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杀牛羊猪鸡鸭鱼虾,乃举其大者而言。下至极微细之苍蝇蚊虫臭虫跳蚤蜈蚣壁虎蚁子等,亦决不可害损。断不可以其物微细而轻忽之也。——弘一法师《放生与杀生之果报》
1. 我们都知道出家人不杀生,不杀生,就是爱惜生命。因为众生平等,就算是一只小虫子的生命都是一样的,是不容许我们随意去伤害的。
弘一法师到学生丰子恺家去,丰子恺请他坐到藤椅里,法师先把藤椅轻轻地摇动,然后才慢慢坐下去。一开始丰子恺很奇怪,但又不好意思问,后来看法师每次都如此,就忍不住问他原因。弘一法师回答说:“这椅子里头,两根藤之间,也许有小虫伏着,突然坐下去,会把它们压死,所以先摇动一下,慢慢地坐下去,好让它们走避。”
滴水和尚19岁时拜仪山和尚为师,刚开始时,他被派去给寺里烧洗澡水。
2. 有一次,师父洗澡嫌水太热,便让他去提一桶冷水来兑一下。他便去提了凉水来把热水调凉。他先把一部分热水泼在地上,兑完了冷水后,又把剩下的冷水也泼在地上。
师父便骂他:“你这么冒冒失失的,地下有多少蚂蚁、草根等生命,这么烫的水下去,会伤了多少性命。而剩下的凉水,可以浇花草,可活树木。你若无慈悲之心,出家又为了什么呀?”
3. 虫蚁、花草等这些微小的生命每天都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而我们不过是把它们看得比衣服上的一粒灰尘还不如,更不会想到要珍惜它们的生命,甚至,如果它们不慎跑到我们的眼皮底下,只需一抬手,就可以满足我们毁灭它们的小小快感。事实上,如果换个位置想,此时,做蚂蚁的是你,而有人如此对待你,作何感想?
弘一法师独居桃源山中时,山鼠扰害,昼夜不宁。室中经书、衣物,甚至寺中佛像,常被老鼠噬咬,并在佛像上落粪。
4. 弘一法师为避此患,便翻阅旧籍。书上记载饲鼠之法,云:“饲猫之饭饲鼠,则可无鼠患。”大师便以米饭饲鼠,每日两次,每次开饭前敲钟通知。如此积以时日,鼠一闻钟声便出洞觅食,不复咬损寺中物件,亦不随处落粪。从此以后,彼此相安无事。
可能有人会说:鼠类生殖太繁,将来后患无穷。弘一法师劝慰道:“以我多年饲鼠之经验,虽然看到它们屡生小鼠,但大半自然死亡,生存下来的不多,不足虑也。”
弘一法师每次饲鼠时,还为它们回向,愿它们早得人身,乃至速证菩提云云。并为此写下一篇《饲鼠免鼠患之经验谈》。
5. 法师临终时,留下遗书,特意嘱咐弟子:“去时将常用之小碗四个带去,填龛四脚,盛满以水,以免蚂蚁嗅味走上,致焚化时损害蚂蚁生命,应须谨慎。再则,既送化身窑后,汝须逐日将填龛小碗之水加满,为恐水干后,又引起蚂蚁嗅味上来故。”
临终前也一再叮嘱不要伤及蚂蚁,大师的菩萨心肠真是让人感叹。
1927年秋,弘一法师和学生丰子恺编绘《护生画集》,意在劝诫人们爱惜生命,不要随意杀生。1928年农历11月的一天,弘一法师在行船上看到一只老鸭被关在笼子里,据鸭主人说这老鸭肉可以治病,此鸭正是送给乡间病者宰杀食肉的。
6. 弘一法师听后,倍感老鸭之不幸。他于是恳请船主替老鸭乞命,并表示愿意用三金赎老鸭。在他的救助之下,老鸭终于免其噩运,随大师一同下船。事后,弘一法师特意让丰子恺将老鸭的造型绘出,一并收入《护生画集》。弘一法师为此画的题词是:“罪恶第一为杀,天地大德曰生。老鸭札札,延颈哀鸣;我为赎归,畜于灵囿。功德回施群生,愿悉无病长寿。”弘一法师对待护生的态度可谓郑重之极。
7. 夏丏尊先生在十年后有这样的回忆:“犹忆十年前和尚偶过上海,向坊间购请仿宋活字印经典。病其字体参差,行列不匀,因发愿特写字模一通,制成大小活字,以印佛籍。还山依字典部首逐一书写,聚精会神,日作数十字,偏正肥瘦大小稍不当意,即易之。期月后书至刀部,忽中止。问其故,则曰:‘刀部之字,多有杀伤意,不忍下笔耳。’其悲悯侧隐,有如此着。”
8. 人所能感受到的痛苦,动物也能感受到,也正因为如此,作为人类,不但不能因为自己有随意支配其他生命的能力就任意捕杀动物,相反,我们更应该以最悲悯的心来帮助和爱护它们。随着人类力量的增强和文明的进步,我们更应该拥有高层次的同情和关怀。珍惜生灵,珍惜自然,珍惜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就是珍惜生命。
这并非是对人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也不是道德的完善,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然要求,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本能。自然赋予我们人的身份,并不是让我们凌驾于其他生命之上,对之生杀掳掠、做残忍之事。
