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简史【四】
剧本ID:
947577
角色: 0男0女 字数: 9009
作者:玄二月
关注
6
14
9
0
简介
纵观中医史........
读物本古代历史科普杂谈阅读节选
正文

中医简史四


第三章

1、关于金、元朝在形成强势王国之前,都是宋代时期东北境外的游牧民族。金国由女真族于1115年建立,后来势力壮大,并南下攻陷北宋首都,迫使宋廷南迁。从此南宋北金对峙百余年。蒙古游牧民族也在短期内征服广泛地区,建立强大帝国。1234年蒙古军队消灭金国,继而在1279年占领南宋。这段时期中国完全由外族统治,历史学家称为金元时期。

2、公元1206年,蒙古人成吉思汗与其他游牧部族结合为单一联盟国,形成的强大军队横扫亚洲各国,远至波斯及韩国。他的继成者窝阔台继续侵吞欧洲大陆。成吉思汗的孙儿忽必烈在1279年消灭南宋,建立中国元朝,并定都北京。元朝蒙古统治者的在位时间短暂,短短百年间共有九位君王历任,政权被削弱及分散。中国官员乘机篡改朝代,著名红巾军起义,于1368年将元朝灭亡。

3、金元时期的文化、艺术及生活模式基本上与宋朝相同,但已逐渐失去惜日的繁荣。 朝廷一方面打击学者及艺术家,影响到文化及科技发展。另一方面又制定新的法律,如禁止异族通婚、农民缴纳重赋等。平民百姓怨愤非常,一些宗教组织乘机冒起反抗。正面影响方面,蒙古统治者严格控制医疗事业的执行,并立法禁止某些毒药的使用。如1268年禁止乌头毒草及砒霜在市面出售。

4、蒙古人也协助开辟了中亚欧地区的贸易,著名意太利探险家马可.勃罗,是首位成功从欧洲乘船航行到亚洲大陆的欧洲人。他多次往返亚洲与欧洲大陆从事贸易及探索旅游。当时基督教及伊斯兰教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的科技发展均有一定的影响。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药学经典著作为基础,结合临证实践,中医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5、医家们开始自成一说,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出现不同的学派。以下是金元时期的重要医学家及他们的学说。完素,河间人,他的医学主张又称河间学派。刘完素曾三次拒绝金政府的招聘,贡献一生在民间行医。他对《黄帝内经》极为重视,不断研究,结合自己的经验,译注了《素问要旨论》、《宣明论方》等著作。刘完素对当时盛行的"五运六气" 学说有独到的研究。

6、他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生理活动和病理现象有极其密切的关系,所以医师必须通晓五运六气学说,把它运用到医疗过程中。他针对当时伤寒病证(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流行,运用五运六气理论,倡立了火热病机学说。认为各种证候的出现与火热有关,据此刘完素在伤寒病证的治疗中,善用寒凉药物如肉桂、熟地、麻黄及薄荷等,以清热为主。后世亦称之为"寒凉派"。

7、张从正,又名子和,亦是河间学派的一位重要医家。他致力研究医学经典,学识渊博,着有《儒门事亲》十五卷。张最闻名的理论是 "攻邪说",他认为人之所以会生病,都是由邪气所致;而邪气分为三类,有天之邪、地之邪及水谷之邪。这些致病因素,并非正常人体所有的。所以治疗手段必须以消除邪气为主,从而恢复体内正气。另外,张从正提倡 "六门三法",所谓 "六门"就是以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因素将疾病归类,以此作为辨证用药的基础。临床治疗就灵活运用发汗、催吐及泄泻"三法"去祛除邪气。他扩大了这三种中医治法的应用范围。世称他为"攻下派"。

8、张元素,易水人,故称为易水学派,也是一位主张革新的医家,1186年完成其著作《医学启源》,描述到"古代医方不能完全治疗现今的疾病"。 张元素经过二十年的刻苦学习及总结实际经验,以《黄帝内经》、《伤寒论》及《中脏腑》为基础,发展了脏腑辨证及药物归经的理论。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生理、病理特点,对疾病的症状表现进行分析归纳,以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临床思维方法,它是中医辨证的基本方法之一。

