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古国「绿洲佛国」(下)
剧本ID:
986791
角色: 0男0女 字数: 6410
作者:蜜思蕾
关注
27
46
32
0
简介
全文共43段,仅供习读,侵删。真实再现了古龟兹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
读物本阅读历史纪录片解说词
正文

消失的古国——绿洲佛国(下)

① 许多年来,人们习惯用神秘来概括西域的面貌。龟兹(qiū‘cí)为西域大国,一千五百多年前,龟兹神秘的出现于绿洲之上,又神秘的消失于荒漠之中。是谁建立了这个名为龟兹的国家,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它如何成为联系东方和西方的纽带,它的文明呈现出怎样的特色?

 

② 大约在公元前200年左右,龟兹已经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国家了。作为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世界几大文明千里迢迢赶到这里来相会欢聚,使得龟兹的色彩浓烈而斑斓。但命运也常常把它放在了十字路口,它必须依靠某个大国的势力而生存。当这些大国的势力此消彼长时,龟兹就如同墙头风吹的野草。

 

③ 战争发生在公元前77年,汉帝国西进的第一个措施就是在轮台尉(yù)犁屯田,而与他们遥相对抗的第一个壁垒,就是匈奴控制下的楼兰国。公元前77年,大将军霍光派谋士傅介子率20余人的敢死队,长途奔袭出现在楼兰国的皇宫中,傅介子一刀就斩下了楼兰王安归的头颅。这次斩首行动令楼兰朝野震惊,楼兰归附了汉朝。

 

④ 这时龟兹就裸露在汉军的视野当中,匈奴人极其恐慌。他们唆使龟兹王室的贵族聚兵攻打在轮台屯田的汉军,并杀害了屯田的首领赖丹。这时在位的龟兹王叫做绛宾,面对大兵压境,绛宾陷入了艰难的选择。杀害赖丹是他父王在位时所为,而他本人却一直倾慕汉朝。经过反复思量,绛宾决心摆脱匈奴的奴役。

 

⑤ 一反故王对汉采取了模棱两可的态度,迎接那个时代最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和文化的光芒。绛宾打开了龟兹城门,迎接汉朝军队,并将杀害赖丹的凶手交给了常惠。龟兹王绛宾不仅是龟兹王朝中第一位力主汉龟友好联姻的君主,而且是第一位欢迎西汉进入西域,为统一西域立下功勋的风云人物。五年后,匈奴降汉,汉朝在龟兹东面的边防重镇乌垒,设立了西域都护府,西域正式纳入汉朝版图。

 

⑥ 历代中央王朝也与龟兹结下患难与共的血肉关系,而龟兹也开始进入空前繁荣期。然而,由于龟兹特殊的地理位置,无论是秦汉之际的匈奴,还是隋唐时代的突厥吐蕃(bō),出于自身的发展都曾渴望控制这里。而中原王朝又常常因为朝代的更替和内乱失去对西域的控制,使得龟兹像飘零的孤雁,不得不卷入历史逆流的阴云当中去。

 

⑦ 公元16年,厮杀血腥的战场,西域都护李崇正在前线指挥士兵奋力厮杀,而敌人是彪悍的焉耆(qí)军队,这是一次复仇之战。三年前,焉耆国对汉军发动偷袭,杀害了时任西域第17任都护的但钦。西域都护由皇帝亲自任命,是汉朝统辖西域的最高行政长官。从第一任西域都护郑吉开始,这种统辖从未间断。

 

⑧ 刚刚履职的李崇身负重扬汉威的重任。除了汉军,他还召集了龟兹国,莎车国七千军士以及羌族援军,浩浩荡荡,兵发焉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李崇苦心筹划的战役很快遭遇惨败。将军王骏遭伏,突围中被乱刀砍死。眼看士卒一批批战死,以至不足五百,李崇不得不引兵而退,还守龟兹。

 

⑨ 1928年,考古学家黄文弼率领的考察队在一堆废墟中展开挖掘。这里是新疆新和县玉奇喀特古城,属于古龟兹国的势力范围。如今岁月早已剥蚀了古城的辉煌,城墙坍塌 杂草丛生。然而,就是在如此不起眼的荒地上,黄文弼迎来了一项重大的考古发现。他们发掘出一枚镌刻着李崇之印的铜制印章。李崇之印四个字用篆书镌刻。

 

