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甫传》作者:林希美
尊重知识产权,转载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
1.
寄人篱下,强将笑语供主人
杜甫来到成都,以为终于能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却不曾想一场狂风大雨,将他的心浇了一个透心凉。
上元二年(761),杜甫已是五十岁的年纪。五十知天命,天命不可违。年轻时杜甫也曾不甘认命,即使游走于权贵之间,也仍要采药卖药给他们,不吃一碗闲饭。如今杜甫身体衰弱,不认命又能如何?
毕竟他再不是“一日上树能千回”的少年郎了,而是“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强将笑语供主人,悲见生涯百忧集”的老人了。
草堂落成后,杜甫虽喜,却也忧。忧的是“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
2.
为了生计,杜甫前往蜀州的青城县看望高适,此时高适任蜀州刺史,杜甫在这一时期写下过《赴青城县出成都寄陶王二少尹》及《奉简高三十五使君》。其后他又前往唐兴,拜访王明府,写下了《敬简王明府》和《重简王明府》。
杜甫说:“骥病思偏秣,鹰愁怕苦笼。看君用高义,耻与万人同。”还说:“甲子西南异,冬来只薄寒。江云何夜尽,蜀雨几时干。行李须相问,穷愁岂有宽。君听鸿雁响,恐致稻粱难。”
杜甫虽向做官的朋友讲述百姓的苦,期望他们肯出力解救,但也希望他们能解决自己眼下的苦。自入蜀以来,杜甫一直靠朋友帮助,如今草堂已被风吹走,蜀地秋雨成灾,灌口一带被江水淹没了许多户人家,他又怎能不忧愁。
3.
杜甫希望修筑堤防制止水灾,可有谁愿意为百姓出头?或许,杜甫拜访好友不为自己,只为这次水灾,但是谁知道呢。
狂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此诗约作于上元元年(760)草堂初建成时。那时杜甫自嘲家中少有老友来访,做了官的朋友也与他断绝了书信往来。他的儿女们正承受着饥饿之苦,真是让他愧疚难过。杜甫无官无钱,又只剩一把老骨头,不禁大声狂笑,当年的狂夫老了真是更狂放了。
是啊,怎能不狂。倘若他不辞官离开官场,今天又怎会落得如此境地?他不怕自己苦,唯一感觉愧疚的便是自己的妻儿。
4.
好在高适和王明府等人愿意解囊相助,才让杜甫再次免受饥寒之苦。事实上有些朋友,杜甫与他们应酬实在出于无奈,但为了生计又不得不与他们周旋,不得不写诗对他们吹捧一番。
上元二年(761)四月,梓州刺史段子璋袭击了绵州东川节度使李奂,自称梁王,改元黄龙,以绵州为黄龙府。五月,成都尹崔光远率领属下西川牙将花敬定攻克绵州,斩段子璋,平复了叛乱。
花敬定自恃有功,攻占绵州后任意抢掠。士兵们见妇女手腕戴有金银手镯,不惜砍下她们的双手夺取手镯,乱杀数千人。不仅如此,花敬定还喜欢花天酒地、纵情声色。崔光远因不能制止花敬定暴行,被唐肃宗遣监军官责罚,崔光远忧愤成疾,十月便去世了。
5.
身而为民,面对暴行,有时也十分无奈。杜甫虽不是花敬定的座上客,但所遇“非人”,也不能不赔笑脸。
戏作花卿歌
成都猛将有花卿,学语小儿知姓名。
用如快鹘风火生,见贼唯多身始轻。
绵州副使著柘黄,我卿扫除即日平。
子璋髑髅血模糊,手提掷还崔大夫。
李侯重有此节度,人道我卿绝世无。
既称绝世无,天子何不唤取守东都。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两首诗可以理解为对花敬定的颂扬,也可以解释为在讽刺花敬定的做法。对于《赠花卿》这首诗,杨伦评价说:“似谀似讽,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此等绝句,何减龙标、供奉。”
可以预见,在“花敬定”这类人面前,杜甫有多委屈、无奈地“强将笑语供主人”。
6.
