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很难有人不喜欢李商隐吧?他就像一个谜,谜面是千头万绪的诗,名字叫作《无题》,引得无数人抽丝剥茧。等剥到最后,仍旧说不清谜底是爱是恨,但也不重要了,猜谜的人早已潸然泪下,读懂了自己的心。
· 他说“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一份凄清的诗意;
他说“何当共剪西窗烛”,是一夜家常的旖旎;
他说“他生未卜此生休”,是一场清醒的洞察;
他说“此情可待成追忆”,是一次无题的惘然·······
他太难得了,在那个薄情的年代,深情而隐忍地活着,笔下有太多太多的心事,隐晦难说,藏在每个年华的典故里。去读李商隐吧,去解开他的迷。
2
835年,都成长安,山雨欲来。
这一年,中晚唐历史上最有才得宰相李德裕,被污谋逆。他虽侥幸保住了性命,却还是被愤怒的唐文宗驱逐长安,到东都洛阳任·闲职。
这一年,市井中流言四散:唐文宗服食以求长生的金丹,竟是用小孩子娇嫩的心肝练成。消息不知真假,却让朝野动荡,人心混乱。
3
这一年,宦官独揽大权,朝臣党派纷争,节度使们更是暗通款曲,结党营私,逐步脱离中央的管控。
这就是彼时的长安,权与谋,名与利,一切都在蠢蠢欲动,金碧辉煌里藏有无数旋涡与暗涌。然而这一切,都还未传入李商隐耳中,他堪堪二十三岁,正怀着进士及第、光耀门楣的天真梦想,赶赴旋涡的中心——长安。
4
李家三代孤寒,在李商隐十岁那年,父亲李嗣便客死于江南,母亲带着幼小女儿的灵柩,千里迢迢地返回故乡荥阳(xíng yáng)。
少年失怙(hù),父亲留给他的,只是一座陈旧的老宅、一点模糊的回忆,和那个印证他一生,颠沛坎坷的名字。
5
商隐,这个名字取自“商山四皓”的典故:义山,这个字同样源于父亲对商山隐者的仰慕。
相传秦末大乱之时,有四名博士不愿为官,隐居于商山。他们以岩洞为住处,以紫芝充饥,因为出山时四人都年过八旬,须发皆白,便被别人合称为“商山四皓”。
汉高祖刘邦即位后,多次礼聘他们入朝为官,都被拒绝了。后来,刘邦因宠爱戚夫人,想要废掉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改立赵如玉。吕后求助于张良,张良献策,请动了商山四皓。
6
刘邦看到连四皓都甘心为刘盈所用,只能放弃了废立太子的念头。而商山四皓后来又悄然隐退,继续过着闲云野鹤、不问世事的日子,真正做到了孔子所说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这正是李父对李商隐的期待:他希望儿子能够在清白的时代里勇于进取,以天下为己任;在污浊的时代里,仍能保持清高的品性,不可为了一己之私而同流合污。
7
那时的李父不会知道,自己竟然一语成谶,李商隐似乎一生都在“入仕”与“隐退”之间挣扎,在家庭与党派之间徘徊,在自我的坚守与生存的妥协之间煎熬辗转。
李商隐的苦难,是从童年开始的。
父亲猝然离世,让这个士人家庭失去了支柱,而一应丧仪琐事,更是彻底地拖垮了这个曾经的富足之家。他们孤儿寡母,衣食无着,生活困顿。
8
许多年以后,李商隐回忆那段痛苦的童年经历,他说:“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
等守丧期满,李商隐脱掉丧服,开始了跌宕的谋生之旅。他找了一份抄写员的工作,除此之外,还谋了一份兼职:贩春,也就是买进带壳的谷物,舂成细粮之后再转手卖掉。
