭”鸡肉太柴又乏香,不如一般的嘉义火鸡肉饭。

 

15.

麻油鸡的鸡肉必须能挽留细致的质地和滑嫩而弹牙的口感;汤味须浓郁而清甜。“景美曾家麻油鸡”选用肉质较结实的仿仔鸡,麻油香完全渗入肌理,并有效煮掉酒精,保留米酒的甘甜;它的油饭亦好吃,香软,不显得油腻。有人煮麻油鸡习惯加入糖、胡椒粉调味,我对这种烹饪蛇足,期期以为不可,麻油鸡完整而自足,实不宜胡乱用其他调味料干扰。

姜母鸭亦是台湾人补冬的风味小吃,两者却颇有不同:姜母鸭的吃法像火锅,整锅上桌,下置炉火续煮,食用过程会一直添汤续料;而坊间的麻油鸡都论碗卖,断无边吃边煮的现象。

 

16.

台北稍具规模的夜市,如果缺少麻油鸡摊位,恐怕是很值得自卑的事,诸如士林夜市“万林”、晴光夜市“金佳美食麻油鸡”、松山夜市“施家麻油鸡”、宁夏夜市“环记麻油鸡”、辽宁街夜市“(金佳)阿图麻油鸡面线”、南机场夜市“阿男麻油鸡”、华西街夜市“好吃麻油鸡”、景美夜市“曾家麻油鸡”、板桥南雅夜市王记麻油鸡……地缘关系,我最常吃的麻油鸡是木栅路三段“顺园美食”,狭仄的店面接近路边摊格局。我居住木栅时吃了十几年,却还不知道老板尊姓,他煮的麻油鸡实在香,瓜仔肉饭也惹人馋涎。

麻油鸡有一种亲情特质,一入口即觉得温暖;外面的世界再怎么寒冷,一碗即解亲情之美,一碗就抚慰身心。

 

 

肉之属 三杯鸡

17.

“三杯”的意思是烹制需酱油、麻油、米酒各一杯调味。为追求口味,实际操作可改变比例,台湾名厨阿基师的做法是八匙米酒、四匙酱油、二匙糖和少许麻油。三杯鸡基本上不放盐,盐会让蛋白质略微变硬。

此菜味浓下饭,做法很简单,只要调味料的比例准确,先加热空烧砂锅;另起锅用香油煸姜片,接着爆香葱、大蒜、辣椒,再翻炒汆烫过的鸡块,待鸡肉变色即可添加酱油、糖拌炒,倒入些许米酒和高汤,加上锅盖焖熟,令皮下脂肪分解,同麻油一起带出香味;其间得掀开锅盖加以翻炒,令鸡肉充分而均匀地吸收调味料,最后将焖煮好的鸡肉倒入已加热的砂锅中,加入麻油、九层塔稍微翻炒即成。

 

18.

糖色和酱色决定成品的色泽,因此可用麦芽糖取代砂糖。做法虽不难,仍有一些细节需要讲究:如蒜头勿切片,以免糊掉;麻油不要一开始就下锅烧热;此外,不宜加水。

优秀的三杯鸡香气扑鼻,口感爽滑,醇厚,鸡块的色泽金黄,肉质鲜嫩、饱含弹劲,锅底干爽。劣厨往往将鸡肉烹得干涩,或外表烧成炭黑。主材料自然以土鸡为上选,我在家烹制则选用鸡腿。

九层塔是这道菜临门一脚的调味料,也是三杯鸡的台湾风味。这种香草属薄荷家族,原产于印度,我的外食经验是在台菜和越南餐馆最常吃到。

 

19.

九层塔又叫“罗勒”(Basil),香气仿佛介于柠檬叶、薄荷叶、丁香之间,又完全不同。台湾人很有趣,在三杯鸡的锅子里都叫它九层塔;当它出现在意大利面里,辄被唤成罗勒。

然则吾友亮轩对九层塔有严重的指控:一般人做三杯鸡都用九层塔,九层塔是说谎的菜,可以遮盖不新鲜的肉类腥味:三杯鸡如果用九层塔,在味觉上就是喧宾夺主。他强调自己烧三杯鸡是用蒜瓣取代九层塔。其实两者并不抵触,皆可同治于一锅。九层塔之味虽猛,却是三杯鸡不可或缺的提香物;何况此肴本来就是重口味,所用的麻油、姜、大蒜、辣椒无一不烈,何独怪罪于斯?

