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岳飞》第四章 淮上风驰岳家军(2)
剧本ID:
965794
角色: 0男0女 字数: 7585
作者:狸仙儿
关注
0
2
1
0
简介
北宋末年,奸臣乱政,宋廷在外交、军事上接连失策,引狼入室。金兵铁骑疾入中原大地,一时间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狼烟起,战鼓鸣。崛起于草根之间的岳飞,文武兼备,凭一己之力,带出了一支令金兵闻声丧胆的岳家军。
读物本古代阅读传记历史
正文

第四章 淮上风驰岳家军

赵立守孤城

 

1.

时间推至八月底,楚州垂垂危矣。

赵构情急之下,给刘光世连下了五道随金牌快递发送的亲笔手诏(“时金兵留淮东,光世颇畏其锋,楚州被围已百日,帝手札趣光世援楚者五,竟不行”),并由枢密院发了十九道公文,刘光世的心坚如磐石,身体稳若泰山,纹丝不动,左右不肯过江。

赵构急得不行,几乎就要破口骂娘了,刘光世这才做出了点儿表示:派统制官王德与郦琼带了两千人过江拯救楚州。

王、郦二人也知道单凭自己这两千人去解救楚州之围,根本不可能。于是充分领会了刘大帅的战略思想,在淮南搞了几天武装游行,走走过场,就回去了。

 

2.

“金知外救绝,围益急”,楚州城破,就在眨眼之间。

挞懒忍不住手舞足蹈,兴奋无比。

然而,一件他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有人报告,在承州方向出现了一支宋军,该军人数虽不多,但来势凶猛,锐不可当,已经三次打败了驻守承州的金军。

居然有这种事?我兵威赫赫,如日中天,避我者生,触我者死,是谁,这么不知好歹?!

不过,来者不善,善者不来,镇守承州的金军既然已经三次失利,挞懒也不敢怠慢,命爱将阿主里孛堇火速支援承州。

挞懒以为,只要阿主里孛堇出马,很快就可以将这支宋军消灭。可又一次出乎他的意料,第三天,他收到战报:承州已被该部宋军收复,金军七十多名高级将领被俘,其中包括奉命镇守承州的金国大将高大保,还有前往援助的爱将阿主里孛堇!

 

3.

挞懒乍听战报,大惊之下,手中的酒杯“当啷”落地,跌得粉碎。

等醒悟过来,忙调兵遣将,集结起重兵,向承州附近的三墩猛扑,企图将这支宋军一举击溃。然而溃败的却是他派遣的重兵。

他又接连五次对这支军队进行围堵,五次均被冲溃。令他更为奇怪的是,这支队伍每次冲出包围圈,都没有改变行军方向的意图,还是一如既往地直指楚州城。

按理说,这样一支把自己行动方向完全公开的部队,可是犯了兵家大忌,很容易被歼灭在行进途中。

当年南齐名将陈庆之够牛了,“名师大将莫自牢,千兵万马避白袍”,从铚县打到洛阳,前后作战四十七次,攻城掠寨三十二座,可是到后来终归全军覆灭,究其原因,就是他的行军路线已被对手摸清,越到后来,兵力越少,最终难逃一劫。

 

4.

现在率领这支部队的人,似乎要和陈庆之比牛,遇神杀神,遇佛杀佛,兵锋直指楚州城。

“告诉我,这支宋军的指挥官是谁?!”挞懒眼睛暴突如铜铃,怒不可遏。

这支军队的指挥官,可谓是挞懒一生之中遇到的最为强劲的对手(没有之一)——岳飞。

原来,赵构发现自己根本支使不动张俊和刘光世这两位大爷,只好改命岳飞隶属刘光世节制,由他率兵从金人腹背偷袭,缓解楚州的险情。

当然,他明白,岳飞兵少力孤,单靠岳飞这支孤军是无法解救楚州的,于是继续下诏催促刘光世发兵配合作战。

 

5.

