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
1在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总共出现过四百多位皇帝,他们当中能达到“大帝”级别的屈指可数,汉武大帝刘彻无疑是其中一位。汉武帝为什么能被称作“大帝”呢?CCTV曾热播的《汉武大帝》片头是这么评价汉武帝的:“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这样的评价不可谓不高,读来叫人血脉偾张。当然也有不同的声音,有人说,汉武帝在位54年,有44年在打仗,对外穷兵黩武,败光了几代人的家底;对内横征暴敛,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又哪来的汉武盛世?他又算得什么大帝?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②
2汉景帝前元元年(前156年),汉武帝出生于西汉皇宫内的猗兰殿。像大多数帝王一样,汉武帝的出生也笼罩着神秘光环。汉武帝的母亲王美人在怀孕时曾“梦日入怀”;父亲景帝则梦见一头红毛猪,自九霄直入猗兰殿,高祖刘邦飘然而来,对他说道:“王夫人生子,应起名叫彘。”所以汉武帝最初的名字叫刘彘,彘也就是猪,别误会,不是笨猪,也不是小香猪,彘在古代是财富和福气的象征。
刘彘因“圣彻过人”能透彻地明白事理,在他7岁那年,景帝又给他改名为彻。汉景帝有14个儿子,刘彘是第10子。
3刘彘3岁那年被封为胶东王,栗姬所生的长子刘荣被册立为太子。刘彘从小就聪慧异常,颇受景帝宠爱,但宠爱归宠爱,太子已立,自己排名又靠后,想要逆风翻盘成为太子又谈何容易。但或许是天命使然吧,刘彘在各种各样的神助攻下,最后竟然当上了太子!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景帝的第一任皇后薄氏被废后,皇后的位子空置下来。栗姬的儿子刘荣被立为太子后,如果没有意外的话,栗姬将被立为皇后。如果没有意外就意味着有意外了。
馆陶公主刘嫖是汉文帝与窦皇后的女儿、汉景帝刘启的同胞姐姐。作为窦太后的独生女儿,刘嫖备受宠爱,同时刘嫖和弟弟景帝的关系也很好。刘嫖被称为“长公主”,是一位极有权势、极为尊贵的公主。
4馆陶公主有个女儿叫陈阿娇,她想让阿娇将来当皇后,于是就派人到栗姬那儿提亲,想将阿娇嫁给太子刘荣。栗姬早就对馆陶公主将一个个美女引荐给景帝之事愤愤不平,便一口回绝了这门亲事。馆陶公主碰了一鼻子灰,岂肯善罢甘休,她打算从诸王中再物色一个好女婿。
她从景帝13个儿当中挑来挑去,最后相中了刘彘。刘彘的母亲王美人情商就很高,她一见馆陶公主来提亲,满口答应,她知道馆陶公主的能量有多大,在这深宫之中要能攀上馆陶公主这棵大树,就高枕无忧了。
而刘彘从小就是个PUA,他对姑姑馆陶公主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馆陶公主听了,乐得合不拢嘴。这就是“金屋藏娇”的故事。
5馆陶公主一门心思想让阿娇当皇后,所以她必须得先让刘彘当太子。最终馆陶公主、王美人二人联手,在宫斗中打败了情商不高的栗姬,太子刘荣被废,改封临江王,栗姬则被打入冷宫,郁恨而死。
刘荣被废,太子之位空缺,皇子们又开始新一轮的角逐,甚至梁王刘武也参与了进来。这刘武是谁呢?