⑩ 玉奇喀特古城,当地人称为三重城,可见当时城郭里外三层的宏伟壮丽。专家推测,玉奇喀特古城可能就是西汉后期西域都护府府治所在地。可是李崇的印章为何会散落在玉奇喀特古城这片废墟中?让我们把时光倒转到那个动荡的年代。李崇退守龟兹后八年,孤军苦守,维系汉朝在西域的最后力量,最后在数千焉耆军士的包围中,李崇和前来支援的羌族首领以及最后的兵士,战死于安西都护府治所。

 

⑪ 既然如此,李崇之印出现在这里,正好印证了专家的推测。翻开史册可以发现,李崇是西汉政府管理西域各国的第18任,也是最后一任西域都护。东汉名将班超平定西域后,西域都护府得以在龟兹重置。进入魏晋南北朝后,群雄并起,各方势力割据。据说中原王朝的影响早已退出龟兹。可是事实果真如此吗?

 

⑫  2007年7月,库车县友谊路的地下商贸城开工建设,挖掘机正在施工作业。突然,一座古墓展现在世人眼前。这是在新疆首次发现典型的中原式样的砖室墓。经过专家考证,古墓无论在形制,构造方式还是砖的规格上,都与甘肃敦煌佛爷庙湾,青海大通上孙家寨等地发现的魏晋墓葬极其相似。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更多的惊喜开始显露出来。

 

⑬ 墓葬群的发现以及大量文物的出土,从考古资料上证实了中原文化对于西域的影响。它或许还能够说明,即使在纷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仍然有一大批中原人定居在龟兹。进一步的发掘透露出更多信息,从墓葬封门和人骨摆放来看,这应该是是个多层次的合葬墓。家族几代人的骨骸合葬在了一起。这些中原人在一千多年前的魏晋时期就已经世代居住在这里,将龟兹当做了自己的故乡。

 

⑭ 这是龟兹的面貌,有绿洲 河流 草原,更多的是如刃的高山,荒凉的戈壁沙漠。多少故事被埋藏在这些沙土历史之中。这一次开启神秘之门的是盗墓贼。上世纪90年代,没人知道是哪个夜晚,盗墓贼潜入了这里,又恰好的选择了挖掘地点,甚至人们都不知道他究竟挖走了多少东西。当文管人员发现了盗洞以后,只在里头发现了一批铜钱和破碎的陶片。据后来估算,此次挖掘出土的铜钱至少有3000多枚。

 

⑮ 如此多的钱币挖掘,在新疆的考古史上都是罕见的。这些铭刻着“大历”“建中”年号的铜钱,意味着这是唐代末期铸造的钱币。然而,使用这种年号的钱币却从未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更为奇怪的是,它们是用红铜所铸,而铸造工艺又比较粗糙,远远不及同时期所出土的开元通宝和乾元重宝。难道这是当时这座古城中的人们私自铸造的货币?撇开朝廷统一规格,单独铸造钱币的情况极为罕见,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⑯ 唐朝,一个前所未有的强盛时代。西域乃至咸海地区都被纳入大唐的版图。龟兹再一次成为西域都护府的府治所在地,但同时它也是唐王朝与吐蕃(bō)反复争夺的安西四镇的战略中心。丝绸古道,狼烟滚滚。西域都护府曾五次陷没(mo4)和被迫迁出龟兹。特别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之后的第五次陷没。

 

⑰ 公元755年,身兼范阳,平庐,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短短三十五天,安禄山的军队就已攻占东都洛阳,长安岌岌可危。驿使开始在西域古道上来回穿行。河西 陇右 安西 北庭驻军大部回调入关勤王。除了唐朝各地驻军,西域许多王国也纷纷派遣部队东去平判。然而,驻军内调大大削弱了唐军在西部的防御势力,吐蕃(bō)军队乘虚而入,举兵范进,占领河西走廊。

 

⑱ 这无异于掐住了安西都护府的咽喉,龟兹同中原的交通被拦腰斩断。当时镇守龟兹地区的是唐朝著名将领郭子仪的侄子郭昕。吐蕃(bō)大兵压境,与朝廷阻隔,留守安西的官兵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军。古城中出土的大历 建中铜钱,很有可能就是这些孤军在与中原王朝失去联系后,私自铸造的。

 