赵构让岳飞救援楚州的诏令是在建炎四年(1130年)八月十九日正式发布的,其实岳飞早在使者出发的头一天,八月十八日,从泰州赶回宜兴,倾军而出,直奔楚州。八月二十三日,就到了江阴。由于找不到船只,只能滞留于长江南岸。

岳飞得知楚州形势如同累卵,顾不得等大部队过江,自己从找来的几条民船中抢先带了几十精骑过江,于八月二十六日回到泰州。

直到九月初九重阳这天,岳飞的一万多士兵才全部渡过长江,而差不多就在同一时间,王德、郦琼带领的“旅游团”已经结束了美妙的“淮南七日游”,大摇大摆地打道回府,岳飞孤军前行,形势非常不妙。

 

6.

挞懒继续分兵南下,一方面责令诸将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这支队伍靠近楚州城;另一方面加快对楚州城的进攻。

九月十六日,他调动来了大批诸如云梯、火梯、偏桥、鹅车、洞子、对楼车等攻城器具,将护城河填平,千梯并举,万军奋进,从东城大举进攻楚州。

金人在经历灭辽略宋的多次战争后,攻城善用石炮,金人还在城下摆列出一百多座石炮,威力最大的七梢炮可以抛掷五六十斤的巨石,而撒星炮则可以一次性发射石块数十枚。金人以鼓声为号,同时发射,飞石如雨落入城内。

赵立率兵在城上抵御,用松枝油焚烧架在城墙上的云梯,九月西风大作,“火辄反向”,无法燃烧,赵立叹道:“岂天未助顺乎。”话音未毕,突然有石炮从前面飞来,正中其头部,赵立大叫一声,翻身倒地。左右赶紧上前将他救回。

 

7.

赵立的口鼻严重变形,眼珠突出,七窍流血,面目可怖,仍艰难地喃喃自语道:“我再也不能为国杀敌了!”(“吾终不能与国破敌矣!”)未几,气绝,年仅三十七。

城中人得知赵立的死讯,自知城必破,失声痛哭不可遏止。

众人另外推举参议官程括权任镇抚使带领大家守城,敌人的攻势越来越猛,城破在即。城内众人“夜焚香望东南拜”,流泪不止。

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二十九日,楚州城破。

民兵夺门而出,像万五、石琦、蔚亨这些首领,人称“千人敌”,全都杀开一条血路,逃出生天。

有一个叫左彬的大将,不忍抛弃自己的妻子,用一条大绳把妻子绑在自己背上,跳上战马,手提大刀,争门而出,“手杀数十人”,最后壮烈战死,让人睹之肃然起敬。

 

8.

赵立家属在徐州失陷时已全部遇难,其单骑入楚,“得女子知书者,使侍左右,读军中书记”,城破之后,此女自杀身亡,真不愧为英雄的红颜知己。

金人南侵以来,所过名城大都,大多数是虚声恫吓,迫胁守城将士投降,以至攻城掠寨,如探囊取物。楚州一战,金人的损失惨重,赵立的威名也因此在金人中广为传颂。

南宋朝野得知赵立的死讯,无不叹息,“虽张巡、许远也不过如此”。

赵构提笔评道:“立坚守孤城,虽古名将无以逾之。”

岳飞连续推进了十几站,被越来越多的金兵缠住,军中减员严重,粮草奇缺,前景堪忧,不得不连连向刘光世求援。流传在世的《申刘光世乞兵马粮食状》和《申刘光世乞进兵状》就是这时候写的。

刘光世恍若未闻,毫无反应。

 

9.

“转战弥月”,岳飞获悉楚州已破,心知再向楚州挺进已经没有任何意义,遂撤离承州退还泰州。

挞懒哪里肯舍,他乘胜挥军南下,号称拥军二十万,一路尾随,准备将岳家军全军绞杀在泰州城。

两军从北炭村到柴墟,一路打打杀杀,金人处处有重兵看守,但岳飞就是岳飞,他总能在复杂的战场上找到金军的薄弱点,“斗乱而不乱”“形圆而不败”,迅速杀出,然后在金军回援前撤走,此后,又多次返回来攻击挞懒的追兵,“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每战“皆大捷,死者相枕藉”,而锋锐丝毫未减!

