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什么不可放下》五 1
剧本ID:
958375
角色: 0男0女 字数: 5791
作者:墨一迷✌🏻️
关注
3
7
6
1
简介
人生最好的状态就是求缺不求满,福不可享尽,让三分给他人,利不可占尽,留三分给他人,功不可贪尽,分三分给他人,若福禄寿俱全,就布施送给他人。”
读物本现代语录阅读感悟
正文

修好这颗心,人生更从容

扫地亦是修行

佛告诸比丘,凡扫地者,有五胜利:一者自心清净,二者令他心清净,三者诸天欢喜,四者植端正业,五者命终之后当生天上。——弘一法师《常随佛学》

1.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在佛教中,打扫是最好的修持方法。据说以前佛祖座下有个弟子叫周利盘陀伽,天性愚笨,教什么都学不会。​“忆持如来,一句伽陀,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佛祖教周利盘陀伽一句偈,教了一百天,他都没能把这偈语记下来,往往记住了前面一句,后面便忘记了;后面一句学会了,前面又忘记了。实在没招了,佛祖便递给周利盘陀伽一把扫帚说:​“你记不住四句偈,那就记住扫帚两个字好了。​”周利盘陀伽就按照佛祖的要求每天扫地,最后把所有的业障烦恼都扫干净了,修成了阿罗汉。

2. 在一般人看来,像扫地、打扫厕所这些工作,是一种低贱的工作,怎么可能帮助人修成正果呢?其实,扫地是修行的一种方法。佛家认为,扫地的功用有以下几点:

一是降伏贡高我慢心。人都有贡高我慢心,觉得“我”是很了不起的、高人一等的,这种心态其实就是消除烦恼的最大障碍。一个人若能快乐、自在地做一般人认为下贱的工作,也就是降伏了贡高我慢心。

二是干净可以使人的心安定下来。把家里或工作环境打扫得窗明几净,不仅自己的心能感到清净,也会让经过者或使用者的心清净。心一清净,自然就定下来了。

三是扫掉心里的垃圾。我们的心里有很多垃圾,如贪心、嗔心、慢心、疑心……心里面的垃圾多了、烦恼多了,人也就整天糊里糊涂的。而心地的垃圾扫干净了,心地就清净了。若达到佛经中所说的“寂无所寂”​,才算是清净到家。

3. 民国年间,河南新郑县城内,有一座名为“白塔寺”的小寺院。寺内有一个海清和尚,平日里不言不语,每日除了虔心礼佛,就是不分春夏秋冬,天刚一放亮就起床,从寺院的山门开始扫起,直到将县城内的一条东西街道清扫完毕。一边扫,口中还一边念念有词,也不知道他在念什么。有好事者留意倾听后,才听清老和尚每天念的,就只一句话:​“扫地扫地扫心地。​”

这个人便好奇地上前去打听:​“你扫地便扫地,又说什么扫心地?​”

老和尚没有搭理他,一边念一边扫地。那人就越加好奇,一遍遍地跟着老和尚问。

老和尚便反问他:​“你真想知道?​”

那人说:​“想。​”

老和尚便说:​“你想知道答案,就跟我一起扫地,一年后我便告诉你。​”那人笑了笑,笑过之后就走了。

4. 海清老和尚就这样不分寒暑,风雪无阻,一扫就是几十年。后来,城内驻军换防,来接替防务的是一位韦姓的上校团长。有一天,守兵向韦团长报告说,有一个白塔寺的老和尚,一大早就在东西大街上扫地,守兵禁止,他自称已经扫几十年了,请长官不要干涉出家人的修行。韦团长听后感到奇怪,自古和尚修行都在寺院内念经,从来没听说扫地也是修行。韦团长换了便服去寺院里探访。

寺院的方丈告诉他说:​“海清法师是我的师父,在他还是方丈时,就开始每天这样打扫了,几十年风雨无阻,从没有间断过。我们做弟子的想接替他老人家,他不许,说每个人的修行是每个人的,岂可替代?我们也就只好依着他了。​”韦团长提出想拜见一下老和尚,方丈摇头:​“师父有吩咐的,这几日不见外人,施主请回吧!”

5. 韦团长见不到老和尚,便藏了个心眼儿。第二天起了个大早,站在街边等着老和尚出来扫地。不久,果然看到一个穿僧衣的身影,从寺院山门起,挥着扫帚慢慢沿街扫了过来。边扫口中边念那句几十年不变的“扫地扫地扫心地”​。韦团长听了,心中不觉一动。

韦团长便命令部下:​“凡我部官兵,今后见老和尚扫街时,都要恭敬行礼!”