9、药物归经是指药物对某一经络及其相关的脏腑病变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他制定"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对脏腑的辨证及用药的模式,加以归纳形成规律。给后来辨证用药带来很大方便,成为一种通用程序,为推广中医辨证论治原则作出很大贡献。李杲 gao三声又名东垣老人,出身富豪之家,早年母患病,为庸医所误而病死,于是发愤习医。他着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等医书。

10、李杲根据自己的实践,提出了脾胃论,即脾胃是运化水谷供一身元气之本,而脾胃内伤则元气自衰,继而百病丛生。至于造成内伤脾胃的原因,主要概括为三条:饮食失调、劳役过度及精神刺激。李杲在临证治疗中,采用了一套以升举中气为主的方法,分别补益上、中、下三焦元气,尤以补益脾胃为主。他善于运用温补脾胃的处方和药物。因此被称为"温补派"。

11、朱震亨又名丹溪翁,是元代敢于创新、很有见地的医家,其名著《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提出多种疾病的病机是由于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他又充分研究相火理论。相火源自命门之火,蓄养在肝肾脏,与君火相配合以推动脏腑功能活动。朱震亨认为人体内经常处于"阳动"的状态,精血阴气最容易损耗。而"相火"是阳,容易被外界所刺激而"妄动",导致阴精受损,引起疾病。

12、因此他在治疗时擅长使用滋阴降火的药物或方剂。另一方面,他也鼓励人们要节制饮食及性生活,以保养身体的阴气。他的学说又称为"养阴说"。这时针灸医疗的应用非常普遍,很多腧穴及其疗效已被证实, 更创作出新的应用手法。1331年由窦圭方出版的《针灸四书》是此期的代表。举例书中论述之腧穴鸠尾,可应用于心悸、癫痫等,与现代中医针灸治疗的指引相近。此外不只是中国人发展了针灸事业,蒙古人亦作出贡献。

13、传统蒙古医术如"蒙古灸"、刺血疗法等也引入了中医系统。由于长期战争,蒙古族又崇尚骑射,造就了外伤科的发展。代表元代在外科学的成就,有齐德之于1335年撰《外科精义》一书。此书共两卷,上卷描写外科治疗小手术,特别是皮肤科治疗方面,下卷载汤、丸、膏、丹等方剂。他的其中一个创新是用光合疗法治疗皮肤病。另外,对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诊断方面,又提出新的观点。

14、与齐德之同时期,还有危亦林撰于1337年的《世医得效方》。此书充分表现了危亦林在骨科上的高超技巧,他精于骨折及骨关节脱位整复与固定。书中记载之麻醉药如蔓陀罗、乌头等的应用亦是先例。危亦林是应用脊椎骨折悬吊复位术的先驱者;相对西医学方面,要直到1927年,英国医生达维斯才提出此法。元代皇家厨师忽思慧,于1330年撰《饮膳正要》一书。

15、从健康人的实际饮食需要出发,以正常人膳食标准立论,制定了一般饮食卫生法则。这为中国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卫生与食治疗法的专书,也是一部古代有价值的食谱。他特别提倡中庸之道,认为饮食要平均配合,不可过量。书中列出230种五谷类、肉类、鱼类水产及生果疏菜等食品,并确实其营养价值。如对狗肉的描写有:"犬肉味咸、温和无毒、安五脏……"金元时期,其他贡献还有儿科医师曾世荣于1294年着的《活幼心书》。

16、明代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朱元璋是农民出身曾经出家为僧,最后做了起义军领袖成功推s翻元朝。公元1368年,朱元璋利用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有利形势,自封明太祖称帝,改年号 洪武。明代初期,特别是永乐年间(1403-24),较注意恢复与发展,进行了一些政治及民生改革,使农产品和家庭工业品得以商品化。明代在科技与文化方面也有许多突出成就;如迁都及建筑紫禁城,编辑类书《永乐大典》及郑和下西洋等。