 

10.

赵构收到金人要攻取泰州的消息,赶紧诏令刘光世发兵支援,同时下诏给岳飞:“泰州可战即战,可守即守;如其不可,且于近便沙洲保护百姓,伺便掩击。”

刘光世继续贯彻自己的处事风格,装聋作哑,不发救兵。

刘光世虽名列南宋中兴四大将,那是因为他的军队人数庞大,对金人有一定的潜在威胁,他的实际上作战能力只能排在末流。

明代学者黄道周作《广名将传》选录了从西周到明代一百七十多名大将作传记,两宋名将有种师道、宗泽、岳飞、韩世忠、张俊、刘锜、吴玠、吴璘、李显忠、杨沂中、王德、王彦等共三十四人,其中的王德还是刘光世的部下,但上面却偏偏没有刘光世的名字。黄道周压根瞧不起他,愣是没把他收录其内。可叹!

 

 

第四章 淮上风驰岳家军

战泰州

 

11.

九月底,岳飞终于回到泰州,在州城外设伏,一举擒获了金将里真、阿主黑。

回到帅府,岳飞二话不说,命人先将两名金贼各打四十杀威棍,再详加审问,得知金将军蒲速里酋长、孛堇太一已在离城三十里扎下了营寨。

夜里,岳飞遣千人趁黑袭营,“杀虏颇众”。

这一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十月初二日的清晨,寒气逼人。

有探子急报,挞懒手下悍将白打里已从承州方向赶来,和蒲速里酋长、孛堇太一合兵一处,前来攻城。

众将大惊。

岳飞却不慌不忙,下令开城迎战。

这一战,金人被杀得阵脚大乱,“凡枪、刀、金、鼓、旗帜无遗者”,其中金将白打里被擒。

蒲速里酋长愤恨交加,却又无可奈何,只得狼狈不堪地再退军三十里,集结军队,蓄势待发,同时派人向挞懒求援,准备对泰州进行迅猛的一击。

这时的泰州不但有大敌当前,因为兵荒马乱,盗贼蜂起,巨盗王昭和张荣趁着纷乱的战火,竟然分头大肆寇掠城东和城北。

 

12.

形势危急,岳飞“顾虏势盛,泰无可恃之险”,审时度势,已有撤退之意,登城大会诸将,问:“各位可有应对的好办法?”

王贵认为:“我军屡捷,已经够本了,况且朝廷也已经下诏让我们保民而退,可以撤退了。”

岳飞神态肃穆,告诫大家:“朝廷养兵,就是为了能在危急之时派上用场。现在我军虽然急挫敌锋,但敌人势大,离我不过数十里,我军不宜轻动,我军一退,他们肯定紧追于后,到时我们的父老妻小拖累于后,全军就有覆灭之忧。”

听了岳飞一席话,众将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岳飞缓缓站起,沉声指出:“当下形势,敌强我弱,我们当然不与之较一城一地之得失,我的意见是必须撤退,但撤退之前,背城一战,杀灭金人的气焰,方可在死中求生!”

 

13.

这一天,北风凛冽,寒流滚滚,似乎正在酝酿着这一年的第一场雪。

挞懒听说战报紧急,立刻率十余万大军,治战具,备军粮,从承州马不停蹄,风火赶来。

挞懒这次带来的精锐骑兵足足有三万多人。

在冷兵器时代,骑兵是战争中的主力兵种,也是军队中最主要的依靠。在挞懒看来,无论对手是谁,这场战役都没有悬念,他坚信在面对面的交锋中,精锐的大金国骑兵都是战役最后的胜利者。

十月二十九日清晨,挞懒和蒲速里酋长合兵二十万,在北风中浩浩荡荡杀向泰州城,蹄声如雷,惊天动地。

他们在城下列扎下阵脚,挞懒披坚执锐,领军居中,其余将领各率本部人马列阵于两侧,一时间,虏阵横北荒,胡星曜精芒,人马环合,甲兵铁骑十余万人,阵列整齐,五色旗按方位分植在中军周围,寒风一吹,猎猎作响。

 

14.