不久,城内驻军集体皈依佛门,成为海清法师的弟子。在皈依仪式上,海清法师说:​“我只是一个扫地的和尚。世界充满尘垢,道路充满尘垢,人心里面更是充满了尘垢。所以我要扫,不停地扫。你们做我的弟子,也要跟我一起扫啊!”

6. 通俗一点讲,扫地的同时,就是在扫心地,清洁外界环境的同时,也在清洁人内心的灰尘。心地的垃圾扫干净了,心地就清净了。​“怎么扫呢?​”​“用惭愧、忏悔、返照、觉察、观照,念念分明、念念作主、念念觉察、念念觉照,这样,就能把心中的灰尘扫掉了。​”这是佛陀告诉周利盘陀伽的方法。​“扫帚的意义就是除去尘垢”​,心中的尘垢除尽,智慧也就开了。所以,我们平时可以多观照自己的内心,时时反省自己,把那些污染我们心灵的各种垃圾和灰尘都清理掉。

学会自省,清扫内心尘埃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思。——弘一法师《格言别录》

7. 一个叫元持的僧人在无德禅师座下参学多年,非常用功,但始终没有什么长进。

有一天,在晚参的时候,元持特意向无德禅师请示:​“大师,弟子遁入空门多年了,可是对一切仍然懵懂不知,空受信施供养,请大师以慈悲为怀,告诉弟子,每天在修持、作务之外,还有什么是必修的课程?​”

无德禅师回答道:​“你最好看管好你的两只鹜、两只鹿、两只鹰,约束口中一条虫,并且时刻和一只熊斗争,除此之外,还要看护好一个病人。如果你能做到这一切并善尽职责,相信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

8. 元持迷惑地问道:​“大师,弟子来此参佛,身边并没有带什么鹜、鹿、鹰之类的动物,又怎么去看管呢?再说了,我想了解的是与参学有关的东西,和这些动物有什么关系呢?​”

无德禅师笑了笑说:​“我所说的两只鹜,就是你的眼睛,要你看管好它即是让你做到非礼勿视;两只鹿,是指你的双脚,你要把持好,做到非礼勿行,别让它走罪恶的道路;两只鹰,指的是你的双手,要让它能够尽到自己的责任,非礼勿动;一条虫则是指你的舌头,约束它做到非礼勿言;那只熊是你的心,你要克制它的自私,非礼勿想;而病人,就是指你的身体,希望你不要让它陷于罪恶。​”

9. 听了无德禅师的教诲之后,元持默默地点了点头似有所悟。

无德禅师的意思很明了,人应该严格控制自己的私欲,不想、不说、不做有损于德行的事和话,对普通人来说,就是常常做到自省。自省的方式有很多,可以通过静思的方式,和自己的心灵对话,省察自己行为上的过失。那么,弘一法师是通过哪些方式来反省的呢?弘一法师在一次演讲中说道:

10. 我常自己来想,啊!我是一个禽兽吗?好像不是,因为我还是一个人身。我的天良丧尽了吗?好像还没有,因为我尚有一线天良常常想念自己的过失。我从小孩子起一直到现在都埋头造恶吗?好像也不是,因为我小孩子的时候,常行袁了凡的功过格;30岁以后,很注意修养;初出家时,也不是没有道心。虽然如此,但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便大不同了:因为出家以后20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堕落,身体虽然不是禽兽,而心则与禽兽差不多;天良虽然没有完全丧尽,但是昏愦糊涂,一天比一天厉害,抑或与天良丧尽也差不多了。讲到埋头造恶的一句话,我自从出家以后,恶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现在,可以说是醇乎其醇的一个埋头造恶的人,这个也无须客气也无须谦让了。

11. ……是到了今年,比去年更不像样子了;自从正月二十到泉州,这两个月之中,弄得不知所云。不只我自己看不过去,就是我的朋友也说我以前如闲云野鹤,独往独来,随意栖止,何以近来竟大改常度,到处演讲,常常见客,时时宴会,简直变成一个“应酬的和尚”了。这是我的朋友所讲的。啊!“应酬的和尚”​,这五个字,我想我自己近来倒很有几分相像。

