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细节》Section5【茶馆】茶馆也可以是戏窝子
剧本ID:
918518
角色: 0男0女 字数: 5966
作者:露澜
关注
4
6
4
0
简介
[鱼阅精选]:张丰从自然景观、饮食习俗、文脉痴癖等不同维度对成都这座城市进行了介绍,从成姆斯特丹到千年少城、从食辣小史到陋室茶摊,潜入大街小巷,呈现一个地理的、历史的、现实的成都,深度解析城市的魅力。
读物本现代阅读生活社会纪录片
正文

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文本共20段 

《成都的细节》 府河、南河、锦江,河流见证了古蜀之地的生长与变迁;万里桥、老南门大桥、九眼桥,成都的老灵魂仿佛时刻走在桥上;泡菜、盖碗茶、龙门阵,茶馆成全了市民相似的情感模式;老板娘,嫡、市井粉子,成都女人将锐利与温婉结合得恰到好处; 青春、酒精与音乐,九眼桥边挤满了不怕醉的年轻人。有人说,成都是一座去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Section5

茶馆:成都公共空间

观音阁老茶铺,还保留着成都茶馆的灵魂。

对成都人来说,茶馆是个特别的舞台,在那里,茶客中不乏最“顽固”的老成都,固守着“泡”的仪式感。

陋巷有茶摊,闹市有茶楼,大学有茶园

01.

成都是“府”,群山环抱,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老祖宗沿袭下来的爱茶传统一直绵延了下来。在成都,陋巷有茶摊,闹市有茶楼,大学有茶园……

成都最有名的老茶馆,应该是人民公园的鹤鸣茶社,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已经过去了100年,到现在仍然红火,看不出衰败的迹象。

人民公园的前身叫“少城公园”(1949年后改名)。那块区域,在清代属于少城的南部。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而成都的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的先声。在成都人看来,保路运动其实可以看成是辛亥革命的序曲。1913年,新政府决定在那里修建一座“保路运动纪念碑”,少城公园就是在保路运动纪念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这块纪念碑还树立在人民公园那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似乎是人民公园得以建立的基础。

02.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少城公园和这个纪念碑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认为少城公园是辛亥革命后才建的,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少城公园,其实是在清政府的改革运动中建造的。清朝的最后几年,政府日子难过,逐渐取消旗人的特权。1908年清政府下达了一道政令,要求逐渐减少驻扎在成都的旗人的补助,他们怨气很大,一度聚集起来维权,总督赵尔巽还为此逮捕了几个人。

但是,那些旗人的生计还是个问题,建少城公园就是当时提出的一个解决办法。当时的设想是,新建一个公园,在里面设置演出场所,收取门票,同时,公园里可以让旗人开茶馆,让他们维持生计。1910年公园开业,第一天就卖出了3200张门票。很快,公园里的经营场所也向汉人放开了,因为按照经营逻辑,旗人也会把铺面租给汉人来收租金。

03.

少城公园的生意火爆,以至于最后一位旗营司令写信给北京的家人,说人们已经准备给他立一个碑来纪念他管理公园的成绩——这是一个奇怪的预言,因为写信一年后清政府就垮台了,驻扎在少城里的旗人全部被赶了出去。新政府确实立了一块碑,却是纪念保路运动的,为了埋葬旗人的风光。

辛亥革命后的少城公园很快就成为生机勃勃的公共空间,除了看戏,人们也可以在那里闲逛、喝茶。人群的聚集,让这里成为演讲、宣传进步思想的最佳场所,巴金等人的回忆,都证实了这一点。茶馆只是做生意,并没有政治倾向,但是它们正常经营引来了人流,而“保路运动纪念碑”则提供了政治上的正当性,它是“革新”的象征。在少城公园演讲,就成为新青年们的最爱。

04.