小样,看不玩死你!

挞懒仰天狞笑。

城内诸将看到这个阵势,头皮不免有些发麻。

岳飞却毫无惧色,亲自率军迎战。

两军相交,岳飞一声令下,岳家军的勇士们立即挥动麻扎刀下斩马足,大斧上斩人面,蜂拥而上。

在厮杀和呼喝声中,金军人马皆仆,践踏成一团。

是时,北风正烈,白雪漫天,咫尺之外,人马不辨,岳家军的勇士越战越勇,刀斧齐下,金兵惊呼落马,在地上乱爬乱滚。

战斗持续到了申时,金军损失严重,力不能支,被迫后撤。

挞懒的后军随之阵脚浮动,斗志全失,纷纷弃甲逃跑。

挞懒本人见势不妙,收拾人马落荒而走,他似乎意识到,上天并不站在自己这边。

金军犹如被驱赶的鸭子一样,不断扇动着肥大的翅膀,呱呱叫着,不断后撤。

 

15.

挞懒一口气狂奔了三十里,在泰州东北扎下营寨。

金兵虽然暂时败退,岳飞却不敢怠慢,这时城中粮食将尽,不能再守,他组织好民众,于十一月三日,主动放弃泰州城,退守泰兴县的柴墟镇。

十一月五日,挞懒收到岳飞撤离泰州的消息,不由又急又气,率军全力追击。

金人追至南霸塘,中了岳飞的埋伏,大败,“拥入河流者不可胜计”,而河水冰冷刺骨,落水的金兵身上铁甲沉重,挣扎了几下,很快冻成了冰棍,半浮半沉塞满了河床。

金兵锐气大失,不敢过分紧追,岳飞也不敢就此撤军,双方再次陷入了相持状态。

 

16.

泰州作为朝廷的镇抚使属地,实行自治政策,不能享受朝廷命饷,军中“粮饷乏绝”。

对岳飞来说,现在身处绝境,敌我悬殊,所有的谋略和战术都毫无用武之地,只有履行一名指挥官的职责,最大程度发挥士兵的战斗力。岳飞率两百精骑在南霸塘桥头上横刀立马,掩护大队和百姓过江。金兵在挞懒的指挥下,汹涌而来。

岳飞拼死力拒,与金兵展开了一场悬殊的恶斗。

他身先士卒,抡刀站在队伍最前面,向着层层冲杀来的金兵大砍大杀。两百骑士斗志全被激发出来了,疯狂地杀向敌阵:战马倒地了,持刀步战;刀锋砍钝了,刀头卷了,刀柄断了,就赤膊上阵;胳膊断了就用牙齿撕咬着敌人的咽喉,甚至死后依然紧紧抱着敌人不放……这真是一场惨烈无比的恶战。

 

17.

金兵倒了一批又来一批,而岳飞手下的将士已死伤大半,形势越来越危急。岳飞双眼血红,挥舞着大刀,策马从桥头冲向敌阵。

眼看胜利在望的金兵呆住了,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个满身污血的南蛮子非但不退,反而前冲?

没等他们想明白,岳飞的大刀上下翻飞,刀锋及处,金兵纷纷倒地。其余金兵被吓得“哇哇”大叫,四下闪避,兵败如山倒。

岳飞的心中带着无限的恨意,也带着无限的悲怆。他要给那些死在金人刀下的士兵和百姓报仇!

雅典海军之父地米斯托克利曾说过:勇敢决定战争胜利的走向。

英勇的岳飞终于杀退了抢夺桥头的敌人,成功地扼守住了这条过江的唯一通道,胜利地掩护百姓和大队安全渡江。

 

18.