这一年,对于杜甫的人生来说虽难过,但也丰满。他承受了饥饿之苦,受尽了寄人篱下之“辱”,但他仍关心着文学言论,不愿那些所谓的文人雅士否定六朝文学。
当时,六朝文学在诗坛上争议很大,有些人极端地全盘否定了六朝文学,并坚决地否定庾信和初唐四杰。杜甫不赞同他们的意见,特此写下了《戏为六绝句》来回击那些言论。
戏为六绝句(其一)
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戏为六绝句(其二)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其三)
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
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戏为六绝句(其四)
才力应难夸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
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
戏为六绝句(其五)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戏为六绝句(其六)
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
7.
清人李重华在《贞一斋诗话》中评价杜甫的这首诗说:“七绝乃唐人乐章,工者最多。……李白、王昌龄后,当以刘梦得为最。缘落笔朦胧缥缈,其来无端,其去无际故也。杜老七绝欲与诸家分道扬镳,故尔别开异径。独其情怀,最得诗人雅趣。”
一个人,想要得到他人的认可是不容易的。纵然是“诗圣”杜甫,在当时他的诗作也不曾得到诗人们的认可。那时流传的诗集,如《中兴间气集》《河岳英灵集》等,从未选过杜甫的诗文。
杜甫为前人辩白,肯定了他们的成就。后人韩愈在《调张籍》中也为杜甫辩白,肯定了他的地位: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伊我生其后,举劲遥相望。
…………
8.
有些事,非时间不可,非要有慧人长着一双慧眼才能识得珍珠。
杜甫自幼性情疏狂,他与古人也做过一番比较,认为自己不输古人。当时的诗人们不认可他,他并不因此难过,而是坚信自己是可以超越古人的天才。
居住在成都的严武和高适承认了杜甫的才华。他们与杜甫为友,常与杜甫诗文唱和,也常给杜甫提供生活上的帮助。肃宗上元二年(761)十二月,朝廷任命严武为成都尹,兼剑南两川节度使。严武到成都前,由高适暂为代理两川事宜。
一时间,高适成了杜甫家中的常客。十几年前,高适还是一介白衣,靠打鱼砍柴为生。他们同游梁宋,诗酒唱和,煞是畅快。
9.
高适不因生活困苦而颓废,不因仕途失意而放弃斗志。如今他总算在朝廷博得一点功名,也算了却了自己的心愿。
只是,人生太可笑。年轻时的杜甫衣食无忧,不知困苦为何物,甚至也曾接济过高适。如今高适常常携酒前来,而杜甫却过着困苦、艰难的日子。
王竟携酒,高亦同过,共用寒字
卧病荒郊远,通行小径难。
故人能领客,携酒重相看。
自愧无鲑菜,空烦卸马鞍。
移樽劝山简,头白恐风寒。
有些难处,不必张口,懂你困苦的人自然能将这囧事做得体面。只是,高适懂杜甫的日子苦,杜甫却无以为报,只能在心头压上一重愧疚感。
10.
今日,他们还能把酒言欢吗?所畅谈的怕是只有这破碎山河,和对往事的嘘唏了吧。
杜甫老了,已开始对人生充满感慨。毕竟他走了大半生的路,对未来早就没了幻想。
但是,杜甫依旧有自己的坚持。那心中的一点倔强、一点理想,他已带着走了大半生,再多携带一段路又何妨?正如高适手中那壶酒,仅走一段偏远的路,便已走到终点,即杜甫的家。
他的未来,没多少时间了,也仅仅只剩那么一小段路了。
人这一辈子,携了酒,一生潇洒;携了理想,至死不悔。
11.
第六章 乱事流离,感叹亦嘘唏
收复城地,初闻涕泪满衣裳
一件事怎样开始,往往也意味着会怎样结束。
从表面上看事件或许会有诸多不同,但其潜藏在外表之下的命运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多数人在欲望之下也曾种下过坏的因,但却希望结出好的果,殊不知命运往往不会放过犯下过错的人。
这不是会不会发生的问题,而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如春梦乍醒,来了谁也阻挡不住。
唐肃宗的太平天子梦,也就这样地被惊醒了。
宝应元年(762)二月,唐肃宗病重,四月唐玄宗因病驾崩。唐玄宗驾崩后,唐肃宗的病情也越发地重了。此时张皇后和太监李辅国趁机作乱造反,想要立“傀儡”皇帝为大唐新君,但两人却因互相猜忌而成为政敌。
12.