窦太后和文帝一共生有二子一女,除了景帝、馆陶公主外,还有一个就是小儿子刘武了。窦太后非常疼爱小儿子刘武,她甚至想要景帝将来能将皇位传给刘武。
出于孝道,景帝也一度说过要传位给刘武的话,只是因大臣袁盎等人的反对而作罢。景帝本来也不想将皇位传给弟弟,他以此为托词,打消了窦太后要他传位给弟弟的念头。
6最终在馆陶公主的运作下,刘彘从众多皇子中胜出。前元七年(前150年),七岁的刘彘被立为太子,并改名刘彻,其母王美人被册立为皇后。
梁王不甘心失去太子之位,又心生一计,他以方便觐见窦太后为由,上书景帝准许从他封地睢阳修一条甬道直达长安长乐宫,目的在于等待时机,从这条甬道迅速进入长安夺取政权。
公忠炯炯的袁盎得知后又带头反对,梁王的计划又失败了。梁王恼羞成怒,在谋士公孙诡和羊胜的建议下,梁王派出刺客将袁盎等十多位持反对意见的大臣给暗杀了。
7袁盎等人的死震动了长安城,景帝成立专案组彻查此事,得知此事与梁王有关,立即派人前往梁国逮捕主犯,梁王为了活命,不得不勒令公孙诡和羊胜自尽。
最后梁王亲自到京师请罪,在窦太后和馆陶公主的求情下,景帝才原谅了他,但梁王从此失宠。倍受冷落的梁王,于中元六年(前144年)郁郁而终。梁王一死,对刘彻太子之位的最大威胁彻底消除。
为了给刘彻的未来铺平道路,除了给刘彻配备强大的教育团队外,景帝还对官员队伍进行了调整,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景帝为刘彻除掉了周亚夫。
8周亚夫是开国功臣周勃的第二个儿子,个性耿直、强悍,军事才华卓越。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周亚夫被任命为太尉,他率军仅用三个月就平定叛军,拯救了汉室江山。
然而性格决定命运。周亚夫性格过于耿直,也不懂得语言艺术,比如汉景帝想封自己的舅舅为侯,就被他狠狠地怼回去了。
周亚夫自恃平叛有功,渐有傲慢之情,时常惹景帝不快,最后被以“谋反”罪下狱,周亚夫不甘受辱,愤而绝食而亡。周亚夫堪称军功集团最后的倔强,如此下场,不禁让人扼腕叹息……景帝为日后刘彻顺利接班扫除了障碍,在他的百般呵护下,刘彻快乐地成长着。
③
9后元三年(前141年)正月,景帝驾崩于未央宫,16岁的刘彻继位,是为汉武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辉煌的时代即将开启。
西汉建立后,国家奉行“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经过6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文景之治”后,社会经济繁荣,人口激增,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史记•平准书》记载: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10毫无疑问,汉武帝接手的是一个富摊子,他本可躺在先祖的功劳簿上继续无为而治,做一个无声的过客也挺好的。
但汉武帝跟他的祖、父文帝、景帝就是不一样,他天生是一个荷尔蒙爆棚的人,特别的精力充沛、特别的不甘寂寞、特别的爱“折腾”。
这种行为,在心理学上被定义为“胆汁质”气质类型;史学家则说他是一个“多欲”的帝王。用一句流行歌词形容汉武帝:“原谅我这一生放荡不羁爱自由”。
11汉武帝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发布诏令,召集天下有才人到朝廷策问,探寻治国理政思想。
其中董仲舒提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他认为凡是不在儒家的经典六经——《易》《礼》《乐》《诗》《书》《春秋》之内的其他学说,尤其是与儒学相背的学说,都应该根绝。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尊儒术”更准确的说法应该叫“表章《六经》”董仲舒还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天授”等理论。董仲舒的这些主张很符合汉武帝独霸天下的心思,深得汉武帝喜欢。
12汉武帝决定改变当前的“无为而治”,选择儒家学说作为治国思想,他任命推崇儒学的外戚窦婴和田蚡为丞相和太尉,儒生赵绾为御史大夫,王臧为郎中令。
汉武帝在朝中轰轰烈烈地推行儒家学说,引起了祖母窦太后的反感。窦太后早年家境贫穷,被送入宫中后成为吕后的侍女。后来她同其他四名宫女被吕后赐给了当时还是代王的刘恒,再后来,她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手段,后来居上,成为代王刘恒的王后。