这一战,岳飞铁衣尽碎,血染征袍,而沿岸尸积如山,江水尽赤。“金人望之,不敢逼。”

暮色渐起,岳飞大军终于得以全部渡江而过,驻守江阴。

尽管泰州之战岳飞被迫放弃了自己的驻守地,但这并不妨碍他青史留名:1130年,强敌压境,岳飞势孤力单,在既无粮草,又无后援,更无险隘可守的情况下,掩护江北的几十万平民百姓和几万军属顺利渡江。

渡江后的难民随着岳家军一路后退,最后在扬子江畔的靖江定居了下来。

靖江民众感念岳飞的恩德,在扬子江上建了一座“望岳桥”,桥旁建起了一座“岳王生祠堂”,供奉岳飞的长生牌位。1968年,重修岳王庙,赵朴初先生亲自题书,改为“岳忠武穆生祠堂”。

岳飞精神永世长存,百姓永不忘!

 

 

第四章 淮上风驰岳家军

夸夸其谈的张浚

 

19.

说完了岳飞,再看看宋军在其他战场上的表现。

几乎就在楚州城破的同一时间,由张浚组织的富平会战爆发了。

这是宋金双方自开战以来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大战。

主帅张浚显得信心百倍,志在必得。

张浚,字德远,汉州绵竹人,自幼有大志,青年时在熙河做幕官,遍行边关要塞,饱览山川形势,对各地的地理、山脉、风土人情都颇有研究,极力结交戍边守将,虚心请教各种守边策略。在靖康之难中,他目睹皇族被俘、生灵涂炭的种种,誓不与金人共存亡,反对和议。他和李纲一样,都属于强硬的主战派。遗憾的是,他和李纲的私人关系并不好,早期曾和黄潜善勾结在一起,对李纲大行打压排挤之能事。

 

20.

张浚因为在应天府劝进最卖力,所以深得赵构喜爱。

扬州失陷,他和吕颐浩一直陪伴在赵构左右,劫掠民船护赵构渡江。苗刘兵变中,他在平江督军,谋划有方,及时赶到杭州勤王,平息事变。计穷莫过于粮绝,功高莫过于救驾。这两件事,使得他和赵构的感情迅速升温,被任命为知枢密院事。赵构曾肉麻地评价自己与张浚的关系是:“义则君臣,情同骨肉。”

赵构还多次在公开的场合这样表扬张浚:“有才能而会办事的人不少,但这样孜孜不倦为国效劳的,只有张浚。”(“有才而能办事者固不少,若孜孜为国,无如浚。”)

 

21.

但张浚的才能也是众所周知的。相传,苗刘作乱,曾派杀手前去刺杀张浚。杀手到了张府,看见张浚忧国爱民,彻夜为国事操劳,于心不忍,径直走到他的跟前,从怀中掏出一张纸说:“此苗傅、刘正彦募贼公赏格也。”张浚吃了一惊,然而刺客又说:“我是河北人,也读过几天书,知道黑白忠奸,岂肯为奸人所用?只是看见您毫无戒备,担心随后来的刺客伤您,特来提醒。”(“仆河北人,粗读书,知逆顺,岂以身为贼用?特见为备不严,恐有后来者耳。”)说完,转身而去。可叹,可敬!

很多史学家称其为“中兴名相”。岳珂也盛赞道:“出入将相,垂四十年,忠义勋名,为中兴第一。”

 

22.

早在前一年(1129年),张浚曾向赵构建议说:“振兴大宋,应该从振兴关陕开始,一旦金人攻取了四川,则东南一带不保。”(“中兴当自关陕始,虑金人或先入陕取蜀,则东南不可保。”)

蜀地之难,难于上青天,对流亡政府来说却是躲藏的最好地方。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时,唐朝的皇帝都动辄往那儿躲。就连近代蒋介石的南京政府在日寇的打击之下,也是往蜀地躲。

赵构也有去蜀地和金人玩“躲猫猫”的想法。现在江南屡遭打击,万一哪天真待不下去了,蜀地将是自己最后的藏身之地。另外,在赵构眼中,陕西的兵将长年和西夏交战,作战经验丰富,已经取代了河北军,与河东军成为了国内战斗力最强的部队,扼陕守蜀,应该说有十足的把握。

 

23.