17、文学名著《西游记》及《金瓶梅》也是这个时期的作品。当时西方欧洲派来中国的传教士,不但带来另类宗教思想,还有科技文化。明朝的知识分子在与他们交往中,受到一定的影响,译述了一些西方科技、医学书籍。徐光启(1562-1633)是最早与西洋传教士密切交往的学者;他与意太利人利马窦合作, 介绍了西方几何学的基本理论及公理。明代末期,皇室、贵族、官僚、豪绅及地主等大量掠夺,赋役繁重,农民与城市贫民遭到残酷的剥削,他们相继揭竿而起反抗。

18、明代有很多名医,并出版了非常多的著作,对于中医药的发展贡献很大。这时期医家们仍旧沿袭先前医学经典继续发展,继承金元时代医家们提出的医学主张,明代也出现不同学术流派,各家互相激烈争论。当时主要分为滋阴、温补以及明末出现的温病学派。滋阴派,源自元代朱丹溪主张--滋阴并善用寒凉之药治病。着明代表医家包括王履及戴思恭。温补派,以金代李杲的脾胃论为基础,治疗时重视温补中气的方法。代表医家首推薜己,次为张景岳及赵献可。

19、薜己,号立斋,其父曾任太医院院使。他医学造诣较深,兼通内、外、妇、儿、眼、口齿等科。其学术思想强调真阴、真阳不足。薜己著作甚多;《内科摘要》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本以内科命名的医籍,《口齿类要》是中医史上最早的口齿专书,其他著作包括《外科枢要》、《正体类要》、《薜氏医案》、《疠疡机要》、《女妇撮要》、《外科心法》等。他推荐以苍术、人参、甘草及北蓍为主的汤剂,治疗因脾胃不和所引起的疲乏及食欲低下。

20、根据李杲《脾胃论》之描述,都是一些"温补中气"的药物。张介宾(约1563-1640),字景岳,浙江山阴人。其医学主张主要为"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以及"人体虚多实少"等论点。主张温补肾阴肾阳,慎用寒凉与攻伐方药。张介宾创制很多补肾方剂。于晚年编撰的《景岳全书》是一部综合性医籍。他亦撰写多部《黄帝内经》注释,内容浅易。明代另一位力倡温补的医家,赵献可字养葵。

21、他对薜己的学说十分推祟,尤其发挥命门之说,认为命门是人身之主和至宝,于1687年特撰《医贯》一书,用意是以保养"命门之火"的论点贯穿于养生与治疗等一切问题。因此他用药也多采用八味丸、六味丸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描述的补阳方剂。温病学说的来源久远,是中医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即是 外源性病邪引起身体发热等症状的疾病。明代以前,医家们对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认识,主要局限于《伤寒论》的范围,内容提及"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22、吴有性,名又可,姑苏洞庭人。他目睹当时疫病(又称为瘟疫病)流行的惨状,决心通过观察研究,对疫病的病因、传染途径及平日所用之验方等作详细记录,于1642年写成的《温病论》属于传染病的专着。他创立"戾气"之说,认为温疫之病并非由风寒暑湿所为外邪引致,而是由于感染一种外在的"异气"引起,这种"异气"他称作"戾气"。戾气有以下要点:物质性可服药治疗;通过口鼻侵犯体内,而致病与否则决定于戾气的量、毒力及人体的抵抗力; 

23、戾气的种类不同,所引起的疾病会不同,侵犯的脏器部位也不一; 人类的疫病和禽兽的瘟疫是由不同的戾气所致;    * 痘疹与疔疮等外科化脓感染也是戾气所引起的。古代痘疹就是天花,是严重传染病,早在汉代葛洪的《肘后方》已有记载,但一直没有有效的防治方法。直到明代发明人痘接种法,为预防天花开辟有效途径, 为免疫学的早期成就,在世界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人痘接种法开始应用的确实日期仍不能确定,但是最晚在明朝年间确实有文献记载其应用。