张皇后为了扳倒李辅国与越王李系勾结,准备铲除李辅国,不料走漏了消息。李辅国得到消息后带领军队冲进唐肃宗的寝宫,将张皇后和李系二人就地处死。唐肃宗受到惊吓,遂驾崩在了龙床上。
唐肃宗死后,太子李豫登基,即唐代宗。
当初,唐肃宗在众多大臣的拥护下草草登基,虽不算“谋权篡位”,但那时唐玄宗到底还在位。今日唐肃宗的帝位也草草终结,虽然太子也算“名正言顺”,但他终究不算是传位于李豫。
唐肃宗的皇位,怎样得到的,也便怎样失去了。
开始即结束,何须用时间去证明。
唐肃宗去世后,严武被召回京,调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得到这个消息,严武很高兴。他对好友们虽有不舍,但能再次被重用,仍是值得开心的事。
13.
七月,严武启程离开成都,杜甫舍不得严武,一直送他到绵州城外三十里的奉济驿。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杜甫不知道何时才能与这位老友“杯重把”,酣畅地喝上几杯。他难掩落寞,痴痴地望着严武返京的方向。
少了好友,杜甫此后只能“寂寞养残生”,实无快乐可言了。但人生少些快乐真的没什么,因为与痛苦、灾难相比,寂寞、孤独终究是“幸福”的。
14.
严武走后没多久,蜀中便发生了政变。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宣布自己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并将严武留下的官印抢走。徐知道勾结邛州兵占领西川,扼守剑阁,通往京城的路因此受阻,使得严武直到九月才抵达长安。
李忠厚是徐知道手下部将,他的名字虽叫忠厚,人却残忍至极。他喜欢疯狂地屠杀百姓,并以此取乐。面对这群杀人狂魔,杜甫为了保命只好再次搬家。
这一次,杜甫从绵州逃到了梓州。不久,他又带着家人离开梓州,逃到了阆州。广德元年(763)暮春,唐代宗李豫继位,召房琯为刑部尚书,房琯在赴京途中病故于阆州一座寺庙里。九月,杜甫前往阆州,为的是吊唁故友。
15.
老友离去,杜甫心情沉痛,遂写下了《祭故相国清河房公文》一文。回想房琯这一生,虽出入将相,可也命运坎坷,几次被贬。
房琯已盖棺,杜甫可以写文定论。
其实人的一生,就是这样短暂。若建功立业、有所建树,其碑文倒是值得一写。若是一生成绩平平,便仅留下一个名字,加上“之墓”二字而已。
此时,杜甫难免回忆起自己的一生。他到底做了什么?也唯有写下上千首诗作而已。不过,杜甫对自己的一生也还算满意。他不求千古留名,也不求碑文成行,唯一所求是从未出卖过自己。
这一点,他做到了,也算此生无憾。
16.
自宝应元年(762)秋至广德二年(764)春,杜甫一直奔波在梓州、阆州、绵州等地。这段时间杜甫写下了不少山水诗作,只是他已是“老病已成翁”,世道又是“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
活着,已是奢望,哪还敢祈求更多。
上元二年(761)三月,叛军内讧,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内部军心大乱,唐军大胜。宝应元年(762)十月,李适任兵马大元帅,统兵进攻洛阳,取得胜利。史朝义向东逃走,唐军攻占洛阳城。
次年春,史朝义缢死,叛军投降,近八年的安史之乱落下帷幕。关于这场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中写道:“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17.
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创伤,已非言语所能道尽。唯有亲身经历者,才能懂得“人烟断绝,千里萧条”是何等的景象。
听闻唐军收复河南河北等地,杜甫欣喜若狂,当即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有些激动,迸发出了少年般的激情。他一边高兴得手舞足蹈,一边盘算着归家的路线。好像只要他心中想到了,此身便可以随时到达。只是杜甫始终贫苦,也或许有其他原因,使得他并没有立即返回洛阳。
18.