如是在泉州住了两个月以后,又到惠安到厦门到漳州,都是继续前愆;除了利养,还是名闻;除了名闻,还是利养。日常生活,总不在名闻利养之后。虽在瑞竹岩住了两个月,稍少闲静,但是不久,又到祈保亭冒充善知识,受了许多的善男信女的礼拜供养,可以说是惭愧已极了。

12. 9月又到安海,住了一个月,十分的热闹。近来再到泉州,虽然时常起一种恐惧厌离的心,但是仍不免向这一条名闻利养的路上前进。可是,近来也有一件可庆幸的事,因为我近来得到永春15岁小孩子的一封信。他劝我以后不可常常宴会,要养静用功;信中又说起他近来的生活,如吟诗、赏月、看花、静坐等,洋洋千言的一封信。啊!他是一个15岁的小孩子,竟有如此高尚的思想,正当的见解;我看到他这一封信,真是惭愧万分了。我自从得到他的信以后,就以十分坚决的心,谢绝宴会;虽然得罪了别人,也不管他。这个也可算是近来一件可庆幸的事了。

13. 弘一法师出家后,过着闲云野鹤、淡泊名利的生活,有一段时间居住于泉州,却突然忙于演讲和应酬,写了许多字,甚至会了几次客,赴了几次斋……报上披露了这些不寻常的新闻,各方都为法师肯广结法缘,感到无限欢欣。然而,就在这时,弘一法师收到了一位小友——15岁的李芳远一封洋洋千言的长信,列举报载有关弘一法师近来的情形。末了说,弘一法师变成一个“应酬的和尚”了,劝请弘一法师闭门静修。弘一法师看后大为感动,立即复信表示:​“即当遵命闭门静修,摒弃一切……”并于泉州承天寺佛教养正院同学会席上表示忏悔。

14. 不久,他就从泉州乘坐溪船溯流直上永春,亲自到童子的故乡蓬壶致意,然后遁居蓬山普济寺精舍静修。题其室曰:​“十利律院”​,又在门上写着“闭门思过,依教观心”八个字,掩关572天。这是法师入闽十余年来居住最久的地方。期间,所有酬醉,他尽皆决绝。就是师友信函,也都原璧封存,而专修南山律部。

法师的这种勇敢“自省”的精神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我们常人,别说自省,就是明知道自己错了,还要嘴硬。更何况这样在公开的场合剖析自己、反省自己。

弘一法师在著名的演讲稿《改过实验谈》中告诉我们该如何自省:

15. “改过自新”四字范围太广,若欲演讲,不知从何说起。今且就余五十年来修省改过所实验者,略举数端为诸君言之。……总论者即是说明改过之次第:

学 须先多读佛书儒书,详知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倘因佛儒诸书浩如烟海,无力遍读,而亦难于了解者,可以先读格言联璧一部。余自儿时,即读此书。归信佛法以后,亦常常翻阅,甚觉其亲切而有味也。此书佛学书局有排印本甚精。

省 既已学矣,即须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若为恶者,即当痛改。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又于每日临睡时,再将一日所行之事,详细思之。能每日写录日记,尤善。

16. 改 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别示者,即是分别说明余五十年来改过迁善之事。但其事甚多,不可胜举。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华严经中皆用十之数目,乃是用十以表示无尽之意。

今余说改过之事,仅举十条,亦尔;正以示余之过失甚多,实无尽也。此次讲说时间甚短,每条之中仅略明大意,未能详言,若欲知者,且俟他日面谈耳。

17. 虚心 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绝不承认自己有过,更何论改?但古圣贤则不然。今举数例:孔子曰:​“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又曰:​“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蘧伯玉为当时之贤人,彼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圣贤尚如此虚心,我等可以贡高自满乎!

慎独 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又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18. 宽厚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圣贤处事,惟宽惟厚。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吃亏 古人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寡言 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不说人过 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上数语,余常不敢忘。

19. 不文己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我众须知文过乃是最可耻之事。

不覆己过 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发露陈谢,忏悔前愆。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

闻谤不辩 古人云:​“何以息谤?曰:无辩。​”又云:​“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余三十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数语真实不虚。

20. 不嗔 嗔习最不易除。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可不畏哉!