24、这时期,外科及创伤科有新进展;医家们主张治疗外伤疾病应内、外兼顾。同时对癌症有了较清晰的认识,例如认为致癌原因是情绪低落或是嗜吃油煎、辛辣、烧焦食物等。外科手术方面如止痛、消毒及止血的技术也提高了。陈实功的《外科正宗》较突出地表现当时的成就。陈实功,江苏南通人,他从青年时代就专门研究外科,经过四十多年不断实践,在外科理论和手术方面都有独到之处,于晚年1617年完成《外科正宗》。

25、《外科正宗》论及外科常见疾病一百多种,并选入了唐宋以来的许多有效方剂。他主张治疗外科疾病应该内服和手术并重,认为脓肿疾病应该尽早开刀,以免贻误病情。书内记载他曾经成功做过断喉吻合术;并在茴香散局部麻醉下,用铜筋丝线圈套及摘除鼻息肉。书内还有最早对颈部恶性肿瘤及乳癌的记录。另一位同期著名外科医家王肯堂,撰写《疡医证治准绳》。

26、对外科诊治有丰富的论述,主张骨伤科医生首要必须了解骨骼结构。书内有很多中医外科史上早期的记载,如气管吻合术,耳廓、唇、舌、外伤的整形术。当时他已认识到肿瘤不能手术治疗。典型的梅毒病大约在15世纪或稍前从外国经广东传入中国。明代梅毒病泛滥,医家陈可成撰《霉疮秘录》是较早的梅毒专书。书内记载梅毒不同病期症状,提出了用丹砂、雄黄等含砷的药物治疗,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应用砷剂治疗梅毒的记录。此外还论及预防梅毒的方法。

27、明代针灸继续有所发展,公元1443年明政府特定专人仿照宋代的式样,另行铸造针灸铜人。这时期出现了不少针灸著作。反映此期成就者,有高武及杨断洲。高武,字梅孤,浙江鄞县人。16世纪中期先后完成《针灸节要》及《针灸聚英》,前者主要摘录自《黄帝内经》及《难经》的理论编成,很适合初学者应用。杨断洲,对16世纪以前的针灸学文献进行辑录,并结合自己心得经验,于1601年完成《针灸大成》。

28、书内论及经络、穴位、针灸手法及适应症等,还介绍了应用针灸与药物综合治疗之经验。是17至19世纪重要的有关文献。明代有大量本草学及方剂学著作,其中又以个人编著者占大多数。刊行数量远较先前历代为多,内容更丰富详细。中国本草学出现了一部具世界学术地位的专着,就是李时珍编辑的《本草纲目》。李时珍共撰写过17本着作,其中以《本草纲目》最闻名,它有下列几方面的成就:

29、总结16世纪以前我国的药物学内容;书内所载药物增至1500余种,并附药图1000幅,药方10000余个。    纠正了以往本草书中的某些错误;    * 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他按照"从贱至贵"的原则,即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将药物分为16部,包括60类,有系统地记载了每种药物的知识。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这本书不仅是药物学专着,还包括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30、《本草纲目》刊行后很快传入日本、朝鲜及越南等亚洲地区,在公元17、18世纪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欧洲语言。另一方面,李时珍是首位提出脑负责精神感觉、又发现胆结石病、利用冰替高热病人降温及发明消毒技术的医家。《本草纲目》的十六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器物及服装、虫、水产、介壳类、鸟、兽、源于人类物质。这时期在方剂学发展方面,对方剂的组成、药理、功效及用法都有所提高。

31、有关的专书也明显增多。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方书就是产生于明代。明初1406年,朱输、滕硕等编辑《普济方》。记录61739首处方,有239幅插图。书里广泛辑录历代各家方书、民间验方、单方。使明代以前的大部分方书内容得以保全,为后世研究中医药学提供了极丰富的资料。由于长期内忧外患,明朝终于1644年被满清贵族推翻。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国内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

