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支笔,记载各地美食与风情;一篇文,抒写日常的美好与回味;一段路,总结作者十几年的“吃货”旅程;一本书,道尽美食与爱的生活真谛。
本篇共17段,仅供读文练习,如侵联删。
1.
家乡有一美食,名曰臭鳜鱼。
我到了二十多岁时,才第一次亲尝。
在此之前,臭鳜鱼一直是别人心里念叨的一个传奇、我心中的一个念想、江湖上盛传的一个神话。究竟如何臭,又是如何香,只能听,未曾闻过、看过、吃过。这种感觉,如同金庸小说里盛名在外的某个绝世高手,吾等仰慕已久,却只闻其名不见其身,那种望眼欲穿,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只盼终有一日相见,将这种仰慕之情倾吐干净,方才罢休。
2.
一日同友人从黄山下来。因性懒,在黄山之上,未能凭借脚力去丈量台阶,寻得仙踪,缆车上,缆车下,所以并未觉得疲乏。
脚力倒是消耗在徽州老街上,那些好玩的小玩意儿、一方的美食吸引了我们,信步走来,竟不觉走多了,脚力所不及,等回过神来,已是疲劳不堪。
走至一家逼仄的巷内,大中午的,没有什么人。老板也懒于出门召唤,好似歇了业。饥肠辘辘的我们推门问了才知道,有米有菜,一概不缺,只是食客随缘,有些道家的风范。于是走到门外冰柜前点菜,遂看到了臭鳜鱼,决定一亲芳泽。
3.
不消片刻,两条臭鳜鱼便并排放在了盘子里,盛了上来。
实在是袖珍鳜鱼,放在盘子里,看上去极为精巧,辅以葱花、剁椒等作料,臭味扑鼻。但那臭味却并未让人不爽,反而勾动味蕾。我迫不及待地用筷子掀开煎得焦黑的鱼皮,里面则是鳜鱼雪白的肉,蒜瓣一般,应着筷子便分离开来,食客如庖丁解牛,拥有了入口之前的快感。
肉咸香而顺滑,轻盈如桃花美人,在味蕾上弹奏出一首曲调来,行云流水,余韵久而不散。是《桃花源记》里轻快的桃花林,落英缤纷,回首时,却总无法捕捉到它的美,只是回味绵长。
4.
臭鳜鱼强势攻陷了我和友人的胃,成为两位“吃货”榜上有名的菜品。之后的数年里,只要在北京,便隔三岔五,寻徽州小馆点上一份,细嚼慢咽。北方的徽菜馆子有时候总把湘菜、赣菜和徽菜混淆不清,好在,臭鳜鱼却做得不错,一直都在其水准,不管是铁板还是红烧,都能一饱口福,和家乡无异。
但口感是一回事,身临其境却是另外一回事。
吃得最好的一次,是在黄山的西递,一户老宅子里。
我和家人一起逛累了,便坐在了老宅的天井处,叫了菜饭来。有臭豆腐,也有徽州刀板香,还有徽州小炒。主菜自然是臭鳜鱼。
这样的场所,唯臭鳜鱼才是正宫皇后,其他的菜品皆为妃嫔。
5.
老宅百年荣光,不知道有过多少次起起落落,纷纷扰扰。几易主人,从明清一路走过来,映着百年的晨曦与暮色,白云苍狗,静静伫立,烟锁深宅。若是诉说,便是悠长悠长又悠长的故事,古宅不语,尽在不言中。只是臭鳜鱼一直从明清游弋过来,未曾流失于时光中,反而有了时光的韵味,变得醇厚起来。
这一次吃的臭鳜鱼极其肥美,也不似初次烧得那样焦黑色,鱼是黄褐色,上面点缀着青红椒,甚是夺目。
父亲吃了一口,叹服其味,那一顿饭吃得极其有滋味。
回来的路上,父亲连连说,吃了正宗的臭鳜鱼。
6.