窦太后性格强势,喜黄老之学。她做文帝朝皇后23年,景帝朝太后16年,现在到了武帝朝成为太皇太后,虽然年事已高且双目失明,但仍旧把持朝政,凡军国大事都要向她奏报,没她点头,便绝对实行不了。
13一向说一不二、不容他人忤逆的窦太后,又岂能容忍汉武帝推翻自己的黄老之学、任性而为呢?她开始干预朝政,皇权和后权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冲突。窦太后的跋扈,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满。御史大夫赵绾上书汉武帝,直言朝中大事应由汉武帝自行决断,不必再向窦太后汇报。赵绾建议汉武帝这样做,无疑是想夺窦太后的权。
赵绾的话传到窦太后的耳朵里,正在长乐宫“闭目”养神的窦太后,勃然大怒:赵绾,我看你是老寿星吃砒霜——活腻了!她随即让人搜罗赵绾、王臧所谓的罪证,将他们逮捕入狱,要求汉武帝惩罚他们。
汉武帝出于孝道,当然主要是畏惧祖母,所以他不敢对抗窦太后。在窦太后的强大压力下,赵绾、王臧在狱中自杀身亡,窦婴、田蚡也被罢官。汉武帝不得不任用窦太后喜欢的许昌为丞相、庄青翟为御史大夫,他踌躇满志推行的新政全部被废除,第一次尊儒尝试以失败告终。
④
14尊儒活动受挫后,汉武帝见识了灭霸奶奶的强大,只得敛起锋芒,继续当孙子。生性好动的汉武帝索性抛开朝政,带着一帮侍卫,到外面游猎散心去了。
公元前138年春的一天,汉武帝在霸上举行完开春祭典后,顺便到平阳侯府看望姐姐平阳公主。在平阳侯府上,汉武帝看中了歌女卫子夫,趁着卫子夫给自己更衣,就在自己的豪华马车中临幸了卫子夫。
之后,卫子夫被带回宫中,卫子夫入宫引起了皇后陈阿娇的嫉恨,并引发了一连串的“宫斗”。
当初刘彻能当上太子,除了景帝偏爱外,陈阿娇的母亲馆陶公主刘嫖起了很大作用。刘彻母子投桃报李,立陈阿娇为皇后。
15但陈阿娇养尊处优惯了,又自恃母亲有恩于汉武帝,因此常常在汉武帝面前发脾气耍性子,时间长了,汉武帝对她就没以前那么好了,加上陈阿娇一直没有生育子嗣,也就慢慢被冷落了。
王太后看出了汉武帝的情绪,担心得罪馆陶公主,于是警告汉武帝不得冷落陈阿娇,汉武帝深知其中厉害,只好处处迁就陈阿娇,并把卫子夫送入冷宫。
一年后,后宫要裁减宫女,卫子夫见到了一年未曾谋面的汉武帝,哭得梨花带雨,请求赐她出宫的机会。
汉武帝看到卫子夫楚楚可怜的样子,顿生怜悯之心,再次临幸了她。不久,卫子夫有了身孕。一直没有子嗣的汉武帝,得知卫子夫怀孕,欣喜若狂。从此,卫子夫日益受宠,陈皇后则被冷落。
16陈阿娇得知卫子夫怀孕受宠,更加嫉妒,多次暗下杀手,想置卫子夫于死地,但都没能得逞。由于卫子夫得到汉武帝很好的保护,馆陶公主就明目张胆报复卫子夫的家人。
卫子夫有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叫卫青。卫青是卫子夫母亲卫媪和平阳府中县吏郑季私通所生。此时卫青是平阳公主的骑奴。馆陶公主派人绑架了卫青,幸亏卫青的朋友公孙敖相救,卫青才幸免于难。
汉武帝听闻此事,非常生气。为了压一压馆陶公主母女的气焰,汉武帝当着皇后陈阿娇的面,任命卫青为建章监,加衔侍中,连同卫子夫的同母兄弟姊妹都得了加封,并赏赐了大量金钱。可谓一人怀孕,全家提拔。
17经过此事,陈皇后的地位岌岌可危。窦太后去世后,馆陶公主的靠山倒了,汉武帝终于不需要再忍受陈阿娇的骄悍无礼了。
为夺回汉武帝的爱,陈阿娇遍请天下名医,万金求子,花费巨大,但丝毫没起作用;最后发展到,她竟然请人行巫蛊之术,希望以此来蛊害情敌。这些都是典型的有病乱求医,结果不但没有挽回汉武帝的心,反而冷遇更甚。
汉武帝借巫蛊案,废掉了陈皇后,将其搬出未央宫,移到长门宫居住。讽刺的是,这个长门宫本来是馆陶公主当成阿娇嫁妆送给汉武帝的,这相当于陈阿娇被赶回了娘家。
18幽居长门宫的陈阿娇,成了“禁屋藏娇”她时常回忆起小时候与汉武帝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想着想着就哭了,我的悲伤逆流成了河,你已远远离开我。
她又花费上百斤黄金请司马相如为她作《长门赋》,试图挽回汉武帝的心。
日出日落,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她总是倚在长门宫外的栏杆上,痴痴地望着远方,汉武帝还是没来看她,表弟,我给你的信收到了吗?“金屋藏娇”的诺言难道你忘了吗?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⑤
19建元六年(前135年),影响大汉近半个世纪的窦太后去世了。汉武帝在继位第一年就尝试过尊儒,但在窦太后的阻挠下失败,此后他一直处生活在祖母的阴影下。