这年四月,张浚又自告奋勇,向赵构提出申请,拍着胸脯说,只要批准自己前去经略川陕之地,就可以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从侧翼威胁金国。到时,“天下大势,斯可定矣”。

下属如此热情洋溢地主动请缨,做领导的没理由不高兴,而且,眼下的淮南局势不妙,如果能在西线发动攻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牵制淮南的金军。于是,赵构同意了他的申请,任他为川陕宣抚处置使,给予他“便宜黜陟”的大权,即不必经过自己的同意,他有权自行选用或罢免地方行政官吏和军事将领。

 

24.

建炎三年(1129年)七月,时年三十三岁的张浚兴冲冲地从杭州出发,从建康至武昌,溯汉水而至汉中,一路大行“便宜黜陟”的特权,肆意封官,树立自己的威望。

九月,到了兴元,板凳还没坐热,就率团上定军山祭奠诸葛亮,称:“某以菲才,误膺圣训,出将使指,顿辔汉中”,摆出一副收复中原舍我其谁的气概。川陕民心大悦,齐赞:“此人当是诸葛亮再世。”“建不世奇功者,张相公也。”

从定军山下来,张浚雷厉风行地进行了一番大规模的人事调动。

首先,他任命善于理财的赵开为后勤部长,把川陕的钱粮兵马一股脑交给他掌管,接着,就地撤免了熙河军张深、环庆军王似等人的军务,而提拔了刘锡、刘锜、吴玠、吴璘等一大批年轻的将领,登坛拜将,拜曲端为威武大将军。

 

25.

一切安置就绪,就召集了熙河路、泾原路、秦凤路、兴军路、环庆路等秦川五路兵马,共十八万,号称四十万,约金军入陕西会战。

富平为京畿腹地,位于关中平原北部,地势平坦,战略位置异常重要。为了打好这一仗,张浚“竭全陕六路事力”,将四川、陕西两地人力、物力、财力全部聚集在富平地区,一时间,“金银、钱帛、粮食如山积”。

一直试图消灭北宋的金军因入侵川陕受阻,所以一直未能如愿。现在张浚动静弄得这么大,吴乞买着实也有些紧张,他将正在淮西与挞懒合击楚州的兀术调入了川陕并严令此时进驻陕西的娄室孛堇做好准备。

大战一触即发!

 

26.

不过,这一场大战普遍不被宋将领看好。一部分人认为,大宋的兵力不足以和金人匹敌,防御反而是最好的进攻。可是,好大喜功的张浚哪里听得进?!为了顺利贯彻自己的战略意图,他将持反对意见的曲端贬斥为海州团练副使,遣送到万州闲居;王彦则调任利州路铃辖。改命刘锜为三军总指挥,从秦亭出发,“亲督战六路,兵二十万、马七万”,宣称“能生擒娄室孛堇者,授节度使,赏银绢皆万计!”还郑重地给金军下了战书。

一开始,娄室孛堇故意示弱,对张浚的种种挑衅置之不理。

张浚笑道:“想不到娄室孛堇竟怯弱至此!”回头跟幕僚说:“吾破虏必矣!”一些搞不清状况的幕僚甚至撺掇张浚效仿诸葛亮送女人服饰给司马懿的典故,也羞辱一下娄室孛堇。

 

27.

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二十二日,娄室孛堇突然发话称:“能生擒张浚者,赏驴一头、布一匹!”这下差点没把张浚的鼻子气歪!