9. 我们都喜欢漂亮的花朵、美丽的风景、可爱的动物、清新的空气。可是,如果人人都不种花、爱花、护花,那么,这个地球上可能只是一片荒芜。现代人为了能够多赚钱,随意开设工厂,结果污染了清净的水源,让空气变成有毒的气体,而被我们毁坏的这一切,哪里是汽车、洋房这些东西可以弥补的?如果这个世界没有花朵、没有动物、没有空气,汽车洋房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10. 珍惜生命就是珍惜自己。所以,我们在读弘一法师的故事时,就会感觉到这个老人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对世间万物的爱中去,使他的生命升华到与万物合为一体,即使到今天,我们仍然能感觉到这浓浓的爱,投注到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
佛说众生平等,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用一颗悲悯之心来对待身边的每一朵花,每一棵草,甚至,每一粒米。悲悯的前提就是平等,只有当我们将自身与其他事物放在了同一高度,我们才能感他物之所感、痛他物之所痛,才能拥有与其他事物一样的感情。
我在泉州草庵大病的时候,承诸位写一封信来,各人都签了名,慰问我的病状;并且又承诸位念佛七天,代我忏悔,还有像这样别的事,都使我感激万分!——弘一法师《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
11. “感恩”在牛津字典中的注解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给他人。”
我们从一生下来,就要接受这个世界的种种给予,如果没有这些给予,我们就不会成长,无法生存。每个人都应该为此而感恩。所以,星云大师说:“一个人应该时时自忖:自己有何功德而能生存于宇宙世间,接受种种供给,不虞匮乏?因此,每一个人都要抱持感恩的胸怀,感念世间种种的给予。”
12. 弘一法师在泉州草庵大病的时候,曾有人给他写了一封慰问信,言辞十分恳切,字里行间充满了关怀,而且朋友们还一起签了名,为他的病情进行祈祷。这一切令病中的弘一法师十分感动,以至于很多年后,弘一法师依然常常为此事而感谢他的朋友们。
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人是需要懂得“知恩图报”的,感恩的第一步便是知恩,只有先知恩,才能去报恩。这也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朋友的帮助、兄弟的关心,乃至大自然所给予的一切,我们都应该要心怀无限的感激之情。对人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美好的东西,我们要心存感激,这样人生就会变得美好许多。
13.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没做总统之前,有一次家中失盗,一位朋友听说后,写了一封信安慰他。不久,朋友收到罗斯福的回信,信中说:“我要感谢上帝,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财物,而没有伤及我的性命;第二,贼只是偷了我的部分财物,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面对家中失窃的损失,罗斯福不但没有怒气冲冲或者心疼财物,反倒找出了三条值得感恩的理由。
一位哲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和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过我任何东西。’”只要你还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意味着你正在享受很多人提供给你的服务。如果你身体健康,没有疾病,饿的时候有食物吃,渴的时候有水喝,困的时候有床睡觉,冷的时候有衣服可以穿,你几乎就没有任何可抱怨的,因为你已经是一个非常幸福的人了。如果你仍然认为自己一无所有,或者不够幸福,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感恩。
14. 在一次学术报告会上,一位女记者问霍金:“霍金先生,卢伽雷氏症已将你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了太多吗?”想一想,霍金会怎样回答呢?