对汉武帝来说,窦太后就像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如今汉武帝终于用时间打败了祖母。挣脱祖母桎梏的汉武帝犹如神兽出笼,尽情地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
其实还在上一年窦太后病重不能理事期间,汉武帝就迫不及待地推行尊儒活动了,他把其他学说都摒弃在博士官之外,而独设《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五经博士的设置,也为以后举孝廉、兴太学等兴儒措施打下基础。
20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下了一道兴学诏书,在全国上下掀起了一股兴办学校的风潮。这些举措促进了教育和儒学的发展,培养了大批儒家人才。
通过尊儒活动,使儒学取代黄老之学成为治国理政的指导思想,以儒家伦理道德作为约束人们的行为准则,甚至以《春秋》决狱,把儒家经典当法典用。从此,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影响了中国二千余年。
汉武帝独尊儒术,但并没有彻底“罢黜百家”,在尊儒的过程中,又“悉延百端之学”允许其他学派的著作流传。
21汉武帝用人也并非都是儒学人士,他的用人标准只有一个——惟才是举,比如韩安国、张汤、桑弘羊等都崇尚法家,主父偃是纵横家,东方朔是杂家,甚至黄老学派的如汲黯、郑当时等都受到重用。
甚至金日磾这样一位匈奴俘虏在宫中养马的奴隶,竟然能与霍光等人成为托孤重臣。汉武帝时期人才济济,班固就曾惊叹地说“汉之得人,于兹为甚!”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还数次削弱相权,并首次建立内朝。西汉初年,丞相一职大多由开国功臣担任,比如萧何、曹参、陈平等,他们位高权重,相当于掌握实权的总理大臣。
22汉武帝即位后,朝廷处于君弱臣强的局面中,丞相仍拥有巨大的权力,如罢免任用官员基本上都是丞相说了算,皇帝很少干预过问。
比如窦太后去世后,汉武帝任命田蚡为丞相。田蚡相貌丑陋,为人奸诈贪婪,无德无才,之所以被任命为承相,只是因为他是王太后的弟弟。
田蚡担任丞相后,大肆受贿,豪园田宅遍布长安,家中金玉堆放如山,奴仆成群。
田蚡大权在握,又仗着有姐姐王太后撑腰,甚至都不把汉武帝放在眼里。有一次,田蚡又拿着厚厚一沓官员任用名单,朝汉武帝面前一放,让汉武帝签字。
23作为自己的舅舅、帝国丞相,汉武帝对他保持最大限度的尊重和隐耐,凡田蚡上奏之事、推荐之人,几乎言听计从。时间长了,田蚡还以为这个外甥皇帝好欺负呢。
这一次,汉武帝不高兴了,抱怨道:舅舅,你的人任免完了吗?朕还想任命几个呢?
还有一次,田蚡竟然侵占皇室的土地为自己建造宅院,汉武帝终于忍不住发火了:你干脆把武库拿去用好了!从这以后,受到警告的田蚡有所收敛。
丞相拥有主臣和除吏的权力,必然分散了皇帝的权力,作为强势帝王的汉武帝当然不能容忍。
24为削弱相权,汉武帝首先收回了丞相的人事任免权,其次丞相人选不再局限于外戚、列侯,有“文德”的儒士也可以为相,比如丞相公孙弘就是一介平民。
就这样,丞相的权力被汉武帝不断“阉割”,不但没权力召除官吏,更不能参与政事的决策,完全成了皇帝的附庸。
丞相虽然没了权力,但毕竟还是“百官之首”,很多时候倒是起到为皇帝背锅的作用。汉武帝之前有13位丞相,他们最后大多都能平安着陆,没有人被诛杀。
但到了汉武帝朝就不一样了,纵观汉武帝时期的丞相们,很多都被以不同的罪名处死,特别是汉武帝后期,丞相更成了死亡的代名词。
25公孙贺听说自己被任命为丞相,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泪流满面,不住磕头,说自己只是个骑马射箭的粗人,做不了丞相。但汉武帝不允,让人将丞相印朝他怀中一塞,转身走了。
看着汉武帝远去的背影,公孙贺无奈接过相印,摇头叹息道:吾命休矣!果不其然,没过几年,公孙贺就因儿子犯罪受到株连,父子双双死于狱中。
汉武帝废除了丞相的人事权,直接或间接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并初步建立了两种选官制度:一是察举制,二是太学养士制。这两种选官制度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豪门贵族对官位的垄断,使得更多有才能的人能够进入官场。汉武帝一朝,大体上完成了由“功臣政治”向“贤臣政治”或“能臣政治”的转变。
26汉武帝竭力剥夺相权,但军国大事总得有人来处理,他把这部分权力转移到了内朝。所谓内朝,又叫中朝,就是汉武帝从民间选拔出一些优秀的儒生作为侍从,让他们参于政事,侍奉皇帝左右。因商讨政务主要在内廷,所以称之为内朝。