此时,李白在流放夜郎的途中。他听闻唐军收复城地的消息,心情飞扬,身体畅快,遂写下了《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欣喜的是,自己终于可以解脱了;杜甫开心的是,唐军大胜,百姓也会如他一般回到故乡,重建自己的家园。
一个是全身心地放下,从此归隐山林;一个是重新开始,踏上新的征程。
无论杜甫年龄几何,他都有重新开始的勇气。广德二年(764)二月,杜甫离开阆州东去,不久听闻严武再镇成都的消息,内心十分欣喜,又调转船头回了成都。而此时的严武认为,杜甫一心报国,且德才兼备,理应帮他做事。于是杜甫再次回到草堂,计划着新的仕途之路。
19.
当杜甫踏进草堂,才发现昔日的茅草屋早已破旧不堪,再不是当初的模样。杜甫习惯了困苦的生活,他还没来得及感叹一番便开始修缮起草堂来。
春夏之际,草堂再次百花齐放,望着眼前美景,杜甫作了一首《四松》:
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
别来忽三载,离立如人长。
会看根不拔,莫计枝凋伤。
幽色幸秀发,疏柯亦昂藏。
所插小藩篱,本亦有堤防。
终然掁拨损,得愧千叶黄。
敢为故林主,黎庶犹未康。
避贼今始归,春草满空堂。
览物叹衰谢,及兹慰凄凉。
清风为我起,洒面若微霜。
足以送老资,聊待偃盖张。
我生无根蒂,配尔亦茫茫。
有情且赋诗,事迹可两忘。
勿矜千载后,惨澹蟠穹苍。
20.
杜甫离开草堂三载,再回来只好感叹“览物衰谢,及兹凄凉”。事实上,世间事哪有不变的?有时无须人为,仅将它放在那里,它就会慢慢发展改变。
杜甫回到草堂,是他决定步入仕途后所见的第一景象。如果开始即结束,那他归家后所见到的乱象,也将意味着他的仕途之路会出现乱象。
一间茅屋,再脏乱,也可将之清理干净。人心,倘若也如茅屋般好打理,也便没有这场安史之乱了。
收复城地,杜甫初闻涕泪满衣裳。再次入仕,或许才是他涕泪的开始。
这不是会不会的问题,而是早晚的问题。
21.
至爱老蜀
自严武去京城赴任后,杜甫过得极不开心。
那段时间,杜甫常常陪在梓州刺史兼侍御史章彝身边。章彝因着严武的关系,一直对杜甫多有照顾,而杜甫为了家人的温饱不得不陪他迎送客人。
那些客人知道杜甫文采出众,所以常叫杜甫在宴会上吟诗助兴。面对此景杜甫只能忍气吞声,压抑着自己的心情。
杜甫在陪坐中,写下许多陪宴和送别的诗句。这些诗句多半为应酬而写,无半点诗词韵味,与他出自本心所写的诗句大不相同。
杜甫大半生都在失意,唯有写诗是他最为得意的事。如今这“应酬赋诗”让杜甫彻底厌倦了这样的生活,因此他有了离开的想法。
章彝虽不愿意,但仍答应了杜甫的请求。
22.
广德元年(763)十一月,杜甫计划到江南去,章彝为杜甫饯行。杜甫后写诗记录了他当时沉痛的生活。
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得柳字
我来入蜀门,岁月亦已久。
岂惟长儿童,自觉成老丑。
常恐性坦率,失身为杯酒。
近辞痛饮徒,折节万夫后。
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
既无游方恋,行止复何有。
相逢半新故,取别随薄厚。
不意青草湖,扁舟落吾手。
眷眷章梓州,开筵俯高柳。
楼前出骑马,帐下罗宾友。
健儿簸红旗,此乐或难朽。
日车隐昆仑,鸟雀噪户牖。
波涛未足畏,三峡徒雷吼。
所忧盗贼多,重见衣冠走。
中原消息断,黄屋今安否。
终作适荆蛮,安排用庄叟。
随云拜东皇,挂席上南斗。
有使即寄书,无使长回首。
杜甫为了活下去,小心应付着章彝和他的幕僚们,这才免了挨饿受冻之苦。如今计划离开梓州,还得到了一些“遣散”费用,不觉有些心酸。
23.