⑲ 邢春林,新河县副县长,从2003年开始他率领新河县文物局工作人员,并且联合新疆自治区考古研究所,开始系统调查古龟兹境内古迹遗存。实地踏查,考古挖掘,航拍,测绘,终于龟兹境内唐代遗迹的大致面貌逐渐清晰起来。学者发现,这些遗迹所串联起来的正是一个功能完备的防御体系。而发现铜钱的通古孜巴西古城正处于整个防御体系中的核心位置。这和当地人对古城的称呼也不谋而合。

 

⑳ 1928年,考古学家黄文弼来到了通古孜巴西古城,他断定这里是唐代龟兹地区重要的屯田基地。屯田是历代中央政府经营西域的一个最基本政策,军队战时作战,闲时耕作。屯戍结合,军粮供应得以保障。黄文弼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在通古孜巴西古城中挖掘出几份重要的文书。这一件文书中记载了一个叫李明达的人,因为没有粮食吃,在大历十五年四月十二日,向同伴蔡明义借了清麦一石七升,小米一石六升。

 

㉑ 这件文书则记录了一个名叫白苏毕黎的人前来领取屯米。白苏毕黎很明显不是一个汉族人的名字。因此黄文弼推断龟兹与中原隔绝后,安西都护府屯田戍卒,开始启用本地人。2005年12月,考古人员考察完通古孜巴西古城后,继续向南进入沙漠区域。他们原本只是前去考察烽燧遗址。然而大家都没有想到,居然有个意外的惊喜。在一个湖泊旁,他们发现了一个葡萄园遗址。干枯的葡萄藤根系仍然死死地扎在沙地里。考察组后来经过对周边陶片的测定,推测这里是一处唐代的葡萄园遗址。

 

㉒ 然而屯田只是整个龟兹防御体系中的一个环节。通过长期的考古调查和工作,研究人员发现了龟兹守军不止在军粮上实现了自给,在战马,兵器,钱币等等物资上,他们一样能够自行设法解决。位于库车东南约80公里的唐王城遗址,处于塔里木河北岸的草湖地区。这里应该曾经集中饲养过大量的马匹,它是否就是当时安西都护府牧使牧监驻扎的地方呢?

 

㉓ 军粮各种战备物资虽然都可以安然无虞,然而一件事情仍然困扰着郭昕。吐蕃(bō)的阻隔,使得他们与唐朝的关系几乎完全断绝。在发掘的文书中出现了大历十五年这样的记载,然而唐朝的年号’“大历”直到十四年便停止了。连年号变更如此重大的信息都难以传达,可见郭昕他们与长安隔绝之深。一次次派出信使,一次次杳无音讯。终于,公元781年的一天,长安城里出现了安西使者的身影。

 

㉔ 这一次,郭昕派出的使者从北面回鹘(hu2)控制的地区迂回绕道抵达京城。从郭昕765年赴安西担任“四镇节度使留后”算起,他已经率领将士在安西苦守了整整十六年。安西使节的到来,引起整个朝廷的轰动,久久未有音讯的安西守军始终忠心耿耿,苦守飞地。对于纷乱动荡的朝廷来说,这真是一个莫大的安慰。唐德宗于是派遣使者同样绕道回鹘,到龟兹颁昭嘉奖苦守安西的将士。

 

㉕ 四镇节度使留后郭昕升迁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观察使。然而,此时大唐王朝所能给予郭昕他们的,也只有精神上的慰藉和鼓舞。东西道路的断绝以及唐王朝自身的岌岌可危,使得他们几乎不能再对龟兹的孤军做任何的支援,郭昕他们仍然面对着孤立无援的局面。史籍中对于安西的最后一次记载是公元790年,也就是唐代的贞元六年。这一年,吐蕃(bō)大举向北庭地区发起进攻,回鹘率军驰援,结果大败而归。

 

㉖ 北庭陷落,节度使杨袭古被杀,安西与中央联络的唯一通道被截断,从此“安西阻绝,莫知存否”.谁也无法知道,在吐蕃(bō)大军压境的那一刻,已经垂垂老矣的郭昕,在战场厮杀一生的将士们,心中冥想什么,最后的命运何去何从。从凿空西域的张骞到战死沙场的李崇,从平定西域的班超到苦守飞地的郭昕,他们将生命抛洒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也将一种开拓和坚韧的精神注入一个民族的灵魂之中。

 