内朝是汉武帝首创,它具有两个特征:一是自成体系,直接听从皇帝命令;二是参于机要,帮助皇帝决策。为了使内朝制度更健全,汉武帝又设置中书令,总揽政务。
中书令多由宦官担任,奏章直接送达禁中,减少了中间环节,而且中书令深居禁中,与外臣鲜有联系,从而减少了内外勾结的可能性。就这样,朝政大权转移到了内朝,以丞相为代表的“外朝”逐步沦为完全伏首听命、忠实贯彻皇帝意志的“执行机关”。
⑥
27汉武帝通过削弱相权和建立内朝制度,把军政大权牢牢地集中到自己手里,随后他又把目光瞄向了遍布全国的诸侯王们。
诸侯王的实力,经过文、景二帝的连番打压,特别是在平定七国之乱后,已远远不及汉朝建立之初。
虽然诸侯王的实力大不如以前,但毕竟还是隐患,还需要一锤定音的政策来彻底消除隐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正中汉武帝下怀。
什么是推恩令呢?简单地讲,一个诸侯王去世了,本来只有嫡长子可以继承王位,其余子弟虽有骨肉之亲,却没有任何土地封赏。
28现在朝廷规定,诸侯王可以将土地推恩至所有子弟,使所有人都可以得到侯爵以及王国土地的封赏。
这样一来,原本属于诸侯王国的县,一旦成为了王子们的食邑,就归到附近直属中央统辖的郡中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王的封地越分越少,直至最后消失。
推恩令好是好,但见效太慢,还需要几代人的时间,汉武帝显然等不急了,他要立竿见影,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彻底解决诸侯王问题。
于是汉武帝围绕推恩令大做文章,淮南王刘安的孙子因淮南王拒绝推恩向朝廷举报,接着又有人告发淮南、衡山二王联合谋反,汉武帝派人前去侦办抓捕,淮南王、衡山王自杀,卷入叛乱阴谋被诛杀者数万人。
29两国被废,淮南国改为九江郡,衡山国改为江夏郡,均收归朝廷。
淮南王刘安谋反案扑朔迷离,存在诸多疑点,有很多学者都认为淮南王之死存在莫大冤情。
刘安的父亲刘长是刘邦最小的儿子。吕氏被剿灭后,元老商讨迎立哪一位诸侯王继位,理论上刘长也有机会,他毕竟是刘邦仅存的两个儿子之一,但最后没有成功,原因是审食其的阻挠,刘长母亲的死也和审食其有着莫大的关系。
30刘长因此对审食其恨之入骨,后来公然行凶将其杀害。文帝很忌惮这个弟弟,称其有谋反行迹,将其逼死。可以说,刘安和汉武帝祖辈是仇人,在所有人心中,刘安是有原罪的、先天就有“谋反”的动机。
刘安是第二任淮南王,跟其他的王侯不太一样,他对走马行猎、红袖裙钗毫无兴趣,他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和音乐,门下也豢养了一大批能人志士,其著作《淮南子》宣扬清静无为的思想,这与汉武帝推崇的儒家思想可谓格格不入。
31那么这样一位学者型的侯王为什么会“谋反”呢?《汉书》称其“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行阴德拊循百姓,流名誉”这种广行仁义的名声是汉武帝心头的一根刺,各种因素积压在一起,使他成为所有诸侯王中的矛头和典型,其悲惨命运早已注定,不得不死。
还有早些年的河间王刘德之死,也是一桩令人生疑的悬案。刘德是景帝的第二子,跟废太子刘荣一样,都是栗姬所生。
《史记•五宗世家》载:“河间献王经术通明,积德累行,天下雄俊众儒皆归之。”刘德在河间的声望非常高,养有众多宾客,受儒生追捧,这对同样的实行尊儒政策的汉武帝造成了无形的刺激。
32在所有的帝王眼里,只消存在一点点即位可能之人,或多或少都是眼中钉、肉中刺。公元前130年十月,河间王刘德来长安朝见天子。朝见完回到河间后,不久暴毙,死因成疑。
相反,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中山靖王刘胜就聪明多了。想当年,刘胜在朝拜汉武帝时,也是意气风发、文采飞扬地进言,大谈政事。后来,刘胜突然“乐酒好内”变得胸无大志,声色犬马、夜夜笙歌,光儿子就生了120多个。
刘胜这么做,显然是装出来的。原来刘胜发现环境变了,汉武帝再也不是一个需要兄弟宗室当外援的无助少年了,他对诸侯王的打压比起他的父亲景帝有过之而无不及。
33聪明一点的兄弟都谨言慎行,勿谈国事,最好的保护就是流连酒色,把自己装成一个废物。
饶是如此,汉武帝还是不断地找诸侯王的茬。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叛乱,靠无偿捐助当上齐相的牧羊人卜式上书汉武帝,愿父子从军,效死疆场。
汉武帝非常高兴,下诏表扬卜式,并封其为关内侯,布告全国,号召诸侯王向他学习。但是全国几百列侯无一人从军,没人响应他的号召。
汉武帝非常生气:你们世代享受受朝廷食邑,现在朝廷有难,你们却袖手旁观,思想觉悟还不如一个放羊的!