1924年,军阀杨森占领成都时,扩建了少城公园。当时,那一片区域,已经有好几家茶馆,鹤鸣茶社就是其中之一。杨森认为泡茶馆不是一个好习惯,他主张的是“尚武”和体育,认为天天坐在那里喝茶,一个壮汉也会慢慢萎缩掉。但是,杨森没有取缔那些茶馆,他只是在公园里修建了可以供人们锻炼的跑道,这有点公平竞争的意思。但很明显,他失败了,因为那些茶馆现在还在。

鹤鸣茶社的创办时间,应该是20世纪20年代初,因为当杨森扩建公园时,已经有了包括鹤鸣茶社在内的六家茶馆了。据说鹤鸣花社最初是一位姓龚的大邑县人租了地皮兴建的,1940年他又把茶社转让给了熊绰云,熊找了书法家王稼桢题写了横额,“鹤鸣”就此成为少城公园最响亮的招牌。

05.

除了鹤鸣,当时少城公园的茶馆还有枕流、绿荫阁、永聚等,大家各有特色。相比之下,鹤鸣茶社更具传奇性,因为它的主要茶客是教师群体。每年六月和腊月,也就是暑假和寒假,教师们都聚集在这里喝茶、交流信息。当时教育界竞争激烈,一些学校要提升自己的实力,校长就会到这里来找最好的教师;而想跳槽的教师,也会到这里来寻找机会。教育界称之为“六腊战争”。

称之为“战争”,说明了当时教育界职场的残酷性,其实这种现象也有相当正面的价值,那就是人才流动的自由。茶馆为大家创造见面的机会,但是它只负责提供茶水而已;教师和校长,也只是茶客。如今网上的一些帖子,颇为怀念鹤鸣茶社以前的“礼仪”,比如盖碗怎么摆放,表达什么意思。这一套可能都是当时的老师们发明出来的,并非规矩,而是某种互动的结果。事实上,茶馆的魅力,就在于它没有那么正式,除了过去的袍哥在这里解决纠纷的时候,要使用“江湖规矩”外,茶馆本身没有严谨的规范。今天的人们,更不用去模仿、复原什么传统茶社礼仪。

06.

现在的鹤鸣茶社,生意依然兴隆,它成为旅游指南中“到成都必去”的老茶馆的代表。除了游客,本地人也有不少人仍然喜欢去。虽然它的收费比一般的坝坝茶要贵一些,但作为“旅游经济”,仍然是便宜的。游客到这里想要“体验”成都式的休闲,但他们不知道的是,真正的休闲,在于“日常”,而不是按照攻略上讲的匆忙来回。

还有一些人感叹,茶社的服务态度很差,服务员端来盖碗,放下一个暖壶就走了,他们也不知道这就是成都茶馆的特色——“个人自便”;半自助,才是真正的放松。这里并没有“消费者是上帝”的观念,更多是“人人参与”的平等哲学。说到底,茶馆可能并不能真正成为“景点”。

鹤鸣茶社里,竹椅木桌错落有致,茶客们神情闲适,喝茶摆龙门阵,便是成都人的茶道。


茶馆也可以是“戏窝子”

07.

2020年夏天的一个晚上,我去探访王府井后面的悦来茶馆,发现那一带正在封闭施工,悦来茶馆已经拆除重建,而在一起经营的锦江剧场、成都川剧博物馆也都要改建、扩建,到2022年完工的时候,这里可能就成为新的川剧艺术中心了。

只是不知道,被成都人称为“戏窝子”的悦来茶馆,到时候还会不会有往昔的活力。

现在王府井背后的区域,一直是成都的“戏剧中心”。在清代,这里有一个“老郎庙”,就是演川戏看川戏的地方。老郎庙供奉的是被称为“梨园祖师爷”的李隆基,也就是唐明皇。传说李隆基喜欢和杨贵妃一起看戏,有时候自己也唱几句,自称为“老郎”。把唐明皇发展为一种“人格神”,有点关帝庙的感觉。

08.