“我的手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着的亲人与朋友;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霍金用自己仅有的一根还能活动的手指,在键盘上敲下了这段话。
这也正是霍金能够以高度残疾的身体创造出世界科学奇迹的原因。感恩的心,让他不再以怨恨的心看待世界,不再以自怜的眼睛看待自己,心在感恩中汲取力量,战胜身体极限,获得伟大的成就。
15. 生活给予每个人的都不会太少,只要你好好珍惜其中的一二,并不断用心血去打造,你就能拥有生命的芬芳、骄人的成绩和幸福的生活。
不管多不幸的人,只要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他就要心怀感恩。因为活着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每天早晨睁开双眼,我们就应该庆幸,真好,我还活着;起床,真好,我还可以站起来;上班,真好,我还没有失业。看,生活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如果你已经失业了,而且今天生病了,起不来床,那至少,你还活着。如果你马上就要死了,至少,这个世界我温柔地来过。感恩,会让我们了无遗憾。
誓舍身命,救度法界一切众生。——弘一法师
16. 李叔同发下宏愿:“誓舍身命,救度法界一切众生。”但度化他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的性格、习惯都是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逐渐养成的,就连小孩子的性情都是很难改变的,更何况是成年人。习惯和思想早已经根深蒂固,需要极大的耐心才能够度化他人。
当我们看到别人犯了错误之后,我们会怎么办?冲上前去将他臭骂一顿,这固然可以解恨,但是却违背了度化他人的初衷,难以让人改正错误,只怕会使事情变得更糟。
17.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如果我们随意怒骂和惩罚他人,那么只会使我们与他人的距离越拉越远,反将度化的对象推向错误的深渊。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比如老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发现有的学生做错了事,就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怒气冲冲地将其责骂一顿,并且给予相应的处罚。那么这个学生有可能就会破罐子破摔,越陷越深,最终彻底没救。这说明,这种办法是行不通的。我们不妨换一个方式,用自己的爱心来感化那些犯错误的人,让他们意识到并改正自己的错误。
18. 有一天,陶行知看到一名男生和同学打架,便及时制止了他,并让他到办公室去。陶行知回到办公室时,男生已经在那里等他了。于是,他掏出一颗糖来说,这颗糖是我奖励你有时间观念,按时到达,没有迟到。接着又掏出一颗来说,这一颗是奖励你尊重老师,我让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随后又掏出第三颗糖说,我刚才了解过了,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所以,我要再奖励你一颗糖。男生哭着说:“校长,我知道自己错了。我不应该打同学,而是应该同他讲道理。”陶行知又掏出第四颗糖说:“你知错能改,所以,我更要奖励你。”
19.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陶行知先生没有责备学生一句,也没有说他哪里错了,而是用师长特有的温和方式,让学生主动承认了错误。其实,这样的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棒喝未必能使人改过向善,而以善制善才是上乘方法。佛家认为,世上没有不可度化的人。凡人,皆有善念,只要有耐心和爱心,都可以使他们改过向善。
大德禅师一生都在度化他人,因他的感化而从歧途中走出来重获新生的人不计其数,然而他却一直没能度化自己的一个学生。这个学生有偷窃的坏毛病,禅师苦口婆心地教导他,但是他都是左耳进、右耳出,完全不当回事。有一次,这个学生因偷窃被别人抓住,失主带着他来找到禅师,那人因敬重禅师,于是把这个学生放了。
20. 禅师的其他弟子感到既羞愧又愤怒,要求禅师惩罚这个学生。禅师本着宽大为怀的精神还是原谅了他,可是这个学生没多久又一次因偷窃被人抓住。禅师的其他弟子们实在是忍无可忍了,他们坚决要求禅师将那个学生逐出师门,否则他们就一起离开。
禅师把学生们集中起来,他说:“你们所有的人都能明辨是非,没有辜负我的教诲,我感到很欣慰。如果你们觉得无法忍受下去,可以离开,我对你们也放心。但是,我是不能不管他的,他是最需要我教化的一个啊!”