32、最初的几位皇帝,特别是康熙、雍正及乾隆,史称「康雍乾盛世」,促进社会发展至新的景象。不仅解决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族与农耕族之间日久的冲突;同时采纳一系列政策,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和交通,巩固了国内多民族的统一,也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尽管清朝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其发展并未超越传统封建、专制主义体制。经济上仍以农立国;文化思想上提倡封建礼教。外交上长期闭关自守,盲目自大。

33、因此与同时期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形势相比,清朝所取得的成就则相形见绌,已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并且存在越来越大的距离。清中叶以后,各种社会矛盾日益暴露,反清斗争接连不断,经历9年的白莲教起义,结束了清朝的全盛时期。1840年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清廷与侵略者分别缔结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满清国主权受损,政治腐败,进入了衰落时期。

34、1911年孙中山发起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温病学的继续发展    明朝吴有性的《温疫论》是温病学的重要里程,之后其他医家对温病学体系继续进行临床实践及理论探讨。清朝温病学说有更进一步发展,已经形成了独立专题。这个时期的重要人物及著作有,叶桂与《温热论》、薜雪与《湿热条辨》、吴瑭与《温病条辨》。晚清时期,虽然中医面对西方医学严峻的考验,医家们继续拥护《伤寒论》、"寒凉派"、《神农本草经》以及其他传统中医理论,中医学仍旧受到普遍支持。

35、王士雄,终其一生研究温病,撰写《温热经纬》一书。柳宝诒的《温热逢源》及雷丰之《时病论》仍然对温病学的发展有一定贡献。中医有关人体解剖学的知识,在《黄帝内经》中已有不少记载。但一直发展缓慢,部分原因归咎于中医外科手术没有受到重视。1830年《医林改错》的刊行,纠正了前人关于人体脏 腑记载的某些错误。其作者王清任深感医家掌握正确人体脏器知识的重要性。

36、他细心观察放置在义冢的尸体,发现很多以前中医学不了解的器官,如主动脉、胰脏及横膈膜等,也纠正了"肺中有24孔"、"尿从粪中渗出"等错误论断,他再一次肯定脑子主宰思维记忆的功能。先前描述明朝天花为患,人们已开始懂得预防方法。比较确实的历史资料是1727年俞茂鲲于《痘科金镜赋集解》一书中所提及,有效的天花预防方法,人痘接种法在1567-72年经已施行。

37、其中一种接种方法,是以天花患者痊愈期的疹皮痂,磨成细粉作为痘苗,从未出过天花疹的健康人士,利用银筒帮助吸入鼻腔,就可产生抵抗力。虽然这种方法仍不完善,但有重要历史意义,它不仅是牛痘发明前预防天花的有效方法,更是人工免疫法的先驱。在中国各地广泛应用,并很快流传到欧洲多国。赵学敏 ,字恕轩,杭州人。编辑了一本《本草纲目》补充,对中医药作出重大贡献。

38、《本草纲目拾遗》是一部重要的药物学专着,共载药物921种,其中716种是《本草纲目》所未收载或记录不详者。书中将药物共分类为水、火、土、金、石、草、树、蔓藤植物、花、种子、蔬菜、器物、鸟、兽、甲壳动物及昆虫。总结了中医19世纪的药物学成就。    赵学敏另一本重要著作为《串雅》,是与"铃医"即民间走方郎中合作,广泛收集整理民间医药经验与知识,于1759年问世,分为内、外篇。

39、赵学敏认为民间走方郎中的医术很神奇,而且疗效显著。这些郎中们用药具有平贱、显验、方便的特点,因此对他们非常推崇。1949年后在新中国出现的"赤脚医生",可以认为是他们的后继者。赵学敏在书中阐明治疗用药不一定要贵重,他极力批评庸医们的高昂收费,认为他们只会处方一些昂贵的补药,但其实不懂辨别药性。书中记载了许多疗效卓著的走方医经验。