不等发问,父亲就说起了臭鳜鱼的两种做法:
最初的臭鳜鱼,只是商人们偶尔得之。徽州山高路远,不产鳜鱼,如何将山外新鲜的鳜鱼带回到徽州来呢?商人们想到了常用的保鲜方式,用盐水浸泡。
鳜鱼打回来,浸透于盐水中,用木桶一路担了,翻山越岭,将一份浓情从他乡转至故乡,只是一路崎岖,不免丢失了鳜鱼的鲜味。盐水倒是多情,融入鳜鱼之中,发酵的鳜鱼在盐卤里飘摇,堪堪如修炼成仙了一般,带着上佳的口感。
臭鳜鱼的鲜美一时流传开来。盐在烹饪的过程中,先到了,未等鳜鱼下锅,便已浸入它的身体,时间的加持将二者融合,浑然天成。
这是需要时间的。
7.
还有一种做法,就没有那么麻烦了。将鳜鱼洗净,用白豆腐乳涂抹均匀,再用保鲜膜裹好,放置冰箱数日便大功告成。
虽简单,却少了木桶,少了时间,少了盐卤的腌制,一切打了折扣,味道也差了许多。一些饭店里,根本来不及做“正宗”的臭鳜鱼,只得用这个法子俘获店门口嗷嗷待食的人们。
风味是有的,神却全无。
父亲这么一说,方觉在北方吃的臭鳜鱼是缺少了一点神的,也不知道是心理作用,还是真的如父亲说的减法做鱼,不过,并不在意。能吃到,便是一种福分,值得感恩。
8.
一年,在广州一艘游船上,和一群当地作家吃海鲜。
吃到尽兴之时,这群作家轮番唱起了粤剧,《白蛇传》《牡丹亭》一个个唱了过来。轮到我,大家都知道我是安徽来的,非要我唱一段黄梅戏。黄梅戏是旦角唱段出名,只得捏着嗓子,唱了一段《谁料皇榜中状元》,众人附和着起哄。
也不知谁提到了臭鳜鱼,说是安徽名菜,问老板有没有,竟没有想到广州的船上竟然真的有臭鳜鱼这道菜……
9.
不消一刻钟,臭鳜鱼做好了,明炉端了上来。臭味扑鼻,在一众海鲜中尤为夺味,很是喧宾夺主。
有人叹其臭,有人跃跃欲试。
我夹了一块尝了,的确不是发酵十来天的木桶鳜鱼,味道差了一些。
只是品着鱼肉,悠然听到一边有音响放了吕珊演唱的《分飞燕》,映着江水月色,惬意也不输于徽州深巷内那份正宗的醇香,江南韵味与岭南风情汇聚一起,竟如此和谐,美不胜收。
10.
江南是水做的。
细密,缠绕,温柔,多情。
水便是江南,曲曲折折,来来回回,将江南融化在里面,一滴水墨晕染成一张清雅古朴的山水画,似有柳笛声声,斜风细雨不须归。
水不排他,包容着一切,湖泊、小溪或是河流,最终融为一体。
海纳百川?
不,不是,是水的柔情在大海里融为一体,是水的选择。
食物也是如此。一些江南的美食,已不知道它出自哪里,不同地域都会出现它的身影,处处都称它为地方特产。比如云片糕,比如麻糖……可能各处叫法不同,味道也有可能会略有差别,但本质上却是同一种食物,辅料或增或减,灵魂不变。是各处风情寄托在同一件食物之上,生发出来不同的美味。
11.
也有一些食物你很难说清楚它究竟是哪里的特色。一份精美的菜肴在各地的风味中辗转,最终有了自己独特的味道。
南京人从四川把酸菜鱼带了过来,调理得更具江南风味,有了自己的特色,使其成了南京人桌上特有的一道美食,酸辣适中,是下饭的绝佳神器。
北方的面食,到了江南,大厨便挖空心思,放弃了北方人的粗犷豪放,做得小巧而精致,端上来的面更是平平躺在清汤里,吃出一种江南的旖旎风光来,青云出岫,山谷青烟。
腌笃鲜则属于后者。
12.
最初,私以为它是上海菜。
在张爱玲的小说《半生缘》里,顾家老太太为了招待沈世钧,用咸肉炖汤给沈先生喝。那是沈世钧第一次来顾曼桢的家,处处拘谨,而顾家为了不失排场,便拿出了最好的东西招待,这咸肉炖汤怕就是腌笃鲜。
初次去上海老洋房里吃私房菜,服务员端上来一大盆奶白色的汤来。青花瓷的瓮,呈在古朴的红木餐桌上,交相辉映,带着一份老上海的精致。服务员穿着上海旗袍配着坎肩,在一旁为食客舀汤。
一旁低低地放着唱片,老式的黑胶唱片,是周璇的歌“天涯呀,海角,觅呀觅知音……”
13.