㉗ 这里对他们来说早已不是遥远的边关,而是一个永久的故乡。抛却利益之争的烦忧,身处塔里木河流域的龟兹绿洲,由于幸运的受到世界四大文明最丰厚的滋润,滋润宛如一片适于生长各种植物的肥沃土壤,独守一隅宁静滋长。世界风吹来的各种种子,在这片富有鲜明特色的土壤中撒播,开始萌发出色彩缤纷的艳丽花朵。其中一朵便是和龟兹佛教密不可分的佛窟艺术。

 

㉘这里是龟兹地区的克孜尔石窟。克孜尔维吾尔语红色的意思,这得名于与它遥河相望的雀勒塔格山。在太阳的照耀下,这里山体通红。在陡峭的崖壁上,密密麻麻的开凿着蜂房般的洞窟,绵延数公里。公元三世纪,开凿洞窟的铿锵之声开始在这里响起。这比敦煌莫高窟开凿早了将近一个世纪。当时佛教小乘教派的僧侣来到克孜尔凿挖洞窟,一边在洞内完臻精神世界,一边用永无倦悔的苦修感动世人。

 

㉙慕名而来的人群中,不仅有平民黎庶,也有龟兹国的王公贵族。在205号窟有几个特殊的供养人形象,这些人衣着华丽,腰挎长剑。最令人不解的是,他们的脑后都画着圆形的头光。在中原地区,佛教规定只有佛和菩萨才有头光。在另一个洞窟里存放了一束龟兹文文书,有一张是给石窟寺施舍钱财的账单,上面写有六个龟兹国王的名字。其中一个国王妻子的名字正好与205号窟供养人像上题写的龟兹文相吻合。

 

㉚ 显然,这是龟兹国王出资修造的洞窟。他的名字叫托提卡,他的王后叫斯瓦雅普拉巴。繁荣的龟兹佛教文化是建筑在繁荣的龟兹经济基础上的。有了龟兹国王 王妃和贵族们这些供养人的施舍,挖凿洞窟成为一时的时尚。克孜尔的壁画大致分为佛教故事画,佛经叙事画,佛教人物画以及山水飞天画等。观画兴叹,今天的人们来到这里,为美轮美奂的壁画上千年不褪的色彩而惊奇。

 

㉛环视那些精美的画面,一个疑问升上心头,是谁画了这些壁画呢?在一个破旧不堪,充满了潮气的洞窟中,人们又注意到几个特殊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带着埃及样式的黑色假发,左手拿着一个小调色盘,右手拿着一支中原式样的长杆毛笔。显然这是一个正在描绘壁画的画家。在克孜尔212号库的壁画上,一行字迹潦草的题记被破译出来。它的大致意思是,来自叙利亚的画家摩尼跋陀创作了这些画。

 

㉜ 叙利亚,遥远的西亚,叙利亚人为何不远万里跨越崇山来到龟兹呢?也许一千多年前,这两个地方早已建立了联系。学者们根据212号窟的壁画风格,推测出壁画创作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六到七世纪。这个时期,萨珊王朝的波斯军队正大举入侵叙利亚。这位叙利亚画家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沿着丝绸之路来到龟兹避难,最终在克孜尔石窟谋得一份画工的职务,从此安定了下来。

 

㉝ 然而,克孜尔这个被当做避难所的地区,这些众神汇聚多种文化交织所浓缩的洞窟壁画,自身却未能躲过历史的劫难。1912年辛亥革命后的新疆一片动荡。为了前往库车,德国探险家勒柯克不惜签下生死状,它的目的地是克孜尔石窟。勒柯克迫不及待地爬进洞窟,展现在眼前的一切,令他震惊不已。他们的样貌,服饰,艺术风格都让勒柯克感到熟悉。

 

㉞ 我们看到的人像酷似欧洲骑士时代的绘画,在晃动的灯光下,君侯们姿态潇洒的用脚尖儿站在那里。身穿华丽的武士装,金属制的骑士腰带上挂着长长的直宝剑,剑柄为十字形。我们好像来到了一个哥特式的墓室。在日记中,勒柯克兴奋地说,看来中国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就已经和欧洲发生了关系。

 

㉟ 在克孜尔石窟中,希腊神话中太阳神月亮神的形象,可以从天象图中的日天月天看出端倪。希腊神话和印度神话交织而成的形象,人面鸟身的金翅鸟也出现其中。勒柯克在库车县城定做了八十个大木箱子,肆无忌惮地将墙上的壁画分割成块,装入木箱运回德国。这些壁画堪称克孜尔石窟中最精华的部分,后来入藏柏林民俗学博物馆。