1909年,成都晚清新政的关键人物周善培和实业家樊孔周一起,在老郎庙的位置打造了悦来戏院(又叫悦来场),把传统的戏园和庙会,改造成现代意义上的剧场和商业场所。

周善培曾经是戊戌变法的外围骨干,当时在北京和戊戌六君子交往密切。变法失败后,他去了日本东京,在梁启超的帮助下,结识了大隈重信和犬养毅这样的日本政治家,也对东京这个新崛起的都市非常喜欢,决心要把成都打造成像东京一样的城市。周善培回到四川后,逐渐被高层赏识,辛亥革命前后成为城市建设方面的顾问,当时成都的很多探索都是他指导进行的。

09.

实业家樊孔周创立了“悦来公司”,自任董事长,掏了2万两银子入股,将原“老郎庙”拆除,花了整整一年时间修建了新式戏园,取名“悦来场”。悦来场最大的革新之处,在于周善培悄悄推广的“男女平等”观念。1906年,成都有一个戏院获得了警察局的同意向女性售票,但是担心出问题又取消了。周善培的办法,是在悦来场设置两个入口:男人进出的入口,通往主要的座位区;另一个专门为女性而设立的入口,则通向用屏障隔开的楼厅。这样做,既可以让批评者满意,又可以让当时的总督放心。

10.

新开办的悦来场,既是戏园又是茶园,茶客买碗茶围坐在茶桌旁,可以边喝茶边吃瓜子边听戏,也可以在茶园内大声喧哗、来回走动。所以,悦来茶馆是比鹤鸣茶社还要早的“老茶馆”,它和少城公园最早由旗人开的茶馆时间差不多。在清朝的最后两年,成都的城市管理上出现了松动,自由的探索开始多了起来。有意思的是,不管是少城公园还是悦来场,“商业模式”成立的基础,都建立在成都人喜欢娱乐、喝茶的天性上,是一种很懂本地人习惯的想法。

11.

悦来茶馆开创了一个独特的传统,就是把演出和喝茶相结合。在周善培的设想中,这里还可以举办各种义演,既能为政府的一些公益事业募集资金,又能向市民传递新观念。抗战时期,这个设想发挥了它的作用:在悦来戏院有各种义演、赈灾演出或社会各类救助、募捐,成都八大戏班的名角都会来此义演。观众捐铜捐银捐金,戏园、茶园会把所有收益悉数捐献,购买弹药枪炮,武装川军上前线抗日——而这些川军,曾经也是袍哥、军阀,但又都是四川子弟,这就是历史的多重面向。

12.

这种茶馆和剧院的结合一直延续下来,1949年后,这里成为川剧表演艺术家最喜欢的地方,几乎所有有名的川剧演员都在这里演出过。相比于更新更大的剧院,这里一边喝茶一边看戏,更日常,也为艺术家探索新艺术提供了支持,实际上,川剧人都很向往这里。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获得者陈巧茹回忆,自己十多岁初来成都时就到了这里,“那时候观众边喝茶边看戏好不热闹,圈子里的川剧人非常向往这里,承载了大家不少回忆”。后来她登上悦来茶馆表演,也带着一批批川剧人在此演出。在茶馆里演出,距离观众更近,这是后来那种高档的演艺中心所没有的效果。在演员心中,会把这种在茶馆的演出看得更加重要,他们在这里也获得了真正放松和自由的表达。

13.

悦来茶馆是破旧的,但也是一种“民间的权威”,就像老北京的天桥一样。能在悦来茶馆征服观众,才意味着真正走红。20世纪90年代,评书艺术家李伯清曾在悦来茶馆表演,后来名气越来越大,茶客们争相排队观看,一票难求,他的“散打评书”就此奠定江湖地位,也开始被主流舆论接纳。

这说明,悦来茶馆有相当大的开放性,不管你是梅花奖获得者还是野路子,只要能够让观众喜欢,就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舞台。前两年在成都走红的“哈哈曲艺社”是一个相声团体,他们也把自己的第一次演出放在了悦来茶馆,把茶馆内的一个化妆间改造为临时演出场地,幕布一拉就开始了青涩的表演。

新建的艺术中心肯定会更加高大上,但是或许也会丧失百年悦来茶馆最迷人的东西:混合的、打破隔阂和限制的,以及那种让人彻底放松的气氛。

川菜、功夫茶艺、川剧变脸等巴蜀文化,在一方小小的茶馆之中汇聚。人们一边喝茶,一边听戏,优哉游哉地打发着午后时光。


老茶客:10元也能喝出“仪式感”

14.