窗外是那一年第一场雪,南方的雪下得总是犹犹豫豫,夹着一些雨,落在地上便不见了。气势却很足,朝窗外看去,鹅毛大雪将整个城市装点如童话世界一般。
服务员将汤呈给食客时,用温软甜糯的上海普通话说道:“腌笃鲜。”
一点点无伤大雅的可爱的小做作,很有腔调。
上海朋友说,腌笃鲜是上海的名菜,所有菜品唯它最为鲜美。不用说里面的食材,那汤已经鲜到让人掉了舌头。火腿肉是历经时间的咸香、五花肉酥烂可口却不失其形、笋虽有汤头的浸染,炖了十多个小时,纤维感却并没有失去,更将植物的鲜嫩保持下来,是威武不能屈的君子。
14.
“笃”在这里好似音译,“笃”字读起来很有韵律感,是小火慢炖时,瓮里发出的声响。腌的火腿炖着精细的菜品——五花肉、鲜竹笋,用那文火细细炖来,只等香味和热气在瓮里缠绵,不得出来,在方寸之间纠缠,直至将所有的“绝技”都释放出来,方才作罢。那瓮里十多个小时的“笃”,是唱了一出“穆柯寨”,或是西湖水面上的“借伞”,不管如何,只关风月,是风情万种的圆满。
上海朋友认定它为上海名菜,吃人嘴软,自然不能去争辩。
15.
只是腌笃鲜的来历,我略知一二。
清代一等恪kè靖伯左宗棠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美食家,左宗棠鸡可谓是饮誉美食界,提到便可让人舌尖生津,欲罢不能。他便极爱这道“腌笃鲜”,将火腿、五花肉、冬笋、千张结汇于一瓮,小火慢煨,香味便慢慢渗透出来,五个时辰过去,这道菜便大成了。切不可用大火炖,那只会让食物发柴,且无法将自身香味释放出来,毁了一锅好汤。
虽然左宗棠爱极了这道美食,对人介绍时,却也只是说,这是一道湖南菜,并未说这是自己的研制,可谓是实事求是。
只是,若是这个传说是真的,左宗棠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没有道出得到这道菜的经过。这里又牵扯到另一位清代牛人——胡雪岩。
是的,这道菜起源于徽州。
16.
胡雪岩酷爱火腿,冬日里,家里必挂满火腿,那火腿在冬日的阳光下,真是一番极为夺目的风景,悠悠腊香更是令人无法拒绝。
那一日,左宗棠正好在徽州,信步于徽州山水,不觉闻香而来。胡雪岩闻知是这位一等人物前来,忙将火腿切下,备上其他数味食材,不放任何作料,小火缓缓炖来。这时间是等待美食的时间,也是两位绝顶聪明的人谈天论地的时间,等那一瓮美味熟了,红顶商人胡雪岩的事业也更进了一步。
左宗棠尝了赞不绝口,便问及菜名。答:腌炖鲜。
17.杀青段
左宗棠是湖南人,炖字在湖南的发音接近笃,从他开始,这道江南美食便享誉全国,只是名字从腌炖鲜变成了腌笃鲜。“笃”则正暗合了炖菜时发出的声音,可谓歪打正着,一个很有声音感的菜名就这样产生了。
腌笃鲜经岁月的流转,追逐美食者的改良,各地风情的浸染,慢慢变成各地的腌笃鲜。安徽的腊香味更重一些,湖南则中和一点,海派则甜香味夺目。从最初的众多配料转为只三味食材。腌笃鲜本来调理便极简,如此,演变得则更加简洁了……
腌笃鲜是哪里的特色美味?
嗯,腌笃鲜是江南风味!
炊烟食客系列
01 八宝菜 霉干菜 742961
02 菱角菜 桂花藕 695131
03 毛豆腐 豆腐干 215331
04 鸡头米 菊花脑 131441
05 藕粉羹 玫瑰酱 468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