 

㊱ 1961年,中国把故宫 敦煌莫高窟 克孜尔石窟等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每年有两万多游客来到这里参观游览,交流信息。尽管战乱 宗教纷争以及自然的侵蚀 消耗着洞窟的生命。塑像被砸毁,壁画被刻划、挖空,甚至成片铲去,许多洞窟甬道坍塌,壁画逐渐霉变脱落。但是尽管这样,留存至今的部分壁画还是继续给中外文明进步和研究提供着艺术的滋养。

 

㊲ 王晓云是新疆歌舞团的一位编舞。几十年来,致力于新疆舞蹈的研究,她对龟兹乐舞有着极其浓厚的兴趣。曾经多次来到库车 拜城等地,从壁画中寻找龟兹乐舞的遗韵。绚丽多彩的壁画很快让王晓云沉醉其中。在克孜尔石窟38号窟,站在集龟兹乐舞艺术之大成的巨幅壁画《天宫伎月图》面前,王小云仿佛进入了一个魅力无穷的艺术洞天。

 

㊳ 这个洞窟曾被人们惊叹为一个完美的音乐殿堂,在穹拱形顶下沿部位会有一个个用墙栏相隔的楼台,每一个楼台中会有两个半身的乐舞伎成为一组,东西壁各七组,共二十八躯乐舞伎。每组两个乐舞伎中有的为一乐一舞,有的全为乐伎,有的全为舞伎。乐伎手中所执的乐器有五弦,阮咸,凤首笙模,革案,排箫,手鼓,答腊鼓等。在龟兹壁画中能辨认出的乐器就有28种之多,它们散布在伎乐天和各种佛传姻缘故事当中。这种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方式,生动的再现了龟兹国当时乐舞的繁盛。

 

㊴ 公元568年的一天,一队阵势浩大的和亲队伍,行走在西域前往长安的途中。新娘是西域突厥木杆可汗之女 阿史那公主,她将要远嫁北周武帝宇文邕。木杆可汗为酷爱乐舞的公主组织了一支三百人的庞大西域歌舞团,龟兹琵琶高手苏祗(zhī)婆就在随行的人群中。苏祗(zhī)婆出生于龟兹古国,父亲是西域著名的音乐家。他从小随父亲学艺,因善弹琵琶而名噪乡里。

 

㊵ 突厥王对苏祗(zhī)婆极为赏识,因此他被选为和亲队伍中的一位音乐使者,派往长安。在长安的宫廷中,苏祗婆安然度过了十三年。以他为首的龟兹乐队不仅在宫廷演出,而且走上街头表演。一时间西域乐舞倾倒长安,声震朝野。公元581年,北周灭亡隋朝建立。苏祗(zhī)婆从宫廷流落民间,以卖艺为生,酒肆歌坊成为他活动的主要场所。在隋朝建立的第三年,发生了一起影响苏祗婆未来生涯的重大事件“开皇乐议”。

 

㊶ 公元584年。隋高祖当皇帝的第二年,有个大臣告诉他宫廷的雅乐音律不太好,应该要进行修整,隋高祖也同意找一批人去试试。然而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奉皇命改制音律的音乐家们被旧的音乐理论所束缚,并没有拿出新的音乐改制方案,这使隋高祖极为不满。一天 奉命改制音乐的郑译独自徘徊在街市上,正在思索他所做的音律里面迟迟未能解决的高音问题。

 

㊷ 忽然他被一阵琴声所吸引,来到了一家酒店。只见西域乐师苏祗(zhī)婆正在演奏琵琶,娴熟的旋律,完美的从琵琶中流淌出来。郑译发现这跟中原的音乐不一样,七声之中三声有怪音。然而,就是这三声怪音解决了郑译音律中的高音问题。郑译在苏祗婆的指导下,很快制定出了新的音乐理论。

 

㊸ 郑译的音乐改革方案得到了隋文帝的高度赞许。以龟兹音乐理论为首的新的音乐体系从此开始确定下来,并且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的音乐发展。苏祗(zhī)婆也因此成为载入中国史册的一代著名少数民族音乐大师。人类的发展史证明,那些隔绝自我,排斥交流的东西,终将会化为乌有。而沟通和融合,才会进入到历史的长河中。今天 龟兹这两个字虽然成为了历史,但它传播的信仰和文明已经变成我们传统和文化的一部分。

 

打开APP