知名媒体《经济学人》上,有一个关于中国问题的专栏,名字用的是汉语拼音,Chaguan,也就是茶馆。这个专栏并不是专门用来讲茶的,而是用于探讨有关中国的方方面面。专栏的名字,或许来自成都学者王笛那本有名的著作《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与微观世界》,也有可能是取茶馆的象征意义——人们在那里休闲、谈论一切。

不管如何,2020年10月,这个坚持了几年的专栏迎来了自己的第100期,杂志的驻中国记者,选了成都观音阁老茶铺,写了一篇真正有关茶馆的报道。

观音阁老茶铺在成都双流区的彭镇,距离市中心超过20公里。如果选择公共交通,可以乘坐地铁3号线,坐半小时,再转坐20多分钟公交车,就可以抵达彭镇。和成都周围的黄龙溪、平乐、乐带那些古镇相比,彭镇要小很多。但是,或许正是因为小,没有“开发价值”,彭镇反而在更大程度上保持了过去的风貌。

15.

观音阁老茶铺也是一样,墙上的标语和毛主席像提醒你,这里至少和50年前一样。作为茶铺,这里至少有超过100年的历史。如果是看建筑,历史或许更为久远。就像它的名字所显示的那样,观音阁过去是一个寺庙。作为宗教场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当然,现在看到的建筑并不是明代的,而是后来经过反复修缮的结果。

在成都,观音阁老茶铺已经是最古老的茶馆之一,可以作为成都茶馆细节的一个标本。如果我们要看几十年前的茶馆是什么样子,去老茶铺是最好的选择。对真正的本地人(居住在彭镇的)来说,它的价格也很“古老”,一杯茶只要一块钱。在这里打发时间的本地人,大部分都是老年人,花上一块钱就能在这里玩一天。《经济学人》采访到的就是一位82岁的抽烟的老太太。

16.

这些老人已经成为一道风景。这不是比喻,而完全是一种写实。游客们很喜欢拍他们。周末到观音阁喝茶,你会发现很多人拿着昂贵的相机,长枪短炮对准那些最地道的老年人。用手机拍摄的就更多了,因为每一个“游客”或者从市内赶来的茶客,都会拍照。茶馆内的工作人员会热情地招呼你,只要花10元钱买一杯茶,就可以“随便拍”。

在这里喝茶,没有“茶单”,茶的品种单一到绝对的地步。你说“来一杯茶”的时候,服务员不会问你“喝什么”,而是径直领你到一个空位安置好,拿一个盖碗过来,给你沏一杯茉莉花茶。是的,这里只有这一种茶。如果你想喝铁观音、正山小种这些,最好到别的地方去。在彭镇的古街上,我也看到一家装修有格调的茶室,提供98元一杯的普洱茶,并不意外,那里一个客人都没有。

观音阁是成都地道的老茶馆,相传始建于明代中后期,初为观音庙,后改建为茶铺,延续至今。如今墙壁上依然保存着大量的宣传画和语录。

17.

尽管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网红,观音阁老茶铺内“静止的时间”还是能够让人感受到几十年前老茶馆的味道。对外地人来说,想在成都找一家老资格的茶馆,并不容易。和世界一样,真正自然的茶馆,也是变化的、流动的,但观音阁的魅力,就在于它顽固坚持着某种东西,比如,一元钱一杯的茶(能好到哪里去)。

观音阁老茶铺,还保留着成都茶馆的灵魂。它是本地居民每天去的地方,提供的不是高大上的享受;它也有着很强的表演性,从老板、服务员,到茶客,这个茶馆里的人都有点神秘的样子。他们和在自己家里的状态是不同的,这是一个特别的舞台,他们在这里展现的是不同的自己。或者说,“在茶馆里”也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那里的茶客,或许是最“顽固”的老成都,他们固守着“泡”的仪式感。

观音阁保留着成都茶馆的灵魂,这里依然沿用最古老的盖碗泡茶,固守着“泡茶”的仪式。


坝坝茶是老式茶馆的进化形态

18.