34按照汉制,皇帝每年八月要到宗庙主持大祭,所有参加的诸侯王都要奉献助祭的黄金,称为“酎金”。
酎金对诸侯王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于是他们就偷工减料,所献酎金都成色不足,这也算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朝廷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几十年了一直都是这样。
汉武帝对诸侯王不响应自己号召踊跃参军平叛,早就窝了一肚子的火,于是突然对诸侯所献酎金进行查验,一查一个准。
汉武帝以诸侯王在祭祀祖先上弄虚作假,是对祖先的大不孝,一下子夺去一百多位王侯的爵位,收其封国归于汉郡。
35就这样,在汉武帝的不断打压下,持续近一个世纪的诸侯王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解决诸侯王问题的同时,汉武帝还加强对臣僚的监察。他在内朝设“诸吏得举法”,集中监察权,取得对文武百官的直接控制。
但这一制度在实行的过程中并不完美,汉武帝于是又新设了绣衣直指、丞相司直和司录校尉。这三者相互监督,同时又都受制于内朝诸吏,这样,汉武帝就控制了百官的一言一行。
36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控制,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设置十三部刺史,每区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对所辖区域进行监察。
京师附近七郡由司录校尉进行监察。此外,汉武帝还着手打击、削弱各地的豪强势力。经济上进行盘剥,政治上任用酷吏进行镇压,还将各地豪强集中迁徙到茂陵等地,以便于中央政府对他们进行监视和控制。
通过以上各种举措,汉武帝有力地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也是汉武帝的历史功绩之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巩固了汉朝的统治,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提供了保障。
⑦
37汉武帝被称为千古一帝,他最大的功劳莫过于开疆拓土了,而逐匈奴、定河西就是其中之一。汉武帝在位54年,几乎穷毕生之力攻伐匈奴,以解决北方边境问题。
匈奴的先祖是夏王朝的末代国王夏桀的遗民,与华夏民族同出一源,都是黄帝的后裔。秦末汉初,匈奴崛起于蒙古高原。
匈奴不仅统一了蒙古高原,还控制了东至大兴安岭,西至中亚地区的广大地区,拥有控弦之士30余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游牧帝国之一。
西汉建立之初及之后的惠帝、吕后、文帝、景帝,对匈奴都实行和亲政策,想以妥协的方式来减轻匈奴对北方边境的危害。
38但和平从来就不是乞讨来的。尽管西汉对匈奴伏低做小,公主、金钱都送出去了,但匈奴显然不满足这种小恩小惠,每年都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大规模的抢劫活动,南下侵掠西汉边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汉武帝作为帝国的继承人,对白登之围、嫚书之耻等祖先受到的耻辱念念不忘,一心想要报仇雪耻。
即位之初,匈奴对西汉边境的侵扰有增无减,他很想和匈奴大战一场,但由于朝政掌握在以窦太后为首的旧势力手中,他们害怕匈奴,并不想和匈奴打仗,还是一如既往地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徒呼奈何。
39在匈奴淫威下屈辱了60多年的西汉王朝,经过了数位皇帝的卧薪偿胆、韬光养晦,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海内富庶,国力强盛,为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你特么地,我忍你很久了,该血债血还了!”独掌朝政后的汉武帝终于露出了“战争狂人”的本色。从此“吃饭睡觉打匈奴”就成了汉武帝的日常,匈奴人的噩梦开始了。
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汉武帝的那句霸气台词:“寇可往,吾亦可往!”直叫人看得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40公元前133年六月发生的“马邑之谋”,拉开了全面汉匈战争的序幕,从此,西汉对匈奴的战争由被动防御转为战略相持、战略反攻阶段。
汉武帝对匈奴发动较大规模的战争主要有以下几次:
一、元光六年(前129年),军臣单于大规模入侵中原,其先头部队一直打到上谷地区。汉武帝派出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和骁骑将军李广,各率军一万,分四路迎击匈奴。但汉军初战不利,李广部与军臣单于主力相遇,李广力战不敌,全军覆没,李广受伤被俘后又奇迹般地脱逃成功。