广德二年(764)春,杜甫将妻儿接到阆州,计划从阆水入西汉水至渝州东下。此时,严武推荐杜甫为京兆功曹,杜甫因已计划东游便拒绝了这次任命。待杜甫收拾起行囊,准备出发时,严武又接到了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的任命。
杜甫得到这个消息,立即放弃了去江南的计划,决定回到成都草堂,等待严武回成都。
再回草堂,杜甫的心境开阔了许多。他写松、写桃、写水槛,也写绝句。
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4.
此时的杜甫,所求不多,只想像从前那般,守着草堂,守着一方净土,守着老友过下去。只是,严武不肯“放过”杜甫。他回到成都后,又推荐杜甫为节度使署中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
杜甫认为,这些官职可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便离开草堂,迁入了成都节度使幕府中。严武到达成都,开始整顿军容,试用新旗帜,力图收回沦陷于吐蕃的松、维、保三州。在严武的努力下,收复了一些失地。
杜甫不仅与严武是好友,与严武的父亲也多有往来。有一次,杜甫醉酒,仗着与严武父亲的关系,对严武指手画脚,论资排辈地教训起严武来。
25.
严武其后越想越愤怒,冲动之下,就要提刀跑去斩杀杜甫。
在他向外走时,正巧有风吹过,帘上的勾子勾住了严武的帽子,仆人趁机去叫严母过来,否则杜甫很可能早已命丧九泉。
在严母的劝说下,严武气消了不少,同时他也认为天意不可违,又念在多年好友的份上,才放过了杜甫。
杜甫酒醒后,自觉做得太过,悔出一身冷汗来。
杜甫对待严武,即使如此恶言相向,严武终究能原谅他。可是幕府生活,杜甫过的始终不是十分顺心。不仅要当面阿谀奉承,赔笑脸,还要为了保全官职而互相猜忌、攻击。
26.
大丈夫士可杀不可辱,杜甫自觉受辱,又一次有了辞官的心。
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在严武哪里,杜甫一方面被幕僚嫉妒,受人攻击;另一方面身体每况愈下,除早年的肺病、疟疾外,又多了风痹的病。寄人篱下、满纸隐忍、怀才不遇,外加身心皆不安,杜甫再无别的选择。
他只能选择离去。
杜甫写诗给严武,希望辞去幕府官职,回归草堂。严武起初不肯,直至次年正月三日才答应了杜甫的请求。
27.
成为布衣的杜甫,身心皆轻,又有了写景、写物的心情。有一次,太子舍人张某从西北来,送给杜甫一领毛毯,毛毯上不仅织着汹涌的波涛,还织有摇着尾巴的鲸鱼、不知名的水族。杜甫深觉这样的物品太过贵重,不是他这等布衣可以享用之物,又退还给了客人。
客人带走后,杜甫的心才彻底平静下来。
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
客从西北来,遗我翠织成。
开缄风涛涌,中有掉尾鲸。
逶迤罗水族,琐细不足名。
客云充君褥,承君终宴荣。
空堂魑魅走,高枕形神清。
领客珍重意,顾我非公卿。
留之惧不祥,施之混柴荆。
服饰定尊卑,大哉万古程。
今我一贱老,裋褐更无营。
煌煌珠宫物,寝处祸所婴。
叹息当路子,干戈尚纵横。
掌握有权柄,衣马自肥轻。
李鼎死岐阳,实以骄贵盈。
来瑱赐自尽,气豪直阻兵。
皆闻黄金多,坐见悔吝生。
奈何田舍翁,受此厚贶情。
锦鲸卷还客,始觉心和平。
振我粗席尘,愧客茹藜羹。
28.