成都人并不反感那些已经成为景点的老茶馆,他们有时候也会去,就像外地人一样体验一下,或许也会借外地人的目光,来“打量”自己的生活。但是他们日常喝茶,却不是在这些“景观”之中。

因此,那个经典的问题“什么才是真正地道的成都茶馆”可能充满悖论。鹤鸣茶社肯定曾经非常地道,但是自从它成为“景点”后,就出现了某种变化。大量游客拥入,在“看”与“被看”的过程中,你很难说那就是“当下成都人的生活”。如果要体会真正的“成都式喝茶”,你就必须远离那些网红景点,甚至要远离各种攻略的推荐。

19.

成都人日常喝茶的地方,主要是两种类型。一种是“茶楼”,一般在商业楼宇的二楼或者三楼。店招使用“茶楼”二字的,大多都是密闭空间,有一个大厅,很多茶座,可以喝茶、打扑克牌或者聊天,另外会有很多包间。这些包间都可以打机麻,按小时计费或者包场,不需要另外给茶费。有些包间已经进化得相当高级,有独立的卫生间。茶楼包间私密性非常好,是老式茶馆中半私密空间的进化,因此可以承担一部分商务功能。

另外一种就是所谓的“坝坝茶”,这是成都式喝茶的精髓。在福建和浙江,也有很多茶楼,但是坝坝茶却是真正的成都特色。坝坝茶是老式茶馆中开放部分的进化形态,“坝坝”就是空地的意思。喝坝坝茶的茶馆,可以在河边、公园或者任何一块空地上。在城市里,只要有稍微大一些的空地,成都人都可以把它打造成“茶园”。有竹制的桌子、椅子、热水就够了。

20.杀青段

坝坝茶的最大特点就是便宜。在今天的成都市区,最便宜的坝坝茶,花上4元或者5元(据说也有3元的),就能打发半天时间。这样的价格,只包括茶水和座位,茶叶的质量一定不敢恭维。稍微讲究一点的茶客,会自己带茶叶,老板会提供座位、盖碗和开水。没有哪个茶馆的老板看到客人自带茶叶时会流露出不高兴的神态。

坝坝茶是成都人日常生活的“避难形式”。它是最穷的人都消费得起的产品,在困难时代,还有去喝已经离席的客人剩下的茶的。即便你处在社会底层,仍然可以在这里消磨时光,而不觉得尴尬。这样的茶馆通常人都很多,每个人都获得一种“生活在陌生人中的安全感”。也有一些人,半躺在竹椅上,在人声鼎沸中入睡。

若是遇到出太阳的好天气,人民公园肯定是一座难求。


《成都的细节》Section1 河流成姆斯特丹 549506

《成都的细节》Section1 城市的老灵魂 565107

《成都的细节》Section2 城池千年少城 580708

《成都的细节》Section2 城池皇城坝 440299

《成都的细节》Section3 街道西府调性 508311

《成都的细节》Section3 街道华西坝 民国老灵魂 492710

《成都的细节》Section4 红油底层口味到市民的饮食 269161

《成都的细节》Section4 红油对臊子无止境的追求 253560

《成都的细节》Section5 茶馆茶馆里的共享经济 902917

《成都的细节》Section5 茶馆茶馆也可以是戏窝子918518

《成都的细节》Section6 粉子时尚 败家 897032

《成都的细节》Section6 粉子嬢嬢局 品位决定粉级 912633

《成都的细节》Section7 夜晚夜晚 青春 酒精与音乐 521581

《成都的细节》Section7 夜晚走到玉林路的尽头 坐在小酒馆的门口 537182

《成都的细节》Section8 书店城市朝圣地 816973

《成都的细节》Section9 田园半空花园 863776

《成都的细节》Section10 社区袍哥江湖 733083

《成都的细节》Section11 文脉死与生 971956

《成都的细节》Section11 文脉吟唱在成都的阡陌红尘 956355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