 

20.

我反而觉得三杯鸡的浓烈,需要九层塔的清香来修饰。三杯之运用广矣,而且荤素皆宜,诸如三杯血糕、三杯鱼、三杯中卷、三杯兔、三杯杏鲍菇、三杯豆腐,以及三杯素肠等。

三杯鸡是一道经典的赣菜,源自江西宁都或万载,制作数百年来,已风行于社会各阶层,抚慰了无数贩夫走卒、商旅行脚、达官显贵的胃肠。

这道鸡肴附会着多种传说,一说文天祥被打入死牢后,一位江西老太太为表达对丞相的崇敬,潜入狱中探监,与同乡的狱卒以瓦钵用牢中酒烧制了一只鸡;

 

21.

两人顾虑寒气逼人,另取一扁盘,盘中点燃了酒,瓦钵上面再加杯盖保温,双手捧鸡钵跪倒,献到文天祥面前。文天祥面对鸡钵,感慨系之,形“三杯”,意“三悲”:一悲豺狼当道,二悲有心不能救国,三悲南宋江山危在旦夕。后来狱卒和老太太返乡修了一间文公庙,每逢文天祥忌日,都用三杯鸡祭奠。

二说赣南有魏姓父女,以烧瓮钵营生;后来父亲病故,按当地风俗,大年夜需用鸡、鱼、猪三牲祭奠长辈。孝女家贫,宰杀整治仅有的母鸡,再将同祭奠的鸡和一杯酱油、一杯食油、一杯米酒入瓮煨制年肴,遂而流传演变成三杯鸡。

 

22.

三说万载县农村,有贫家姐弟二人相依为命,适逢大旱,弟弟决定出外谋生前夕,姐姐杀了家中唯一的嫩母鸡,剁块,连同洗净的内脏放进砂钵,再把仅剩一杯量的食油、酱油及酒倒进锅内一同焖烧,准备为弟弟饯行。约过了一个时辰,香气四溢,惊动了邻居一位官府的厨师。后经这位厨师改进烹制法,大受欢迎,三杯鸡之名大噪。

有时候一些传闻掌故可茶余饭后闲聊,过度演绎则不妥。归纳起来,赣式烹法用甜酒酿、猪油、酱油煨制。台式三杯鸡做法则如前述,已异于江西传统,主要是舍酒酿而取米酒,并易猪油为麻油,再加入最关键的九层塔和蒜头、姜、辣椒。

我曾经在电视上看过厨艺教学,居然教人家加了酱油还加蚝油、酱油膏,居然还有呆厨教观众下芡粉、用微波炉烹制。上帝保佑电视观众。

 

 

肉之属 烧酒鸡

23.

天气转凉了,晚餐就吃烧酒鸡吧。我煮烧酒鸡例不着水,以全酒烹煮。先爆香姜片,用三瓶米酒浸泡川芎、当归、党参、枸杞、红枣、甘草,再行烹煮,滚沸时加入打理干净的乌骨鸡腿块;再沸,转小火,加入高丽菜。高丽菜耐煮,而且在烧酒鸡内久煮,释放自己的清甜味到汤内,复汲取汤中的精华,滋味曼妙。

有肉有菜也该有鱼,冰箱里那块虱目鱼肚肥得很美,我淋上米酒,稍微浸泡,用文火慢煎;起锅后,撒了点蒜头盐,刨了些柠檬皮丝点缀。

 

24.

这道用米酒烧煮的鸡膳,是台湾人的冬令佳肴,家家户户最寻常简单的补品,米酒,鸡肉,老姜,可能还有鸡内脏一起煮,煮好了整锅端上桌,咸信能驱风袪寒,舒筋活血,陪伴家人好友度过寒冬,台湾俗谚“补冬补嘴孔”。世态那么寒冷,人人皆需要一锅烧酒鸡。

煮烧酒鸡宜用青春正盛的土公鸡。土鸡运动量够,故成长较缓慢,自然不符成本效益;然则慢食本来就不符表面上的经济效益。

“阉鸡只配用来腌制或烤着吃,谁要是拿它做别的菜或者清炖,自己都会感觉很没面子。”

 

25.