40、在19世纪,植物药治疗是中医学的基本,早期有关文献不继被再次刊行,很多医家如吴其浚(1789-1846)于1848年出版之《植物名实图考》,费伯雄于1863年撰写《医醇剩议》等,都希望为这个以植物为本的医学作出贡献。当时最闻名的中药堂是同仁堂,位于首都北京,专门为皇宫供应药物。为拢络知识分子,清初的皇帝鼓励学术生活,并时常资助大型文献的编纂,因此当时有大量全书、类书及丛书刊行。

41、18世纪百科全书非常流行,当时出版的其中一本重要类书是《古今图书集成》,由蒋廷锡等受命编纂,520卷,内容辑录有古典医籍的注释、临证各科诊治、医家传略、医学艺文与记事等。另一本清政府命令纂修之医学丛书《医宗金鉴》,由吴谦等人把18世纪初以前,历代重要医学著述加以校订、删补,并进行节录编辑。全书共90卷分15门,包括医学理论、各科诊治、方剂、针炙与运气等内容。

42、1749年起,清"太医院"规定为医学生教科书。至今仍是重要的参考文艺。当时医家们撰写个人专着亦是时尚,用以陈述自己的医学见解。张璐的《张氏医通》,主要是推祟"温补学说"。同时有关医学基础书籍相继面世,程国彭的《医学心悟》一书,以简明文字扼要清楚地论述中医四诊、八纲、八法以及临证各科的诊治,对初学者很有启发。李用样的《证治汇补》也是一部内科诊治专着。

43、由于清朝考据风气盛行,不少医家对重要的古典医籍进行了大量的考证与注释工作。举例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都有大量注释刊行。其他临症各科各自有发展特点与突出成就,表现在不少医家对疾病诊治的总结与医着的空前增多。19世纪末,清政府日益衰落,逐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对象。在宗教组织的支持下,教士及西方医士们在中国的洋化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44、当时出现很多由中国人或与西方人士共同开办的西医学校,一批有关西方医学的释本也相继面世。西方医学在中国开始日益广泛深入地传播,由沿海到内地,由设立诊所到建医院,由办学校到吸收留学生,由翻译医书到成立学术团体,近百年间,形成了中医与西医并存的局面。近代最早去西方学医者为黄宽,广东香山县人,1850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专攻医科,1857年回国后,以其高明医术及医德,深受广东一带人民的爱戴。

45、中西方医学结合    在清朝末期,洋务运动引起了传统中医界的重视。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当时医学界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态度和主张;一些人对传统中医一概加以鄙视,认为不科学,极力主张取缔;一些人拒绝接受新事物,认为西方医学全部不适合中国人;有一些受过西方思想的人,认识到中西医各有所长,迫切探索发展中国医学之路,试图把西医学术加以汇通。

46、当然根据当时历史背景和医家们本身条件限制,其汇通中西医的活动,未能取得明显的成就。在汇通中西医活动方面,其中最早的一位先驱者为朱沛文,字少廉,广东南海县人,出身医学世家。他于1892年编撰了《中西脏腑图像合纂》,将人体结构、脏腑图像与西方生理解剖图谱相互参照,加以论述。内容较系统、丰富及集中地反映了他的中西医结合的学术思想。

47、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状况异常复杂,中医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继续发展。早在19世纪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兴建大量医院、学校及药房,使西医学急速发展起来。另外,政府的医疗政策主导了医学发展。例如1920-1940年国民政府期间,政府采取排斥、抵制中医的措施,认为提升西医学地位等同将国家现代化。西方医学传入后,一些医家试图将中西医学加以汇通,从理论到临床,从药物到处方都提出了独特见解,形成中西医学汇通的思潮和学派。