9
“乃占数东旬,佣书贩春。日就月将,建立门构。”难以想象,这短短几行文字的背后,藏着多少心酸,又包裹着多少咬牙切齿。这段生涯磨炼了李商隐的意志,也笃定了他求仕的心意,他知道,自己只有考取功名,才能摆脱困窘的现状,才能改变命运,重铸李家的累世书香。
10
少年的李商隐拜在同族叔父李处士门下,跟随对方学习诗赋,学就了一手好文章,也沿袭了一身清高与耿直。然而,在那个泥沙俱下的时代,才华并没有给他带来荣光,清高与耿直却给他带来了排挤。
当时的文坛盛行骈文,每字一句,务求对仗,即便是政府文书和法律判决,也要写的辞藻华美、音韵铿锵。
11
而李商隐擅长的却是朴拙恣意的古文,注重要旨,不求形式之美。
因为不合时宜,纵使他写的再好,也很难得到时人的青睐。为此李商隐不得不改弦更张,放弃早年所学,改变彩雕琢的骈文,以迎合当时人的喜好。
这对他而言并非难事,从古文天才到骈文名家,不过是信手拈来。
12
然而这番改变的背后,却是一次实实在在的折腰,他低头了,他选择向世俗妥协,屈辱而无奈,凄凉和现实。
829年,李商隐遇见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令狐楚。
令狐楚少年即有神童的称誉,二十出头便考中了进士,此后更凭着斐然文采,深受德宗、宪宗皇帝的器重。在中晚唐延绵四十载的“李牛党争”中,令狐楚是牛党的中坚力量。
13
彼时,令狐楚出任东都留守,东畿(jī)汝州都防御史,李商隐移居的洛阳恰好在其辖区内。对李商隐来说,这位以文采扬名天下的大人物,正是他所梦想的伯乐。
他给令狐楚递上了拜谒信。
在众多拜谒信中,唯独李商隐的让令狐楚眼前一亮,他很快召见了这位年轻人。
14
李商隐的困窘和才华交织着,如同牡蛎含砾,让人怜悯,也让人有种天生的希冀:磨砺骨血,珍珠始成。令狐楚觉得李郎君将来必定不凡。
从此,令狐楚对李商隐细心栽培,不仅让他与自己的儿子同游,还带他结交了中晚唐是个领袖的白居易,开启他漫长的交游干谒之旅。
15
李商隐满怀感激,他视令狐楚如兄父,是伯乐,也是知己,但他忘了,对方给与的好并不是无条件和无原则的。令狐一家也视他如亲友,有欣赏,也有拉拢,说到底,是想推他走上仕途,与自家子弟相互帮扶。
谁都没有错,谁都付出过真心,可惜这段相识于微时的情谊,并没有善始善终,而是沦为党政的牺牲品,成为李商隐永远的痛。
16
837年,李商隐第五次参加科举考试,此前,他连续落榜,备受煎熬与冷遇。这一次,在令狐楚和令狐綯(táo)的暗中帮助下,他终于高中了。
那日春风得意,他走过长安街,处处花开,满眼锦绣,但他内心里却泛着苦涩。
17
明明他才高八斗,明明他不愿意攀附令狐楚的权势,但现实却狠狠嘲讽了他:若不是令狐楚父子,自己恐怕仍然与金榜题名无缘。
之后不久,令狐楚去世,而李商隐也遇到了他人生的第二位贵人——王茂元。
18
王茂元时任泾原节度使,他非常欣赏李商隐的才华,特意在自己的府邸上设宴招待。觥筹交错之间,宾主尽欢,一个少女娇俏的面颊出现在屏风后。
那是王家最小的女儿,笑容明快灿烂,仿佛一束光,点亮了李商隐的心,也点亮了他的笔。
19
东南一望日中乌,欲逐羲和去得无。
且向秦楼棠树下,每朝先觅照罗敷。
在王茂元的积极撮合下,李商隐与这位少女喜结连理。婚后,他们恩爱情浓,每每小别,都有不舍和相思凝于笔端,这首《东南》就是代表作之一。