大仲马断言公鸡只能清炖,赞颂它“是一种很招人爱的动物,漂亮、勇敢,还有一副嘹亮的好嗓子,很好地代表了法兰西精神。但在餐桌上它却价值甚微,远不如它的后代”。

台湾人跟米酒的感情深厚,尤其是红标米酒,乃家庭厨房不能或缺的调味品。此酒是因瓶身的红色酒标得名;那是全民的酒,重要的民生必需品,其特殊味道恐已深入台湾人的味觉基因,后来不管出现什么米酒都无法取代。米酒之为用大矣,它连接着许多台湾旧惯习,除了饮用,还能除煞,祭祀,消毒。

 

26.

当初要加入世贸组织,迫使料理米酒的价格翻扬六倍,全省抢购、囤积,公卖局一度施行米酒的配售制度,人们拿着户口簿排队买酒,只有孕妇享有一次购买四十八瓶的特权。台湾习俗,产妇不能喝水,只能以酒代替;一个产妇坐月子大约需用掉五百瓶米酒。当时严重冲击台湾民生,尤其产妇,初生婴儿所吸吮的母乳质量,肯定也下降许多。

“红标”米酒成为台湾人的集体乡愁。

公卖局后来又推出“红标料理米酒”和“红标纯米酒”,皆以蓬莱米为原料,用阿米洛法制程酿造,前者采蒸馏再调和食用酒精制成;后者纯米酿造,不掺食用酒精,并陈储一年以上。

 

27.

阿米洛法是利用液体曲的造酒法,从前是将原料米、水及盐酸在高温高压下蒸煮液化,再接种糖化菌及酵母菌;目前为添加微生物糖化、液化酵素代替强酸水解。

从前的红标米酒俗称“晃头仔”,乃因品质差,醉酒后辄头疼欲裂。米酒若直接饮用,堪称劣酒,我这辈子只喝过一口。然则它是绝佳的料理酒,价格低廉,烹煮后散发清香。

别以为米酒便宜就不会造假,在这个充满欺骗的世界,败德商人还是会拿毒酒当米酒害人;这不仅是欺骗,这是谋财害命。

 

28.

当局跟世界贸易组织谈判米酒税已经一败涂地了,竟然还造假米酒。我们应该如何重惩这种人渣?

台湾人酿制米酒已久,最初当地少数民族用口水发酵来酿酒,郁永河《番女逐枝词》:“谁道番姬巧解囊,自将生米嚼成浆;竹筒为瓮床头挂,客至开筒劝客尝。”

清咸丰年间,福建举人刘文芝来台任职凤山,《糟床》一诗描写酿造米酒:“春酒熟何处,糟头白玉浆。暖风开曲院,醉梦付槐乡。上下梨云滴,东西柏乳凉。若教眠吏部,定胜瓮边尝。”

 

29.

《热兰遮城日志》记载荷兰人曾禁止汉人烧制米酒,有违令者,没收其烧锅及相关设备,也要没收米酒并出售烧制的房屋。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开始了酒的专卖制度,当时的“赤标米酒”,即后来的红标米酒,大致依米酒、糖蜜酒精六比四的比例调配。

烧酒鸡是台湾经济起飞之后才流行的,在民生困顿的年代,酒是奢侈品,喝都舍不得喝了,一锅鸡膳动辄倒进两三瓶米酒烹煮,又点火烧掉酒精,讨债啊。

 

30.

那鸡肉有了米酒浸润而更显得甘美,灵动;那酒水蒸发了大部分酒精,溶解了肉质香,夺去了我们的呼吸。

能一起共享烧酒鸡是值得珍惜的缘分。小说家洪醒夫似乎很爱吃烧酒鸡,也常邀朋友到家里吃烧酒鸡,唱《烧肉粽》。世事沧桑,共同吃烧酒鸡的人,有的阴阳永隔,有的相隔万水千山。可我们都记得一起吃烧酒鸡,痛快淋漓。


(未完待续)

文章转载自网络

请尊重知识产权

侵权可删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