48、中华民国是继清朝后的一个时期。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宣布建立中华民国,就任临时大总统,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由于当时帝国列强侵略和争夺,北洋军阀之间连年混战,使中国陷入极端混乱的局面。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建立南京国民政府。通过南京政府整合及镇压,最后基本实现了全国统一。中国封建帝制的结束,标志中医药发展的高峰期过去。

49、当其时百姓不但受到饿荒折磨,全国各地还有数10万人死于传染病,如霍乱、鼠疫、天花、黑热病、白喉、猩红热、疟疾、结核或寄生虫病等非常猖獗。新文化运动及政治社会改革活动是当时的潮流。文人学者高喊民主与科学,百姓希望中国再次强盛,以对抗西方资本主义。不幸地中医学被贬为"不科学思想",是推动国家现代化的障碍,因此政府采取抵制措施。

50、抵制中医运动声势浩大,国民政府卫生官员汪大及余岩等更提出议案要取缔中医学。1929年国民政府通过余岩等人提出的"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同时进一步建议实行新的医疗制度。议案内批评中医理论为贷空结论,中医治疗方法如针炙等是迷信活动。提案通过后,立刻引起全国中医界的极大愤怒和强烈反对。132位中医团体代表集结在上海,组成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向政府请愿要求取消决议。

51、当时政府消灭中医学的具体方法包括,严格限制中医执业、禁止所有医药广告刊登及不准兴办中医学校及医院。在此非常时期,热心支持者仍继续开办学校和出版刊物,为捍卫及保存中医药知识起了积极作用。最后种种抵制措施虽未达目的,中医药仍然得到普遍支持,特别是乡镇居民,但中医事业已造成严重的摧残。

52、西医学在中国的突出发展,为中医带来巨大冲击,然而很多中医师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们建议并除中医的缺点,同时吸收西医学的优点。当时医学家都提出一些汇通中西医见解,并且不继为后人承接,逐渐形成了中西汇通思潮及学派,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初期的表表者有:张锡纯、恽铁樵及杨则民。在消灭中医措施的压力下,仍有一批热爱中医事业的有识之士,为了保存和发展中国医药学,力创办中医院校、出版中医药杂志及组织中医学会。

53、例如丁甘仁及谢利恒等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包识生等创办神洲医药专门学校。他们一边忙于诊症及教学,一边专注于编写教材,成功培养了一批中医药人才,成为后期继承及发扬中医学的骨干力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指导医疗人员学习及汇通中医,发表"团结中西医以创造新的医疗系统"为政策指引。同时投入大量资源兴建学校、医院及研究中心,将中医药的执业转化为现代模式。

54、大量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如今可在骨折治疗时,先以X光诊断,之后用特殊中医小夹板局部外固定复位;更在针刺麻醉下进行脑肿瘤或剖腹生产手术;传统武术太极拳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功能,预防慢性病。从50年代开始,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中药的生产与供应,成立国家中药材总公司。鼓励各地查清本地中草药资源,有计划种植及采集中草药。此外,又对很多名贵中药进行人工试种试养,都取得良好成绩。

55、1982年《宪法》写入“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2006年颁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医药作为第九大类共9个项目列入名录。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一次明确指出要“中西医并重”、“扶植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在法律上和政策角度赋予中医合法的地位。今天,中国仍然普遍接受中医治疗,大多数医院充分结合应用两方面的技术。

56、主要的医学院亦提供双方面的医学教育,学生可选中医或西医为主修。然而医生们通常同时接受中西医疗培训,只是较注重某一方面而已。随同中医药继续科学研究,很多新、旧医疗问题已得到解决。今天中国存在三合一医疗体系,即是中、西治疗及综合疗法的混合。日常使用的中医疗法如针炙、推拿、汤剂及草药等,都增加了西方理论或设备的应用,这种混合医疗加强了各方面的能力 。

♥♥♥♥♥♥♥♥♥♥♥♥♥♥♥♥♥♥

感谢各位小主们阅读,祝一切皆安!


中医简史系列

中医简史简介 634023

中医简史二 665225

中医简史三 883639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