41公孙敖部与大队匈奴骑兵相遇,在损失7000名骑兵后,狼狈逃回西汉边境;公孙贺部行军途中竟然没有遇到一个匈奴兵,最后一万大军打道回府。四路大军中,唯有车骑将军卫青取得了胜利。卫青率部千里奔袭,穿越广袤的草原,直捣龙城,斩首匈奴700人,取得了难得的一次胜利。卫青在龙城一战成名,率先开启了其开挂的一生。龙城之战是自汉初以来汉朝对匈奴的首次胜利,虽然所斩匈奴人数不多,但极具像征意义,汉武帝向大汉民众显示了汉王朝反击匈奴的决心。
42二、元朔元年(前128年),匈奴万骑攻掠辽西郡,杀辽西太守;围困在渔阳守备的韩安国,韩安国几乎全军覆没;接着又到雁门,杀千余人。汉武帝派卫青率三万骑出雁门、李息出代郡进行反击,斩杀俘虏匈奴数千人。
三、元朔二年(前127年),匈奴再次攻入上谷和渔阳地区,汉武帝派出卫青、李息北上抗击匈奴。汉武帝采取声东击西战术,下令卫青、李息突袭河南之地。屯居河南的匈奴楼烦王、白羊王措手不及,连忙率部渡黄河逃命。卫青和李息指挥部队乘势掩杀,歼敌数千人,获牛羊百余万头,收复了被匈奴占领80余年的河南地区,从而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同时汉军可以此地为集结地,向北直捣匈奴帝国的心脏。此战过后,汉匈战争进入到了汉朝对匈奴大举进攻阶段。
43四、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令车骑将军卫青率三万人马从朔方郡出发,寻找匈奴主力作战,并为卫青配了四位下属,游击将军苏建、强弩将军李沮、骑将军公孙贺、轻车将军李蔡,四位将军也各自率领人马从朔方进军,配合卫青作战。卫青带领四位将军急行军六七百里,悄悄越过阴山,趁夜包围了匈奴右贤王部,右贤王猝不及防,只带领少数随从逃走。这一战,俘虏匈奴1.5万人,牛羊马畜数十百万。汉武帝接到捷报后,按捺不住喜悦的心情,不等卫青回朝,直接派出特使,到边境上拜卫青为大将军,节制天下所有兵马,就连卫青还在襁褓的儿子都被封了侯。
44五、公元前123年二月,以卫青为统帅率六路大军共10万人马,第一次出定襄寻找匈奴主力作战,但只斩杀了几千人而回,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经过一个月的短暂休整后,汉武帝下令,让原班人马继续对匈奴本部用兵,这就是二出定襄作战。17岁的霍去病被汉武帝任命为票姚校尉,统领800人马随军出征。二出定襄之战,共歼灭匈奴精锐1.9万人、俘虏2万人,给匈奴本部以重创,汉武帝除了给各将领封侯外,又拿出20余万斤黄金进行奖励。
45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年仅17岁的霍去病初出茅庐,一不小心就打掉了敌军的后方基地。汉武帝以其勇冠三军,浑身是胆、勇气可嘉,特地封其为“冠军侯”从此霍去病进入了汉武帝的视野,一颗将星也将冉冉升起,很快成长为与卫青齐名的“帝国双璧”。二出定襄之战虽然重创了匈奴,但西汉也损失惨重,除了人员上的损失,这次战争几乎花光了国库储备的钱财和当年的赋税收入。
46六、公元前121年春,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率一万精兵进攻河西走廊。霍去病用了区区6天时间,转战千里,踏破匈奴五个部落,几乎洞穿了整个河西走廊,杀死了折兰王和卢侯王,抓获了浑邪王的儿子及匈奴相国、都尉,缴获了休屠王的祭天金人,歼灭匈奴生力军8900人,给河西匈奴以沉重打击。这年秋天,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领数万骑再次进攻河西。为了配合河西作战计划,汉武帝同时任命卫尉张骞、郎中令李广率万余骑兵出右北平,进击左贤王。
47出击的目的,是牵制左贤王,使其不能破坏霍去病西征的军事行动。霍去病带领大军出北地后,渡过黄河,跨越贺兰山,横穿浩瀚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到居延海后转向西南,经过小月氏,再由西北转向西南,长驱直入二千余里,绕到了匈奴军队的后方,在这里等待公孙敖部前来会师。公孙敖因迷路,没能按计划和霍去病汇合。霍去病在没有友军配合、没有后勤保障的情况下,大迂回、大纵深,长途跋涉二千多里,歼敌三万余人,基本摧毁了匈奴部署在河西的主力部队。
48浑邪王杀掉了休屠王,率众5万人向霍去病投降。至此西域被汉武帝收入囊中,霍去病“张中国之左掖,扬汉家之武威”,到西汉末年最终形成了敦煌、酒泉、张掖和武威四郡,这就是著名的河西四郡。二千多年过去了,这四个城市还是最初的名字。失去西域的匈奴人只能为之哀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49七、漠南之战、河西之战后,汉匈之战的攻守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汉军取得了战略主动权,寻机对匈奴展开新的更大的打击。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毫不客气地祭出“帝国双璧”卫青、霍去病,倾全国之力,决定对匈奴展开漠北决战。大将军卫青统帅5万骑兵作为一路大军,配备了前军将军郎中令李广、左军将军太仆公孙敖、右军将军主爵赵食其、后军将军平阳侯曹襄、西河太守常惠、云中太守遂成为部将。