二十四日,娄室孛堇开始动手了。

他命手下的大将折合孛堇率领三千精骑“囊土逾淖”,背着沙包土袋,出其不意地向张浚的营寨发起攻击。这些金兵将背上的沙包土袋沿路叠放,原先的沼泽地上很快就出现了一条平整的小道,充当金军右翼的兀术率领着精锐骑兵旋风般杀来。

寨里一下子就乱套了,“奔乱不止,践寨而入,诸军惊乱”。最先反应过来的是守在营寨外围的“驻矢队”,他们弯弓拉弦,箭如飞蝗。但是兀术的骑兵攻势太猛,一下就杀到了眼前,慌乱的民夫替他们充当了一道道移动的人肉盾牌,挡下了无数利箭,使金军顺利地越过了射击区,如浪涛涌来,直闯宋军大本营。

 

28.

五路宋军的指挥中枢处于瘫痪状态,各部间得不到相应的指令,只能各自为战,乱成一团。

这种情况下,宋军人数上的优势反而成了劣势。因为混乱,不知敌人会从哪个方向杀来,为了保命,只能各自为战,乱砍一通,结果彼此间乱冲乱撞,毫无战斗力可言。

危急关头,接管了曲端手下泾源军的刘锜在纷乱中跃马横刀跳出阵前,组织士兵阻击兀术的铁骑军。泾源军堪称陕西第一悍兵,在极短的时间内稳定了军心,粗结大阵,沉着应战。

这一战打得异常激烈,刘锜“身先士卒御之,自辰至未,胜负未分”。宋军的其他四路兵马在刘锜拼命抵挡的掩护下,得以重整旗鼓,加入了战团。

 

29.

两个时辰后,兀术陷入宋军重围之中,金军悍将韩常被流矢射中左眼,“怒拔去其矢,血淋漓,以土塞创,跃马奋呼搏战”,这才和兀术杀出重围,逃得性命。

就在战争结局即将逆转时,金军的真正的主力——娄室孛堇的骑兵团出动了,他们沿着新填的路绕到宋军右侧,旋风一样杀来。

一直在苦苦支撑的宋军终于彻底崩盘,全线告败。

事实证明,那个自称是唐宰相张九龄弟张九皋之后,以诸葛亮面目示人的张浚,其实是个夸夸其谈的人。

晚唐也有一个张浚,好兵弄武,自比谢安、裴度,正是在他的鼓动下,唐昭宗李晔贸然向河东李克用开战,把大唐仅余的一点儿军事力量耗光了。

 

30.

跟唐张浚相比,宋张浚虽然在“攘却勍敌,招降巨盗”上小有功绩,却心胸狭窄,器小易盈,妄自尊大。

有人暗地里讥讽他不自量力,妄以诸葛亮自比。他手下辩称:“张公也明应变,但将略非其所长,两人只是相似而已。”但无论怎么说,富平之战,其成败利害一目了然。

“宋失其政,金人乘之,俘其人民,迁其宝器,效辽故事,立其臣为君,冠屦易位,莫甚斯时。”

富平大战前,潼关以西只有永兴路的长安等地处于宋金双方拉锯争夺不下的地段,其他秦凤路、鄜延路、环庆路、泾原路和熙河路等秦川五路的主权都还牢牢地掌控在南宋政府手中。可是随着楚州的陷落和富平大战的失败,金军乘机夺取了宋朝的东、西、南、北四京,占据了河北、河东和京东、京西以及陕西各路的大部分地区。

 

31.

面对如此广阔的地域,金国的最高统治集团,不得不考虑如何对这一地区进行统治和管理。

显而易见,单靠金国的人力,是不足对这片广阔的土地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而重新组建一个“张邦昌式”的傀儡政府就势在必行了。

建立傀儡政权除了能弥补金国管理人员不足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它接替了金在淮东、淮西和京西的三个宋金战场,彻底解除掉来自侧翼的南宋威胁。

有了这样一个傀儡国,金宋之间就拉开了一大片缓冲地带,金国从此避免与南宋展开正面交锋,而在背后发力,一举灭宋。


(未完待续)

文章转载自网络

请尊重知识产权

侵权可删

打开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