这一时期,杜甫还写下了《忆昔》,回忆了昔日的开元盛世。可惜,此时的大唐,一匹绢要卖万钱,千里萧条,洛阳宫殿和西京宗庙也已烧毁,他多想回到往日兴盛的大唐,但此时的杜甫已是“泪洒江汉身衰疾”的老人,早已无力身担重任了。
广德二年(764),郑虔死于台州,苏源明饿死于长安。杜甫得知好友去世的消息,难过得不能自已。
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
故旧谁怜我,平生郑与苏。
存亡不重见,丧乱独前途。
豪俊何人在,文章扫地无。
羁游万里阔,凶问一年俱。
白首中原上,清秋大海隅。
夜台当北斗,泉路著东吴。
得罪台州去,时危弃硕儒。
移官蓬阁后,谷贵没潜夫。
流恸嗟何及,衔冤有是夫。
道消诗兴废,心息酒为徒。
许与才虽薄,追随迹未拘。
班扬名甚盛,嵇阮逸相须。
会取君臣合,宁铨品命殊。
贤良不必展,廊庙偶然趋。
胜决风尘际,功安造化炉。
从容拘旧学,惨澹閟阴符。
摆落嫌疑久,哀伤志力输。
俗依绵谷异,客对雪山孤。
童稚思诸子,交朋列友于。
情乖清酒送,望绝抚坟呼。
疟病餐巴水,疮痍老蜀都。
飘零迷哭处,天地日榛芜。
29.
杜甫哭好友,也哭自己。他不能相信,如今的豪俊人士竟然都沦落到这般境地。再看他自己,又何尝不是“疟病餐巴水,疮痍老蜀都”。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为了身体,为了活下去,杜甫只好及时行乐。不知不觉,草堂已是他的家,他对草堂产生了很深的感情。毕竟这里的一草、一物、一树,都是他亲手打理置办的。
如今的杜甫,只想守着草堂耕劳自给,过一段惬意少恼的人生。永泰元年(765)春,杜甫伐竹除草,修缮茅屋,喝茶饮酒,日子着实闲适了不少。
只是,人生哪有这许多快乐,痛苦往往会与快乐结伴而来。四月,严武离世,杜甫在蜀地生活也就此终止了。
30.
杜甫当时一心南下,是严武回蜀让他选择留了下来。当严武去世,杜甫还留在蜀地做什么?为了生计,他必须再寻找家人或好友投奔。
大唐,江山不定,有主无依,帝王换了一个又一个。大唐里的人,四海漂泊,有朋无依,友人换了一个又一个。
杜甫还能依靠谁?他思来想去,决定乘舟东下。
天地之大,总有他的容身处,也总会遇见欣赏他文采的人。
走一步,算一步;活一天,算一天。谁能预判明天,谁又能知道自己精心置办的家业,何时就悉数散尽了呢。
除了自己,每个人都是无凭依者。
31.
再次漂泊,月是故乡明
盛唐的人,气魄都大。
卢照邻、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有人在盛唐,享尽了荣华,把大唐极盛的阳气,悉数吃尽。也有人,将大唐的盛气吞进肚腹,撑大了胸怀,他们以家国为重,社稷为先,注定了自己坎坷不平的一生。
不能说,他们为国牺牲了自己,有时,敢为天下担起大任的牺牲,反而是一种人格上的成就。而大敌当前,只考虑个人的小“我”时,反而会让自己变得渺小。
杜甫也一心为国,但却保持着独特的自我。他在国家和自我中徘徊,既想要为百姓做些什么,但又受不得官场的委屈,所以注定是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一个人,想要成就一番大事,必定要有削足适履的决心,让自己在疼痛中成长,蹚出一条自己的路来。否则,高不成,低不就,两者皆不沾,两边都不成。
32.
杜甫诗才无须质疑,但其性情在历史上的评价却并不是太高。《旧唐书·杜甫传》中说他:“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新唐书·杜甫传》中也说他“褊躁傲诞”。另外,《新唐书·杜甫传》中更是评价他:“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
杜甫自幼才能极高,这让他变得自负、疏狂。他不屑于奉承,更喜欢直接行事,对朋友来说,这自然无可厚非,但想要施展心中抱负,却又好似缺少了些什么。
自古以来,在浑水里有所建树的人太多太多。他们愿意为了理想牺牲自己,愿意穿上那双并不合脚的鞋子走上舞台,优雅、潇洒、华丽地舞蹈,并完美落幕。
俗话说,性格决定成败,这样看来,此话的确有它的道理。
33.