21.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善良的人,一个人无论犯了多严重的错误,都不能说明他是无可救药的。佛家认为,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恶人也有心生慈悲的时候。所以,真正善良的人,即使对作恶的人,也能够宽容,用自己的善良去度化他。即使不能度化,也不会因此而生嗔怪之心。一般人在遇到坏人时,往往心生怨怼,其实,是不必要的。
夏丏尊先生曾回忆说:“有一次宿舍里学生失了财物,大家猜测是某一个学生偷的,检查起来,却没有得到证据。
22. 我身为舍监,深觉惭愧苦闷,向他(李叔同)求教;他所指示我的方法,说也怕人,教我自杀!他说:‘你肯自杀吗?你若出一张布告,说做贼者速来自首,如三日内无自首者,足见舍监诚信未孚,誓一死以殉教育,果能这样,一定可以感动人,一定会有人来自首。这话须说得诚实,三日后如没有人自首,真非自杀不可。否则便无效力。’这话在一般人看来是过分之辞,他说来的时候,却是真心的流露,并无虚伪之意。我自惭不能照行,向他笑谢,他当然也不责备我……”
23. 昙昕法师回忆道:“弘一法师在泉州温陵养老院时,当时该地鼠疫症猖狂,死人无数,每天都可看到棺材在搬进搬出。记得那时是8月14、15、16数日,大师在泉州为众人讲经,我负责通译。那时大师亦中暑毒,人觉得不太好。三日的讲经,加上外头瘟疫流行,当时我自己亦感到身体十分不适。等我自己的身体较好时,立刻带了些金银花、甘草之类的药草去给他吃,以便驱除暑毒。但他拒食,并对我说:‘我要替闽南人赎罪,如果我一个人死了,能减少闽南人的苦痛,那么这种痛苦对我是好的。’我听他如此说,劝他别如此做。因为鼠疫与虎烈拉这两种流行疫可不是好玩的。同时也告诉他,这个尘世是需要他的。而大师却对我说:‘我一个人活在世上又能起什么作用呢?不如去西方极乐世界再回来婆娑世界力量就更大!’”
24. 这样的爱才是大爱。弘一法师是为了度化世人而出家的,而度化世人,也成为他一生的修行目标。做好事并不是很难,往往只是举手之劳。比如,我们把过剩的衣物捐给慈善机构,分一些钱给无家可归的人,帮助别人会让我们身心安宁,使我们觉得自己的生命更圆满、更快乐。只要我们养成了随手做好事的习惯,就会体会到生命的大快乐。你会发现,生活里的很多烦恼都不见了。因为我们的心灵在做好事的过程中,得到了升华,得到了净化。反之,如果我们只关心自己,就会有傲慢、嫉妒、计较等种种不良情绪,使内心充满负能量。
25. 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处于困苦中,他们三餐不济、温饱不能,或者,因为一场灾难使他们倾家荡产、妻离子散。善良的人们不愿意眼睁睁看着他们死于饥渴和疾病,会伸出自己的双手去帮助他们。当我们张开双手时,象征着爱和奉献,当我们握紧双手时,意味着我们惧怕失去,即使你手中握有的是一枚金子,你仍然是不幸的、贫穷的。
26. 我们不够圆满、不幸福,心里有怨怼,是因为我们没有慈悲心,不关爱众生,没有感觉到跟他们的联系,也无法跟宇宙意识沟通。所以,我们必须觉醒,让自己成为圆满的人。
若要世人爱你,你当先爱世人,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事实上,当我们付出时,你得到的远比付出的还要多,因为你得到的是发自内心的幸福。帮助他人,会使我们获得存在感,获得生命真正的意义。因此,我们要帮助有困难的人,包括动物在内!这时候,你会发现,你正在成为完美的人,而你,也将拥有更强大的力量。
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弘一法师《格言别录》
27. 让,就是谦让,谦让就是不要为蝇头小利去斤斤计较。与人交往时,要学会有理让三分,不要得理不饶人;发生矛盾冲突时,要学会退让。所以,《菜根谭》中有云:“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在道路狭窄之处,应该停下来让别人先行一步。只要心中经常有这种想法,那么人生就会快乐安详。
明朝年间,有个叫张英的人在朝为官。老家桐城的老宅与吴家为邻,两家府邸之间有个空地,供双方来往交通使用。后来吴家建房,要占用这个通道,张家不同意,双方将官司打到县衙门。县官考虑纠纷双方都是官位显赫、名门望族,不敢轻易了断。
28. 在这期间,张家人写了一封信,给在京城当大官的张英,请他出面干涉此事。张英收到信件后,给家里回信中写了四句话:
“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读罢,领会了张英的用心,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觉得很不好意思,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这样,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邻里礼让之举自此传为美谈。
29. 不过,喜欢计较的人大多都不认为自己喜欢计较。相反,是认为对方太过计较,揪着你不放,凭什么他跟你较真儿、占你的便宜?看咱俩谁能拧得过谁?就像两头斗牛,瞪着红眼,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就此杠上了。你赢了,洋洋得意;他赢了,你心里不爽。其实,就算你是赢家,那较劲的过程真的很享受吗?有多少人是弄了一身伤才赢得了这场斗牛比赛的?