诗人臆想自己能够追逐日落日升,一路向西,行至妻子的妆楼,与妻子相会。
20
他还沉浸在新婚的甜蜜里,他似乎忘了,或是根本没有意识到,王茂元是李党的一份子,是令狐楚的政敌。
他所娶的,不仅仅是一个美娇娘,更是一份政治立场。他以为自己是情之所钟,而在旁人看来,他却是背信弃义,左右逢源。谁不知道令狐家对他的恩惠呢?谁都把这场姻缘当成背叛,尤其是曾经的故友令狐綯。
21
他身为令狐楚之子,自幼与李商隐相识,情分深厚如兄弟,理所当然的将李商隐归为了牛党。如今李商隐竟然与李党结为姻亲,那可是牛党的死敌呀,他如何能接受?他一气之下,与李商隐断绝了来往。
多年情分,一朝化为齑粉,李商隐痛苦而煎熬,他发现自己置身于冰火:牛党视他为叛徒,李党也质疑他的忠诚,他挣扎在牛李两党的夹缝中,步步艰难,不知道该去往何方。
22
858年,李商隐四十六岁,因病离世。
他这一生,太难懂,就像他的无题诗,隐晦而复杂。后人总想解读出一个确切的谜底:是无德小人,还是落魄才子?是多情郎君,还是风流浪子?是被历史堙灭的明珠,还是被辞藻伪饰的燕雀?
谁也没有答案,或许,李商隐其人、其诗,歌魅力也恰恰在于此:欲诉不能,欲说还休,爱恨难辨。
23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关于这首《锦瑟》,历来众说纷纭,细品来,似有百般情味。
24
有人说这是对世事无常的感慨。李商隐历经坎坷,也曾几度遭逢贵人,但每每都与机遇擦肩而过,当真是命运弄人。譬如他与华州刺史崔戎,原本是一段伯乐识才得佳话,对方不仅赏识他,还聘他为僚属,给他丰厚的待遇和情义,如师如友。但没过多久,崔戎竟暴病身亡,李商隐好不容易得来的安稳与前途,转眼成了空。
25
也有人说,这是对旧情难忘的回味。李商隐早年为了科举,曾经试图走捷径,以道科入仕。因为唐朝宗室姓李,奉道家始祖老子李耳为祖先,格外崇奉道教,专门设立了“道科”考试。为此,李商隐特意前往玉阳山,在道观里生活了一段时间,熟读道家经典,也邂逅了生命中最绚烂的艳遇。
26
据后世考证,那位女子名叫宋华阳,或是某位公主的侍女,随公主修道出家,这在唐朝贵女间是很盛行的事。他们顶着道士的头衔,但并不用拘守条规,私生活放纵而恣意。
宋华阳聪颖美丽,蕙质兰心,也没有宫人的骄矜,很快就打动了白衣才子李商隐。他们双双坠入爱河,一个眼神,就勾连着彼此的心,在无人知道的地方,缠绵出许多故事。
27
这桩恋情当然不敢让外人得知,他们只能背着公主私会。碰面的时候,多半是深夜,月上柳梢,两情相依,唯有清风可知。
这桩恋情当然也无法长久,宋华阳碍于身份,姻缘无法自主,李商隐一介白衣,如何敢想?况且他的当务之急是学成下山,参加科考。
28
他们相爱一场,如薤(xiè)上露,天明即逝;如聊斋夜遇,来去是梦。那些甜蜜和痛苦,深深滋长在李商隐的笔下,他想说,却还惶恐被人知晓,只好将隐蔽的心事,拆解了,揉碎了,在含蓄地埋在字里行间。
若是有人来问,他必定是不说的,只笑笑,写了一首又一首《无题》。
29 杀青段
是怀念旧情,抑或是感伤自我,都不重要了。
年华不吾与,此生做残梦。谁人不如此?心事都无题。世人都能在诗里读到自己,解除属于自己的“锦瑟”,品到一点隐晦而说不出口的情味。而这,正是李商隐的馈赠,也是他最大的才华吧,身处那个衰颓的晚唐,依然用文字为我们编织了一份深情的绮梦。
请期待后续呀,求一键三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