50另一路,骠骑将军霍去病当仁不让,也统帅5万骑兵,这5万骑兵都是精锐之师,勇猛好战,与主帅霍去病的作战风格极为相似。卫青部和匈奴单于伊稚斜狭路相逢,经激战,歼灭匈奴主力1万余人,纵火焚烧了匈奴的粮库给养,斩获不菲。唯一遗憾的是,没能抓住匈奴单于伊稚斜。值得说一下的是,卫青部下李广又迷路了,没能和卫青会师,既错失了一次难得的封侯机会,还得接受军法处置,不甘受辱的李广悲愤自刎。霍去病部则大战左贤王。汉军以1万兵力的损失,斩获胡虏70443人,左贤王部几乎全军覆没,只带了少数亲信逃走。
51霍去病率领大军继续向西北追击,在狼居胥山祭祀了天神,又在匈奴人的“圣山”姑衍山,进行盛大的祭祀活动。随后,霍去病率军继续北上,兵锋直至贝加尔湖,大汉国威第一次播撒到极北的荒寒之地。霍去病这次远征军行军3000多里,纵横驰骋,犁庭扫穴,整个左贤王领地像是被深耕了一遍,左贤王部被完全打残。漠北之战,是农耕文明和草原文明的一次巅峰对决,帝国双璧卫青和霍去病联袂出场,取得完胜。漠北一战基本上歼灭了匈奴主力,匈奴残余远遁西北,从此“漠南无王庭”,危害西汉帝国100多年的边患基本上得了解决。
52八、漠北之战后,汉匈双方损耗巨大,国力大减,均无力再起战事,双方休战。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率18万骑北巡至朔方,派出使者到匈奴下战书:南越王的首级,已经悬挂在大汉北阙之上,朕如今亲自率军抵达边境,单于若能战,就来战好了;如果不敢战,那就俯首称臣吧,何必像老鼠一样躲在漠北的苦寒之地呢?这是自西汉建国以来对匈奴发出的时代最强音,汉武帝对匈奴赤裸裸的恫吓羞辱,匈奴单于早已吓尿了,哪敢应战,这就叫弱国无外交。这种自信的底气来源于西汉强大的国力,更来源于汉武帝奋发有为、积极进取和敢于亮剑的勇气,倘若换一个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的帝王,那么河西之地永远也不会纳入大汉版图,匈奴也绝不会自行削弱。
53相反,如果任由匈奴做大,西汉也有被之吞并之虞,“靖康之耻”提前上演也未可知也,汉武帝也会成为历史的罪人。什么是伟人?伟人既要站得高、看得远,更要有舍我其谁、敢于亮剑的勇气。天汉二年(前99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出兵酒泉。李广利与匈奴右贤王激战天山脚下,杀敌万余人,但汉军也损失了两万多人。李广之孙李陵率5000步兵在浚稽山被匈奴三万骑兵包围,李陵率军拼死抵抗,杀敌一万余人,最后他所率的5000步兵只有400多人逃回塞内,李陵被俘后投降。
54消息传至国内,大臣们都怪罪李陵,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为李陵说情:李陵虽然失败了,但他以寡敌众,杀死匈奴兵一万余人,其功劳足以传天下;李陵不死而降,是想等待时机立功抵罪报答陛下。正在气头上的汉武帝哪里听得进去,谁都可以投降匈奴,你李陵不可以!你还敢为他进言。盛怒之下汉武帝将司马迁下狱,并处其腐刑,还杀了李陵一家。司马迁被摘掉了核心部件,可谓“伤害性很大,侮辱性极强。”但他还得忍辱负重地活着,因为他要完成父亲的遗愿,编写一部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书。最终司马迁用了13时间完成了这部52万字的皇皇巨著《史记》,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5天汉四年(前97年),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统率6万骑兵、7万步兵出朔方,因杅将军公孙敖率1万骑兵、3万步兵从雁门郡出发,游击将军韩说率3万步兵从五原郡出发,强弩都尉路博德率1万步兵与李广利会合。这次汉武帝派出21万人马,分四路杀入漠北,展现了汉武帝全歼匈奴的决心。只是可惜的是,大汉再也没有卫青、霍去病这样的不败将军了。李广利和匈奴且鞮侯单于相斗十余日,没占到什么便宜,脱阵率兵回朝,其余各路大军均告失利。
56征和二年(前91年),匈奴又入侵上谷、五原,次年入五原、酒泉,杀掠吏民,汉武帝派贰师将军李广利率7万人马出五原,御史大夫商丘成率2万兵马出西河,重合侯马通率4万兵马出酒泉,出击匈奴。这次出击起初非常顺利,马通军进至天山,匈奴望风而逃,汉军顺手灭了车师国,将一国民众从国王到百姓尽数俘虏而归。商丘军也在浚稽山击败匈奴;主力李广利遇到匈奴右大都尉和卫律率领的5000精骑,以7万对5千,优势非常明显,汉军一路碾压追击。
57正当军事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国内发生了所谓的巫蛊案。丞相刘屈氂以大逆不道罪,被游街示众后腰斩于东市,李广利家人也被收罪。李广利带着数万汉军士卒投降了匈奴,李广利在国内的亲族,也因此悉数诛灭。此时汉武帝年事已高,国内矛盾尖锐,财力匮乏,已无力再对匈奴用兵。汉武帝虽然在有生之年没能使匈奴彻底臣服,但也让匈奴成为强弩之末,再也难以对汉王朝构成大的威胁。——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