虽说人为一口气,但很多人就为了一口小气,最后搞得自己累、别人累、大家累,谁也得不了便宜,谁也顺不了这口气。谁是赢家?大度地说“算了吧,何必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计较”的那个人就是最后的赢家。
30. 有一个年轻的主妇向朋友抱怨自己的生活单调、无趣……她举例说,她刚刚铺好床,床马上就被弄乱了;刚刚洗好碗碟,碗碟马上就被用脏了;刚刚擦净了地板,地板马上就被弄得乱七八糟。她说:“你刚刚把这些事做好,不久便会被弄得像是未曾做过一样。”她进一步抱怨道:“再这样下去,我简直要发疯了!”
年轻主妇的朋友是一个相当聪明的人,他不动声色地说:“这真是令人扫兴,有没有妇女喜欢家务劳动?”
她说:“有的,我想是有的。”
这位朋友又问:“每个家庭主妇都会遇到和你一样的问题,有没有办法做一个快乐的主妇呢?”
主妇思考了片刻回答道:“不计较。”
31. 生活中的小事,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事,得过且过又何妨?事事计较、精于算计的人,不但容易损害人际关系,从医学的观点看,对自己的身体也极其有害。在非洲大草原上,有一种极不起眼的动物叫吸血蝙蝠。这种蝙蝠靠吸动物的血生存。它身体很小,却是野马的天敌。它常附在马腿上,用锋利的牙齿极敏捷地刺破野马的腿,然后用尖尖的嘴吸血。无论野马怎么蹦跳、狂奔,都无法驱逐蝙蝠。蝙蝠却可以从容地吸附在野马身上、落在野马头上,直到吸饱吸足,才满意地飞去。而野马常常在暴怒、狂奔、流血中无可奈何地死去。动物学家们在分析这一问题时,一致认为,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是微不足道的,远不会让野马死去,野马的死亡是由于它暴怒的习性和狂奔所致。
32. 生活中,大家在一起交流工作学习,难免会产生一些意见或矛盾。但是,如果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谁都不肯服软认输,那么最终会因为这点小事而大打出手,彼此伤了和气。其实事后静下心来想想,如果当时能够彼此后退一步、忍让三分,自然会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事实上,越是有理的人,如果表现得越谦让,就越能显示出他胸襟坦荡、富有修养,反而更能得到他人的钦佩。
古时有贤人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弘一法师《格言别录》
33. 林退斋是著名的儒学家,官至尚书。他临死的时候,子孙们都跪在床前,请求遗训。林退斋说:“没有别的话!你们只要学会吃亏。”“吃亏”到底有怎样的精妙,值得一个人临终前特意交代给子孙呢?林退斋作为一介大儒,投身于官场几十年,临终前的这句话应该是他一生人生经验的总结。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有“吃亏是福”一说,这是中国圣人总结出来的一条为人处世的经验。清代画坛“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曾留下两句四字名言,一句是“难得糊涂”,另一句是“吃亏是福”。“吃亏”,就是放下争利之心,放下争利之心,就是放下烦恼。所以愿意吃亏,乐于吃亏的人,都比较快乐。倘使一个人能用外在的吃亏换来心灵的平和与宁静,那无疑就获得了人生的幸福。
34. 《泉州日报》有一位社长,是丰子恺的学生。他一向很尊敬弘一法师,对法师照顾得无微不至。但他并不十分了解法师。他知道大师常常到孤儿院去,那所孤儿院的院长名叫叶青眼。这位社长就对法师说:“老法师呵,你不要随便给叶青眼利用呵!他可能利用你的名字去做招牌,在外头搞钱!”弘一法师听了,同他说:“居士,我能够有这种价值吗?若有,被他利用也好。我能够为这些孤儿及老人筹些钱,即使我弘一被他卖了都好!能够被他卖多少钱,我也愿意呵!”说者与旁听者都因大师当时的幽默感而笑了出来。事后,大师说如他真能为这些孤儿老人做点事,真个是给那院长卖了,他也情愿。
35. 可惜,在生活中真正做到愿意吃亏的人并不多,反之,不愿意吃亏、毫厘必争的倒大有人在。有吃亏就有占便宜的,人们都想占便宜,都不愿意吃亏,所以,便造成了人和人之间经常为了谁多占了便宜,谁吃了亏闹得不可开交,也成为我们生活不快乐、人际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那么,“吃亏”的好处在哪里呢?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吃亏”的福气呢?