严武在史书上,评价也不高。《旧唐书》说他“前后在蜀累年,肆志逞欲,恣行猛政”,也说他“性本狂荡,视事多率胸臆”,更说他“穷奢极靡,赏赐无度,蜀方间里,以征敛殆至匮竭”。
总而言之,他和杜甫一样,都是率性之人。如今严武去了,失去依托的杜甫只好离开浣花草堂,东下投奔自己的亲戚。
浣花草堂凝聚了杜甫全部的心血,离开时难免会有不舍。只是,生逢乱世,回不去的才是故乡,而蜀地不过是杜甫的落脚之处,他是早晚都要走的。
临行前,杜甫作了一首《去蜀》,以此来纪念蜀地这段时光。
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
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
安危大臣在,何必泪长流。
34.
永泰元年(765)五月,杜甫带着一家老小乘舟东下,经嘉州、戎州、渝州,半月后到达忠州。忠州刺史是杜甫的亲戚,杜甫来投奔他。不过这个亲戚对杜甫颇为冷淡,在请他们一家人吃过饭后,便与杜甫一家断了往来。
那时,杜甫全家寄宿在江边的龙兴寺,刺史亲戚从未登门拜访,两个月后杜甫又带着家人去往隶属夔州的云安。
这一路,杜甫许是兴致不高,所以留下的诗作不多。九月,杜甫到达云安后,肺病和风痹病同时发作,不得不留在此地休养。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35.
杜甫感受到了寂寞。在广阔的平野、大江东流的波涌前,他是何等渺小。人正如江上行舟,孤苦无依,颠沛流离。
有人认为,这是杜甫的“开襟旷远”之作;也有人认为,这是杜甫在写自己暮年漂泊的凄苦境况。事实上,杜甫真的累了,与其说他在抱怨生活的苦,不如说他在感叹人生的无奈。
他在自问,他虽得到了名声,可是他的文章又好在哪里呢?做官的话,老病的他也理应退休了。杜甫以为,文章好便可做官,但做官文采只是其一,若无“圆滑”的性情,你越是才华横溢反而越会受到他人的排挤。
36.
无论后人怎样看,杜甫认为他有才无处施展,如今老病残弱怕是再不能做些什么了。
飘然一身,像什么呢?不过是广阔天地间,一只渺小的沙鸥罢了。
杜甫来到云安后,住在县令严某的水阁里。他在这里住了一冬,直到第二年的春天才决定离开。在云安的这半年里,杜甫写下了不少飘零异乡的诗。
他身体衰弱,整日卧倒在床,莫说再回故乡洛阳,纵是起身都很困难了。
杜鹃
西川有杜鹃,东川无杜鹃。
涪万无杜鹃,云安有杜鹃。
我昔游锦城,结庐锦水边。
有竹一顷馀,乔木上参天。
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
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
生子百鸟巢,百鸟不敢嗔。
仍为喂其子,礼若奉至尊。
鸿雁及羔羊,有礼太古前。
行飞与跪乳,识序如知恩。
圣贤古法则,付与后世传。
君看禽鸟情,犹解事杜鹃。
今忽暮春间,值我病经年。
身病不能拜,泪下如迸泉。
37.
在蜀地,杜鹃是杜宇的化身。杜宇曾是古代蜀人的领袖,他曾开垦田地,兴筑水利,却不曾想去世后变成了黑色的哀鸟。
每逢暮春,杜甫听到杜鹃的哀鸣,便会依从蜀人的习惯,对鸟起身膜拜,表示敬意。如今,杜甫卧病在床,不能起身再拜,不禁“泪下如迸泉”。
杜甫有对祖先失敬的难过,也有对老去不能自主的无奈感。
“明年此会知谁健?”,他已不健,好友多数也已离去,杜甫连个说话的人都没了。
一个人的一生,正如天上那轮孤月。别管初一还是十五,都在日复一日地消逝着,从不停歇。一生,便是圆月的一日。万点星辰从中过,纵是多情也不留。
38.
想留,也留不住。你还是要跟着时间往前走,往前看。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盛唐再盛,在宇宙间,终究小如一沙鸥。
只是,这小小的一粒尘埃,也是留不住的,还是要散掉,还是要离你而去。所以又何必遗憾,何必无奈,何必害怕。毕竟月亮的身后,还有太阳的光芒。
心光点亮后,消失的不仅有黑暗,还有那万点星辰。那时留与不留,有何两样?
星辰从未消失,只是暂时不见了。它们还会再回来,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