因限于时间,以上所言者殊略,但亦可知改过之大意。最后,余尚有数言,愿为诸君陈者:改过之事,言之似易,行之甚难。故有屡改而屡犯,自己未能强作主宰者,实由无始宿业所致也。

法师所提出的“改过十训”​,值得我们反复咀嚼、时时观照,如此,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工夫检点他人?​”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弘一法师《改过实验谈》

21.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是古人修身的名言,告诫人们要常怀自省之心,检讨自己的过失,闲谈之时,不要谈论他人是非。

弘一法师认为,静察己过是分内之事,而不论人非却是一个人品德的试金石。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所谓的“静察己过,勿论人非”应成为我们必备的一种品质。宽恕自己是常有的事情,而且借口十足;也有能够宽恕别人的心,但是需要时日。

道心和尚和无知和尚都在净念禅师门下修行佛法。净念禅师经常出去应酬,陪有钱有势的人吃饭,到处笼络财主,要人出资修建寺庙。并且吩咐道心和尚和无知和尚四处化缘,吸纳兴建寺庙的经资。

22. 道心和尚心中对净念禅师非常不满,认为他有失出家人的德行,于是在寺中四处说净念禅师的是非,怂恿众人将净念禅师从住持的位子上赶下去。无知和尚却从无半点怨言,每日出去化缘苦度,笼络富人捐款出资;寺庙修建之时,无知和尚也在一旁监工,不敢怠慢。道心于是称无知为“元宝和尚”​。

然而三年之后,寺中修建的屋宇尽数盖好,接纳了许多因为水灾而寄宿的灾民。净念禅师也每日焚香讲课,开导灾民,分文不收,道心这才知道误会了净念禅师的本意,羞愧之下离寺修行。而无知和尚后来继承了净念禅师的衣钵。

23. 无论是修行者还是普通人,都应当时时反省,不要随便妄言。要知道妄言妄行,不但有损他人,同样是在耽误自己的宝贵时间,打扰自己的修行和成功。即便你是万事通,也不要讲别人的八卦,因为很多话经人一传都会变质。

现代人在一起,好议论别人的私人生活,发一发自己对社会的牢骚。未见得大家都有什么恶意,但也绝非善意的表现。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在茶余饭后聊天、八卦,这其中不外乎家长里短。有科学家研究表明,背后说他人闲话是人类一种重要需求,排在吃饭、喝水之后,性欲之前。多数时候,我们在议论人非时,并没有主观恶意,大多只是一种心理转移,甚至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心里有话,不说出来实在难受。不过,结果却是很多时候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矛盾,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在《王阳明全书》里面有这样一段记载道:

24. 有一个名叫杨茂的人,既聋又哑,阳明先生不懂得手语,只好跟他用笔谈。

问:​“你的耳朵能听到是非吗?​”

答:​“不能,因为我是个聋子。​”

问:​“你的嘴巴能够讲是非吗?​”

答:​“不能,因为我是个哑巴。​”

又问:​“那你的心知道是非吗?​”

只见杨茂高兴得不得了,指天画地地回答:​“能、能、能。​”

于是阳明先生就对他说:​“你的耳朵不能听是非,省了多少闲是非;口不能说是非,又省了多少闲是非;你的心知道是非就够了。​”

25. 所谓“人言可畏”​,你的一句是非就可能给他人造成很大的困扰,而你所传的小道消息也未必可靠,有许多人却偏偏喜欢打听和传播小道消息,这样的传播是非者更加让人厌恶。即使你所见所听皆为事实,也最好把它们烂在肚子里。对方可能做得不地道,但传播这种是非的人,则更加用心险恶。

一个人讲话,若总是不离他人隐私,且所说的内容总能让你时时惊讶。这样的人,离他远点,否则,下一个被出卖的,就是你。不要一头扎进是非堆,也不要扎堆讲是非。虽然你也许觉得“讲是非”是最容易让对方敞开嘴巴的办法,但是,是非讲得太多,心就会变得浑浊。人心只一拳,别把它想得太大。盛下了是非,就盛不下正事。

26. 首先,最好干脆就不说。一定要说的话,要做到话出有据、事出有因,千万不能捕风捉影,随意推断。其次,不参与风传谣言。做人要学会与人为善,多考虑一下自己的言行是否会给别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试着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很多时候,面对谣言要保持沉默,多看些书,少说些闲话,避免祸从口出。

俗话说:​“宁在人前骂人,不在人后说人。​”别人有缺点和不足之处,你可以当面指出,令他改正,但千万不可当面不说,而背后则说个没完。我们应该时刻谨记不要总是将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而应时刻反省自己,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