安东尼·罗宾谈起华人首富李嘉诚时说:“他有很多的哲学我都非常喜欢。有一次,有人问李泽楷,他父亲教给他成功赚钱的秘诀是什么。他说,父亲并没有教给自己赚钱的方法,只教了做人处世的道理。李嘉诚这样跟李泽楷说,如果他和别人合作,假如他拿七分合理,八分也可以,那李家拿六分就可以了。”
36. 他让别人多赚二分,自己少赚二分,可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李嘉诚并没有因此而成为穷人。相反,他越来越富有了。因为和李嘉诚合作过的人都会知道,从李嘉诚那里可以多赚二分,所以,他们只愿意和他合作。你想想看,虽然他只拿六分,但现在多了一百个人,他现在多拿多少分?假如拿八分的话,一百个会变成五个,结果是亏是赚可想而知。这也是“吃亏是福”的一种表现。有些做生意的人,千方百计要占客户的便宜,客户一旦察觉,不但要找上门来,还会中止和他的合作,其实,长远来看,占便宜对自己一点儿好处都没有。做事有长远计划的人,不会只计较自己的获得,而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舍弃。因为他们知道,有时候“吃亏”并不是一种灾难,只有学会舍弃,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37. 当然,懂得“吃亏是福”的人,并没有这样的“城府”。别人比自己多占了一点,自己少占一点,别人开心了,自己便开心了。
罗德·温尔曼是巴西最著名的高尔夫球手,他精湛的球技可谓无可挑剔。不过,球场上所向无敌的他在生活中却是一个糊涂虫,经常被人骗,吃了不少亏。一天,温尔曼刚打完一场南美锦标赛,当他接受完记者的采访后,马上走向停车场,准备开车回俱乐部。就在这时,一位一脸憔悴的年轻女子向他走来。在向温尔曼表示祝贺之后,她说自己的孩子现在病得很重,正躺在附近的一家大医院,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也许很快就会死去,但是她却支付不起高昂的医药费。
38. 温尔曼被孩子的命运揪住了心,他二话没说,当即掏出笔签了一张5万美元的支票递给女子,并祝福她的孩子早日康复。
一个星期之后,温尔曼在一家俱乐部进午餐时,从一位职业高尔夫球联合会的官员口中得知,那个自称孩子病得很重的女人其实是个骗子,这一切都是她设下的一个骗局。也许,读到这里,你会想,温尔曼听到这个消息后一定会后悔不已,气愤难当。然而,温尔曼却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笑容:“感谢上帝,这是我一周以来听到的最好的一个消息了!”
39. 温尔曼损失了5万美元,可是,他非但不觉得自己吃了亏,反而觉得很高兴。因为,和自己被骗同一个孩子马上就要死了二者之间进行比较,他宁愿自己被骗,宁愿自己吃亏。这样的人不幸福才怪。
生活中,吃亏是在所难免的。吃点儿小亏算什么事呢?“吃亏是福”,是一种潇洒的生活态度,也是一种做人的方法。在小利小事上乐于退让,主动吃点儿亏,免了生闲气、起纷争,大家和和气气,这难道不是一种福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